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約阿希姆·法蘭克

增加 1,116 位元組, 6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然而,這兩種方法都有其根本上的限制。[[溶液]]的[[核磁共振譜法]]只適用於比較小的[[蛋白質]],[[X射線]][[晶體學]]則需要分子形成結構整齊的[[晶體]],像是水結成冰一樣,而這些晶體影像就像早期相機取得的黑白肖像 – 它們僵硬的姿態幾乎無法顯示出[[蛋白質]]的[[動力學]]<ref name="Nobel_Chem_2017_Ch1"/>。
==='''法蘭克的影像分析法'''===
* 法蘭克的策略是將[[電子顯微鏡]]所得方位紊亂之[[蛋白質]]的微弱影像,利用電腦將之與背景區別開來。他開發了一種數學方法,使電腦能夠辨識出影像中不同的重複圖形。藉由這個方法,他得到了一些同種[[蛋白質]]但從不同角度照出來的高解析度[[二維影像]]。該軟體的演算法於1981年完成<ref name="Nobel_Chem_2017_Ch1"/>。
* 下一步,是在數學上確定不同的[[二維影像]]如何彼此相關,並且基於這些訊息建立出[[三維影像]]。法蘭克在1980年代中期,用此方法產生出[[核醣體]]表面的模型,那是細胞內製造蛋白質的巨大分子機械<ref name="Nobel_Chem_2017_Ch1"/>。
* 法蘭克的影像處理方法,促進了[[cryo-EM]]的重要發展<ref name="Nobel_Chem_2017_Ch1"/>。
=='''獲得[[诺贝尔化学奖]]原因'''==
* 當研究人員開始[[懷疑茲卡]](Zika)[[病毒]]是造成巴西新生兒腦部損傷的流行病元凶時,[[cryo-EM]]可以用來觀察這個[[病毒]],在幾個月內就得到具有[[原子]][[解析度]]的[[病毒]][[三維影像]],使得研究者能開始尋找其結構中潛在的[[藥物標靶]]<ref name="Nobel_Chem_2017_Ch1"/>。
* [[雅克·杜巴謝]](Jacques Dubochet)、[[約阿希姆·法蘭克]](Joachim Frank)、與 [[理察·韓德森]](Richard Henderson)獲得了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他們發展了 [[低溫電子顯微鏡技術]](cryo-EM),以很高的[[解析度]]呈現了溶液中[[生物分子]]的結構<ref name="Nobel_Chem_2017_Ch1"/><ref> [httphttps://www.chnobelprize.ntu.edu.tworg/prizes/nobelchemistry/2017.html /summary/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7 年諾貝爾化學獎簡介]</ref>。
== '''視頻''' ==
{{#ev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kRPy8Egn7o
|alignment=inline
|dimensions=412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 '''2017諾貝爾獎》改善生物分子成像技術 歐美3學者合得化學獎'''}}
== 參考資料 ==
7,45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