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埃德加·斯诺

增加 18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圖像 = [[File:埃德加·斯诺.jpg|缩略图|居中|[http://image.thepaper.cn/www/image/5/221/165.jpg 原图链接]]]}}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7.11—1972.2.15)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ref name="网络词汇大全">{{cite web |url=https://7195.net/m/y7nFtQ.html |title=埃德加斯诺(美国记者)| accessdate=2019-09-30}}</ref>
==履历==
埃德加·斯诺1928年离开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来到中国,在上海任《密勒氏评论报》助理主编,以后又任《芝加哥论坛报》、伦敦《每日先驱报》驻东南亚记者。他踏遍[[中国]]大地进行采访报道,“9·18”事变后曾访问东北、上海战线,发表报告通讯集《远东战线》。在上海,他见到了宋庆龄和[[鲁迅]],引发了他对记录中国人民苦难与向往的中国新文艺的兴趣,后来他对[[萧乾讲]],“鲁迅是教我懂得中国的一把钥匙”。他庆幸自己能在上海结识鲁迅先生和[[宋庆龄]]女士,他是在他们的指引下认识中国的。
斯诺热爱中国,热爱海淀。他努力学习中文,还请了一位满族老先生指导,他认为“海淀的居民成分复杂,但他们都操优美的[[北京]]话,因此,这里是外国人学讲中国话最理想的地方”。来北平之前,他就接受鲁迅先生的建议,编选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集《活的中国》,想通过小说来向西方揭示中国的现实。到燕大后,他又请在新闻系读书的萧乾和英文系学生杨缤(刚)一起进行编译。他在编者序言中认为中国的新文艺运动既不是钻象牙之塔,也不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而是同人民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同人民为民主与自由的斗争分不开的。1936年此书出版。
==抗战==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斯诺在北平南苑目睹了中日战争的开端。他在参加日军召开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大声质问:“为什么要在中国领土上进行军事演习?为什么借口士兵失踪动用大兵?为什么侵略者不撤兵回营,反叫中国守军撤出宛平?”斯诺这一连串的问题,问得日军新闻发言人狼狈不堪,无法正面回答,只得仓促宣布记者招待会结束。
他称赞新四军:最大资产,也许就是他的革命传统,那就是有组织方法,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战斗的战术。他夸奖八路军:已经成为一种英勇的传说,这传说在它万次战斗的记录中,象征着每一个作战的人都必须相信它具有的那些战斗的品质:忍耐、敏捷、勇敢、指挥的天才、不屈不挠以及——也许最重要的——精神的不可战胜。所有这些结论,都显示了斯诺作为一个进步新闻记者敏锐的洞察力。都被收入他在1941年出版的《为亚洲而战》一书中。
==革命==
斯诺是一个正直的[[美国]]人,爱好和平,主持正义,他十分关切中国的命运,热情支持和保护学生的爱国热情。1935年6月,斯诺又被聘为英国《每日先驱报》特派记者,不久即搬回东城盔甲厂13号居住。
北平沦陷后,斯诺在自己的住所里掩护过不少进步学生,帮助他们撤离北平死城,参加抗日游击队或奔赴[[延安]]。
==掩护脱险==
斯诺掩护[[邓颖超]]从北平脱险,颇有些传奇色彩。七七事变时,邓颖超正在北平治病,为了尽快离开战乱地区,邓颖超在爱泼斯坦的帮助下找到了斯诺,请斯诺设法带她出去。为了应付沿途日军盘查,邓颖超化装成斯诺的“保姆”。和斯诺一起乘火车离开北平。列车到达天津站,日军在月台检查所有的中国旅客,凡是他们认为可疑的,都会被抓走。“我是美国人,美国记者。她是我的家庭保姆。”斯诺对日本检察员说。日本检察员挥手放斯诺他们出站。到达天津之后,斯诺把邓颖超托付给自己的一位好友、新西兰记者吉姆·伯特伦,请他把邓颖超带过封锁线。令人惊奇的是,斯诺当时并不知道所帮助的人是邓颖超。实际上,斯诺帮助中国人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
==友谊==
===访问===
1941年,斯诺回到美国后,仍然向美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宣传中国的抗日战争。他说:“我依然赞成中国的事业,从根本上说,真理、公正和正义属于中国人民的事业,我赞成任何有助于中国人民自己帮助自己的措施,因为只有采用这种方法,才能使他们自己解救自己。”
===解冻===
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出乎意外的被邀请访问北京,中美关系解冻,美国《生活》杂志抓住时机发表了斯诺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斯诺透露了中国领导人毛泽东曾告诉他的话:如果理查德·尼克松访问中国,无论是以旅游者的身份还是以总统的身份都会受到欢迎。这篇文章是斯诺的最后一篇“独家内幕新闻”。就在尼克松开始前往北京的同一个星期,斯诺死于癌症。
==中国情结==
===迫害===
抗战爆发后,海伦去上海和报道淞沪抗战的斯诺会合,并与[[路易·艾黎]]中外进步人士发起开展中国工业合作运动,支持中国抗战。1941年,斯诺接受《纽约先驱论坛报》的任务,去东南亚和印度采访,离开了中国。
1982年2月,北京大学在办公楼举行了斯诺逝世10周年纪念会,[[廖承志]]、[[黄华]]等同志会见了斯诺夫人洛伊斯·惠勒·斯诺,并一同到湖畔扫墓。
==家庭==
斯诺先后结过两次婚,第一任妻子是海伦·斯诺,两人于1932年结婚,1949年5月分手,两人之间没有子女,之后海伦一直沿用斯诺的姓氏(海伦·福斯特·斯诺)并住在斯诺购置的在美国康涅狄格州麦迪逊镇一栋建于1752年的农舍里,而且没有再婚。在尼克松总统访华后,她于1972年末和1978年两次再访中国。80年代两次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1996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海伦“人民友好使者”的荣誉证书和证章。1997年1月,海伦去世。斯诺与海伦离婚后,与美国女演员[[洛伊斯·惠勒]]结婚,婚后生有一对儿女克里斯托弗和茜安·斯诺。
==纪念==
为了缅怀中国人民三位亲密的朋友——[[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埃德加·斯诺(即3S,因三人英文名字第一个字母均为S,故名),我国原邮电部于1985年6月25日发行一套《中国人民之友》纪念邮票3枚,其中第三枚80分的邮票就是埃德加·斯诺。这枚邮票图案上的埃德加·斯诺的形象,那凝视而深思的目光,紧闭的双唇,既表现出他具有果断、干练而富于洞察力的性格特点,也揭示出了一个新闻记者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值得中国人民的尊敬。
《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家里过着小康生活。父亲要他也从印刷业开始自己的生涯。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的记者。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记者]]
98,48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