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蔣中正

移除 72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少年習文 ===
[[清]][[光緒]]十三年九月十五日(1887年10月31日)[[午]]時,蔣生於浙江奉化[[武嶺]]溪口镇玉泰鹽舖樓上<ref name=5上 />{{rp|70}} 。蔣五歲入塾,自稱「幼性頑鈍,弗受繩尺」;蔣在私塾誦讀「四書」「五經」及文史典籍10餘年,深受傳統文化思想熏陶<ref name=石 />{{rp|1461}} 。通過報刊和其他信息之影響,蔣打算到外面世界去追尋出路<ref name=化 />{{rp|9}}
1903年起,先後轉入奉化鳳麓學堂、寧波箭金公學、奉化龍津中學堂讀書,學習新知識<ref name=石 />{{rp|1461}}。青年和中年時期,蔣也讀過一些近代書刊<ref name=化 />{{rp|24}} 。鳳麓學堂與龍津學堂是奉化兩所新辦學校,學堂開設英文、算學等新課,但教學重心仍在經史子集等舊學<ref>{{cite web |url=http://www.cksmh.gov.tw//index.php?code=list&flag=detail&ids=218&article_id=1950 |title=蔣十七歲就讀鳳麓學堂 }}</ref>。曾經在龍津中學堂擔任過蔣之英文教師[[董顯光]]回憶,蔣給他留下難忘印象,「是他每天搶着上海送到報紙的那種熱切期待的表情」<ref>{{cite book |title=《董顯光自傳:一個中國農夫的自述》 |location=台北 |publisher=台灣新生報社 |year=1981}}</ref>{{rp|34}}<ref name=化 />{{rp|9}}。時值《[[辛丑條約]]》之後,清政府寙敗,民族危機嚴重,又因蔣喪父後家庭社會地位低微,乃決心出國學習軍事<ref name=石 />{{rp|1461}}。
=== 投筆從戎 ===
1906年4月東渡日本,肄業於[[東京]]清華學校,結識在警監學校學習之[[陳其美]],受到反清思想影響<ref name=石 />{{rp|1461-1462}}。蔣沒有像當時許多人那樣選擇理工及教育等和社會發展有關之科目,而是選擇這條和傳統中國文化人並不相契之道路<ref name=化 />{{rp|10-11}} 。蔣试图就讀軍校,因为日清协议,他不是清政府官方保送,到日本後,因非公費留學不能入軍校<ref name=傳1 >{{cite book |editor=[[王成斌]]等[[主編]] |title=《民國高級將領列傳》(1)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解放軍出版社]] |year=1998 |isbn=7506502615 }}</ref>{{rp|458}}。同年冬返回中國,翌年夏考入清政府開辦之通國陸軍速成學堂(即保定軍官學校前身),習炮兵<ref name=石 />{{rp|1462}}。
1908年春被選送日本留學,入[[東京振武學校|振武學校]]學軍事;隨由陳其美介紹加入[[中国同盟會|同盟會]],參與反清革命活動<ref name=石 />{{rp|1462}}。1910年蔣與[[孫中山]]在日本會面<ref name=5上 />{{rp|120}}。蔣1910年11月從振武學校畢業時,其總成績在62名畢業生中,排名第55,倒數第八,不能算是優秀<ref name=月 >{{cite book |author=黃自進 |chapter=〈蔣介石在日本學習的一段歲月〉 |title=《阻力與助力之間:孫中山、蔣介石親日、抗日50年》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九州出版社 |year=2015 }}</ref>{{rp|53-84}}。1910年冬振武學校結業後<ref name=石 />{{rp|1462}},和張群編入[[高田市|高田]]炮兵[[第13師團 (日本陸軍)|第十三師團]]當[[軍官|士官]]候補生<ref name=傳1 />{{rp|458}},受到嚴格軍事訓練<ref name=石 />{{rp|1462}}。蔣分配至日軍野戰炮兵第19[[联队 (日本)|聯隊]]實習,倒是表現相當不錯<ref name=月 />{{rp|53-84}}。振武學堂是1903年由日本陸軍參謀本部所創立之日本國立軍人養成學校,是為了預計進入陸軍士官學校,或陸軍戶山學校就讀之清國留學生,而特別設置之預備教育學校<ref name=這 >{{cite book |author=[[宮脇淳子]] |year=2015 |orig-year=2011 |title=《這才是真實的中國史——來自日本右翼史家的觀點》 |location=[[新北市]] |publisher=八旗文化 |isbn=978-986-5842-66-6 }}</ref>{{rp|246}}。所學課程以軍事科目和[[日本語]]為主;高度軍事化教育,造成蔣強烈軍事化思維。後來晉升[[上等兵]]<ref name=5上 />{{rp|79}}。1911年6月,晉升炮兵一等兵;8月,晉升炮兵伍長;若非因辛亥革命回國,12月蔣已確定晉升軍曹<ref name=月 />{{rp|53-84}}。蔣為將自己學歷作實,以捐會費為名,派其副官陳銘閣到北京[[米市胡同關帝廟|米市胡同]]南兵馬司,找到[[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6期同學會總會負責人劉宗紀,要他將蔣說成是日本士官學校第6期畢業,並捐款5萬[[大洋]]<ref>{{cite web |url=http://www.people.com.cn/BIG5/198221/198819/198859/12667706.html |author=彭紀 |title=孫中山蔣介石學歷也造假 |publisher=[[人民網]] |date=2010-09-08 }}</ref>。
=== 參與革命 ===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消息傳到日本,蔣和張群等即由[[长崎市|長崎]]乘趁日輪回中國,10月30日抵[[上海]];11月3日陳其美奪取上海,並為攻佔南京聚集力量<ref name=傳1 />{{rp|458}}。蔣奉陳其美委派,任敢死隊隊長,與[[王金發]]等人率領隊員百餘人赴杭州,參加11月4日光復浙江之役<ref name=石 />{{rp|1462}}。不久返回上海,任滬軍第五團團長<ref name=石 />{{rp|1462}}。蔣隶属第二师,師長[[黄郛]],旅長是[[張宗昌]]<ref name=傳1 />{{rp|458}}。時與滬軍都督陳其美、督署參謀長黃郛甚為相投,遂結為異姓兄弟<ref name=石 />{{rp|1462}}。蔣被認為是黨內有數之軍事人 才<ref name=化 />{{rp|14}}
1912年1月14日,因派系之爭,陳其美命蔣將[[光复会]]首领[[陶成章]][[暗殺]]於上海[[广慈医院]]病房<ref name=海 >{{cite book |editor=辭海編輯委員會 |title=《[[辭海]]》(1989年版) |publisher=[[上海辭書出版社]] |year=1989 |isbn=7532600831 }}</ref>{{rp|1164}}。另有資料記載是蔣親手槍殺陶<ref name=石 />{{rp|1462}}。孙中山下令「嚴速究緝」,蔣因陶案之故,乃避往日本<ref name=傳1 />{{rp|459}}。
1913年7月,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討伐袁世凱,蔣在上海討袁軍總司令陳其美指揮下,參加攻打[[江南製造局]]之役;8月各地討袁軍先後失敗,蔣於10月在上海加入正在籌建之[[中華革命黨]],11月亡命日本<ref name=石 />{{rp|1462}}。
1914年春奉命回中國組織反袁軍事活動<ref name=石 />{{rp|1462}},蔣奉孫令主持上海討伐袁世凱軍事,自兼第一路司令,負攻取上海西部欴責;袁遂下令嚴緝蔣,並收買黨人王金發加以暗圖,蔣覺察走避,應陈電邀赴日本;後奉孫命赴[[哈爾濱]]視察東北形勢,居月餘,上書孫述[[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戰]]趨勢及倒袁計劃<ref name=史 >{{cite book |author=李守孔 |title=《中國現代史》 |location=台北 |publisher=[[三民書局]] |year=1973 |isbn=978-957-14-0663-3 }}</ref>{{rp|32}}。蔣在東北策劃討袁工作,但因日本勢力控制东北,難有進展,於秋間返回日本<ref name=5上 />{{rp|105}}
1915年9月,陈其美滯留上海,設總機關於法租界,由蔣擔任軍事職務;10月,蔣奉孫命回上海,擬定「淞滬起義軍事計劃書」,供陳其美參考;11月10日,陈其美派同志王明山等刺杀袁氏死党郑汝成;製造局守軍同志不能及時響應;陳其美偕蔣退回機關部,及法國巡捕房偵探前來搜捕,自露臺越屋走避;1916年5月18日,陈其美遭刺客[[刺殺]]於法租界漁里機關部,蔣聞死載屍歸其私寓,經紀喪事,復為文以哭之<ref name=史 />{{rp|32-33}}
1916年2月14日,蔣率黨人[[楊虎]]等襲取[[江陰]][[要塞]],五日後因內部叛變,同行者皆退出<ref name=史 />{{rp|34}} 。6月初孫中山任命蔣為中華革命軍東北軍任參謀長,難著成效;及袁氏暴斃,[[居正]]去北京,由[[許崇智]]代其職,呈請解散,蔣乃赴北京觀察政局,同年秋復回上海<ref name=史 />{{rp|34}} 。蔣先後與張靜江、許崇智等人焚香換帖,結拜為異姓兄弟<ref name=石 />{{rp|1462}}。
=== 政壇崛起 ===
作為一個對時事相當敏感之人物,蔣對當時波及全國之新文化浪潮有所了解。1922年1月,蔣應孫中山之召抵桂林,因所提先回廣州鞏固後方再圖北伐之建議未被孫採納,於4月返上海<ref name=石 />{{rp|1463}}。6月16日,[[陳炯明]][[陳炯明事件|發動武裝]],孫避往[[永豐艦]],6月18日電蔣「盼速來」<ref>{{cite book |author=孫中山 |title=《孫中山全集》第6卷 |publisher=中華書局 |year=1986 |quote=時蔣介石在寧波,通訊聯絡以蔣緯國名代。 }}</ref>{{rp|152}}。6月29日,蔣抵廣東;自是,蔣每日跟從孫中山,指揮海軍沿省河進攻叛軍,直到8月9日聞北伐軍回師失利消息,蔣始侍孙離粵赴上海,8月14日抵滬<ref name=史 />{{rp|40}}。蔣撰寫《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孫親為作序,贊蔣「日侍余側,而籌策多中,樂與余及海軍將士共生死」,蔣由此博得孫很大信任和重用,大大提高政治聲譽;10月,孫編組「東路討賊軍」討伐陳炯明,任許崇智為總司令兼第二軍軍長,蔣為第二軍參謀長,蔣感到「軍中將領,界限甚深,每相排擠」,不久便離開福建回到上海<ref name=石 />{{rp|1463}}。當時孫派蔣到福建去,和[[安福俱樂部|安福系]]軍閥建立聯繫;在他們幫助下,孫於1923年回到廣州<ref name=齡 />{{rp|45}} 。在上海,[[同鄉]][[虞洽卿]]指點蔣:拜[[青幫]]頭號老大[[黃金榮]]為師<ref name=黑 >{{cite book |author=傅林 |title=《黑白民國》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九洲出版社 |year=2015 }}</ref>{{rp|114}}。
=== 黃埔軍校 ===
1924年1月24日,孫中山以大元帥名義委蔣為[[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委員長<ref name=5上 />{{rp|138}} 。2月6日,蔣設陸軍軍官學校籌備處於廣州南隄<ref name=史 />{{rp|51}}。一個月後,蔣辞职,开始发放遣散費;4月,孫批復蔣“务须任劳任怨,百折不回,从穷苦中去奋斗,故不准辞职”<ref name=5上 />{{rp|138}} 。4月9日,蔣對黃埔軍校第三期入伍生講話,聲言「一定要仿傚俄國共產黨辦法」<ref>{{cite book |author=毛思誠 |title=《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 第十冊 |year=1937 }}</ref>{{rp|12}},獲得蘇聯顧問之好感和信任<ref name=石 />{{rp|1464}}。4月21日,蔣返回广州<ref name=5上 />{{rp|139}} 。同年夏,蔣到校視事,5月3日<ref name=史 />{{rp|51}} 。蔣在軍校極力樹立校長權威,培植個人勢力,重用[[何應欽]]、[[王柏齡]]等人<ref name=石 />{{rp|1464}}。蔣把軍校師生編組成教導團,成為保衛南方政權和統一廣東根據地之一支武裝,於當年10月與工團軍、農民自衛軍等合力平定[[廣州商團事變|廣州商團武裝事變]]<ref name=石 />{{rp|1464}}。
=== 中山艦 ===
=== 對日正式宣戰 ===
1941年12月8日晨1時,日軍開始對美國[[檀香山]][[珍珠港事件|珍珠港偷襲]],同日炸香港、菲律賓、新加坡等,於是英國、加拿大、澳洲、荷蘭、美國等對日宣戰,美國並宣佈對德意兩國進入戰爭狀態;12月9日,國民政府正式佈告對日宣戰,並聲明對德、意立於戰爭狀態<ref name=史 />{{rp|128-129}}。12月27日,蔣兼理外交部部長<ref name=職 />{{rp|521}}。 1942年1月3日,美國宣布蔣為同盟軍中國戰區(包括越南、泰國等)陸空軍最高統帥<ref name=傳1 />{{rp|486}}。蔣積極開展外交活動,爭取美、英等國提供貸款和軍用物資,抽調精銳部隊組建遠征軍入緬作戰,協同美、英軍隊重創日軍<ref name=石 />{{rp|1476}}。2月4日,蔣偕宋美齡,與王寵惠、張道藩、董顯光及前英大使卡爾(己離華駐蘇)由重慶飛往[[印度]]訪問,當晚抵[[臘戍]],2月5日偕宋美齡及隨行人員由臘戍飛抵印度之[[加爾各答]]<ref name=民 />{{rp|6729}}。2月8日,蔣偕宋美齡及隨行人員由加爾各答乘火車赴新德里,2月9日抵新德里;2月10日蔣與印度總督林里資哥及印度軍總司令哈特萊就印度政治、軍事、如何團結印度民眾共同對抗侵略問題交換意見,旋又會見前[[印度國大黨]]主席[[尼赫魯]]談印度問題;2月11日蔣會見尼赫魯及現任印度國大黨主席阿柴德,聽取其陳述印度國民對[[太平洋戰爭]]之態度,並勸以宜用政治方法完成其志願;2月12日蔣在新德里會見[[尼泊爾王國]]王子巴哈度,伊奉其父卓達王之命前來致敬,並貢獻卓達王親獵之虎皮一張,又以印幣五萬[[盧比]]為救護中國戰時難胞之用,蔣欣然接受,又逢尼赫魯拜訪討論如何使英國給予印度國民以實權等問題;2月13日,蔣視察印度、阿富汗邊境之開伯爾山隘要塞,並出席阿富里提等族之歡迎會;2月14日,蔣赴拉合爾,即返新德里接閱[[甘地]]函,與印度政府商定兩國互派常駐代表;2月16日,蔣偕宋美齡及隨行人員由新德里赴加爾各答;2月17日再次會見尼赫魯並交談,指出印度革命黨利用今日世界大戰之機會參加民主戰線作戰對印度將會有利,同日會見印度回教同盟領袖真納,印度總督林里資哥定3月8日為「中國日」感戴蔣訪問印度並表示敬佩中國軍民;2月18日,蔣偕宋美齡在加爾各答白拉爾公園與甘地會晤,談話5小時,蔣「希望印度國民大會改變主張,作參戰的決定」,並謂「我相信印度參戰,對本身有益而無損,且與推倒英國在印度統治權之目的並行不悖,殊途而同歸。」<ref name=民 />{{rp|6732-6740}}
1942年1月3日,美國宣布蔣為同盟軍中國戰區(包括越南、泰國等)陸空軍最高統帥。蔣積極開展外交活動,爭取美、英等國提供貸款和軍用物資,抽調精銳部隊組建遠征軍入緬作戰,協同美、英軍隊重創日軍<ref name=石 />{{rp|1476}}。2月4日,蔣偕宋美齡,與王寵惠、張道藩、董顯光及前英大使卡爾(己離華駐蘇)由重慶飛往[[印度]]訪問,當晚抵[[臘戍]],2月5日偕宋美齡及隨行人員由臘戍飛抵印度之[[加爾各答]]。2月8日,蔣偕宋美齡及隨行人員由加爾各答乘火車赴新德里,2月9日抵新德里;2月10日蔣與印度總督林里資哥及印度軍總司令哈特萊就印度政治、軍事、如何團結印度民眾共同對抗侵略問題交換意見,旋又會見前[[印度國大黨]]主席[[尼赫魯]]談印度問題;2月11日蔣會見尼赫魯及現任印度國大黨主席阿柴德,聽取其陳述印度國民對[[太平洋戰爭]]之態度,並勸以宜用政治方法完成其志願;2月12日蔣在新德里會見[[尼泊爾王國]]王子巴哈度,伊奉其父卓達王之命前來致敬,並貢獻卓達王親獵之虎皮一張,又以印幣五萬[[盧比]]為救護中國戰時難胞之用,蔣欣然接受,又逢尼赫魯拜訪討論如何使英國給予印度國民以實權等問題;2月13日,蔣視察印度、阿富汗邊境之開伯爾山隘要塞,並出席阿富里提等族之歡迎會;2月14日,蔣赴拉合爾,即返新德里接閱[[甘地]]函,與印度政府商定兩國互派常駐代表;2月16日,蔣偕宋美齡及隨行人員由新德里赴加爾各答;2月17日再次會見尼赫魯並交談,指出印度革命黨利用今日世界大戰之機會參加民主戰線作戰對印度將會有利,同日會見印度回教同盟領袖真納,印度總督林里資哥定3月8日為「中國日」感戴蔣訪問印度並表示敬佩中國軍民;2月18日,蔣偕宋美齡在加爾各答白拉爾公園與甘地會晤,談話5小時,蔣「希望印度國民大會改變主張,作參戰的決定」,並謂「我相信印度參戰,對本身有益而無損,且與推倒英國在印度統治權之目的並行不悖,殊途而同歸。」。
蔣派員交涉,與美國、英國先後簽訂取消在華治外法權及有關特權之新約<ref name=石 />{{rp|1476}}。美國、英國於1942年10月9日聲明願放棄在華[[領事裁判權|治外法權]]及其他有關特權;1943年5月20日中美及中英新約分別在華盛頓、重慶互換批准本,並自即日起生效<ref name=史 />{{rp|133-134}}。
=== 開羅會議 ===
[[約瑟夫·史迪威]]重一隅而忽略全局,與中國全面抗戰之戰略觀念不同,遂公開反抗蔣之命令<ref name=史 />{{rp|131}}。蔣對美國總統代表史迪威想要獲得指揮中國軍隊全權之要求予以拒絕,並迫使羅斯福改派[[魏德邁]]接替史迪威<ref name=石 />{{rp|1476}}。1943年6月24日,史氏因要求撤換杜聿明[[軍長]]不獲中國政府同意,乃不經預告,於二日後將中國戰區作戰之美國第十隊[[轟炸機]],全部調[[埃及]]助英軍作戰;其後史氏曾拒絕將租借法案下撥給中美商業組織之[[中國航空公司]]兩架運輸機轉交中國空軍,不肯向[[美國政府|華盛頓]]代轉中國前線500架飛機之作戰計劃,反對美軍1000桶飛機汽油之借用;史氏甚至要求擔任中國三軍統帥,美援武器直接援助中共,大為中國朝野所不滿<ref name=史 />{{rp|131}}。1945年1月28日,蔣、赫爾利、魏德邁應美國互通廣播公司之請,於是晚10時在重慶播講《[[中印公路]]開辟之意義》,蔣宣布命名該路為「史迪威公路」,以紀念史迪威將軍打通該路之努力<ref name=民 />{{rp|7646}}
1943年8月1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逝世,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臨時會議選任蔣代理國民政府主席;9月13日中國國民黨第五屆十一中全會在重慶選舉蔣為國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長<ref name=史 />{{rp|133}}。
1943年11月23日至26日,蔣應邀出席中、美、英三國[[開羅會議]],和羅斯福、邱吉爾共同討論對日作戰及戰後對日處置方案;會議加強中國作為四強之一國際地位,並決定戰後中國收復東北、台灣之基本方案,蔣得到美國支持,取得外交成功;對於美國政府派[[赫爾利]]來華「調處」國共關係,蔣堅持中共必須先交出軍隊,實現「軍事統一」<ref name=石 />{{rp|1476}}。1945年1月1日,中國國民黨青年遠征軍編練總監羅卓英對記者談話稱:「此次蔣委員長號召知識青年從軍運動,預定發動十萬青年,分兩批征集。現時僅兩月,而全國從軍青年已超過十二萬人」<ref name=民 />{{rp|7626}}
=== 日本投降 ===
1945年8月14日,中國政府和蘇聯政府在莫斯科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ref name=海 />{{rp|3712}} 。8月11日,美[[國務卿]][[詹姆斯·弗朗西斯·伯恩斯|貝爾納斯]]代表中、美、英、蘇經瑞士答覆日本,同意其要求,至8月14日[[昭和天皇|日本天皇]]遂頒佈[[无条件投降]]之《[[终战诏书|敕書]]》,8月15日國民政府接獲日本投降電文<ref name=史 />{{rp|146}}。在美國海、空軍運輸力量幫助下,蔣把長期分布在雲南、貴州、四川、陝西等地之國軍迅速運到南京、上海和華東、華北、華中各戰略要地;並派出大批官員到收復區接收資產<ref name=石 />{{rp|1477}}。
== 軼事 ==
蒋早年由[[陳其美]]的帶領下,開始沈迷[[妓女|風塵]],爾後也多次前往[[妓院]]尋歡作樂,蔣曾在日記中多次記錄<ref name=5上 />{{rp|111}} 。有一次蔣來不及等待整理就入房,結果看到床舖髒亂,最後「拂袖而去」<ref>{{cite book |author=杨天石 |title=《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 |location=香港 |publisher=[[三聯書店]] |date=2008-03-18 }}</ref>。
1942年,侍衛長俞濟時介紹蔣用定海人郭輔明,蔣出門時發現沒帶手帕,就說:「拿隻絹頭來」,郭輔明很快拿塊磚頭來<ref>{{cite book |author=朱秀娟訪談 |title=《點滴在心頭》 |location=台北 |publisher=[[天下文化]] |date=1995-07-30 }}</ref>{{rp|90}}。
修憲後[[動員戡亂時期]]總統副總統得連選連任,不受憲法第四十七條連任一次之限制此項規定<ref>{{cite book |author=林孝庭 |title=《台海冷戰解密檔案》 |publisher=三聯書店 |location=香港 |year=2015 }}</ref>{{rp|144-145}}。蔣當年口口聲聲反對修憲,但他從未表示不要三連任,而國民黨的策略是在臨時條款上動手腳;將憲法四十七條的限定總統任期廢掉,如此既能讓蔣三連任,又能達到他「反對修憲」的堂皇主張<ref>{{cite book |author=林博文 |title=《1949石破天驚的一年》 |publisher=時報文化 |date=2009-05-11 }}</ref>{{rp|192}}。
1960年代,中共與蘇聯關係惡化,蔣開始跟蘇聯接觸,共謀推翻中共政權:駐墨西哥大使陳志平和蘇聯駐墨西哥大使暗中談判;蘇聯駐英國記者維克多也親自到台灣接觸蔣方<ref name=彎 />
1965年,[[中華民國國民身分證]]開始利用統一編號進行編管,蔣擁有「編號第一號」身分証,編號為Y10000001(Y是[[陽明山管理局]]的英文代號);但不知何故,戶政單位在蔣介石[[身分証]]的[[學歷]]欄上,填上「[[日本士官學校]]」<ref>{{cite web |url=http://travel.ettoday.net/article/155818.htm |title=揭秘!第一號蔣公身分證 職業欄非公務員而是「總統」 }}</ref>。根據史料比對,其實蔣畢業於[[陆军士官学校 (日本)|日本士官學校]]的預校[[東京振武學校]],而非日本士官學校<ref name=事I />{{rp|472}}
1970年代後「反攻大陸」無望,蔣積極建設台灣,發展科學和教育,奠定[[台灣經濟]]起飛基礎;後人則多認為是蔣經國功勞<ref name=彎 />
1971年11月,蔣因[[便秘]],要求[[侍從官|副官]]錢如標潤滑[[肛門]];錢如標用甘油球為蔣通便,不慎使蔣肛門流血,因此被關了好幾年,直到蔣逝世,錢如標才獲釋<ref name=5下 />{{rp|260}}。
== 紀念 ==
蔣去世後,[[慈湖 (桃園)|慈湖]]及[[中正紀念堂]]設[[中華民國三軍儀隊]]站崗,蔣的逝世日期放假一天(与[[民族掃墓節]]同一天,之前並不放假)<ref>{{cite journal |journal=《臺灣文獻》季刊 |url=http://www.th.gov.tw/files/taiwan63_1/0631_6.pdf |format=PDF |title=〈民俗與政治:中國國民黨政權下的清明節再製(1912–2008)〉 |author=周俊宇 |volume=第63卷 |issue=第1期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318070305/http://www.th.gov.tw/files/taiwan63_1/0631_6.pdf |archivedate=2015-03-18 }}</ref>。當時政府規定行文必須[[挪抬]]稱他為「蔣公」,以示對蔣崇敬之意<ref name=代 />{{rp|48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奉化蔣氏故居]],位於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鎮武嶺路,包括豐鎬房,分為大門、前庭、内門、前廳、内庭及後堂,兩側且有東西厢房。後堂名「報本堂」,上為吳敬恒手書之黑府金字橫匾<ref name=岸 >{{cite book |authors=江深、陈道阔
77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