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4
次編輯
變更
向哲浚
,無編輯摘要
向哲浚(1892-1987年),湖南宁乡人,别号明思,曾用名向哲文。
1910年考入清华学堂的前身游美肄业馆,1917年从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国耶鲁大学攻读文学和法学,并获得文学和法学两个学士学位,随后入 [[ 华盛顿大学 ]] 学习国际法,获法学博士学位。
1925年秋回到中国,担任 [[ 北京大学 ]] 、 [[ 北京交通大学 ]] 、 [[ 河北大学 ]] 法律系以及北京法政大学教授。
从1927年起,向哲浚又先后出任司法部和外交部秘书,最高法院检察署首席检察官和最高法院湘粤分庭首席检察官、苏州地方法院院长,上海第一特区地方高等法院首席检察官。<ref>[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law/6878/2011/20110323110329982110736/20110323110329982110736_.html向哲濬,清华大学法学院] </ref>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远东盟军总部在组建国际军事法庭的过程中,向中国政府要求派遣一位精通英语、有英美法和国家法知识背景的法官。
中国政府就决定选派向哲浚出任此职。但向哲浚考虑到起诉惩治战争罪犯,检察官的责任可能更为重大--尽管其许多工作是默默无闻的,加上年龄等因素,故他推荐了其清华大学出身的师弟、同样有着英美法知识背景、精通英语的 [[ 梅汝璈 ]] 出任法官,自己则担任了检察官一职,并且在组建富有战斗力的中国检察组,广泛收集各个战犯的罪证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ref>[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law/6878/2011/20110323110329982110736/20110323110329982110736_.html向哲濬,清华大学法学院] </ref>
1946年1月28日,由美中英苏法等11国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成立,中国政府任命梅汝璈为中国法官,向哲浚为中国检察官。是年2月7日,向哲浚向国际检察局递交了中国认为的11名 [[ 日本 ]] 侵华战犯名单。然而,由于日本投降后有计划地销毁了大量侵略证据,向哲浚带去的除战犯名单外,没有更多的证据。为此,他带领工作人员前往中国过去的敌占区寻找人证和物证,还前往查被查封的日本陆军省档案库存,从字里行间发掘日本侵华罪行的证据,工作强度之大难以想像。
1946年春,国际检察局开始起草起诉书。在确定对日本战犯的起诉起始日时,发生了争执。经向哲浚据理力争,终将1928年1月1日,即张作霖被日军炸死的"皇姑屯事件"发事日正式确定为中国对日本战犯起诉的起始日,将起诉起始日从抗日战争爆发的1937年提前了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