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淞沪会战

增加 34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姓名 = 淞沪会战
| 圖像 = [[File:淞沪会战.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10874/cut-20180127160759-1128679777_jpg_541_676_73108.jpg/300 原图链接]]]}}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 [[ 日本 ]] 称为 第二次上海事变 ),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ref name="人民网">{{cite web |url=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65617/166495/10003237.html |title=淞沪会战| accessdate=2019-08-11}}</ref>
淞沪会战中日军因遭到[[国民党]]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并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ref name="网易">{{cite web |url=http://3g.163.com/dy/article/DV70CGBL0515SUME.html |title=淞沪会战,死伤30余万人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accessdate=2019-08-11}}</ref>
==战争背景==
===时代背景===
一战后,日本在华扩张受到了英美列强的遏制,中国的北伐战争使日本在华利益受到削弱,促使日本政府调整对华政策,加快吞并[[中国]]东北地区的步伐;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发生,日本经济遭受沉重打击,陷入极端困境,并导致政治危机,在内外交困情况下,日本法西斯势力决意冲破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趁英美忙于应付危机,蒋介石大规模“剿共”之际,夺取东北,以摆脱困境,并图谋争霸世界。<ref name="趣历史">{{cite web |url=http://www.qulishi.com/news/201506/38515.html |title=上高会战背景:日本政府对华政策加快吞并东北| accessdate=2019-08-11}}</ref>
| 7.19|| 对喜多,表示积极和平,其实是为了掩蔽企图;对国民政府自身内部,军队质量和训练,现有武器尚不够之担忧。二十日上午何应钦派员([[程潜]]、[[徐永昌]])赴庐山向蒋汇报这几天讨论的军略政略办法。 ||
|-
| 7.20|| [[ 蒋介石 ]] 返宁,37毫米炮和20毫米炮进入阵地;海琛等舰连日在下关与日舰实弹对峙,请示办法。 ||
|-
| 7.21|| 蒋百里向蒋介石提出了自己的战略意见(即著名的凇沪开战并扩大之,引诱日军沿江而上),但蒋予以批驳,并调整战斗序列,中央军第10师、17师、25师、83师二次北上。 ||熊式辉提出三点抗战主张: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移民清物,坚壁清野;避实击虚,昼伏夜动。
首先对苏联已经放弃了进攻战略,取而代置以“完成了军备的充实和持久战的准备后,首先开始积极工作以尽快迫使苏联放弃进攻远东的图谋”的字眼,就是说在以武力为后盾的情况下与苏联谈判,不与其交恶。 <ref name="道客巴巴">{{cite web |url=http://www.doc88.com/p-5149647168916.html |title=国军淞沪会战| accessdate=2019-08-11}}</ref>
[[ 美国 ]] 则是“努力与美国保持亲善关系”,因为石原知道日本和满洲都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可是缺少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石油和橡胶。只要不和英美翻脸,石原认为英美会默认“满洲国”的存在,因为有一个日本人控制的满洲,正好为英美消除了共产主义南下的忧虑。
对华战略则是“做好稳固日满和北支(华北),完成进行持久战的准备的基础工作”,反对扩大战争。也就是说:挑动在西北的国共内战,同时建设满洲国,巩固华北,堵住[[俄国]]人南下,再向南洋渗透,得到马来亚的橡胶和文莱的石油,同时挤走英国人,争取把手伸到“东印”(荷属殖民地东印度群岛,是如今的[[印度尼西亚]]),确保石油供应,这以后再和美国进行“最终战争”。[[日本]]30年代早期的计划中还有海陆军联合攻占武汉的计划,但在石原的这个计划中,鉴于中国政府的实力已有所加强,日本已经放弃了一旦开战就攻占武汉的计划,因为那是日本国力所不允许的。<ref name="搜狐">{{cite web |url=http://m.sohu.com/a/308368763_381837 |title=二战中日本的战略目标上是什么,为什么不和德国军队一起进攻苏联| accessdate=2019-08-11}}</ref>
==淞沪会战==
{{#ev:youku|XMTY4MzU4ODA5Mg|640|center}}
==战争经过==
===战争开始===
1937年8月14日,当地国民党驻军第九集团军在总司令张治中的指挥下,指挥87、88师等部开始总攻,中国空军也到上海协同作战,并于8月13日奉令向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虹口基地发起围攻,试图赶敌下海。“[[八一三]]”[[淞沪抗战]]由此展开。
自9日起,日军击退中国军队零散抵抗,连占虹桥机场、龙华、枫泾、青浦。11日,日军进至苏州河岸,南市及浦东我担任掩护任务的部队奉令撤出阵地。当日,上海市长[[俞鸿钧]]发表告市民书,沉痛宣告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沦陷。
==战争结果==
11月13日,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上海同胞书声明: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中国军队向[[吴福]]、澄锡国防线撤退,江阴保卫战开始;至此国军以60%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的代价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话语,淞沪会战拉下帷幕。 <ref name="江西省红色文化研究会井冈山培训中心">{{cite web |url=http://jilong.jgspx.com/kangrijingdianzhanyijilu/788.html |title=基隆淞沪会战中,中日双方参战人数及伤亡对比| accessdate=2019-08-11}}</ref>
===中方伤亡===
不过至11月8日中国军队虽已开始后退,但战斗仍然非常激烈,上海的大多数日军仍然不断前进、战斗中,战场形势一片混乱,这时及以前是无法统计日军准确的伤亡数字的。最后日军确认从上海登陆到占领南京,截至12月27日,日军累计战死、战伤死、战病死共23104人,负伤约5万人,合计伤亡在7万以上。(见日本资料:[[洞富雄著]]《南京大屠杀的证明》。)考虑到日军在追击战和攻占南京作战中伤亡不大,由此估算在淞沪会战中日军约战死2万人,受伤约4万人,合计约6万人。此战国民党军伤亡33万多人,为日军损失的5.5倍。<ref name="兵人在线">{{cite web |url=http://bbs.bbicn.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34003 |title=日本陆军大正十一式机鎗手 淞沪会战1937| accessdate=2019-08-11}}</ref>
==兵力对比==
===中方将领===
司令长官:冯玉祥(后由蒋介石兼任);副司令长官:[[顾祝同]];
参加淞沪会战作战飞机架约390架,其中陆航210架,海航180架。航空部队为:第一联合航空队(木更津航空队、鹿屋航空队)、第二联合航空队(第12航空队、第13航空队、第21航空队、第22航空队)、第一航空战队([[龙骧号]]航空母舰、凤翔号航空母舰)、第二航空战队(加贺号航空母舰)、第十二战队(神威号水上母舰)及第22航空队(7月28日编入第三舰队)。 [30]
(以上数据来源于[[桑田悦]]的《日本简明战史》)<ref name="铁血社区">{{cite web |url=https://bbs.tiexue.net/post_12869453_1.html |title=国军德械师面对日军为何一败再败| accessdate=2019-08-11}}</ref>
==战争影响==
这次淞沪会战,中国虽然战败了,但为中国民族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同时它让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国政府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将其领土一块一块地征服侵吞,也证明了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
在淞沪会战惊心动魄的三个月当中,全中国上下凝聚出了一个共识,就是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国“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决定,整个民族决心以全面的牺牲来面对历史危机的挑战。<ref name="知网空间">{{cite web |url=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KHC201611006.htm |title=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淞沪会战| accessdate=2019-08-11}}</ref>
==战争评价==
中日的淞沪大会战规模空前,改变了中日决战的事前安排以及事后的战争发展方向。当时蒋介石决定将主力东调,寻求上海决战的策略是否适当,引起了诸多争论。
===总体评价===
中国统帅部以大量兵力集中淞沪,既削弱了华北抗日战力,又未保住京沪杭地区;而上海、南京失守,长江门户洞开,对武汉和华中腹地威胁极大。这不能被视为是战略上的成功。
蒋介石虽然早有作战计划并决定出其不意地发动进攻,但是对于日本方面对中国军队进攻可能作出的反应,却“一切未经考虑”,“所以蒋介石在上海地区集结兵力迎战,可能出敌不意,而敌之对策亦出蒋之不意”。<ref name="中国社会科学网">{{cite web |url=http://www.cssn.cn/jsx/201403/t20140318_1032589.shtml |title=一年来抗日战争史研究综述| accessdate=2019-08-11}}</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98,48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