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海因里希·布呂寧

增加 10,106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h4 style="background:#0088dd; color:#ffffff; margin-top:0em; padding:10px 0;">海因里希·布呂寧</h4>
| 類型 =
| 圖片 = <img
 
src="https://i.pinimg.com/474x/ba/1b/9a/ba1b9ada8455e8dd5853427194ada7c4--vermont-usa-elisabeth.jpg" width="250" ><br> [https://www.pinterest.com/pin/221380137918442793 圖片來源pinterest]
| 圖片尺寸 = 250px
| 圖片簡介 =
| 稱號 =
| 羅馬拼音 =
| 英文名 =
| 國籍 = [[德國]]
|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1885|11|26}}(逝世)
| 出生地點 = [[德國]][[明斯特]]
|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1970|03|30|1885|11|26}}
| 逝世地點 = [[美國]][[佛蒙特州]][[諾威奇]]
| 職業 = 政治家
| 政黨 = 德國中央黨
| 配偶 =
| 母校 =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br>[[Gymnasium Paulinum]]
| 兒女 =
| 親屬 = 赫爾曼·約瑟·布呂寧
| 知名作品 =
| 活躍時期 =
}}
'''海因里希·阿洛伊修斯·馬利亞·以利沙伯·布呂寧'''(德語:Heinrich Aloysius Maria Elisabeth Brüning, 1885年11月26日 ‐ 1970年3月30日),為德國的政治家。在威瑪共和國末期的1930年到1932年間擔任總理。
 
== 生平 ==
=== 學者 ===
布呂寧的父親為保守的天主教徒,經營製醋工廠及販售紅酒來維持生記,在其1歲時去世。那之後便由其兄長來撫養他,這對他造成了莫大的影響。在故郷[[明斯特]]的[[文理中学|文理中學]]畢業後,進入[[慕尼黑大學]]法學系就讀。1906年,轉至德意志帝國下的史特拉斯堡(現在的法國領土)大學,並專攻[[哲學]]、[[史學]]、[[德文]]。1911年,高級教師資格考試合格,至[[英國]]的[[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進修[[經濟學]]。1913年,僅兩年便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並回到德國[[波昂]]。
 
畢業的同時志願入軍,官拜少尉並編入[[機槍]]部隊,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因[[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他也隨之退役。復員後以博士學位轉入研究、教育的道路。1919年,作為天主教派的政治家卡爾·索恩夏因的支持者,從事復員軍人的就學、就職的支援活動。1920年,擔任德國勞動組合聯盟 (DGB) 會長,也就是[[普魯士邦]]福利部長亞當·希斯加爾德的個人秘書,就任DGB事務局長。
 
=== 年輕總理 ===
1924年,初次當選國會議員,就任[[中央黨 (德國)|中央黨]]議員團的財政政策發言人。1925年,提出限制所得税在12億[[國家馬克]]的「布呂寧法」。他本身是自制且禁慾的人物,此外再加上他的專業知識,使他的聲望相當崇高。1929年,就任[[中央黨 (德國)|中央黨]]議員領袖。當時德國因[[楊格計劃]]而必須對國內增稅,實行緊縮性財政政策時,也表示支持,這前後連貫的政策引起了當時的德國[[聯邦大總統]][[保羅·馮·興登堡|興登堡]]的注意。
 
為了尋找接替[[德國社會民主黨]](社民黨)的[[赫爾曼·穆勒]]總理的人選,[[保羅·馮·興登堡|興登堡]]總統的顧問,[[庫爾特·馮·施萊謝爾]]勸說他考慮布呂寧作為人選。正在摸索[[大聯合政府]]的[[保羅·馮·興登堡|興登堡]]總統不喜[[德國社會民主黨|社民黨]]加入其中,因此布呂寧找上了與其對立的[[德國人民黨]],邀請加入聯合政府。1930年3月28日,[[保羅·馮·興登堡|興登堡]]總統正式對布呂寧作出組閣的指示,由於之前便完成了各政黨間的談判,因此組閣速度超乎尋常,僅在幾天後的4月1日便完成。加入該聯合政府的政黨除了有[[中央黨 (德國)|中央黨]]外,還有[[德國國家黨]]、德國人民黨、經濟黨,以及[[德國國家人民黨]]的一部份。布呂寧就任總理時年紀僅44歲,為當時德國史上第二年輕的總理。布呂寧建立了一個強力且對抗議會的半獨裁政權,並期待該政權能進一步反對[[馬克斯主義]]。
 
=== 混亂 ===
新成立的内閣最初的課題便是[[經濟大恐慌]]造成的經濟衰退。[[楊格計劃]]延緩德國支付賠款但同時要求穩定通貨,因此在1930年6月,財政部長提出進一步的削減支出法案,該案由於[[德國社會民主黨|社民黨]]對[[保羅·馮·興登堡|興登堡]]與布呂寧的猜疑而反對,因而未獲半數。遭到國會否決。1930年7月18日,該法案在[[德國社會民主黨|社民黨]]、[[德國共產黨]]、[[納粹黨]]與德國國家人民黨反對下,再度以微弱優勢否決了該法案。布呂寧援引[[威瑪憲法]]第48條,試圖使法案不經國會通過,以否決國會多數的決定。1930年9月14日,國會大選開始,但此次情勢則大幅轉變,布呂寧原先預期無黨派候選人將大幅當選,但結果是納粹黨與共產黨的崛起,德國的政治結構轉變為右派和左派的兩極化。除此之外,納粹黨躍升為國會第二大黨,也引起國外投資者的不安,經濟絲毫沒有起色。
 
布呂寧難以正常的召開國會,因為有62個以上的法案是經由緊急立法而通過,而納粹黨與共產黨皆提出法案無效的動議。後在[[德國社會民主黨|社民黨]]的幫助下,布呂寧才得以排除兩黨的動議順利召開國會。[[德國社會民主黨|社民黨]]之所以幫助布呂寧,有對抗納粹黨及共產黨的意圖,但除此之外,也是因布呂寧與[[德國社會民主黨|社民黨]]達成妥協並仰賴其持續政權的緣故。因此引起[[保羅·馮·興登堡|興登堡]]總統對布呂寧的不滿。
 
為了挽救經濟,布呂寧施行一系列的緊急法規,並實行緊縮性財政與[[通貨緊縮]]政策,更進一步增加新税、降低工資來誘使德國提高出口。但因各國也施行相同的政策且以關稅保護自國產業,而未能收到成效。
 
=== 辭職 ===
1931年,德國與[[奧地利]]結成關稅同盟,害怕兩國合併的[[法國]]強力反對,並禁止國內銀行貸款給德國或奧地利,德國銀行因此陷入困境。同年6月,為了報復法國的資金禁令,布呂寧發出了正式的公開聲明,表示德國已沒有能力賠償,所以將不再繼續支付[[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爭賠款。因此一聲明,德國的經濟評價迅速下滑,進而導致全國範圍的信用危機,但法國的經濟同樣受到莫大的影響。同時,針對傷殘士兵與失業者的緊急法令開始反彈,各城市都出現共產黨發起的示威遊行。為了和緩這一連串事態,當時的[[美國總統]][[赫伯特·胡佛]]提出各國政府間的債務、賠償及戰爭債務均延期一年償付,此既為胡佛的《[[延債宣言]]》(Hoover Moratorium)。但是德國的投資依舊不見起色,失業者更高達600萬人,大銀行在此困境下甚至被迫關閉了幾天。
 
結果與布呂寧的預測不同,此次成功緩和了支付賠款的義務,但也將德國搞得一團糟,[[保羅·馮·興登堡|興登堡]]總統再次對布呂寧感到不滿。1932年4月,[[保羅·馮·興登堡|興登堡]]與[[納粹黨]]的[[阿道夫·希特勒]]角逐[[聯邦大總統]]。此次[[保羅·馮·興登堡|興登堡]]借助他所厭惡的天主教徒([[中央黨 (德國)|中央黨]])與社會主義者 ([[德國社會民主黨|社民黨]]) 才得以險勝,這令[[保羅·馮·興登堡|興登堡]]開始向右派傾斜。向來支持禁止納粹的[[冲锋队_(纳粹党)|衝鋒隊]]的[[威廉·格勒納]],也是當時德國的國防部長兼內政部長的他,便在其副手[[庫爾特·馮·施萊謝爾]]的要求下,辭去國防部長一職,也因此布呂寧內閣開始陷入困境。
 
接著,德國的經濟衰退依然沒有起色,但與論開始被「農耕社會」的氛圍所支配。為呼應此一與論,布呂寧提出緊急立法,將德國東部的農地分配給失業者。該法案可有效活用地主的土地,但內閣遭到地主佔大多數的[[容克]]階層的激烈攻擊,本身就是德國東部的莊園主的[[保羅·馮·興登堡|興登堡]]甚至拒絕在該法案上署名。布呂寧在國會演說時發表「成功就僅在100公尺後」如此強硬的說法,但在隨後的5月30日,便提出辭呈。經過異常簡單的退休儀式後,憔悴的布呂寧開始住院療養。單身的他並沒有在總理官邸以外的家。[[保羅·馮·興登堡|興登堡]]要求他擔任下任外交部長,布呂寧則表示他無法承擔外交責任予以拒絕。
 
=== 餘生 ===
退休的布呂寧考慮到納粹取得政權的危險性,故而反對[[中央黨 (德國)|中央黨]]與[[納粹黨]]合作。1933年1月,德國總統[[保羅·馮·興登堡|興登堡]]任命[[阿道夫·希特勒|希特勒]]為德國總理,因此納粹成功取得政權。1933年3月,在德國[[1933年3月德國國會選舉|此次的國會大選]]中,布呂寧當選國會議員,但是此時國會提出了惡名昭彰的[[德國1933年授權法]]。布呂寧反對該法案,但為避免[[中央黨 (德國)|中央黨]]議員分裂,不得已只能夠贊成。受布呂寧影響,也有為數眾多的議員轉而贊成,從而使得該法案通過。[[中央黨 (德國)|中央黨]]黨魁[[路德維希·卡斯]],趁著至梵蒂岡締結[[政教條約]]的機會,尋求且成功得到梵蒂岡的政治庇護。1933年5月6日,布呂寧就任為[[中央黨 (德國)|中央黨]]黨魁,同年7月[[中央黨 (德國)|中央黨]]自主解散。
 
1934年5月,布呂寧得知他成為納粹的肅清對象,為避免慘遭殺害而離開德國。布呂寧經由[[瑞士]]輾轉抵達[[美國]],並在[[哈佛大學]]得到了教授職務。在美國時極力避免談及有關希特勒或納粹的的言論,甚至避免接觸逃亡到美國的德國人。另一方,仍舊留在德國的[[庫爾特·馮·施萊謝爾|施萊謝爾]],於1934年6月30日的[[長刀之夜]]當晚遭到殺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52年,返回[[西德]],在[[科隆大學]]教導政治學,不滿當時的西德總理[[康拉德·艾德諾]]的同盟政策。同時親自執筆書寫自1954年從美國歸國到1970年死亡前的回憶錄。逝世後埋葬在故鄉[[明斯特]]。
34,62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