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韩昭侯

增加 381 位元組, 5 年前
为政举措
=='''为政举措'''==
''' [[ 重用申 ]] 不害'''
[[ 昭釐侯 ]] 六年(前355年),派军队攻击 [[ 周朝 ]] ,占领了 [[ 陵观 ]] [[ 廪丘 ]] 等两个村落。二年后,一位小官 [[ 申不害 ]] 自行向 [[ 昭釐侯 ]] 推荐, [[ 昭釐侯 ]] 任命 [[ 申不害 ]] 为丞相。自从 [[ 申不害 ]] 任相的前后十五年间(前351年─前337年),内政进行改革,外交觅取和平,也让 [[ 韩国 ]] 跃升为一等强国。有一次, [[ 申不害 ]] 推荐他的堂兄任官,韩 [[ 昭釐侯 ]] 拒绝, [[ 申不害 ]] 很不高兴。 [[ 昭釐侯 ]] 说:“我在你这里学到了治国的法则,现在,我是接受你的请托,而去破坏你所定的法则吗?还是遵守你所定的法则,而去拒绝你的请呢?你曾教我,严格的执行赏罚,用人一定要依照顺序。而你却私相授受。你说,你要我听你哪一种话?” [[ 申不害 ]] 汗流浃背,请罪说:“你才是我所盼望的真正君主。” [[ 申不害 ]] 所主张的任人原则,是“因任授官,循名责实”,而 [[ 韩昭侯 ]] 不因申不害有功于国,反而牢记申不害所传授的治国之“术”,因此 [[ 韩国 ]] 得以富强。
'''政治'''
[[ 战国时期 ]] [[ 韩国 ]] 在现 [[ 河南 ]] 一带,《 [[ 史记 ]] 》上有这样的记载:“韩之先与周同姓,姓 [[ 姬氏 ]] 。其后苗裔事晋,得封於 [[ 韩原 ]] ,曰 [[ 韩武子 ]] 。”也就是说, [[ 韩国 ]] 祖先最初是被封于“ [[ 韩原 ]] ”这个地方的。致 [[ 韩厥 ]] 之时,列为 [[ 晋国 ]] 六卿之一,即“晋作六卿,而 [[ 韩厥 ]] 在一卿之位,号为 [[ 献子 ]] ”。
[[ 献子 ]] 之子 [[ 宣子 ]] 徙居州。 [[ 宣子 ]] [[ 贞子 ]] 徙居 [[ 平阳 ]] 。至于“郑”这个地方,最初不是韩的领土,而是另外一个 [[ 诸侯国 ]] —— [[ 郑国 ]] 。《 [[ 史记 ]] 》记载“ [[ 哀侯 ]] 元年,与赵、魏分 [[ 晋国 ]] 。二年,灭郑,因徙都郑。”我们知道,春秋与战国分野的标志就是韩、魏、赵的三家分晋。所以,说 [[ 战国时期 ]] [[ 韩国 ]] 都城应该是郑。
[[ 史记 ]] 》记载秦吞并 [[ 韩国 ]] 时韩的疆域范围:“九年, [[ 秦虏王 ]] 安(韩最后一个王),尽入其地,为颖州郡。”以上资料说明,韩的领土范围大致应是 [[ 黄河 ]] 以南,故不包括河北,在 [[ 颖水 ]] 之滨,故在 [[ 河南 ]] 界内, [[ 郑州 ]] [[ 洛阳 ]] 之间, [[ 西北 ]] [[ 山西 ]] 接壤,南不过 [[ 淮河 ]] 一线(当时是楚地)。
'''农业'''
[[ 韩昭侯 ]] 时期,通过施肥改良土壤,是提高农业产量的重要因素。随着农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有的地方还推广了一岁两熟制,《 [[ 荀子富国 ]] 》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总之, [[ 战国时期 ]] 的农业生产发展十分迅速,生产水平有了根本性的提高。
[[ 韩昭侯 ]] 时期的 [[ 韩国 ]] ,铁制农具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铁耕已是很平常的事情。建国后考古发现的铁制农具主要有:铁铧、镢、锄、镰等。铁农具的推广和使用,有利于大量荒地的开垦和耕作效率的提高。 [[ 韩昭侯 ]] 时期牛耕在 [[ 战国时期 ]] 更加普遍。铁农具和蓄力的结合,为深耕细作提供了条件。《 [[ 韩非子外储说上 ]] 》说:“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如果没有畜力和铁农具,深耕细作是不可能的。
农民在长期的耕作实践中,生产经验更加丰富,他们已经能从土壤的色泽,性质和肥沃程度去认识和区别土壤,因地制宜地进行耕作,农民已很重视对土地的施肥,“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
'''经济'''
[[ 韩昭侯 ]] 时期, [[ 韩国 ]] 商业也很发达,主要表现在商人的活跃,城市的繁荣和货币的流通等方面。
1. [[ 韩昭侯 ]] 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 金属货币 ]] 的流通更加广泛了。当时 [[ 金属货币 ]] [[ 铜币 ]] [[ 金币 ]] 两大类, [[ 铜币 ]] 主要有四种:燕,齐两国使用刀币,周、秦一带使用圆钱, [[ 三晋 ]] 使用 [[ 布币 ]] [[ 楚国 ]] 使用“ [[ 蚁鼻钱 ]] ”, [[ 金币 ]] 一般以斤(十六两), [[ ]] (二十两)为计量单位,还有“ [[ 饼金 ]] ”和“ [[ 郢爰 ]] ”。( [[ 饼金 ]] 为饼状金块, [[ 郢爰 ]] 为方形金块) [[ 金属货币 ]] 进入商品流通领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
2. [[ 韩昭侯 ]] 时期,城市的繁荣是商业发展的重要表现, [[ 战国时期 ]] 出现了许多工商业发达的大城市,韩之 [[ 阳翟 ]] (今 [[ 河南 ]][[ 禹县 ]] )。
3. [[ 韩国 ]] 商人们贩运于列国之间,扩大了商品交换的范围,各地的特产如北方的马匹,南方的鱼,东方的盐,西方的皮革在中原市场上都能买到。大商人更加活跃,如大商人白圭,“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方法,(《 [[ 史记货殖列传 ]] 》)大搞投机交易,赚取了大量财富. [[ 河东 ]] 盐商 [[ 猗顿 ]] [[ 邯郸 ]] 冶铁商 [[ 郭纵 ]] ,富甲天下,交结诸侯,干预政治。 [[ 阳翟 ]] 大贾 [[ 吕不韦 ]] ,通过贩贱卖贵,家至千金,参与政治,官至丞相。
=='''史籍记载'''==
11,4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