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孙龙珍

增加 4,807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孙龙珍
| 图像 =纪念孙龙珍
[[File:1457335608723220 big.jpg|缩略图|居中|孙龙珍]]
[http://files.js7tv.cn/www/images/2016-03/07/1457335608723220_big.jpg 原图链接] [http://pic.sogou.com/d?query=%CB%EF%C1%FA%D5%E4&mode=1&did=24#did23 来自搜狗图片]
  孙龙珍出生在江苏一个穷苦人家,1959年,19岁的她响应党的“支援边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号召,融入了西进的洪流。
  进疆后,她被分配到兵团工二师十二团火焰化工厂。
  孙龙珍是个样样争先的“铁姑娘” “一、二、三、四……”一串清脆的口号把宁静的小城从梦中唤醒。晨曦里,9个身着迷彩服的姑娘迈着军人的步伐走、跑,迎着早到的阳光做早操,成为剪影——小城新的一天开始了。 他们个个身材窈窕相貌姣好,都是多梦的年龄,毕业于各地高等院校,有着花样的浪漫情怀,却更多了些超出同龄人的成熟和干练——他们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六一团十二连“孙龙珍民兵班”第十届的女兵们,被誉为新时代的“花木兰”和“铿锵玫瑰”。   一九六二年春,新疆伊犁和塔城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边民外逃事件。一声令下,新疆兵团的职工们从各地来到国境线上,实行“代耕”、“代牧”、“代管”。此后,组建了边境团场,屯垦戍边,农场职工成为不拿军饷“军人”。   1969年6月10日傍晚,苏军绑架了牧一队(现十二连)正在放牧的职工张成山。消息传到连队,孙龙珍和战友们一道去营救,苏军开枪射死了孙龙珍。   倒下的那一刻,孙龙珍身怀6甲,年仅29岁。   此后,孙龙珍被授予 “革命烈士”称号,她所在的“牧一队民兵二班”更名为“孙龙珍民兵班”,人们在她生活过的地方修了“孙龙珍烈士墓”、“孙龙珍屯垦戍边陈列馆”。    2003年7月29日,这片牺牲了孙龙珍的44万亩争议区域,经中哈两国勘界确权,归属中国。   进入新时期,改革后的农场,职工实行承包经营制,“营”、“排”、“班”等准军事化建制撤销,“孙龙珍民兵班”却一直保留下来。 烈士墓烈士墓龙珍班的每一位成员,都是从农九师各团场中的几万人中精心挑选出来的未婚女青年,实行统一民兵预备役制、集中食宿的军事化管理,每两年轮换一届。   女兵们除了集体军训、学习、配合边防官兵完成巡逻执勤任务外,更多时间被分到各农牧承包经营户中,管理牲畜、给作物浇水施肥……   第十届民兵陈卫红2008年7月从国家检察学院河南分院毕业,参加西部计划志愿服务,分配到农九师一六八团民政科两年,申请留在该团场工作。第十届民兵班招募新“兵”,她被录取到龙珍当了两年民兵,“复员”后成为师司法所的干警。她说:是民兵班锻炼了她,为胜任现在的岗位打下了基础。   和陈卫红一样,龙珍班有不少成员成为连队干部,有的入伍成为国防兵。   黄靖是现在龙珍班的副班长。2007年从贵州省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毕业,来到驻军某部幼儿园当教师,2009年6月加入孙龙珍民兵班。   刚到民兵班2个多月,半夜里睡得正香,突然被急促的集合号唤醒,3分钟穿戴整齐,打好背包,来到操场排队,一声命令,他们刺破夜幕顶着大风,到天亮攀山越岭5公里——人生第一次的五公里让黄靖永生难忘。她在日记中写道:“来到这里,意味着远离城市的喧哗,远离漂亮的衣服和精致的手饰,意味着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但我深信,娇嫩的花朵经过风霜雪雨的洗礼,才会变得更加坚强。”   2007年8月1日,是第八任班长杨静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军英雄模范表彰大会,得到了国家主席胡锦涛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同年8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新疆石河子调研,晚上,温总理与新疆兵团老同志、老知青、戍边英模代表亲切座谈,时任龙珍班副班长的张珊代表民兵班向总理汇报工作。   温总理听了她的发言后亲切地说:“孙龙珍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和主权的完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她的事迹感人心魄,催人奋进。你作为英雄班的副班长,又是第三代军垦人,能接过前辈屯垦戍边的接力棒是非常光荣的,希望你和你们班的战士继续发扬兵团精神,立足本职,取得成绩。”   总理的话鼓舞着新一届龙珍班女民兵做出新贡献,他们自愿每年拿出100元以上的生活费设立了“孙龙珍民兵班助学金”,用于帮助家庭比较困难的品学兼优的学生。   一六一团团部驻新疆裕民县城一角,十二连在大山深处距团部100多里。冬天大雪封山,进出困难,龙珍班的成员被暂时调到团机关根据个人所学专业和特长,分在各部门协助工作,住在团文化中心二楼会议室。白天工作,晚上学习,早上跑操……嘹亮的口号声成为小城居民准时起床的定时闹铃。 [2]
 1962年4月,闻名全国的“伊塔事件”发生后,孙龙珍响应号召,主动要求参加代耕、代牧、代管的“三代”工作队。
6,72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