272
次編輯
變更
罗摩克里希那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Hindu leader
|name = 拉 瑪 玛 克里斯 納纳<br>Ramakrishna|image = Ramakrishna.jpg|image_size = 225px|caption = 拉 瑪 玛 克里斯 納於纳于[[ 達 达 克希涅斯瓦寺]]
|birth_date = {{Birth date|1836|2|18|df=y}}
|birth_place = [[英 屬 属 印度]][[孟加拉省]]{{link-en|伽 瑪爾 玛尔 普古 爾尔|Kamarpukur}}村<br/> ( 現 现 印度[[西孟加拉省]])
|birth_name = Gadadhar Chattopadhyay
|death_date = {{Death date and age|1886|8|16|1836|2|18|df=y}}
|death_place = [[英 屬 属 印度]][[加 爾 尔 各答]]
|death_cause = [[咽喉癌]]
|nationality = [[印度人]]
|spouse = [[Sarada Devi]]
|guru = {{link-en|Totapuri|Totapuri}}
|disciple = [[斯瓦米· 維韋 维韦 卡南 達达]]等人
|philosophy = [[吠檀多]]
|honors = Paramahamsa
|quote =人身既已 難 难 得,生而 為 为 人 卻還 却还 不在此生力求瞭悟神性者可 謂 谓 白活了。<ref>原文 He is born in vain, who having attained the human birth, so difficult to get, does not attempt to realise God in this very life.</ref>|footnotes = '''**''' 拉 瑪 玛 克里斯 納 纳 的生日 為为{{link-en|印度教 陰 阴 曆|Hindu calendar}}的Phalgun Shukla Dwitiya 節 节 。
}}
'''拉 瑪 玛 克里斯 納纳'''或''' 羅 罗 摩克里希那'''(本篇均 簡稱简称'''拉 瑪玛''',孟加拉 語语: রামকৃষ্ণ পরমহংস,{{Audio|Ramakrishna.ogg|''Ramkṛiṣṇo Pôromôhongśo}},{{bd|1836年|2月18日|1886年|8月16日}}),原名'''Gadadhar Chatterji'''或'''Gadadhar Chattopadhyay'''{{Sfn|Smart|1998|p=409}} (''Gôdadhor Chôṭṭopaddhae''),是19世 紀極 纪极 富影 響 响 力的印度[[神秘 學 学 家|神秘家]]暨瑜伽士{{Sfn|Georg|2002|p=600}}。他在青年 時 时 期就已有 過 过 神秘的狂喜 經驗 经验 ,曾就教 於 于 各 種 种 教派,包括[[ 時 时 母]]女神、[[ 譚 谭 崔]]、[[毘 濕 湿 奴]]{{sfn|Sen|2001|p=101}},以及[[不二 論论]]等。
拉 瑪 玛 的言行 舉 举 止受到孟加拉社 會 会 菁英 認 认 可, 視 视 之 為 为 典 範 范 ,因而促成{{link-en|拉 瑪 玛 克里斯 納傳 纳传 道 會会|Ramakrishna Mission}}的成立, 這個機構 这个机构 由其大弟子[[斯瓦米· 維韋 维韦 卡南 達达]]所 創创{{Sfn|Clarke|2006|p=209}}{{Sfn|Brodd|2009|p=275}}{{Sfn|Smith|1976|p=93}}, 該組織將 该组织将 印度教的 現 现 代教 義傳揚 义传扬 到全世界。[[不二 論论]] 繼 继 承者{{link-en|Totapuri|Totapuri}} 為 为 他起了'''Ramakrishna Paramahamsa'''之名<ref>{{cite book|last1=Jones|first1=Kenneth W.|title=Ramakrishna Paramhansa (1836-1886)|date=2004|publish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edition=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url=http://www.oxforddnb.com/view/article/47671|accessdate=10 March 2015}}</ref>。
==自 傳传==
===出生及童年===
'''拉 瑪玛'''1836年二月18日 誕 诞 生 於于[[西孟加拉省|西孟加拉]][[胡格利 區区]]{{link-en|伽 瑪爾 玛尔 普古 爾尔|Kamarpukur}}村的 貧戶 贫户 ,儘管 貧窮 贫穷 , 這戶 这户 人家 卻 却 是虔敬的 純 纯 正[[婆 羅門罗门]]血 統 统 。{{sfn|Heehs|2002|p=430}}伽 瑪爾 玛尔 普古 爾 尔 村 遠離 远离 五光十色的城 鎮 镇 ,村 內 内 有稻田、高 聳 耸 的棕 櫚樹 榈树 、皇 貴 贵 的榕 樹 树 、 幾 几 座湖泊和 兩個 两个 火葬 場 场 。拉 瑪 玛 的生父和生母分 別 别 是Khudiram Chattopadhyay和Chandramani Devi。 據 据 其信徒所述,在他 誕 诞 生前父母皆曾 經驗 经验 到超自然事件和[[ 異 异 象]]。他父 親Khudiram 亲Khudiram 在[[加雅]] 夢 梦 到主神{{link-en|Gadadhara|Gadadhara}}([[毗湿奴]]的分身) 曉諭 晓谕 他 將 将 有一 個 个 不凡的 兒 儿 子。其母Chandramani Devi 則 则 在 異 异 象中看 見濕 见湿 婆神 廟 庙 有光 進 进 到她的子 宮 宫 。{{sfn|Chatterjee|1993|pp=46–47}}{{sfn|Harding|1998|pp=243–244}}[[File:Kamarpukur Ramakrishna Hut.jpg|thumb | left|拉 瑪 玛 在{{link-en|伽 瑪爾 玛尔 普古 爾尔|Kamarpukur}}村住 過 过 的小屋(居中)。左 邊 边 是祠堂,右方寺 廟 庙 是他的 誕 诞 生 處处]]
拉 瑪約 玛约 有12年的 時間 时间 固定 會 会 到村 莊學 庄学 校上 課 课 ,{{sfn|Jackson|1994|p=17}}之 後卻 后却 拒 絕 绝 再接受任何的 傳統學 传统学 校教育,他 說 说 自己 對這種 对这种 「餬口教育」不感 興 兴 趣。{{sfn|Harding|1998|p=248}}{{link-en|伽 瑪爾 玛尔 普古 爾尔|Kamarpukur}}村位在由 來 来 已久的[[普里]]朝 聖 圣 路 轉 转 接 點 点 上, 這條 这条 路日 後 后 也 將 将 他 帶 带 往[[ 棄絕 弃绝 期| 棄 弃 世者]]和 聖 圣 人身 邊 边 。{{sfn|Sen|2001|p=92}}他 從遊 从游 方僧和{{link-en|卡 薩 萨 克|Kathak}}<ref> 譯 译 按:原意是 說書 说书 人,古印度的一 種 种 社 會階級 会阶级 ,四 處傳講 处传讲 、唱 頌 颂 《[[往世 書书]]》</ref>口中 聽聞 听闻 《[[往世 書书]]》、《[[ 羅 罗 摩衍那]]》、《[[摩 訶 诃 婆 羅 罗 多]]》及《{{link-en|薄伽梵往世 書书|Bhagavata Purana}}》, 漸 渐 熟稔 這 这 些 經 经 典,也能 讀寫 读写 孟加拉 語 语 。{{sfn|Jackson|1994|p=17}}官方 傳記寫 传记写 道,拉 瑪 玛 之名係由[[ 時 时 母]] 廟 庙 的主 贊 赞 助人Mathura Biswas所起,但也有一 說 说 是他的父母起的。
拉 瑪 玛 回 憶 忆 他第一次的狂喜 經驗發 经验发 生在6 歲 岁 那年:他沿 著 着 稻田走 著 着 ,一群白 鷺襯著 鹭衬着 深色 烏雲 乌云 的背景 飛過 飞过 他眼前, 這 这 幅景象深深攫住他,他的心神不自 覺內轉 觉内转 融入其中,在那 個狀態 个状态 之下 體驗 体验 到 無 无 法言喻的喜 樂 乐 。{{sfn|Zaleski|2006|pp=162–163}}{{sfn|Bhawuk|2003}}
1843年拉 瑪 玛 之父死 後 后 ,家裡的重 擔 担 就落在他的兄 長Ramkumar 长Ramkumar 肩 頭 头 。失恃也 讓 让 他跟母 親 亲 更 親 亲 ,而他也 將時間 将时间 花在家 務 务 、 陣 阵 日膜拜家中供奉的神明,沉浸在 諸 诸 如 閱讀阅读{{link-en|印度史 詩诗|Indian epic poetry}}等 內 内 省活 動 动 上。到了青少年 時 时 期,因家境 變 变 得更差,便在[[加 爾 尔 各答]]起草 開辦 开办 了一 間 间 梵 語學 语学 校,同 時 时 也兼任{{link-en|家祭|purohit}}。1852年拉 瑪與 玛与 兄 長Ramkumar 长Ramkumar 搬到[[加 爾 尔 各答]] 協 协 助 廟 庙 祭工作。{{sfn|Harding|1998|p=250}}
=== 擔 担 任[[ 達 达 克希涅斯瓦寺| 達 达 克希涅斯神 廟庙]]祭司===[[File:Kolkatatemple.jpg|thumb|right|[[ 達 达 克希涅斯瓦寺]],拉 瑪 玛 成年 後 后 大半 歲 岁 月在此渡 過 过 。]]
1855年拉 瑪 玛 受任 為为[[ 達 达 克希涅斯瓦寺| 達 达 克希涅斯瓦 時 时 母 廟庙]]的祭司, 該 该 寺是由[[加 爾 尔 各答]]{{link-en|kaivarta|Mahishya}}社群一名富裕女人{{link-en|Rani Rashmoni|Rani Rashmoni}}所 蓋 盖 。{{sfn|Sen|2006|p=176}}拉 瑪隨 玛随 同他的姪子Hriday成 為 为 其兄Ramkumar的助手,他被派遣的工作是 妝點 妆点 神像。1856年Ramkumar死 後 后 ,拉 瑪 玛 取而代之成 為为[[ 時 时 母]] 廟 庙 的祭司。{{sfn|Harding|1998|p=251}}
Ramkumar的死也 讓 让 拉 瑪 玛 便得更加沉默寡言。他 開 开 始仰望[[ 時 时 母]]的影像, 視 视 之 為 为 生母、宇宙之母。 據說 据说 拉 瑪 玛 曾在 異 异 象中看到[[ 時 时 母]]即 為 为 宇宙之母,他描述道:「...房子、 門 门 扉、寺 廟 庙 ,其他一切都一併消失了, 無論 无论 何 處 处 都是空 無 无 一物!我看到 無盡無邊 无尽无边 的光之洋,那光即 為 为 意 識 识 。 舉 举 目所及都是 閃爍 闪烁 的波浪,一波又一波地向我 湧來 涌来 。」{{sfn|Isherwood|1980|p=65}}
=== 結 结 婚===[[File:Holy mother sarada.jpg|thumb|Sarada Devi (1853–1920),拉 瑪 玛 之妻,也是他的同修]]
拉 瑪 玛 曾有段 時間 时间 持 續裝 续装 扮成女人,言 談舉 谈举 止也如同女人那 樣 样 。{{sfn|Goldman|1993}}<ref> 譯 译 按: 當時 当时 他正在 進 进 行[[毘 濕 湿 奴]]{{link-en|奉 愛爱|Bhakti}} 實 实 修,把自己 當 当 成[[黑天]]的 愛 爱 人,摘自《[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77086 辨喜]》, 頁212 页212 。</ref>
===宗教 實 实 修和 導師导师===婚 後 后 拉 瑪 玛 回到[[加 爾 尔 各答]] 繼續 继续 主持寺 務 务 ,同 時 时 也接 續 续 他的 實 实 修。根 據 据 拉 瑪 玛 的官方 傳記 传记 作者所述,他在[[ 譚 谭 崔]] 導師Vedanta 导师Vedanta 及Vaishnava的指 導 导 下接 續 续 他的 實 实 修。
====[[ 羅 罗 摩]]{{link-en|奉 愛爱|Bhakti}} 實 实 修==== 從 从 拉 瑪頻 玛频 繁看 見见[[ 時 时 母]] 異 异 象到他 結 结 婚的那段期 間间, 他 開 开 始 進 进 行''dāsya bhāva'' 實 实 修 {{refn|group=note|[[毘 濕 湿 奴派|毘 濕 湿 奴]]奉 愛 爱 派提出五 種 种 不同的 實 实 修心 態态{{sfn|Spivak|2007|p=197}},名曰''bhāva'',即一名虔信徒表 達愛 达爱 神的五 種 种 不同心 態 态 ,分 別 别 是:''śānta'',平和的心 態 态 ;''dāsya'',僕人的心 態 态 ;''sakhya'',朋友的心 態 态 ;''vātsalya'',母 親對 亲对 孩子的心 態 态 ;以及''madhura'',一 個 个 女人 對 对 她 愛 爱 人的心 態 态 。{{sfn|Neevel|1976}}<ref>{{Cite book | last = Allport | first = Gordon W. | title = 印度教心理 學 学 | chapter = 對 对 西方的意 義 义 | publisher = Routledge | year = 1999 | page = [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aANjt2mn27MC&pg=PA180 180]}}</ref>}},其 間 间 ,他以猴神[[哈奴曼]]的 舉 举 止姿 態 态 崇敬[[ 羅 罗 摩]],在民 間 间 ,猴神被 視為羅 视为罗 摩的虔 誠 诚 僕人。根 據羅 据罗 摩的 說 说 法,那段 實 实 修期接近尾 聲時 声时 ,他在 異 异 象中看 見羅 见罗 摩的 愛 爱 人[[悉多]]融入他 體內 体内 。{{sfn|Neevel|1976}}<ref name="isherwood-dasya">Isherwood, pp. 70–73</ref>
==== 貝 贝 拉 維 维 (Bhairavi Brahmani)及[[ 譚 谭 崔]]====1861年,拉 瑪認 玛认 身 著 着 橘袍的中年苦行女僧 貝 贝 拉 維 维 (Bhairavi Brahmani) 為 为 他的 導師 导师 。{{sfn|Sen|2001|p=101}}她 隨 随 身 帶著 带着 一 顆 颗 象徵[[ 羅 罗 摩]]及[[毘 濕 湿 奴派]] 諸 诸 神祇的石符-[[Raghuvir Shila]]。{{sfn|Sen|2001|p=101}}她深 諳谙{{link-en|高迪 亞 亚 毗 濕 湿 奴派|Gaudiya Vaishnavism}}教典也修 練练[[ 譚 谭 崔]]。{{sfn|Sen|2001|p=101}}按 貝 贝 拉 維 维 所述,拉 瑪經驗 玛经验 到是伴 隨随''mahabhava''的 現 现 象,即 對聖 对圣 神展 現無 现无 上虔 愛 爱 的 態 态 度,{{sfn|Neevel|1976|p=74}}她引述《奉 愛經 爱经 句》(''{{link-en|bhakti|bhakti}} {{link-en|shastras|shastras}}'')所言,指出[[拉 達达]]和[[柴坦尼 亞 亚 ·摩 訶 诃 巴布]]等其他宗教的人物也有 過 过 相似 經驗 经验 。{{Sfn|Jestice|2004|p=723}}
=== 聲 声 名 遠 远 播===
===生命末了===
==相 關著 关着 作==*《[http://baike.baidu.com/view/11211939.htm 拉 瑪 玛 克里斯 納 纳 福音 書书]》*《[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CN10141054 室利‧ 羅 罗 摩克里希那言行 錄录]》
== 參見参见==
{{Philosophy-sidebar}}
{{Portal box|印度|哲学|宗教|人物}}
*[[辨喜]](拉 瑪 玛 大弟子)*{{link-en|拉 瑪 玛 克里斯 納傳 纳传 道 會会|Ramakrishna Mission}}*{{link-en|拉 瑪 玛 克里斯 納 纳 福音 書书|The Gospel of Sri Ramakrishna}}
== 註記注记==
{{reflist|group=note|2}}
==参考文献==
{{Reflist|3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