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三溫糖

增加 4,230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三溫糖([[日文]]:さんおんとう)也是日本特有的[[砂糖]],是將純[[蔗糖]][[結晶]]後殘留的糖液,傳統做法會經過三次加熱及結晶處理,其名「三溫」便是從自於此。
「三温」的名字源自傳統做法糖煮熱,除掉雜質的精煉方式,反覆重複三次所做出來的糖。因為加熱後的糖焦化,會有淡淡焦糖色,當時還有「五温車糖」和「四温車糖」
===製作方式===
若參考的食譜中使用了三溫糖,因為風味不同,並不建議使用台灣的其他糖品完全替換三溫糖。
 
==上白糖和三溫糖的小知識==
最近在台灣的食譜常常看到上白糖、三溫糖,原本以為就是日本的細砂糖和二砂糖,一查之下才發現原來它們還有其他兄弟姊妹。
 
日本的精製糖類主要有六種:
 
顆粒較大的:
粗目糖 (ざらめ)、グラニュー糖、中粗糖
 
顆粒較小的:
上白糖、中白糖、三温糖
 
其中顆粒細小的上白糖、中白糖、三温糖都是「車糖 (soft sugar)」的一種。「車糖」的名稱是來自明治初期製糖方式從[[香港]]傳入日本時的名字。
 
傳統做法跟台糖很像(台灣的製糖技術也是中國傳入的),也是加熱後讓糖結晶,再把糖蜜分離出來,糖蜜含量 上白糖 < 中白糖 < 三温糖。這三種糖的顆粒比細砂糖還細,容易結塊,所以加了2~3%轉化糖,變得有點像濕砂一樣鬆軟的狀態,也因為這樣,他們的甜度比一般砂糖高。不過雖然甜度高,做成蛋糕的時候並不會死甜,味道很好。我曾經因為怕螞蟻吃掉我的糖,把三溫糖冰冷藏,結果變超硬一大塊,現在想想應該是因為轉化糖的關係吧!保存的時候要記得放常溫就好!
 
因為他們都是蔗糖類,蔗糖該有的特性他們都有:
◎穩定打發雞蛋質地,不容易消泡~因為顆粒細小,蛋白霜/打發全蛋也會比較細緻
◎保濕,使蛋糕或餅乾質地柔軟~因為加了轉化糖,保濕能力更好了,但甜度也比較高
◎增色,焦糖化反應後會有漂亮的金黃烤色~據說用上白糖會比用白砂糖做的甜點更容易上色,不過我實際做還沒有這樣的情況,可能不同食譜會不一樣吧
◎增加硬脆口感,做餅乾時 糖量 > 油量,也會有硬脆的口感~但因為保水性高,我個人會傾向用一般砂糖,只有做美式軟餅乾時會考慮用上白糖
◎幫助發酵,糖是酵母菌的養分~只是要發酵用不考慮風味、烤色的話,其實可以用一般砂糖就好,價格是1/3呀!
◎營養成分~這6種精製糖類跟台灣的砂糖是差不多的,熱量也都是每公克4大卡左右
 
上白糖
(日文:じょうはくとう)
 
上白糖是這三種車糖精製度最高的糖,糖蜜含量最少,約含2%的轉化糖。
 
會有上白糖這個名字,是因為江戶時期日本糖的分級,是用「中・白砂糖」為基準,顏色較白、風味更純淨的,稱為「上・白砂糖」,色澤較差的再分為「次白」、「下白」。以前是最高級的一種糖,不過現在製糖技術進步,上白糖就變得很普及了,日本大約有一半的白砂糖是上白糖,甜鹹料理都會使用。現在台灣的超市也有賣了(如全聯)。
 
查資料的時候,發現有一種中國北方的「綿白糖」跟上白糖很像,也是有加轉化糖漿,應可互相替代。
 
我用上白糖做過戚風蛋糕和熟成香檸蛋糕,真的會比起細砂糖做的濕潤一些。
 
三溫糖
(日文:さんおんとう)
 
三溫糖有點像很顆粒比較細的二砂,質地接近外國食譜裡的 light brown sugar,一樣加了轉化糖,有點像濕砂的質地。
 
「三温」的名字源自傳統做法糖煮熱,除掉雜質的精煉方式,反覆重複三次所做出來的糖。因為加熱後的糖焦化,會有淡淡焦糖色,當時還有「五温車糖」和「四温車糖」。因為還保留了一些糖蜜,含有較多的礦物類成分,甜味感強烈並且有特別的香氣和風味,經常在日式料理中用來增添風味,或是製作甜點時用來讓口味更有深度。可以使用少量的三溫糖取代食譜一部份的細砂糖或二砂,讓食物有不一樣的層次。
 
三溫糖在食譜中不太容易跟其他糖替換(要加糖蜜又要加焦糖又要加轉化糖),真的要換的話,最接近的應該是磨細的二砂吧,不過保濕性和風味就還是會有一點不同囉!
 
我發現目前市面上的製作方式比較多是噴上焦糖色素,大概是唯一一個小缺點,購買時要仔細看一下標示。或者是在需要追求保濕性的時候,選擇含有轉化糖,但是沒有色素的上白糖+磨細的二砂就好。
 
== 參見 ==
98,48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