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78
次編輯
變更
大学才子派
,無編輯摘要
'''大学才子派'''是指16世纪80年代英国出现的一批受过大学教育的剧作家。代表 [[ 托马斯·洛奇 ]] , [[ 约翰·黎里 ]] 。信仰人文主义。
大学才子派是 [[ 莎士比亚 ]] 之前的一个流派,为莎士比亚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与帮助,莎士比亚并不包括其中。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大学才子派
| 圖像 =[[File:DaCaizipai.jpg|缩略图]]|缩略图|center|[http://imagep0.so.qhimgs1.com/v?qbdr/_240_/t01d9aad1549857deac.jpg 原图链接][http://st.so.com/stu?a=list&imgkey=t01d9aad1549857deac.jpg 来自]]]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16世纪80年代
== ''' 介绍 ''' ==
大学才子派是指16世纪80年代英国出现的一批人文主义剧作家。
这些剧作家包括托[[马斯·洛奇]]、[[约翰·黎里]]、[[乔治·皮尔]]、[[克利斯托弗·马洛]]、[[托马斯·基德]]等。
== ''' 悲剧创作 ''' ==
大学才子派悲剧代表作大学才子派创作悲剧蔚为大观,按题材可分为几类:
值得注意的是,除上述传统地表现贵族生活的悲剧外,还出现了一些反映中产阶级生活的悲剧,如无名氏的《费弗夏姆的阿登》(1592)和《约克郡悲剧》(1605)以及[[T.黑伍德]]的家庭爱情悲剧《死于仁慈的女人》(1603)。
== ''' 代表人物 ''' == [[File:Maluo2.jpg|缩略图|center|[http://p0.so.qhimgs1.com/bdr/_240_/t0153e245098f1603bc.jpg 原图链接] [https://www.sohu.com/a/195502303_668217 来自] 马洛]]
[[克里斯托夫·马洛]](1564-1593)是大学才子中最有才华、成就最大的一个,在文学史上享有"诗剧的晨星"、"英国悲剧之父"的美誉。他是莎士比亚以前英国戏剧界最重要的人物,也是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的真正创始人。
就在莎士比亚恋爱、结婚、生子的那段日子里,马洛连续拿到了艺术学士和硕士两个学位。父母本希望他做一名神父,可是马洛天性狂放不羁,既无心献身神坛,也不愿走上仕途。他那份独异的才情使他毕业后步入了戏剧的殿堂。
== ''' 评价 ''' ==
[[马洛]]是一位戏剧天才,23岁便写出了第一部作品《帖木儿》,立刻轰动了整个英国文坛。《帖木儿》是一部英雄剧,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却又野心勃勃的征服者形象,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精神。
在这部史诗般宏伟的悲剧中,回响着文艺复兴时期一个典型的主题:歌颂人间的生活,现世的快乐。这个剧本被认为是英国的人文主义戏剧繁荣的发端。
== ''' 喜剧创作 ''' ==
喜剧作品大量出现,而且风格多样化,如黎里的《月中女人》(1584)、格林的《僧人培根和僧人班格》(1589)、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1596)和《第十二夜》(1600)、T.德克(1572~1632)的《鞋匠的节日》(1600)都具有浪漫色彩和明朗、乐观的基调。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描绘当代世态人情、以中产阶级为讽刺对象的喜剧,[[B.琼森]]的《炼金术士》(1610)及《巴托罗缪集市》(1614),被称为市民喜剧。
大学才子派中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是[[约翰·李利]](1554-1606)。李利曾先后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受过教育,他的祖父是当时被英国许多学校列为拉丁文教材的《拉丁语法》一书的编纂者。
如果说马洛是莎士比亚在悲剧创作方面的先驱,那么李利则是莎士比亚在喜剧创作方面的楷模了。
与基德同年的[[罗伯特·格林]](1558-1592),也曾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在"大学才子"中,格林是唯一避开沉重悲壮的主题,而倾心于浪漫与幽默情调的,这体现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尤其是最为有名的喜剧《老奶奶的故事》,正是这一剧中把浪漫主义与幽默因素相结合的倾向,对莎士比亚创作《仲夏夜之梦》起到了一定的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