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22
次編輯
變更
孙龙珍
,無編輯摘要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塔斯提事件”,也叫“孙龙珍事件”。
后来,孙龙珍的家人要求把她的遗体安葬在哨所旁的塔斯提河畔。
== 轶事 ==
1940年10月,孙龙珍出生在江苏省泰县一个贫农家庭。l959年,根据边疆建设的需要,她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内地青年支援新疆社会主义建设的号召,告别新婚丈夫,远离鱼米之乡,来到新疆吐鲁番火焰山化工厂,干熬硝炉、砸矿石的工作。她经常在40℃左右的艰苦条件下工作,但她埋头苦干,毫无怨言。月月被评为红旗手,是厂里的骨干。
1962年春,苏联在伊犁、塔城等地区策动和胁迫中国一部分边民外逃,严重破坏了我国边境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大片土地无人种,牲畜无人管。根据上级指示,兵团动员一部分人到边境从事生产建设,孙龙珍得知此事后,连夜找到厂领导,坚决要求到边境第一线去工作,经工厂领导批准来到巴尔鲁克山西部地区-一六一团十二连牧一队做牧工,同年,孙龙珍同志的丈夫于志林也从家乡来到山区,从事放牧工作,孙龙珍同志干一行,爱一行,由于她细心钻研,短时间内便掌握了放牧技术。山区气候变化无常,时而冰雹、时而风雪,为了看管好羊群,她自己经常受冻挨饿,哪里工作最艰苦,哪里就有孙龙珍。刚到牧一队工作时,牛羊群分散在满山遍野,需要收拢整群,为此队里特选了身强力壮的男同志做这个工作。孙龙珍坚决要求参加,她和男同志一样爬高山,过河流,收拢羊群,驯服牛野性,很快就熟悉了放牧工作。
1969年6月10日傍晚,一六一团牧一队牧民张成山赶着羊群返回牧业一队的途中,突然18名苏联骑兵侵入我国境内,绑架牧民张成山,抢走了羊群,并把张成山押至装甲车拉走。牧一队领导发现情况后,及时带领40名牧工手持各种工具,奔赴出事现场。当时,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并且又身怀六甲的孙龙珍,不顾亲人劝阻,也积极参加了这一斗争。“她穿过野草丛生的坡沟,和大家一起勇猛向前,不幸中弹牺牲。
孙龙珍在反抗苏军人侵抢救战友和羊群的紧要关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上级党委根据孙龙珍生前的要求和一贯表现,追认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8月2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授予她“革命烈士”称号,并在美丽的巴尔鲁克山脚下为她树了纪念碑。
== 与小白杨哨所 ==
战士母亲的白杨树苗
后来,苏方在张成山年年放牧的冬窝子处拉起了一道铁丝网,自己强行划分了国界。
可是,咱中国人怎能听任国土被占。于是,苏军白天刚拉好,晚上就被我边防居民拆除,你拉我拆了几个回合后,铁丝网终究没有拉成。
为了“寸土必争”,兵团的群众在边境开荒种地,虽然土地气候环境都很恶劣,但他们从不放弃。那时候,人们把这片地叫做“政治田”。
发生在中苏西部边境的这种对峙一直持续了8年,在这期间,屯驻在边防哨卡前兵团连队的军垦战士们一手拿着镐一手拿着枪,坚守着属于自己的领地。
孙龙珍事件和孙龙珍坟墓,成为塔斯提边防哨所历史的一部分。只要是边防哨所的战士,就能耳熟能详地讲述这段历史、这段故事。
1978年春节,塔斯提边防哨所的锡伯族战士陈福森回伊犁老家探亲。在一家人吃团圆饭的时候,陈福森讲述了发生在哨所边那个年代的故事。
陈福森的老母亲流泪了,她为儿子和战友们戍守在这样一个边防前哨自豪,也为儿子们的艰苦的生活环境揪心。
老人几夜都没有合眼,左思右想,她做出了一个决定。儿子归队的时候,她把亲手培育的20棵白杨树苗交到儿子手中,千嘱咐万叮咛:“把树苗栽在哨所旁,让它们陪伴你们。”
陈福森背起树苗辗转千里回到了哨所。
小白杨的艰难成长
见到树苗,战士们别提多高兴了,大家想象着将要告别荒芜、将有绿树陪伴他们站岗放哨的快乐。
但是由于哨所建在山岗上,周围土质碱性大,而且方圆十里没有水源,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要养活这些小树苗难度可想而知。
但是,战士们没有气馁,下了岗哨的战士轮流硬是把黑土从十几公里外背上哨所。栽树那天,哨所沸腾了。官兵们抢着挖坑培土、背水浇树,20棵小白杨喜盈盈地排列在哨所的屋前房后。
战士们原先为了生活饮用,每个星期只到十里外的布尔干河背一次水,而现在为了这20棵树苗,他们要每天背一趟,不论是狂风暴雪还是烈日炎炎。
从此,战士们每天洗脸不能用香皂,洗衣服不用洗衣粉,只要能节省下来的水一定都去“喂”小白杨。
然而,两个月后,小白杨由于不堪忍受干旱高温、风沙肆虐,19棵小树苗相继枯死,只有离哨所最近的那棵在顽强地抗争着。
官兵们的心疼啊,训练没劲,吃饭无味。陈福森干脆跑到那惟一的白杨树下偷偷抹眼泪。
这惟一的小白杨在战士们精心呵护下,一天天茁壮成长,枝繁叶茂。哨所旁终于有了生命的绿色。
诗人心灵的颤音
这段感人的故事被哨所的一名战士写进了日记,又摘抄在哨所的黑板报上。
1983年夏,著名诗人、词作家梁上泉来新疆边防部队采风,他在塔斯提边防连听到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看到了那块写着小白杨故事的黑板报。看过战士的日记后,诗人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哨楼上那手握钢枪的战士、哨楼边那高耸入云的小白杨,挺拔的战士、挺拔的树,绿色的军装、绿色的树叶……创作灵感在梁上泉脑海里迸发而出。当天夜里,他一夜难眠,饱含激情一气呵成了《小白杨》——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罗喂/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小白杨,小白杨,它长我也长/同我一起守边防。
孙龙珍与小白杨哨所
孙龙珍与小白杨哨所
当初呀离家乡,告别杨树庄/妈妈送树苗对我轻轻讲/带着它,亲人嘱托记心上罗喂/,栽下它就当故乡在身旁/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小白杨,小白杨,也穿绿军装/同我一起守边防……”
1984年“八一”建军节那天,阎维文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庆“八一”文艺晚会上,第一次将《小白杨》唱了出来。一时间,塔斯提边防哨所因《小白杨》而出了名。
《小白杨》唱响小白杨哨所
从那个时候起,战士们每天早上起床唱、集合站队唱、走向哨所唱、打靶归来唱。这一唱就唱了20年。2004年7月25日,中央“心连心”艺术团在小白杨哨所演出。当歌唱家阎维文将《小白杨》唱响的那一刻,整个场面沸腾了。
“带着这首歌,我走南闯北唱了整整20年,这首歌给我带来了许多荣誉。我感谢小白杨哨所的战士、感谢那个送来树苗的妈妈、感谢这首歌的词曲作家,是他们给了我享用一生的精神财富。所以,我一直希望有一天能站在这棵小白杨旁边为小白杨哨所的官兵演唱,今天,我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夙愿。”面对镜头,阎维文无比感慨地说。
如今,那昔日的小白杨已经长成了需两个人才能合围住的参天大树。哨所的官兵在树旁的斜坡上用白灰和石块堆砌出一排醒目的大字:“发扬小白杨精神,守好祖国西大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