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蔣中正

移除 60,901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noteTA
|G1 = PP
|1 = zh-tw:韓戰; zh-cn:朝鲜战争;
|2 = zh-tw:臺; zh-cn:台;
}}
{{Infobox Officeholder
| name = 蔣中正
| office = {{ROC}}[[中華民國國家元首列表|第1-5任]][[中華民國總統|總統]]
| term_start = 1950年3月1日
| term_end = 1975年4月5日
| predecessor1 =首任<br />'''自己'''([[國民政府主席]])
| successor1 = [[李宗仁]](代理)
| office2 = {{ROC-1928}} 第2、4任[[國民政府委員會主席]]
| term_start2 = 1943年8月1日
| term_end2 = 1948年5月20日
| predecessor3 = [[譚延闓]]
| successor3 = [[林森]]<br />
| office4 = {{KMT}}[[中國國民黨主席|總裁]]
| term_start4 = 1938年4月1日
| term_end4 = 1975年4月5日
|successor4 = 職位廢除,改為主席<!--
-->{{Collapsed infobox section begin|其他主要職務}}
| office5 = {{ROC-1928}} 第2、5、7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
| term_start5 = 1939年12月11日
| term_end5 = 1945年6月25日
| predecessor7 = [[譚延闓]]
| successor7 = [[孫科]]
| office8 = {{ROC-1928}}[[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
| term_start8 = 1931年12月15日
| term_end8 = 1946年5月31日
| predecessor8 = 首任
|successor8 = 職位廢除
| office9 = {{ROC}} 第11任[[中華民國外交部|外交部部長]]
| term_start9 = 1941年12月27日
| term_end9 = 1942年10月30日
| predecessor9 = [[郭泰祺]]
| successor9 = [[宋子文]]
| office10 = {{Flagicon|ROC}}[[四川省政府]]第5任[[四川行政长官列表|主席]]
| term_start10 = 1939年9月
| term_end10 = 1940年11月
| successor10 = [[張群]]<!--
-->{{Collapsed infobox section end}}
| image = [[File: 蔣中正 肖像(上色).jpg|缩略图|居中|[http://m.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638189 原圖連結]]]| alt = 蔣中正官方照,半身畫像置中| caption = 蔣中正官方標準像
| english_name = Chiang Kai-Shek
| zi = 介石
| birth_place = {{QING-1862}}[[浙江省 (清)|浙江省]][[寧波府]][[奉化縣]][[溪口镇 (宁波市)|溪口鎮]][[奉化蔣氏故居|玉泰鹽鋪]](今[[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溪口鎮]])
| death_date = {{Death date and age|1975|04|05|1887|10|31}}
| death_place = {{ROC}}[[臺北市]][[士林區]][[士林官邸]]
| death_cause = 突發性[[心臟病]]
| resting_place = {{ROC}}[[桃园市]][[大溪区]][[慈湖陵寝]](未下葬)
| monuments = [[中正紀念堂]]| party = {{KMT}}中國國民黨
| otherparty = [[中华革命党]]<br />[[国民党 (1912年)|国民党]]<br />[[中国同盟会]]
| nationality = {{ROC}}
| branch = {{Flagicon image|Republic of China Army Flag.svg}} [[國民革命軍]]<br>{{Flagicon|ROC}} [[中華民國國軍]]
| rank = [[File:General_Special_Class_rank_insignia_(ROC).svg|25px]] [[特級上將]]
| alma_mater =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br>[[日本士官學校]]預備學校[[东京振武学校]]
| organization = [[中國同盟會]]
| agent = {{KMT}}
| known_for = 首先反抗[[清朝|清王朝]],接著是[[民國軍閥|軍閥混戰]],而後是抵抗[[日本帝國主義]]入侵,最後是同中共軍隊內戰,蔣結束在大陸的統治並撤退來台<ref name="5下" />{{rp|265-266}}
| notable_works = 著有《西安半月記》、《[[s:中國之命運|中國之命運]]》,《[[蘇俄在中國]]》等<ref name="海" />{{rp|1587}}。
| relatives = 曾祖父 蔣祈增,祖父 [[蔣斯千]]
| family = [[蔣中正家族]](与[[孔宋家族]]政治联姻)
| signature = Chiang Kaishek Signature.svg
| signature_size = 80px
| footnotes =
}}
{{Wikisource|特級上將授任條例}}
'''蔣中正'''{{BD|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catIdx=C蔣}},[[幼名|原名]]瑞元,[[譜名]]周泰,[[訓名|學名]]志清<ref name=5上 />{{rp|15}},後改名中正,字介石<ref>{{cite book |author=梁世和 |chapter=〈導言 蔣介石與國學〉 |editor = 梁世和 編注 |title=《蔣介石講國學》 |year=2011 |publisher=河北人民出版社 |location=石家莊 |ISBN = 978-7-202-05730-8 |quote=名和字用典均出自《[[易经]]·豫卦》……六二爻辭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象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朱熹《周易本義》解釋說:「豫雖主樂,然易以溺人。溺則反憂矣。卦獨此爻,中而得正。是上下皆溺於豫,而獨能以中正自守守,其介如石也。其德安靜而堅確,故其思慮明審,不俟終日,而見凡事之幾微也。」}}</ref>{{rp|1-2}},浙江[[奉化]]人<ref name=石 >{{cite book |author=嚴如平 |chapter=〈蔣介石〉 |editors=李新、孫思白、朱信泉、趙利棟、嚴如平、宗志文、熊尚厚、婁獻閣 主編 |title=《[[中華民國史]]·人物傳》 |year=2011 |publisher =中華書局 |location=北京 |ISBN=978-710-10-7999-9 }}</ref>{{rp|1461}}。[[中華民國|中國]][[政治人物]],[[军事家]]<ref name=事I >{{cite book |editor =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軍事》編輯委員會 |title=《[[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I》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year=1989 |ISBN=978-7-5000-0242-0 }}</ref>{{rp|472}}。蔣任中華民國自[[行憲]]起的第一至第五任總統,並連續當選[[中國國民黨]]總裁<ref name="5下">{{cite book |authors=師永剛、張凡 編著 |title=《蔣介石:1887~1975.下》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華文出版社 |year=2011 |ISBN=978-750-75-3486-3 }}</ref>{{rp|277}}。此外歷任[[陸軍官校|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ref name=傳1 />{{rp|456}}、[[行政院院長]]、中華民國[[特級上將]],及[[二次大戰]]時期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等職。蔣中正是繼孫中山後,[[中華民國]]及[[中國國民黨]]歷史上的重要領導者之一。
蔣是20世紀最為重要的世界領導人之一,他參與領導及經歷20世紀[[東亞地區]]數項歷史事件,包含領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國戰場以及冷戰中的兩岸國共對抗,影響[[中國近代史]]和[[東亞史]]發展。
== 名號和稱呼 ==
{{main|對蔣中正的評價|李宗仁回憶錄}}{{seealso|委員長|校長|總裁}}
{| class="wikitable"
|- bgcolor="#cccccc"
!style="width: 100px" | 性質
!style="width: 125px" | 名字
! 解釋
|-
| [[譜名]] || 周泰 || [[族譜]]記載之名字<ref name=5上 />{{rp|15}}。
|-
| [[幼名]] || 瑞元 || 鄉間名之<ref name=5上 />{{rp|70}}。
|-
| [[學名]] || 志清 || 1902年到[[寧波]]上學時所取<ref name=5上 />{{rp|15}},至少在1913年[[二次革命]]時,尚以此名為[[正名]]<ref>{{cite web|url=http://www.wlsh.tyc.edu.tw/ezfiles/2/1002/img/18/gichinbuilding.html|title=武陵高中 志清樓}}</ref>。
|-
| [[名諱]] || 中正 ([[威妥瑪拼音]]:Chung-cheng) || 1917年至1918年間所取<ref name=5上 >{{cite book |authors=師永剛、張凡編著 |title=《蔣介石:1887~1975.上》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華文出版社 |year=2011 |isbn=978-7-5075-3447-4 }}</ref>{{rp|15}}。典故《[[易經]]》豫卦六二:介於石,不終日,貞吉。象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ref>{{cite book |editors=李勇、張仲田編著 |title=《蔣介石年譜》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中共黨史出版社 |year=1995 }}</ref>{{rp|34}}。蔣在[[台灣地區]]正式名稱為「蔣-{}-中正」或簡稱「中正」([[威妥瑪拼音]]:Chung-cheng)<ref name=5上 />{{rp|15}}。蔣逝世後,在台灣戒時期,多用[[抬頭|挪抬]]尊敬寫法「先總統 蔣公」稱呼<ref name=5上 />{{rp|15}}。
|-
| [[表字]] || 介石 || 1912年留學日本時於自創雜誌《軍聲》中使用之[[筆名]],後成為字,其名另意為「其介如石」<ref name=5上 />{{rp|15}}。在[[中國大陸]],一般稱為「蔣-{}-介石」或者「蔣-{}-介石」先生<ref name=5上 />{{rp|15}}。
|-
| 軍校暱稱 || [[校長]],國民革命軍之父|| [[黃埔軍校]]創校校長,黃埔子弟與中華民國國軍皆視為「'''國民革命軍之父'''」<ref>{{cite web |url=http://epaper.oeeee.com/epaper/A/html/2014-06/16/content_3260852.htm |title=黃埔軍校:在大陸25載 設分校12所 |publisher=[[南方都市報|南都網]] |date=2014-06-16 }}</ref>。
|-
| 英文綽號 || Gimo,Generalissimo,花生米|| 1935年,任命為中華民國[[特級上將]]<ref name=5上 />{{rp|56}}。特別是以[[歐洲]]和[[美國]]為主之[[英語國家]][[外國人]],均習慣[[暱稱]]蔣為{{lang|en|Gimo}},取自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蔣擔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特級上將(即[[大元帥]],{{lang|en|'''Generalissimo'''}})之英文簡稱<ref name=5上 />{{rp|268}}。[[史迪威]]打從早年駐華就不喜歡蔣,在日記及其他美國人面前稱呼蔣作「花生米」<ref name=鬥上 >{{cite book |author=陶涵 |title=《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上) |location=台北 |publisher=時報文化 |year=2010 |isbn=978-957-13-5173-5 }}</ref>{{rp|222}}。
|-
| 黨內暱稱 || [[總裁]]||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唯一永久[[總裁]],自蔣過世後,改設[[中國國民黨主席]]<ref>{{cite web |url=http://www1.kmt.org.tw/page.aspx?mid=17 |title=總裁 |publisher=中國國民黨全球資訊網 }}</ref>。
|-
|化名 || 石田雄介|| 1914年7月冒充[[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上海辦事處職員,到[[中國東北]]執行秘密任務的[[化名]]<ref>《黑龍江歷史大事要覽》(連載五),黑龍江省地方志辦公室研究室,《黑龍江史志》279期26頁,2012年4月</ref><ref>{{cite web |url=https://www.jacar.archives.go.jp/aj/meta/listPhoto?NO=8&DB_ID=G0000101EXTERNAL&ID=%24_ID&LANG=default&image_num=8&IS_STYLE=default&TYPE=JPEG&DL_TYPE=pdf&REFCODE=B03050076600&CN=1 |title=7 大正3年7月24日から大正3年8月9日 |publisher=国立公文書館 }}</ref>。
|-
| 英文通稱 || Chiang Kai-Shek (縮寫CKS)|| [[廣州國民政府]]時期,出現「蔣介石」三字的[[粵語羅馬化方案|粵語拼音]]<ref name=漢 >{{cite journal |author=李雲漢 |title=〈蔣中正先生與台灣〉 |journal=《近代中國》第109期,1995年10月 }}</ref>{{rp|163}},是紀錄片中英文稱呼<ref>{{cite web |url=http://www.bbc.co.uk/history/historic_figures/chiang_kaishek.shtml |title=Chiang Kai-shek (1887-1975) }}</ref>。
|-
| 英文誤譯 || 常凱申|| 源自上文{{lang|en|Chiang Kai-Shek}}。參見[[“常凯申”误译事件]]。
|-
| 知名官銜 || [[委員長]](尊稱[[wikt:委座|委座]])|| 曾長期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委座」)爾後成為蔣之代名詞<ref name=5上 />{{rp|268}}。
|}
== 家庭背景 ==
File:Family of young Chiang Kai-Shek.jpg|蒋介石(右)、元配毛福梅(左)、母親[[王采玉]](中)与蒋经国(前)
</gallery>
{{main|蔣中正家族|王采玉|蔣斯千|對蔣介石的評價|李宗仁回憶錄}}
蔣自稱是[[後梁]][[明州 (开元)|明州]][[評事]][[蔣宗霸]]及[[宋代]][[光禄大夫]][[蔣浚明]]後人<ref>{{cite book |author=蔣介石 |chapter=〈先考系序〉 |title=《武嶺蔣氏宗譜》卷一 |location=南京 |date=1948-06-11 }}</ref>{{rp|2}}。曾祖父蔣祈增,字懷盛;祖父[[蔣斯千]],字玉表;父親[[蔣肇聰]],[[齋號]]肅庵,或字肅菴;母親[[王采玉|王-{采}-玉]]<ref name=5上 />{{rp|70}}。父親蔣肇聰繼承祖業在奉化溪口鎮經營玉泰鹽鋪,於蔣八歲時去世<ref name=石 />{{rp|1461}}。蔣家的地產也包括:竹林、梯田茶園,讓蔣家當時成為溪口鎮的五大首富,但仍不算鄉紳等級<ref>Richard H. tawney, Land & Labor in China, p.40</ref>。據《[[蔣介石傳 (2013年)|蔣介石傳]]》作者嚴如平在浙江奉化實地考察並查閱有關史料,蔣家世清楚,曾有傳說蔣父是河南許昌縣衙師爺,蔣母先前嫁給許昌鄭氏,[[蒋介石原籍许昌说|蔣是出生在許昌之鄭三發子]]云云,不確<ref name=石 />{{rp|1461}}<ref>{{cite web |url=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jindaishi/detail_2013_01/04/20781058_0.shtml |title=蒋介石不姓蒋实姓郑 真正籍贯在河南省许昌? |publisher=凤凰网历史 |date=2013-01-04 |accessdate=2014-10-15 }}</ref>。蔣由母親王采玉撫育成人,對母親頗為孝順<ref name=石 />{{rp|1461}}。1921年6月14日,蔣母親[[王采玉|王太夫人]]去世,蔣回家奔喪,孫中山派陳果夫作為個人代表參加葬禮,還親筆題「蔣母之墓」四個字<ref name=傳1 />{{rp|460}}。
1927年,蔣赴日本向[[倪桂珍|宋太夫人]]面見求婚之際,9月28、29、30日,在上海《[[申報]]》,連續三天刊登「蔣中正啟事」申明單身<ref>{{cite web |url=http://www.timetw.com/9984.html |title=〈揭秘:宋美齡為何要放棄初戀最終嫁給蔣介石?〉 |publisher=時光網 |date=2015-07-21 }}</ref>。12月1日,蔣與[[宋美齡]]結婚<ref name=5下 />{{rp|276}},當天上海《申報》刊登兩則啟事,一是蔣宋聯姻,一是蔣之離婚聲明:「毛氏髮妻,早經仳離;姚陳二妾,本無契約。」<ref name=5下 />{{rp|29}}。結婚典禮先按基督教方式在宋宅進行,由[[中華全國基督教協進會]]總幹事[[余日章|-{余}-日章]]證婚,隨後又在上海[[大華飯店]]舉行傳統婚禮,由[[國民政府大學院]]院長[[蔡元培]]證婚<ref>{{cite web |url=http://history.people.com.cn/BIG5/205396/14966788.html |title=宋美齡:世紀婚禮背后的政治與愛情 }}</ref>。
== 早年出身 ==
{{main|對蔣介石的評價|李宗仁回憶錄}}
=== 少年習文 ===
File:Chiang Kaishek in Baoding Military Academy.jpg|1907年夏天蔣入保定軍校就讀
</gallery>
[[清]][[光緒]]十三年九月十五日(1887年10月31日)[[午]]時,蔣生於浙江奉化[[武嶺]]溪口镇玉泰鹽舖樓上<ref name=5上 />{{rp|70}}。蔣五歲入塾,自稱「幼性頑鈍,弗受繩尺」;蔣在私塾誦讀「四書」「五經 」及文史典籍10餘年,深受傳統文化思想熏陶<ref name=石 />{{rp|1461}}。通過報刊和其他信息之影響,蔣打算到外面世界去追尋出路<ref name=化 />{{rp|9}}。
1903年起,先後轉入奉化鳳麓學堂、寧波箭金公學、奉化龍津中學堂讀書,學習新知識<ref name=石 />{{rp|1461}}。青年和中年時期,蔣也讀過一些近代書刊<ref name=化 />{{rp|24}}。鳳麓學堂與龍津學堂是奉化兩所新辦學校,學堂開設英文、算學等新課,但教學重心仍在經史子集等舊學<ref>{{cite web |url=http://www.cksmh.gov.tw//index.php?code=list&flag=detail&ids=218&article_id=1950 |title=蔣十七歲就讀鳳麓學堂 }}</ref>。曾經在龍津中學堂擔任過蔣之英文教師[[董顯光]]回憶,蔣給他留下難忘印象,「是他每天搶着上海送到報紙的那種熱切期待的表情」<ref>{{cite book |title=《董顯光自傳:一個中國農夫的自述》 |location=台北 |publisher=台灣新生報社 |year=1981}}</ref>{{rp|34}}<ref name=化 />{{rp|9}}。時值《[[辛丑條約]]》之後,清政府寙敗,民族危機嚴重,又因蔣喪父後家庭社會地位低微,乃決心出國學習軍事<ref name=石 />{{rp|1461}}。
1927年,蔣離開上海赴南京,4月11日發出「已克復的各省一致實行清黨」之密令;4月12日蔣以調解「工人內訌」為名,解除工人糾察隊武裝;而此時正逢國民革命軍北伐之際,然而蘇聯代表鮑羅廷以及中共中央卻以“黨的力量在前,革命的力量在後”為理由意圖反對北伐;4月18日,蔣聯合胡漢民等人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與武漢政府對峙<ref name=石 />{{rp|1466}}。4月21日,軍事委員會自廣州遷移南京,[[寧漢分裂]]<ref name=史 />{{rp|69}}。四一二事件使國共反目,兩黨結下血海深仇;事件原因複雜,其中包括蔣和汪精衛爭奪領導權<ref name="彎" />,同時亦包括中共中央在北伐期間不斷滲透國民黨內部使部分右派黨員及將領不滿,並且無端於地方發起暴動、迫害其所謂的資產階級並掠奪其擁有合法財產等因素<ref name="周慧梅2013">{{cite book|author=周慧梅|title=民眾教育館與中國社會變遷|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Q1Qw99ZKrbEC&pg=PA30|date=2013-01-01|publisher=秀威出版|isbn=978-986-326-005-9|pages=30-31}}</ref>。
=== 一次下野 ===
<gallery widths="160px" heights="160px">
File:Chiang Kai-Shek cph.3b17136.jpg|蔣西裝照
File:1927 Chiang Soong wedding photo1.jpg|蒋与[[宋美龄]]婚礼留影,1927年12月1日
</gallery>
1927年6月20日至6月21日,蔣、胡漢民、吳敬恒等與[[馮玉祥]]會於徐州,協議統一指揮,完成北伐,6月22日由馮致電汪精衛,指責武漢之恐怖政策<ref name=史 />{{rp|70}}。7月,被北伐軍擊潰之孫傳芳在直魯聯軍張宗昌幫助下,在津浦鐵路上反攻,7月24日攻陷徐州;8月6日蔣退回南京據江而守,威信驟降,擁兵自重之桂系李宗仁、白崇禧乘機逼蔣下臺;在武漢之汪精衛和唐生智又組織東征軍通電討蔣;而何應欽等嫡系親信此時亦不願出來維持蔣之地位;蔣被迫於8月13日宣布辭總司令職下野,回家鄉住一個多月後,於9月28日赴日本訪問,與日本朝野各界廣泛接觸<ref name=石 />{{rp|1466-1467}}。9月17日,中國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第二次代表大會選出蔣任南京國民政府委員<ref name=職 />{{rp|381}}。10月,宋太夫人原不同意蔣宋婚事,其時蔣表示已與妻妾離異,並表示要遵守基督教義,宋母方予允准<ref name=石 />{{rp|1467}}。12月1日,蔣與[[宋美齡]]在上海結婚<ref name=石 />{{rp|1467}}。
=== 二次北伐 ==={{main|國民革命軍北伐|濟南慘案|皇姑屯事件}}{{seealso|馮玉祥|閻錫山|白崇禧|蔡公時|張作霖}}1928年1月3日,蔣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ref name=職 />{{rp|382}}。蔣聯合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對奉系軍閥北伐<ref name=石 />{{rp|1467}}。總司令部組織大綱規定「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得兼任軍事委員會主席」<ref name=八 >{{cite book |editors=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 |authors=周天度、鄭則民、齊福霖、李義彬等 |title=《中華民國史》第八卷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中華書局 |year=2011 }}</ref>{{rp|228}}。蔣集中優勢兵力,專門攻擊奉魯軍薄弱環節山東地區;而在河北、山西一帶則採取守勢,只投放有限兵力,比張作霖之戰略步署略高一籌<ref>{{cite book |authors=徐徹、徐悦 |title=《張作霖傳》 |location=天津 |publisher=百花文藝出版社 |year=2004 |isbn=7-5306-3943-9 }}</ref>{{rp|391}}。 === 統一及訓政 ==={{seealso|東北易幟|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張學良}}1928年7月6日,蔣、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在北京開會,到西山碧雲寺孫中山靈前舉行「北伐完成報告祭」;8月9日,蔣派[[方本仁]]到奉天,勸張學良把[[五色旗]]換成[[青天白日旗]]<ref name=傳1 />{{rp|470}}。10月10日,蔣就任[[國民政府主席]]<ref name=5上 />{{rp|189}}。12月29日,張通電「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旗易幟」,蔣即電覆,南京政府宣布「統一告成」:「諸兄匡扶黨國,表示精神,無任佩慰!……願與諸公共策之。」<ref name=傳1 />{{rp|470}} === 中原大戰 ==={{main|蔣桂戰爭|中原大戰}}{{seealso|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張學良}}<gallery widths="160px" heights="160px">File:Jiang Jieshi and Feng Yuxiang.jpg|馮玉祥與蔣File:Fengchiangyan-1-.jpg|[[馮玉祥]]、蔣與[[閻錫山]]。攝于1929年</gallery>1929年1月,蔣以「裁軍建設」相號召,召開全國編遣會議,對各派軍事首領委以高官,但奪掉他們兵權<ref name=石 />{{rp|1467}}。蔣用重兵進攻、分化瓦解等辦法戰勝對手<ref name=石 />{{rp|1467}}。 1930年5月爆發「中原大戰」,在蔣軍事進攻和政治策略兼施下,閻、馮軍在隴海鐵路、津浦鐵路相繼受挫,9月18日張學良通電擁蔣揮師入關;8月汪精衛、陳公博改組派和鄒魯、謝持西山會議派聯合倒蔣,在北平召開「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擴大會議」,無疾而終<ref name=石 />{{rp|1467-1468}}。 === 二次下野 ==={{seealso|中國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胡漢民}}中國國民黨內部矛盾和紛爭,以及社會輿論強烈要求民主、法治,蔣在中國國民黨三屆四中全會上,主張召開國民會議、制定「訓政時期約法」,胡漢民反對;蔣於1931年2月28日將胡漢民軟禁於南京湯山,導致5月廣州召開「中國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非常會議」,另組「國民政府」<ref name=石 />{{rp|1468}}。6月,蔣任全國經濟委員會常務委員<ref name=職 />{{rp|574}}。此時, 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九·一八」事變]],日軍迅速占領東北三省<ref name=石 />{{rp|1468}}。蔣迫於各方壓力,於12月15日再次辭職;一個月後,他利用政局不穩,和汪精衛在杭州舉行秘密會談,決定兩人合作,蔣主軍、汪主政<ref name=石 />{{rp|1468}}。 === 第一次國共內戰 ==={{main|第一次國共內戰|安內攘外|剿匪}}{{seealso|兩廣事變|一二八事變|李宗仁|閻錫山}}<gallery widths="160px" heights="160px">File:Chiang1933.jpg|蔣在江西,1933年</gallery>1930年7月23日,蔣發布《[[s:告全國同胞一致安內攘外書|告全國同胞一致安內攘外書]]》<ref name=史 />{{rp|91}}。蔣還建立陳果夫、陳立夫CC系「中統」和黃埔系「軍統」,專事破壞中國共產黨,並防範中國國民黨內反蔣派系;他於9月密令取締「左聯」等團體;12月下令頒布《出版法》,查禁「宣傳共產主義」、「鼓吹階級鬥爭」之書籍<ref name=石 />{{rp|1469}}。在將各派系軍隊收編改組後,蔣即從1930年12月起,連續五次向中共根據地發動軍事「圍剿」,先後調動上百萬軍隊,並聘請外國軍事顧問,經過四年鏖戰,迫使紅軍退出江西、福建、湖北、河南、安徽等根據地長征<ref name=石 />{{rp|1468}}。 蔣一面在各根據地反覆「清剿」,一面命令西南地方軍隊堵截紅軍長征,借機「整理」西南諸省軍政,逐步掌握雲南、貴州、四川三省<ref name=石 />{{rp|1468}}。1932年3月18日,蔣就任委員長,並兼任[[國防部參謀本部|參謀本部]]參謀總長<ref name=八 />{{rp|277}}。9月1日,軍政部航空學校 正式 更名為中央航空學校,蔣親自兼任校長<ref>{{cite web |title=空軍官校創校之經過 |url=http://www.flyingtiger-cacw.com/new_page_406.htm }}</ref>。 === 黃金十年 ==={{main|黃金十年 (中華民國)|新生活運動}}1934年2月,蔣發起「新生活運動」,謀求重整道德、改變社會風氣,號召恢復「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實踐「禮義廉恥」,來革新個人、改造社會、復興民族;蔣自任新生活運動促進會會長,在全國各地建立分會推動,但收效甚微<ref name=石 />{{rp|1469}}。5月,蔣任航空委員會委員長<ref name=職 />{{rp|471}}。1935年11月1日,[[王亞樵]]集團剌客、晨光通訊社記者孫鳳嗚於南京[[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中央黨部禮堂]]舉行之中國國民黨四屆六中全會開幕式剌蔣不成,汪精衛遇剌重傷<ref name=黑 />{{rp|102-104}}。12月30日,國民政府令蔣等47員分別給予[[雲麾勳章]]<ref name=相 >{{cite book |title=《八年抗戰中的國共真相》 |author=劉臺平 |publisher=風雲時代出版 |location=台北 |year=2015 }}</ref>{{rp|66}}。但是經濟之微弱增長遠遠趕不上日益龐大之軍費開支,財政入不敷支<ref name=石 />{{rp|1469}}。 === 抗戰建國 ==={{main|中國抗日戰爭}}{{seealso|重庆陪都时期|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台美關係|馮玉祥|特級上將|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長城抗戰|華北五省自治|綏遠抗戰|反圍剿戰爭|閩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蘇區|中華共和國|長征|張學良|閻錫山}}1932年4月29日[[虹口公園爆炸案]],[[尹奉吉]]當場炸死[[河端貞次]],[[白川義則]]重傷而死,[[植田謙吉]]、[[重光葵]]炸斷腿,[[野村吉三郎]]炸瞎眼,蔣一改態度,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設置韓國人特別班等,積極支援[[韓國獨立運動]]<ref>{{cite web |url=http://china.joins.com/big5/article.do?method=detail&art_id=113250 |title=“尹奉吉之偉業永垂不朽” 蔣介石獻詩被公開 |date=2013-12-19 |quote=別順逆 辨是非 明大義 知生死 留正氣 在天地之間 取義成仁 永垂不朽 中國民國五十七年三月二十七日蔣中正 }}</ref>。在[[國統區]]大批捕殺中國共產黨人士,查禁書籍;派宋子文去美國簽訂五千萬美元之棉麥貸款協定,實際上是謀取剿共之經濟支援<ref name=傳1 />{{rp|475}}。蔣堅持「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對日實施「不絕交、不宣戰、不講和、不訂約」,先後同意簽訂淞滬、塘沽、何梅等一系列協定;他還阻撓馮玉祥組織察爾民眾抗日同盟軍抗禦日本,鎮壓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等人發動之「[[福建事變]]」<ref name=石 />{{rp|1468}}。蔣推行聯保連坐法,要各户互相監視<ref name=石 />{{rp|1469}}。1934年11月7日,蔣在[[綏遠]]會見榮王、[[德王]]、潘王等蒙人與黨政人員,並對各主席和邊外將領指導一切<ref>{{cite book |author=羅敏 |chapter=〈蔣介石的政治空間戰略觀念研究——以其「安內」政策為中心的探討〉 |editor=呂芳上主編 |title=《蔣介石的日常生活》 |location=香港 |publisher=天地圖書 |year=2014 }}</ref>{{rp|366}}。 {{Wikisourceshas|報告西安事變始末|告抗戰全體將士書(二)}} === 西安事變 ==={{main|西安事變|張學良|楊虎城}}<gallery widths="160px" heights="160px">File:KMT officials in the Xi'an Incident.jpg|西安事變時蔣與黨員合照</gallery>1936年春,蔣調集中央軍5個師入山西,準備打擊經過長征實際逃亡進入西北之共軍,同時也準備對日本侵犯綏遠有限度抵抗<ref name=八 />{{rp|493}}。蔣仍然想要武力「剿滅」工農紅軍,在西安成立[[剿匪總司令部]],自兼總司令,一再督飭張學良、楊虎城進兵陝北;張、楊「剿共」受挫,受抗日運動推動和中國共產黨表面抗日統一戰線影響,主張聯共抗日<ref name=石 />{{rp|1470}}。1936年冬,蔣趕到[[西安]],催逼張、楊出兵;張、楊反對繼續內戰,向蔣苦口極諫遭拒,乃發動「兵諫」,於12月12日晨將蔣扣押;後在中共和張、楊以及宋子文、宋美齡等多方面努力下,達成改組中國國民黨、國民政府停止「剿共」政策、聯合紅軍抗日等六項協議<ref name=石 />{{rp|1470}}。蔣被迫接受中國共產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開始[[第二次國共合作]],共同抗日<ref name=海 />{{rp|1587}}。12月25日,蔣由張陪同離開西安,到南京後扣押張,隨即軟禁;繼又迫楊辭職、出國,分化瓦解叛變之東北軍、西北軍,調往河南、安徽<ref name=石 />{{rp|1470}}。 === 二次國共合作 ==={{main|盧溝橋事變|淞滬戰役|廬山聲明}}<gallery widths="160px" heights="160px">File:廬山聲明.jpg|1937年蔣介石發表[[廬山聲明]]File:Chiang Kai-shek in full uniform.jpeg|蔣全身軍裝禮服標準像,1940年</gallery>迫於軍民要求抗日,蔣1937年1月5日下令撤銷西北「剿匪」總司令部,改設西安行營;先派顧祝同等,以後又親自與中共代表周恩來等人多次談判國共合作事宜<ref name=石 />{{rp|1470-1471}}。2月18日,蔣呈請中國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辭去本兼各職;全會決議:一、陝變張學良所提八項主張,不予置理;二、懇切慰留蔣<ref name=民 >{{cite book |editors=[[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title=《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中華書局]] |year=2011 |isbn=9787101079982 }}</ref>{{rp|5368}}。3月4日,蔣以禁煙總會總監名義通電全國,要求切實推行禁政,務期如限肅清煙毒<ref name=民 />{{rp|5378}}。3月25日,中國國民黨中常會決議,准蔣辭國民政府委員職<ref name=民 />{{rp|5390}}。7月4日,廬山暑期訓練團第一期學員訓練開始<ref name=民 />{{rp|5461}}。7月蘆溝橋事變起,日本發動全面戰爭;蔣籌劃之抗戰各項準備工作遠未就緒,乃決定「不屈服、不擴大」,應付時局;在軍事上緊急部署,命令第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即赴保定,「從速構築預定之國防線工事」,「堅持到底,處處固守」;同時調集九個師向石家莊、保定集中;7月17日,他在廬山發表談話;此時,蔣還企望蘆溝橋事件能就地和平解決,以犧牲局部換取全局之苟安,連續接見英、美、法、德國駐華使節,希望列國出面調停;蔣對宋哲元在北平於日方談判也「極度容忍」,沒有採取果斷措施及時調遣部隊增援,延誤戰機,使日軍入關輕易擊潰第二十九軍,而於7月29、30日佔領[[平津地區]];蔣急於取得各黨各派勢力合作和支持,在廬山、南京同周恩來等多次會談,同意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和新編第四軍<ref name=石 />{{rp|1471}}。8月12日,蔣在南京召開國防最高會議及黨政聯席會議,得到各地各派軍事首領和中國共產黨代表支持和擁護,舉為陸海空軍大元帥<ref name=石 />{{rp|1472}}。8月16日,國防最高會議決議,由國民政府授權蔣為陸、海、空三軍大元帥,統帥全國陸海空三軍對日作戰;蔣以中日尚未 宣戰 ,不宜組織[[大本營]],只擴充軍事委員會編制,設第一至第六6個部及國家總動員設計委員會、後方勤務部、衛生勤務部等,另有管理部<ref name=民 />{{rp|5559}}。 1937年9月,蔣自兼第三戰區司令長官,親自指揮淞滬會戰,迅速調集73個師約40餘萬兵力(佔當時全國可調動兵力三分之一以上),在長江下游三角洲狹小地區[[陣地戰]],日軍死傷5萬餘人;期間蔣一直指望英、美各國出面制止戰爭,期待[[布魯塞爾]][[九國公約]]會議,但英、美等國政府奉行「不干涉」政策,只有蘇聯於8月21日與中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並給予軍事貸款,派志願空軍助戰<ref name= 石 />{{rp|1472}}。政府既收編中共,中共中央於9月22日發表《[[共赴國難宣言]]》,願為徹底實現三民主義而奮鬥<ref name= 史 />{{rp|121}}。12月23日,日軍渡過黃河,擔任津浦路北段作戰指揮之[[韓復榘]]不戰而退,為穩住戰局和嚴肅軍紀,蔣將韓處決<ref name=石 />{{rp|1473}}。 === 對外和戰 ==={{seealso|南京保衛戰|南京大屠殺|近衛聲明|台兒莊會戰|三民主義青年團|國民參政會|花園口決堤事件|李宗仁|汪精衛政權}}日本在淞滬會戰後,展開誘降活動;1937年11月5日,蔣在南京會晤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聽取他轉述日本提出七項和談條件,表示願意以七項條件作為談判基礎;11月12日日軍直指南京,蔣調集共15個師約10餘萬人,統交[[唐生智]]守衛<ref name=石 />{{rp|1472-1473}}。11月20日,蔣宣佈[[遷都]][[重慶]],是為[[陪都]]<ref name=5上 />{{rp|40}}。 1938年1月1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第六十二次會議議決,兼行政院長蔣辭職照准<ref name=民 />{{rp|5725}}。3月29日,中國國民黨臨時全国代表大会在重慶國民政府禮堂舉行開幕典禮<ref name=民 />{{rp|5789}};4月1日在武昌舉行第四次會議,決議:一、制定《抗戰建國綱領》;二、選舉蔣为中國國民黨总裁,汪精衛為副總裁;三、成立國民參政會;四、設立三民主義青年團<ref name=民 />{{rp|5795-5796}}。 1938年3月至4月上旬,蔣曾親赴徐州督導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籌劃作戰,[[台兒莊戰役]]大捷,擊敗日軍兩個精銳師團,殲敵萬人以上;嗣後日軍增調兵力占領徐州,趁勢沿隴海鐵路西進,直撲中原要地[[鄭州]],蔣下令於6月9日炸毁[[花園口決堤事件|花園口黃河大堤]],以洪水泛濫將日軍[[第14師團]]、[[第16師團]]及機械化部隊困陷其中,戰局暫告穩定,但河南東部和安徽北部、江蘇北部受淹地區數百萬人民生命財產也受到嚴重損失;黃河決堤後,日軍沿大別山北麓和長江兩岸向武漢推進<ref name=石 />{{rp|1473-1474}}。日軍5月19日攻陷徐州<ref name=史 />{{rp|114}}。蔣重新部署武漢防務,以轉入山地與湖沼地區作戰為主,配置129個師及騎兵、炮兵等共約100萬兵力,以及海軍、空軍,層層進行陣地戰,盡量消耗日軍有生力量,前後達4個多月,大小戰鬥數百次,迫使日軍前後投入40萬人以上,消耗軍力重大<ref name=石 />{{rp|1474}}。6月26日,馬當要塞失陷<ref name=民 />{{rp|5855}}。10月25日武漢失守,蔣於10月30日發表《告全國同胞書》,表示要堅持抗戰到底<ref name=石 />{{rp|1474}}。12月,日本首相[[近衞文麿]]發表[[第三次近衛聲明|第三次對華聲明]],闡明日本政府同「新生的中國」調整關係總方針<ref name=民 />{{rp|5970}}。 === 內部對立 ==={{main|汪精衛政權|八路軍|皖南事變|新四軍}}<gallery widths="160px" heights="160px">File:Chiang_Soong_and_two_sons.jpg|蔣與宋美齡、蔣經國及蔣緯國留影,1940年代</gallery>此後,日本加強「政治謀略」攻勢,方針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蔣對於中國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等一批親日分子與日本方面秘密勾結談判「和平」之行徑,表示嚴正態度,於1939年元旦主持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議,將汪精衛開除出黨,嗣後並下令通緝<ref name=石 />{{rp|1474}}。1940年3月29日,汪精卫在南京成立[[汪精衛政權]]<ref name=史 />{{rp|127}}。 1939年11月,中國國民黨五屆六中全會舉行第七次大會,確定蔣兼任行政院長,孔祥熙改任副院長<ref name=民 />{{rp|6151}}。蔣任中央、中國、交通、農民四銀行聯合辦事總處主席<ref name=職 />{{rp|547}}。1940年11月15日,國民政府令:蔣請辭四川省政府主席兼職,派張群兼理<ref name= 民 />{{rp|6414}}。
=== 對日正式宣戰 ===
{{main|不平等條約}}{{seealso|珍珠港事件|長沙大捷|同古戰役|蔣介石訪問印度|盛世才|1942年河南饑荒}}
<gallery widths="160px" heights="160px">
File:Chiang Kai Shek and wife with Lieutenant General Stilwell.jpg|蔣宋夫妇與史迪威中將於[[緬甸]],1942年
File:1943 Chiang Kai-shek and Soong May-ling.jpg|蔣與宋美齡,1943年
</gallery>
1941年12月8日晨1時,日軍開始對美國[[檀香山]][[珍珠港事件|珍珠港偷襲]],同日炸香港、菲律賓、新加坡等,於是英國、加拿大、澳洲、荷蘭、美國等對日宣戰,美國並宣佈對德意兩國進入戰爭狀態;12月9日,國民政府正式佈告對日宣戰,並聲明對德、意立於戰爭狀態<ref name=史 />{{rp|128-129}}。12月27日,蔣兼理外交部部長<ref name=職 />{{rp|521}}。
=== 日本投降 ===
{{main|日本投降}}{{seealso|波茨坦宣言|豫湘桂會戰|外蒙古獨立|一號作戰|雅爾塔協定|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控蘇案|中日和約|以德報怨 (蔣中正)}}<gallery widths="160px" heights="160px">File:Chiang Kai-shek Colour.jpg|1945年3月巡視空軍基地的蔣,時年57歲File:Chiang Kai-shek ratified the Charter of the United Nations 19450824.jpg|蔣代表中華民國政府签署《[[联合国宪章]]》批准書,1945年8月24日</gallery>
1945年8月14日,中國政府和蘇聯政府在莫斯科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ref name=海 />{{rp|3712}}。8月11日,美[[國務卿]][[詹姆斯·弗朗西斯·伯恩斯|貝爾納斯]]代表中、美、英、蘇經瑞士答覆日本,同意其要求,至8月14日[[昭和天皇|日本天皇]]遂頒佈[[无条件投降]]之《[[终战诏书|敕書]]》,8月15日國民政府接獲日本投降電文<ref name=史 />{{rp|146}}。在美國海、空軍運輸力量幫助下,蔣把長期分布在雲南、貴州、四川、陝西等地之國軍迅速運到南京、上海和華東、華北、華中各戰略要地;並派出大批官員到收復區接收資產<ref name=石 />{{rp|1477}}。
=== 第二次國共內戰 ===
{{Main|第二次國共內戰}}
{{See also|俞鴻鈞|陳誠|張群|蔣經國|胡宗南|胡適|李宗仁|台美關係|劉茂恩|陳儀|魏道明|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
<gallery widths="160px" heights="160px">File:Chiang KaiShek Portrait Tiananmen Beijing.jpg|蔣肖像懸掛於北平[[天安門]]城楼,1945年12月3日File:Nanking ROC 1946.jpg|蔣還都南京,1946年5月</gallery>  抗日戰爭尚未結束,蔣已在籌劃內戰,以消滅中共及其領導在抗戰八年間私自組建而壯大之武裝力量;1945年5月中國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後兩天,蔣調動10個師軍隊進攻新四軍,7月又指令胡宗南調動9個師進犯[[陝甘寧邊區]]<ref name=石 />{{rp|1476}}。1947年1月23日,國民政府任命蔣兼任[[國立政治大學]][[校長]]<ref name=民 />{{rp|8272}}。2月底,蔣下令驅逐中共駐南京、上海、重慶等地之談判代表,最後關死和談大門<ref name=傳1 />{{rp|495}}。3月1日,蔣主持舉行國防最高委員會會議,決議:行政院長[[宋子文]]辭職照准;蔣兼任行政院長,[[張群]]任行政院副院長<ref name=民 />{{rp|8298}};中央政治大學與中央幹部學校合併改組為國立政治大學,蔣兼任校長<ref name=民 />{{rp|8300}}。蔣放棄全面進攻,改為[[重點進攻]]陝北和山東兩大解放區;3月,他下令胡宗南部20餘萬人進犯陝北,3月19日佔領延安<ref name=石 />{{rp|1478}},但這「是一個既浪費又空虛的、華而不實的勝利」<ref>{{cite book |editor = [[美國國務院]] |title=《美國與中國的關係》 |type = [[白皮書]] |orig-year = 1949年8月 |series = 《中美關係資料滙編》第1輯 |location = 北京 |publisher=[[世界知識出版社]] |year = 1957年 }}</ref>{{rp|358}}。6月25日,即發布《平字第一九〇六號訓令》,通緝毛澤東<ref name=傳1 />{{rp|496}}。8月15日,蔣為黨團統一組織發表《告黨團同志書》,稱黨團組織合併統一,造成戡亂建國之動力,更是當前急切之圖<ref name=民 />{{rp|8397}}。10月10日,解放軍總部發布《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發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之號令<ref name=傳1 />{{rp|496}}。蔣11月在南京召開軍事會議,決定成立國防部九江指揮部,建立中原防禦體系,分別組設東北、華北剿匪總司令部和陸軍總司令部徐州司令部、國防部漢口指揮部等,加緊調兵遣將,四出巡視督戰,力圖挽回頹勢<ref name=石 />{{rp|1478}}。 === 雙十協定 ==={{main|雙十協定}}{{seealso|馬歇爾使華}}<gallery widths="160px" heights="160px">File:Shuangshixieding.jpg|《[[雙十協定|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规定‘[[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File:Chiang Kai-shek, Soong Mei-ling and ROCAF C-47 in Taiwan 19461021.jpg|1946年10月21日,蔣(中)與宋美齡(左)巡視台灣,背景是C-47[[美齡號]]</gallery>1945年8月,蔣連電約毛澤東來到重慶會談,毛在重慶一個多月,始回延安;8月14日,蔣給毛發出第一封邀電:「萬急,延安。毛澤東先生勳鑒:倭寇投降, 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實現,舉凡國際國內各重要問題,亟待解決,特請先生克日惠臨陪都,共同商討,事關國家大計,幸勿吝駕,臨電不勝迫切懸盼之至。蔣中正未寒。」<ref name=傳1 />{{rp|490}}經過43天斷續談判,國共雙方簽訂《會談紀要》,確定「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ref name=石 />{{rp|1477}}。9月17日,延安《解放日報》聲稱:「人民公敵蔣介石發出了內戰的信號」<ref name=傳1 />{{rp|489}}。蔣盤算如何「消滅中共」,他秘密下令80萬國軍沿[[津浦鐵路]]、[[平漢鐵路]]、[[同蒲鐵路]]、[[平綏鐵路]]沿線進攻[[解放區]]<ref name=石 />{{rp|1477}}。在國際國內和平輿論壓力下,蔣被迫於1945年12月31日,同意簽訂《關於停止國內軍事衝突辦法的協議》<ref name=傳1 />{{rp|493}}。雖因人民反對內戰,國際輿論也反應強烈,在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調停下,蔣於1946年1月10日向所屬部隊下達停戰令;但是他密令所部趁停戰命令下達前占領有利地點,隨後又堅持東北地區不在停戰範圍之內,連續向關外增兵<ref name=石 />{{rp|1477}}。2月,[[美國國會]]又通過《軍事援華法案》,賦予美國政府廣泛權力為蔣編練軍隊,以及提供武器和設備<ref name=下 >{{cite book |author=[[李敖]]、[[汪榮祖]] |year=2012 |title=《蔣介石評傳》(下) |location=[[長春]] |publisher=時代文藝出版社 }}</ref>{{rp|2}}。蔣在10月11日國軍占領張家口後,立即發布召開國民大會之命令;蔣憑藉美國政府支持和援助,擁有強大兵力和炮火,在1946年7月至12月半年間占領解放區大小城鎮105座,但卻損失兵力70餘萬人<ref name= 石 />{{rp|1477-1478}}。沒有捕捉到解放軍主力,占領土地與城市使戰線愈拉愈長,成為防守負擔與消耗,蔣更密令於修復據點後構築防守工事,務必不再為解放軍攻克擊毁,益發加重負擔與消耗,而兵力耗損甚巨<ref name= 下 />{{rp|5}}。
1946年5月5日,蔣率黨、政、軍要人在南京[[中山陵]]舉行還都大典,與會者萬餘人<ref name=民 />{{rp|8047}}。6月10日在上海成立海軍軍官學校,蔣親兼校長,1947年12月1日全國各軍事學校改制,蔣辭兼職,任名譽校長<ref>{{cite web |title=海軍軍官學校第一任校長 |url=http://www.cna.edu.tw/tw/About.php?progId=ABO009&cms=cms_73 }}</ref>。
 
{{Wikisourceshas|雙十協定|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元旦告全國軍民同胞書|國民大會制憲大會開會致詞}}
 
=== 臺灣二二八 ===
{{main|台灣問題|二二八事件}}
1947年2月28日,由於臺灣菸公賣局之查緝私煙,[[謝雪紅]]等人公開攻擊政府機關,殺害毆辱人民,一時社會秩序頓形混亂,至3月12日國軍登陸<ref name=史 />{{rp|159}}。3月18日上午8時,[[蔣經國]]抵達[[基隆市|基隆]],第一次踏上台灣土地,由[[基隆要塞司令部|要塞司令]][[史宏熹]]陪同視察<ref name=民 />{{rp|8315}}。1950年4月5日,根據蔣指示,行政院決定將二二八事件[[犯罪嫌疑人|人犯]]迅速予以[[保釋]]<ref>{{cite book |editors=張之傑等 |title=《20世紀臺灣全紀錄》 |location=台北 |publisher=錦繡出版社 |year=1991 }}</ref>。
 
=== 總統選舉 ===
{{main|1947年中國}}{{seealso|行宪|194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gallery widths="160px" heights="160px">
File:Jiangvote.jpg|[[1947年中華民國國大代表選舉]]中,蒋氏以一般[[中華民國國民]]身份[[投票]],並选出化学家[[陈裕光]]为南京选区国大代表。
File:Chiang-Lee.jpg|蔣氏與李宗仁在行憲後第一任正副總統就職大典上,1948年5月20日
</gallery>
1947年7月4日,在第六次國務會議上又通過蔣提議之《厲行全國總員,以勘平共匪叛亂案》<ref name=傳1 />{{rp|496}}。蔣於7月5日發布《剿共戡亂令》<ref name=下 />{{rp|9}}。7月23日,中國國民黨中常會通過《黨團統一組織原則》,決定:一、現任省、市、縣支區分團部幹事監察,一律改任為省、市、縣黨部執監委員;二、擴增後之省、市黨部執行委員,由中央指定五至九人,組織黨團統一委員會,負黨團統一組織任務;三、省、市黨部設主任委員一人,由中央指定之<ref name=民 />{{rp|8387}}。
 
1948年4月4日,蔣以總裁身份主持召開中國國民黨中央全會,討論總統、副總統選舉提名,中央委員們紛紛發言,一致擁護蔣為總統候選人;蔣表明:第一屆總統不一定由本黨內選出,應該選黨外的人;黨外的人具有下列條件可當選:忠於憲法,努力推行憲政;有民主精神;有民族國家思想;對於中國文化歷史有深刻認識<ref name=黑 />{{rp|66-67}}。4月19日,[[第一屆國民大會]]舉行選舉總統會,蔣以2,430票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5月20日,蔣在[[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宣誓就職大典,由國民大會主席吳敬恒監誓<ref name=史 />{{rp|157}}。蔣獲得不受憲法限制之「緊急處置的權力」<ref name=石 />{{rp|1478}}。
 
{{Wikisourceshas|第一屆國民大會國民政府主席對大會開幕致詞|宣誓就第一任總統職致詞}}
 
=== 三次下野 ===
{{main|1948年中國}}{{seealso|中國通貨膨脹 (1938年-1950年)|金圓券|濟南戰役|三大戰役|九龍城寨|台韓關係}}
軍費開支龐大使財政經濟瀕臨崩潰,財政赤字在1947年達到總支出百分之九十,造成惡性通貨膨脹和物價飛漲;蔣督飭國軍、警察、憲兵、特務強化統治與鎮壓,[[國統區]]陷入「白色恐怖」之中<ref name=石 />{{rp|1478}}。1948年1月,蔣採取重點防禦戰略,將戰區分為20個[[綏靖區]],設司令長官令,掌握軍政大權,組訓民眾,以充實兵源,同時集中兵力於主點、主線之上<ref name=下 />{{rp|9}}。8月上旬,蔣召開南京軍事會議,決定實行重點防禦之戰略,並準備撤出東北,確保華中,企圖收縮戰線,集中兵力,依托戰略要點之堅固陣地堅守防禦,同時組成強大兵團機動作戰,以攻為守;為此,裁併綏靖區,減少機關,擴大機動兵團,並在大後方加緊編組訓練二線兵團;蔣在會上打氣說:「我個人蒙受如此的奇恥大辱,我仍然要百折不回繼續奮鬥,毫不灰心,亳不氣餒,我不忍放棄這剿匪責任。所以,我不能不領導一般同志,艱苦奮鬥,來定完成戡亂建國的使命。」<ref name=傳1 />{{rp|497-498}}。蔣於8月19日頒布《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發行金圓券代替法幣,限期收兌民間黃金、白銀、外幣等;還頒布《整理財政及加強管制經濟辦法》,強令限制物價;黑市猖獗,不到三個月財政經濟即完全破產,金圓券迅速貶值幾成廢紙,社會更加騷動不安<ref name=石 />{{rp|1478-1479}}。8月15日,李宗仁離開北平飛往南京前,對記者發表談話,希望恢復「和談」;12月24日,白崇禧首致電政府停止作戰,主張邀請美、蘇,聯合調停衝突,同時[[程潛]]竟通電要求蔣下野;12月30日,白崇禧再度通電主和,[[張軫]]亦於同日要蔣下野<ref name=史 />{{rp|165}}。12月31日,蔣召集黨、政、軍要員開會竟日,研究下野文告,四易其稿<ref name=民 />{{rp|8764}}。美國政府對蔣失去信心,在中國公開策動倒蔣活動,中國國民黨內也有不少人要求蔣下野<ref name=石 />{{rp|1479}}。蔣在考慮下野時,也與少數親信討論法律問題,如何保留總統職位<ref>{{cite paper |author=王良卿 |title=《動盪中的改革:中國國民黨從「革新」走向「改造」, 1945-1950》 |location=台北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year=2003 }}</ref>。蔣準備撤出大陸,派陳誠為台灣省主席兼警備司令,把庫存277餘萬兩黃金、1,520萬枚銀元以及大量珍貴文物、檔案資料等運往台灣<ref name=石 />{{rp|1480}}。
 
{{Wikisourceshas|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元旦告全國軍民同胞書|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
 
=== 退居臺灣 ===
{{main|1949年中國}}
{{seealso|北平和談|渡江戰役|中美關係白皮書|上海戰役|金門戰役|舟山戰役|閻錫山|盧漢|李彌|革命實踐研究院|東南軍政長官公署|西南軍政長官公署|西北軍政長官公署|中華民國國庫黃金運送台灣行動|台韓關係}}
蔣為預作恢復之準備,曾於1949年1月10日,命蔣經國赴上海轉告[[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將政府庫存黃金外匯密運臺灣;1月21日,蔣召集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臨時會議,正式宣佈引退,旋即發布[[s:引退謀和書告|引退謀和文告]],下午蔣乘專機離開南京飛杭州,[[蔣經國]]等隨行;1月22日,蔣轉返抵[[奉化]]溪口故里<ref name=史 />{{rp|166-167}}。
 
1月24日,中國國民黨中央《特別緊急宣傳通報》說:「總裁雖暫不行使總統職權,但仍以總裁地位領導本黨。」<ref name=傳1 />{{rp|498-499}}。蔣下野後,代總統[[李宗仁]]力謀與中共和平談判,派出代表團赴北平;但是蔣認為「[[毛澤東]]之八項條件為和談基礎,直等於投降」,對於李宗仁、[[何應欽]]等人設想之國共「隔江分治」之和談方案他也不首肯,堅持「和談必須先訂停戰協定」,以致國共談判破裂<ref name=石 />{{rp|1480}}。代總統李宗仁和華中軍政長官[[白崇禧]]最終亦認為中共八項條件與投降無異,故命代表團拒絕簽字,至此國共談判正式破裂。
 
4月20日解放軍渡江直指南京,蔣於4月22日在杭州召集李宗仁、何應欽、[[白崇禧]]等人秘密會商,決定繼續作戰<ref name=石 />{{rp|1480}}。決議如下:政府今後惟有堅決作戰;聯合全國自由人士共同奮鬥;由何應欽院長兼國防部部長;加強中國國民黨之團結;實行全面動員<ref name=史 />{{rp|170}}。4月25日,蔣拜別母墳,然後走上[[凤凰山 (杭州)|鳳凰山]],對故鄉最後一次眺望<ref name=靜 >{{cite book |author=蔣經國 |chapter=〈危急存亡之秋〉 |title=《風雨中的寧靜》 |location=台北 |publisher=[[正中書局]] |year=1988 }}</ref>{{rp|186}}。蔣父子離開溪口,乘車到下陳,至[[宁海县 (浙江省)|寧海]]團堧村,由[[象山县|象山]]乘竹筏駛至汽艇上太康號赴上海<ref name=5下 />{{rp|192}}。蔣乘軍艦於4月26日抵吳淞口,召集[[顧祝同]]、[[湯恩伯]]等人部署上海防禦<ref name=石 />{{rp|1480}}。4月26日,蔣駐節[[復興島]];4月28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通過「中央非常委員會組織條例」,以代行中央政治委員會職權,由蔣任主席,李宗仁任副主席<ref name=史 />{{rp|170-171}}。但在解放軍凌厲攻勢下,企圖利用堅固工事掙扎之20萬國軍毫無鬥志<ref name=石 />{{rp|1480}}。
 
5月7日,蔣乘靜江輪由上海啟程至[[舟山群島|舟山]],預作上海撤退國軍停頓之安排;蔣旋即經[[澎湖群島|澎湖]]飛臺北<ref name=史 />{{rp|173-174}}。6月24日,蔣扺達台北,入駐[[草山 (臺北市)|草山]]第一賓館<ref name=察 >{{cite book |author=高純淑 |chapter=〈蔣介石的草山歲月——從日記中觀察〉 |editor=呂芳上主編 |title=《蔣介石的日常生活》 |location=香港 |publisher=天地圖書 |year=2014 }}</ref>{{rp|137}}。7月10日,蔣應[[菲律賓總統]][[季里諾]]邀請,飛[[馬尼拉]]訪問,與季里諾會議於[[碧瑤]],至7月12日發表聯合聲明,號召東亞各國成立「[[世界自由民主聯盟|亞洲反共聯盟]]」,以抵抗並消除共黨勢力之威脅<ref name=史 />{{rp|174}}。7月蔣至廣州,組設中國國民黨非常委員會,自任主席,指揮國軍作最後抵抗;蔣先後在廈門、廣州、重慶一再部署防禦,企圖負隅頑抗,各路軍隊無不兵敗如山倒<ref name=石 />{{rp|1480}}。7月20日,中國國民黨宣佈要在臺北成立總裁辦公室,[[黃少谷 (政治)|黃少谷]]任秘書長,下設黨政組,主任[[谷正綱]];外交組,主任[[王世杰 (中華民國)|王世-{杰}-]];財政組,主任[[俞鴻鈞]];軍事組,主任[[王東原]];秘書處,主任[[張其鈞]]<ref name=錄 >{{cite book |year=2011 |title=《1949大流亡:美國外交檔案室密錄》 |editor=王景弘編譯 |location=台北市 |publisher=玉山社出版 |isbn=978-986-294-000-6 }}</ref>{{rp|206}}。
 
蔣鑒於局勢之嚴重,於8月23日飛往廣州,與李宗仁、閻錫山等籌劃戰守事宜;8月24日飛重慶主持西南軍政人員會議;9月12日飛成都佈置防務;9月22日飛昆明與駐軍將領會商西南局勢,而大勢已無法挽回<ref name=史 />{{rp|174}}。
 
11月14日,蔣自台北飛到重慶<ref name=靜 />{{rp|267}}。11月29日,主持軍事會議,指示重慶外圍作戰計劃,入夜林園行邸已聞槍聲,兵工廠爆炸,始至[[白市驛機場]];翌日晨飛抵成都,重慶於同日下午陷落<ref name=史 />{{rp|176}}。12月6日,蔣約見[[邱昌渭]]及[[劉士毅]],要兩人隨政府先赴[[西昌]]<ref name=戰 >{{cite book |authors=[[蔣永敬]]、[[劉維開]] |title=《蔣介石與國共和戰(一九四五~一九四九)》 |location=台北 |publisher=臺灣商務印書館 |year=2011 }}</ref>{{rp|238}}。是晩,蔣認為西昌決不能作國府駐在地<ref>{{cite book |editor=「總統府」事略室 |title=《蔣中正總統文物·事略稿本》 |date=1949-12-06 |location=台北 |publisher=「國史館」藏 }}</ref>。12月7日,蔣指示閻錫山作好當晚離開成都之準備<ref>{{cite book |editor=「總統府」事略室 |title=《蔣中正總統文物·事略稿本》 |date=1949-12-07 |location=台北 |publisher=「國史館」藏 }}</ref>。蔣立即決定國府遷移台北,指示行政院召開緊急會議<ref name=濤 >{{cite book |authors=周宏濤口述、汪士淳撰寫 |title=《蔣公與我——見證中華民國關鍵變局》 |publisher=台北 |publisher=[[天下遠見出版]] |date=2003-09-30 }}</ref>{{rp|160}}。是晚,行政院舉行會議,通過國府遷設台北,隨即發佈「總統令」:「政府遷設臺北,並在西昌設[[大本營]],統率陸海空軍在大陸指揮作戰。此令。」<ref>{{cite book |editor=程玉鳳 |title=《中華民國史事紀要(初稿)1949年10至12月》 |location=台北 |publisher=「國史館」 |year=1997 }}</ref>{{rp|532-533}}四川軍人[[劉文輝]]、[[鄧錫侯]]等,與[[雲南省政府]]主席[[盧漢]]密謀,欲扣留蔣<ref name=史 />{{rp|176}}。蔣12月10日從成都敗退到台北後,聲稱要「反共復國」、「光復大陸」,以「三民主義建設台灣」<ref name=石 />{{rp|1480}}。
 
== 晚年生活 ==
{{main|1950年代台灣|國共關係|台美關係|台日關係|台韓關係|蔣經國}}
{{seealso|對蔣介石的評價|李宗仁回憶錄}}
<gallery widths="160px" heights="160px">
File:Chiang Kai-shek standing 1950.jpg|蔣攝於台灣,1950年1月
File:Chiang Kai-shek Soong May-ling 1950.jpg|蔣與宋美齡(右)攝於台灣,1950年1月
</gallery>
在中晚年,除特殊情況外,蔣基本上不[[飲酒]],不[[吸煙]],勵行規則刻板之生活<ref name=化 >{{cite book |author=陳鐵健、黃道炫 |title=《蔣介石與中國文化》 |location=香港 |publisher=中華書局 |year=1992 }}</ref>{{rp|184}}。蔣還專門成立「敵後工作委員會」和「大陸游擊總指揮部」來具體負責向中國大陸騷擾浸透<ref>{{cite book |author=陳敦德 |title=《毛澤東與蔣介石》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year=2009 |edition=第3版 |isbn=9787503321979 }}</ref>{{rp|194}}。生活幾近吝嗇,吃過之[[蘋果]]也要一一清點;一件[[衣服]]通常穿5、6年,且平時不穿高級衣料,除個別出訪場合外,拒穿[[西裝]];與此同時,他在臺灣修建30多座行館,有些從未去住過<ref name=化 />{{rp|192}}。
 
=== 復行視事 ===
{{seealso|國家發展研究院|中國國民黨改造方案|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李宗仁|韓戰|台灣地位未定論}}
<gallery widths="160px" heights="160px">
File:Chiang Kai-shek and Chiang Ching-Kuo in 1948.jpg|蔣与长子蔣經國(左),1954年
File:OLDNEWS-TAIWAN-1958.JPG|1958年1月1日《[[民声日報]]》,當日頭條置放蔣肖像,頭條副標題為:「匪共四面楚歌,覆亡為期不遠」
</gallery>
 
1949年11月27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鑑於[[中國西南地區]]戰況艱危,決議先設法促請李宗仁回四川視事,否則即請蔣復職<ref name=史 />{{rp|178}}。蔣想辦法使李宗仁回到台灣辭職,可是李宗仁也用各種辦法來搪塞,一直滯留國外<ref name=黑 />{{rp|74}}。2月28日,中國國民黨中常會在[[臺北賓館]]召開,對復職事做最後討論;蔣在會中説,過去一年來,他健康表面上看似一如往昔,但記憶力已大不如前<ref name=濤 />{{rp|207}}。[[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中央監察委員、中央政治委員、中央非常委員,均應邀出席,一致要求蔣復職;蔣為順應輿情,乃於3月1日在臺北復行視事<ref name=史 />{{rp|178-179}}。
 
{{Wikisourceshas|復職的目的與使命|總統令 (民國39年11月15日)}}
 
=== 軍政革新 ===
{{seealso|中國青年救國團|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白團|陶普斯號事件|一江山戰役|大陳島撤退|八二三砲戰|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平均地權|地方分权|台灣九年國民義務教育}}
<gallery widths="160px" heights="160px">
File:Hu Shih and Chiang Kai-shek at Academia Sinica 19580410.jpg|1958年在台北,蔣與[[胡適]]合照
File:U.S._President_Eisenhower_visited_TAIWAN_美國總統艾森豪於1960年6月訪問臺灣台北時與蔣中正總統-2.jpg|美國總統艾森豪於1960年6月18至19日訪問台灣,與蔣乘車前往[[圓山行館]]途中接受群眾夾道歡迎
</gallery>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後,蔣憑台灣之[[戰略位置|戰略地位]],重新得到[[美國]]支持和庇護<ref name=石 />{{rp|1481}}。蔣於1952年[[革命先烈紀念日|青年節]]發表文告,號召成立「[[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10月31日正式成立,由蔣兼任團長,蔣經國任主任委員<ref name=史 />{{rp|182}}。1953年1月,政府公佈「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規定地主可保留水田三甲或旱田六甲,其餘由政府用徵收補償方法交佃農承租耕種<ref name=史 />{{rp|184}}。1954年12月和美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ref name=石 />{{rp|1481}}。
 
=== 內政外交 ===
{{seealso|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漢賊不兩立|台灣本土化運動|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
<gallery widths="160px" heights="160px">
File:蔣介石 岸信介 宋美齡.jpg|蔣與[[岸信介]](中)及宋美齡(右)攝於1957年
File:DoubleTenDayParadeOctober101966.jpg|蔣攝於[[双十节]]庆典,1966年
</gallery>
蔣在台灣總結在大陸垮台之教訓,與副總統陳誠推行減租、公地放領和征收地主多餘土地放給佃農等政策,竭力恢復和發展工農業生產,穩定財政經濟;同時大力「改造」中國國民黨,加強統治<ref name=石 />{{rp|1481}}。
 
蔣不斷宣稱要「反攻大陸」的理念,拒絕中共提出之兩黨協商和平解放台灣之建議;也反對「台灣獨立」和「國際托管」等種種「兩個中國」論調,表示「中國事可由中國人自己解決」,堅持[[一個中國]]立場,抵制美國、日本等勢力覬覦台灣<ref name=石 />{{rp|1481}}。作為一個政治人物,蔣很多活動都以實現其既定之政治目標為出發點,因此,他之文化觀念具有強烈政治性質;只有透過政治帷幕,深窺其文化意義,才能深入了解現代中國歷史行程中出現之蔣現象,作出科學之評估<ref name=化 />{{rp|5}}。
 
1967年7月28日,臺灣各界舉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發起大會,蔣任會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隨即推行<ref name=代 >{{cite book |author=李松林 |title=《蔣介石的台灣時代》 |location=台北 |publisher=風雲時代 |year=1993 }}</ref>{{rp|230}}。蔣緊密地連接政治與文化,使現代中國既產生一批文化附庸從屬於政治權威體制,同時也鍛鍊出一支文化新軍積極投身於反對黑暗政治現實政治;單純之文化建設和純粹之文化人,在現代中國難以立足生根,這是蔣將文化政治化之必然結果<ref name=化 />{{rp|5}}。
 
在外交方面,面對冷戰世局,站在自由國家陣營,爭取國際支持,保衛聯合國席位,後因國際環境轉變,外交處境日益困難,終致1971年10月25日失去聯合國代表權<ref name=府 >{{cite web |url=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71 |title=第1-5任總統蔣中正先生 總統府 }}</ref>;秉承"漢賊不兩立"之原則和國際形勢發展和變化,於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上在2758號決議的結果出來前宣佈退出聯合國<ref name=石 />{{rp|1481}}。
 
== 逝世 ==
{{main|蔣中正逝世}}{{seealso|總統蔣公遺囑}}
<gallery widths="160px" heights="160px">
File:蔣中正總統玉照.png|蔣中正遺像,2008年以前經常懸掛於學校或軍營等公眾場所
File:ZongTongWanSui.jpg|「蔣總統萬歲」宣傳畫
</gallery>
蔣自1972年起多病,於5月連任第五屆總統後,即任命蔣經國為行政院院長,將統治台灣實權交給兒子<ref name=石 />{{rp|1481}}。1975年4月4日,蔣以突發性[[心臟病]],於下午11時50分在臺北[[士林官邸]]逝世,當時告知[[嚴家淦]]及其他要員和家人到士林官邸瞻仰遺容<ref name=5下 />{{rp|254}}。蔣靈柩暫厝於台北市南60公里處[[桃園市|桃園縣]][[大溪區|大溪]][[慈湖陵寢|慈湖賓館]]正廳<ref name=5下 />{{rp|261}}。
== 軼事 ==
{{main|對蔣介石的評價|李宗仁回憶錄}}
{{seealso|1930年代中國|李宗仁|國共關係|蔣介石日記|陶希聖|雷震事件}}
蔣在日本振武學校就讀三年,1910年第十一期畢業<ref>{{cite book |author=楊樹標 |title=《蔣介石傳》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團結出版社 |year=1989 }}</ref>{{rp|10}}。畢業後,蔣在[[高田市|高田]][[第13師團]]野炮兵第19聯隊入伍,據師團長{{link-ja|長岡外史|長岡外史}}在回憶錄中稱,留學時期之蔣君,才能膽略,內蘊不露,說不出有什麼出人頭地之表現<ref name=5上 />{{rp|88}}。令師團長吃驚是,蔣在1927年11月,首次下野到日本時,特意走訪他,這使長岡對此頗感意外,而蔣臨走時,特別寫下「不負師教」四字<ref name=5上 />{{rp|88}}。
蒋早年由[[陳其美]]的帶領下,開始沈迷[[妓女|風塵]],爾後也多次前往[[妓院]]尋歡作樂,蔣曾在日記中多次記錄<ref name=5上 />{{rp|111}}。有一次蔣來不及等待整理就入房,結果看到床舖髒亂,最後「拂袖而去」<ref>{{cite book |author=杨天石 |title=《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 |location=香港 |publisher=[[三聯書店]] |date=2008-03-18 }}</ref>。
== 紀念 ==
{{main|蔣中正紀念}}
蔣去世後,[[慈湖 (桃園)|慈湖]]及[[中正紀念堂]]設[[中華民國三軍儀隊]]站崗,蔣的逝世日期放假一天(与[[民族掃墓節]]同一天,之前並不放假)<ref>{{cite journal |journal=《臺灣文獻》季刊 |url=http://www.th.gov.tw/files/taiwan63_1/0631_6.pdf |format=PDF |title=〈民俗與政治:中國國民黨政權下的清明節再製(1912–2008)〉 |author=周俊宇 |volume=第63卷 |issue=第1期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318070305/http://www.th.gov.tw/files/taiwan63_1/0631_6.pdf |archivedate=2015-03-18 }}</ref>。當時政府規定行文必須[[挪抬]]稱他為「蔣公」,以示對蔣崇敬之意<ref name=代 />{{rp|486}}。
另外為紀念蔣過去於二戰後對日本採取“以德報怨”的寬容政策,日本乃建立中正神社。以蔣中正為主神,是附屬於[[愛知縣]]額田郡幸田町貴嶺宮的[[攝末社]]<ref>{{cite news |url=http://news.ifeng.com/history/vp/detail_2011_11/29/10970916_0.shtml |title=日本爱知县中正神社:专为纪念蒋介石而建 |date=2011-11-29 |publisher=凤凰新媒体 }}</ref><ref>{{cite news |url=http://www.ntdtv.com/xtr/b5/2013/12/13/a1023333.html |title=日本人緣何給蔣介石建神社? |date=2013-12-12 |publisher=新唐人 }}</ref>。
 
== 去蔣化 ==
{{main|去蔣化}}
在[[臺灣]],隨著[[1987年]][[臺灣省戒嚴令#戒嚴令的解除|解除戒嚴]]後政治[[民主化]],以及社會[[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盛行,民間對蔣的評價逐漸由「神格化」回歸正常化;許多台灣人開始追究蔣在[[二二八事件]]與[[臺灣白色恐怖時期]]所應負的責任,2000年[[民主進步黨]]首次上台後,時任總統[[陳水扁]]大力實行去蔣化,推動移除蔣中正在台的銅像,並將[[中正紀念堂]]改名為臺灣民主紀念園區,2008年由時任總統[[馬英九]]改回原名「中正紀念堂」<ref>{{cite web |url=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feb/29/today-south5.htm |title=《紀念二二八》成大蔣介石雕像仍存 師生抗議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302112413/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feb/29/today-south5.htm |archivedate=2012-03-02 }}</ref>。
 
== 評價 ==
{{main|對蔣介石的評價|李宗仁回憶錄}}
中國國民黨總理[[孫中山]]在寫給[[王采玉|蔣母]]的祭文中認為他與蔣「如身之臂,如驂之靳」,並評價蔣是「守經達變」之人<ref name=5上 />{{rp|124}}。孫書贈蔣之字幅,題中敬稱「介石我兄」,以「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囑蔣,亦稱為後來孫之遺囑;另外曾經是中國國民黨黨員的[[汪兆銘]]則代總理之筆筆寫出著名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等字<ref name=5上 />{{rp|153}}。
 
李宗仁檢討蔣在政治上造成過失,說蔣「主政二十年,貪贓枉法之風甚於[[北洋政府]]時代。輿論曾譏評我們為『軍事[[北伐戰爭|北伐]],政治南伐』。其實,此種評語尚是恕辭,因北洋官僚政客對輿論抨擊尚有所畏忌,而我國民政府則以革命旗幟為護符,凡譏評時政的,即誣為『反動分子』,以致人人鉗口,不敢因片言惹禍。……」<ref>{{cite book |authors=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 |title=《李宗仁回憶錄》 |location=台北 |publisher=遠流出版 |date=2010-02-01 }}</ref>{{rp|903}}
 
== 著作 ==
{{main|對蔣介石的評價|李宗仁回憶錄}}
蔣一生語論、文電甚多,散見於報刊及內部檔案,中國國民黨官方曾出版過他之言論集多種,1956年編印過《蔣總統言論滙編》24卷,1984年出版《先總統蔣公全集》三冊,1985年出版《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40卷,都只是有選擇收錄他部分著述<ref name=石 />{{rp|1481}}。蔣著有《西安半月記》、《[[s:中國之命運|中國之命運]]》,《[[蘇俄在中國]]》等<ref name=海 />{{rp|1587}}。
 
=== 蔣介石日記 ===
{{main|蔣介石日記}}
《蔣介石日記》本為私人日記,目前暫存於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圖書檔案館]],已開放供研究者參閱<ref>{{cite book|author=劉維開|title=《蔣中正的一九四九——從下野到復職視事》|location=台北|publisher=時英出版社|year=2009|isbn= 978-986-6653-32-2}}</ref>{{rp|10}}。
 
在中国共产党撰写的历史中,最能激发不了解中国近代史的中国人对蒋介石义愤的,就是共产党所描述的,在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侵略中国期间,蒋介石实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而称自己是八年抗战的领导者。阅读《蒋介石日记》,可以知道与共产党的宣传相反,抗战期间,蒋介石指挥国军与日军浴血奋战,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而“攘外必先安内”,《蒋介石日记》中有详细的解释,郭岱君说,“实际上日记公开了以后,我们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在30年代初的时候,经过几次围剿,共产党所剩不多,就两万多人了,蒋当时并不认为这是一股没有办法消灭的力量。可是他想到抗战,九一八以后,他要争取时间,所以要赶快迁都西南。四川、云南、贵州都不是中央军能够去的地方,因为都是军阀控制的。蒋介石其实一生都没有真正控制中国。那么怎么办呢?他想要迁都重庆,他后来想得一计,他说:借剿共以掩护我抗日准备之决心,借剿共以安定西南。他说日本最怕我们西南安定,我就不让日本人得逞。'我要借剿共以掩饰我安定西南的决心'这样的句子非常多。
人们对与蒋介石非议最多的,就是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认为其原因在于国民党的腐败。从《蒋介石日记》中,可以看到,蒋介石对此早已有所警醒,他在抗战末期就开始注意这些问题了,他经常在日记里写:为什么工人不听我们的?为什么妇女要支持共产党?为什么青年学生不相信我们?他提出很多问题:土地问题怎么解决?农民问题应该怎么办?他有很多想法,他认为将来一定要改革,他要把国民党改成中国劳动党,他说党员要到乡村去服务三年,青年学生高中毕业后要到农村去服务两年然后才能考大学。也就是说,国民党建立了一个上层的制度,但跟下层还是有距离的。他非常非常希望改革,特别在内战的时候,连战皆败,他在日记里几乎每天都在反省,当时国民党的贪渎,士气低落,等等问题,他非常清楚。但是,实际上他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让他来改革,因为每天都在战争之中,所以一直到了台湾,才真正有机会来改革。
 
== 影視形象 ==
; 电影
* 1997年[[故事片]]《[[宋家皇朝]]》
* 2009年故事片《[[建國大業]]》
* 2012年故事片《[[一九四二]]》
* 2012年[[纪录片]]《[[走进蒋介石]]》
* 2015年故事片《[[開羅宣言]]》
== 参考文献 ==
{{Reflist|2}}
== 外部連結 =={{Commons+cat|蔣中正|蔣中正|Chiang Kai-shek}}  * {{cite web |url = http://www.aisixiang.com/data/61852.html |title = 史景遷:〈蔣介石之謎〉(2013) }}* {{cite web |url = http://www.aisixiang.com/data/64626.html |title = 黃克武:〈修身與治國:蔣介石的省克生活〉 }}* {{cite web |url = http://www.aisixiang.com/data/92994.html |title = 黃克武:〈蔣介石相關主題研究回顧(海外) }}* {{cite web |url = http://www.huanghuagang.org |title=《黄花岗》杂志 }}* {{cite web |url = http://www.kmt.org.tw |title = 中國國民黨 }}* {{cite web |url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geoiI5bX-M&mode=related&search= |title = 蒋介石01记录片 }}* {{cite web |url = http://www.ccfd.org.tw/ccef001/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categories&id=103&Itemid=256 |title = 總統 蔣公思想言論總集 }}{{cite web |url = http://www.chinainperspective.com/ArtShow.aspx?AID=8167|title = 史景遷:〈蔣介石之謎〉(2013) }} == 参见 =={{Portal box|中國|中華民國|宁波|台灣|政治|軍事|第二次世界大戰|冷战|歷史|人物}}* [[蔣中正家族]]、[[王采玉]]、[[兩蔣]]* [[蔣中正考察蘇聯]]、[[蔣介石訪問印度]]、[[對蔣介石的評價]]* [[蔣介石逝世]]、[[蔣介石紀念]]、[[蔣公紀念歌]]* [[蔣經國]]、[[蔣緯國]]、[[對蔣經國的評價]]* [[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蔣介石日記]]、[[蔣經國日記]]* [[蔣中正內閣]]、[[嚴家淦內閣]]、[[蔣經國內閣]]* [[孫中山]]、[[對孫中山的評價]]、[[宋慶齡]]* [[四大家族 (蔣宋孔陳)]]、[[孔祥熙]]、[[宋藹齡]]* [[宋嘉澍家族]]、[[宋美齡]]、[[宋子文]]* [[陳其美]]、[[陳果夫]]、[[陳立夫]]* [[陳誠]]、[[嚴家淦]]、[[中華民國國庫黃金運送台灣行動]]* [[中國歷史]]、[[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國家元首列表]]* [[中華民國歷史]]、[[中華民國政治]]、[[中華民國軍事]]* [[中國國民政府]]、[[國民政府黃金十年]]、[[中華民國總統]]* [[國民革命軍]]、[[中華民國國軍]]、[[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 [[辛亥革命]]、[[三民主義]]、[[國共合作]]* [[中國國民黨]]、[[中國國民黨主席]]、[[中國國民黨遷臺前歷史]]* [[五權憲法]]、[[中華民國憲法]]、[[國民大會]]* [[政治大學]]、[[国立中央大学 (南京)]]、[[國防大學 (中華民國)]]* [[國民革命軍東征]]、[[國民革命軍北伐]]、[[中國抗日戰爭]]* [[國共內戰]]、[[第一次國共內戰]]、[[第二次國共內戰]]* [[1930年代中國]]、[[1940年代中國]]、[[1950年代臺灣]]* [[新生活運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臺灣白色恐怖時期]]* [[蔣總統秘錄]]、[[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蒋介石传 (2013年)]]* [[陳潔如]]、[[姚冶誠]]、[[陳潔如回憶錄]]* [[李宗仁]]、[[白崇禧]]、[[李宗仁回憶錄]] {{-}}{{蔣中正}}{{國民黨最高領導人}}{{中华民国国家元首}}{{中华民国政府首脑}}{{中華民國外交部長}}{{四川行政长官|ROC}}{{台灣歷代實質統治者}}{{Cold War figures}}{{Time Persons of the Year 1927–1950}}{{NCCU President}}{{Authority control}} {{DEFAULTSORT:Chiang Kai-shek}}[[Category:蔣中正| ]][[Category:蒋氏家族]][[Category:蔣姓|Z介石]][[Category:奉化人]][[Category:台灣戰後寧波移民]][[Category:东京振武学校校友]][[Category:軍人出身的總統]][[Category:軍 人出身的 府首腦]][[Category:辛亥革命人物]][[Category:中國刺客]][[Category:北伐人物]][[Category:中原大戰 人物]][[Category:國共戰爭人物]][[Category:西安事變人物]][[Category: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人物]][[Category:第二次世界大戰領袖]][[Category:冷戰時期領袖]][[Category: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Category:中華民國外交部部長]][[Category:第1屆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代表]][[Category:制憲國民大會代表]][[Category:國民政府主席]][[Category:行政院院長]][[Category: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校長]][[Category:中華民國海軍軍官學校校長]][[Category:中華民國空軍軍官學校校長]][[Category:中華民國國防大學校長]][[Category:國防醫學院院長]][[Category:國立政治大學校長]][[Category:國立中央大學校長]][[Category:中國國民黨主席]][[Category:中華民國總統]][[Category:中華民國特級上將]][[Category:中國反共主義者]][[Category:時代年度風雲人物]][[Category:法國榮譽軍團大十字勳章持有人]][[Category:雲麾勳章獲得者]][[Category:亞洲紙幣上的人物|蔣]][[Category:亞洲硬幣上的人物|蔣]][[Category:青天白日勳章獲得者]][[Category:臺灣新教徒]][[Category:青幫]]
77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