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陈丹青

增加 27,113 位元組, 5 年前
内容扩充
'''陈丹青'''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作家,文艺评论家,学者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 图像 = [[File:陈丹青 看图王.jpg|缩略图|center |[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30785/20180112075939-404567418_jpeg_2000_3000_142821.jpg/0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gou.com/PicBooklet.v? 来自搜狗图片]]]
| 图像说明 =
| 出生地点 = 上海市
| 知名作品 = 《西藏组画》《退步集续编》《陈丹青素描集》《纽约琐记》
}}
陈丹青 ,男,祖籍广东台山市三合镇良村 ,1953年生于 中国 上海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当代著名画 艺术 作家 文艺评论家 ,学者 [1] 毕业于中国中央美术学院。1970 1970 年—1978年辗转赣南、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是当时颇有名气的“知青画家”。1980年以《西藏组画》轰动中外艺术界,成为颠 教化模式,并向欧洲溯源的发轫,被公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绘画之余,出版文学 作十余部。 陈丹青无论画风与文风,都具有一种优雅而朴素;睿智而率真的气质,洋溢着独特的人格魅力。== 人物经历== 陈丹青自幼喜欢绘画,在初中毕业还是个16岁的孩子时,即被“文革”流放农村。 <br>1970年至1978年,陈丹青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远离亲人,在水深火热的生活劳动中仍坚持自习绘画。期间创作连环画《边防线上》《维佳的操行》,油画《泪水洒满丰收田》等等,并入选“全军美展”“全国美展”。在当时产生了一定影响,已是颇有名气的“知青画家”。陈丹青属于初中文化,自学成才,在多个领域成就斐然。 <br>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使他获得了一纸文凭。 <br>1980年,陈丹青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油画——《西藏组画》而成为中国艺术界巅峰人物,引起极大轰动,至今余韵不绝。1980年毕业留校任教。 1982年,陈丹青辞职移居美国。 <br>2000年陈丹青回国并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br>因对教育制度的教条、刻板难以认同,陈丹青遂于2004年10月愤然辞职。再次轰动社会,并引起极大关注。 == 文学创作== '''画家的作家''' <br>作为作家的陈丹青,出版了一系列文学作品:《纽约琐记》《外国音乐在外国》《多余的素材》《退步集》等十几部书。内容涉猎社会、文化、艺术、教育、文学、人物、历史、音乐、建筑、两性、城市等等方面。其中2005年出版的《退步集》售出10万册,至今已第19次印刷;《多余的素材》在北京三联书店上柜仅一周,便以近千册的销量登上排行榜;陈丹青的书都是畅销书的头几名,香港2008年最受欢迎50本书,第一个就是他的《荒废集》,而且台湾也将出版他的书。写作是他于绘画、演讲之外的又一巨大影响。 <br>陈丹青曾问读者,“为什么喜欢读我的文章呢?”有人答:“大约我们压抑太久了吧。”还有人答:“看你的文字很爽。”陈丹青文字的魅力,部分源自性情、器识;另一部分则和他的画一样,建基于强大的写实功力。他有捕捉并且再现细节的天赋。人性的深浅、文化的歧变,在他眼里不过是有质感的日常细节。 <br>'''快意的冲突''' <br>关于绘画与写作,陈丹青如是说:“很多感受没法放到画里面去,因为绘画就是绘画,它说的是另外一套语言。但写作可以让我很好地表达:比如纽约我不会去画他,但我可以写它,这是写作过瘾的地方。《纽约琐记》尽可能地描述一个真实的,你可以有呼吸感的空间,我只是以一个纽约居民的身份写这本书的,而不是一个海外艺术家,我不认为有什么动物叫海外艺术家。” “我得承认,书写、演说,令我获得绘画从未给予的快意,而当闭嘴描画时,我再三庆幸画画比我所能想象的幸福,更幸福。人不免有外向或内敛的天性吧,写写画画,是在均衡这天性,抑或是一种我目前尚未了解的冲突?而绘画与写作的功效,比我想象的更差异。前者是享乐的,自私的,后者似乎迎合公众,并被赋予暧昧的责任。” “画家的陈丹青”“作家的陈丹青”“演讲家的陈丹青”“评论家的陈丹青”……屡屡而为的跨界,陈丹青锤炼出愈发敏锐多变的眼力和笔力,《退步集》《纽约琐记》《荒废集》表明了陈丹青是个善于思考和善于记录的人,生活的积累在他的身上和文字中酝酿得越发厚重且沉郁。== 辞职清华=='''受聘博导''' 2000年,陈丹青从美国纽约回国,随即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美院当时成立四个纯艺术教学研究室,分别为“吴冠中研究室”“张仃研究室”“袁运甫研究室”以及“陈丹青研究室”。 <br>2000年5月,报考清华美院博士生的24位考生中,有5名入围,但最后因外语而全部落榜。清华美院考虑到是陈丹青首次招生,让这5名考生以博士课程访问学者名义成为陈丹青的学生。第二年,这5人再次因英语而失败离校。 <br>2001年第二次博士生考试,22名考生只正式录取2名博士生、2名访问学者。而同年,首次接受硕士生报考,却没有一个人通过英语和政治的两科考试。因此,陈丹青曾长达3年招不进一名硕士生。 <br>2002年的硕士考生中,一位绘画成绩位居第一,却因英语和政治各差一分落榜。陈丹青向学院通融未果。此后一年,这名考生在北京租房,专攻外语和政治,翌年再考,还是专业第一,政治过关了,但外语仍未及格,依然被拒之门外。陈丹青说:“我不想怂恿她考第三次,对一位想当艺术家的青年,这样的考试是不折不扣的荒谬和侮辱。”而这名考生却已在英国读硕士。 <br>'''不想玩了''' <br>说起招生制度,陈丹青愤慨不已:“专业前3名的永远考不进来,由于外语达不到那个分数,因此他们的画形同废纸。我们不能单凭英语分数就把一个孩子粗暴地拒绝在门外。”而就在1978年,陈丹青自己曾以外语零分、专业高分被中央美术学院录取。 <br>陈丹青不认同现行考试制度,不认同教学大纲,不认同排课方式,不认同艺术学生的品质以“课时”与“学分”算计。他认为人文艺术教育不应该以英语和政治考试分数作为首要取舍标准。他也不能适应“学术行政化”的体制:“在我奉命填写的所有表格中,完全无法体现我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结果”。于是,他“不想再玩下去了”,遂递交辞呈:“当我对体制背后的国情渐有更深的认知,最妥善的办法,乃以主动退出为宜。我之请辞,非关待遇问题,亦非人事相处的困扰,而是至今不能认同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2004年末,陈丹青愤然辞职,随即引发了一场关于现行教育体制的厉声讨伐。 <br>陈丹青作为一个大学教授,在与现行制度不相适应时,他没有选择委曲求全,他一如既往地坚持了自己——真实,为此不惜公然站出来充当反对体制的先行者。== 主要作品== 群展部分 <br>·《全军美展》(《进军西藏》中国美术馆·北京1977) <br>·《全国美展》(《泪水撒满丰收田》中国美术馆·北京1977) <br>·《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展》(《西藏组画》中央美院美术馆·北京1980) <br>·《中华人民共和国美术展》(春季沙龙·法国巴黎1982) <br>·《中国当代艺术展》(曼哈顿·美国纽约1982) <br>·《群展》(圣塔安娜现代美术馆·美国洛杉机1987) <br>·《中华五千年文明艺术展》(哥根汉姆现代美术馆·美国纽约1998) <br>·《二十世纪新古典主义回顾展》(伍斯登现代美术馆·比利时2001) <br>·《中国·德国当代艺术对话展》(杜依斯堡现代美术馆·德国杜依斯堡2002) <br>·《最初的形象Ⅱ·当代纸上作品展》(艺博画廊·上海2003) <br>·《艺术与战争》(格拉兹美术馆·奥地利格拉兹2003) <br>·《感觉·记忆》(艺博画廊·上海2004) <br>·《世纪风骨·中国当代艺术名家展》(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北京2004) <br>·《艺术与中国革命》(亚洲协会美术馆·美国纽约2008) <br>·《多伦5年·中国当代艺术回顾展》(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2008) <br> ·《非常状态·中国当代艺术十二名家展》(墙美术馆·北京2009) <br>·《二十世纪中国绘画名家邀请展》(中国国家大剧院·北京2009) <br>·《原曲2011夏季联展》 (原曲画廊·上海2011) <br>·《溪山清远·中国新绘画》(路易斯·布鲁恩基金会·英国伦敦2010) <br>·《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绘画篇》(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2010) <br>·《改造历史·2000-2009年的中国新艺术》(国家会议中心·北京2010) <br>·《精神与历程》(全国巡回展2010) <br>·《2010海上油画·雕塑名家邀请展》(张江当代艺术馆·上海2010) <br>·《轨迹与质变·北京电影学院60周年邀请展》(空间美术馆·北京2010) <br>·《青春叙事·知青油画邀请展》(上海美术馆·上海2010) <br>·《爱与希望·支援日本灾区儿童》(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1) <br>·《视觉记忆》(上海美术馆·上海2012) <br>·《四十年的故事·时间友谊艺术》(上海南昌2012) <br>·《融汇·拓新——海外归国艺术家绘画作品展》(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北京2012) <br>·《群珍荟萃·全国十大美术馆藏精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2013)<br> <ref>[http://culture.ifeng.com/renwu/special/chendanqing/chendanqing/detail_2011_06/30/7354919_0.shtml 陈丹青:像个画家],凤凰网2011年06月30日</ref>·《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心·跳”》(意大利·威尼斯2013) <br>个展部分 <br>·《陈丹青作品展》(纽约·美国) <br>·《陈丹青作品展》(波士顿·美国) <br>·《陈丹青作品展》(洛杉矶·美国) <br>·《陈丹青油画展》(国立国父纪念馆·台北1995) <br>·《陈丹青作品展》(香港科技大学艺术中心·香港1998) <br> ·《陈丹青1968-1999素描油画展》(北京武汉沈阳广州南京上海2000) <br> ·《陈丹青版画展》(三木国际艺术·北京2010) <br>·《陈丹青·归国十年》(中国油画院·北京2010) <br>策展部分 <br>·《回到写生》(中国美术馆·北京) <br>·《面对原典》(中国油画院·北京) <br>·《上海记事·1960年代影像展》(今日美术馆·北京) <br>·《杨明义百桥图展》(苏州博物馆·苏州)<br>馆藏部分 <br>·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 <br>·江苏省美术馆 <br>·中国美术馆 <br>·中央美术学院 <br>·美国哈佛大学 <br>·欧洲、美洲、亚洲数十机构、藏家 画集 <br>·《陈丹青素描稿》 <br>·《陈丹青速写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br>·《陈丹青画集》(香港中文大学) <br>·《陈丹青画册·静物》(香港科技大学艺术中心) <br>·《陈丹青素描集》(广西美术出版社) <br>·《陈丹青1968-1999素描油画集》(河北教育出版社) <br>·《当代艺术家丛书·陈丹青》(四川美术出版社) <br>·《陈丹青归国十年油画速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br>·《陈丹青素描油画》(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br>文集部分 <br>·《纽约琐记》上下集(吉林人民美术出版社) <br> ·《陈丹青音乐笔记》(上海音乐出版社) <br>·《多余的素材》(山东画报出版社) <br>·《退步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br>·《退步集续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br>·《与陈丹青交谈》(上海文艺出版社) <br>·《笑谈大先生》(牛津大学出版社) <br> ·《荒废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br>·《外国音乐在外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br>·《跟陈丹青聊天》(湖南文艺出版社) <br>·《草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br>·《谈话的泥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br>论著部分 <br>·《陈丹青说色彩》(湖南美术出版社) <br>·《我与西藏组画》(今日美术馆出版社) <br>编著部分 <br>·《文学回忆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br>论文部分 <br>·《美术》 <br>·《美术研究》 <br>·《中国油画》 <br>·《美术丛刊》 <br>·《江苏画刊》 <br>·《美术周刊》 <br>·《美术家》(香港) <br>·《雄狮美术》(台湾)<br> ·《艺术家》(台湾) <br>·《陈丹青谈艺录》 <br>演讲部分 <br>·《鲁迅与死亡》(上海交通大学) <br>·《还原美国梦里真实的纽约》(北京大学) <br>·《异端的命运》(北京歌德学院2007) <br>·《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美学与美术的对谈》(南京大学) <br> ·《如何成就大师》(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br>·《文学与拯救》(北京师范大学) <br> ·《中国符号与中国文化》(中国科技大学) <br> ·《读书的困境》(云南大学) <br>·《讯息与主见》(北京航天航空大学) <br>·《苏俄影响与中国美术》(中央美术学院)<br> ·《谁养活了艺术家——世界艺术赞助史浅说》(北京大学) <br> ·《寻找艺术教育的原点》(西安美术馆) <br>·《阅读与书写》(暨南大学) <br>·《漫谈归国十年》(北京首都图书馆) <br>·《机会与困境·兼谈毕加索》(上海世博园中国馆)<br> ·《历史还是现实?》(理想国沙龙) <br>·《谈谈中国艺术》(北京师范大学) <br>访谈部分 <br>·《油画家陈丹青》(中央电视台·科教·人物) <br>·《陈丹青出走清华》(中央电视台·新闻·新闻调查) <br>·《鲁迅已经面目全非》(《南方人物周刊》) <br>·《我最讨厌中国的卫道士》(《南都周刊》) <br>·《华丽转身转回深处》(《青年时讯》) <br>·《艺术的“中国世纪”来了吗》(《南方周末》) <br>·《不必证明是画家》(《新民周刊》) <br>·《赳赳国民》(《新周刊》) <br>·《我其实是个裸体的人》(《中国青年报》)<br> ·《木心一个无解的迷》(《凤凰网》)<br>== 社会活动 == '''应邀讲学''' <br>曾应邀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加州艺术学院、美国设计艺术中心学院、纽约艺术学院、台湾东海大学艺术系、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香港科技大学艺术中心、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等院校讲学。 <br>'''演讲访谈''' <br>陈丹青演讲现场 陈丹青在艺术、文学创作与之余,做过很多演讲、访谈。他对教育、城市、影像、传媒社会等文化领域、社会诸多现象有独到的见解与批评。成为公众关注焦点的陈丹青,在媒体和各种场合谈的大多不是他的本职——美术,但却往往一语中的,批评嘲弄痛快淋漓。这让他赢得了“公共知识分子”的名头和众多拥趸。陈丹青说自己不得安生,被媒体围追,而且做太多“捞过界”的事情。但陈丹青说,“有意思的话题我仍然会发言”。 <br>陈丹青的言说臧否,出发于充分的自觉。“一个愤怒的人同时很睿智,一个批判者同时心里在发笑,他的愤怒,他的批判,便是漂亮的文字。”陈丹青他言辞中的“好玩”“快感”,正如他上述评价鲁迅的文字。“看人失言,有快感,……今年再供应一回这类琐碎的快感吧”,他如是自嘲,却不小心说到了要害。这个众声喧哗的年代,并不稀罕愿意发言的人,稀罕的,原就是能把话说得清楚、漂亮、好玩的人,若竟还能予人快感,那真是有境界了。<br> '''爱心善举''' <br>'''《中国的山川》''' 陈丹青在得知汶川地震后的第二天,创作了“并置”系列中尺幅最大的一张画——《中国的山川》。在这幅画作中,清代山水画家石涛、元代画家倪云林的水墨画被陈丹青以油画的方式进行了创作媒介的置换。古人的诗意,古代的山川,这一切消逝的风物仿佛古董珍玩一样,被画家“晾晒”在画布上,其静谧、静止营造出一派肃穆。陈丹青的《中国的山川》在慈善拍卖会上以165万元人民币拍出,善款全部捐给汶川地震灾区,用以建设希望小学。陈丹青表示,“一直想画张大些的静物,这次实现了,而且画大了兴许还能多换些钱支援灾区,建一些‘永远不会倒塌的希望小学’。” <br> '''《红脸的民工》''' 日本3·11大地震后,在“爱与希望·艺术界支援日本灾区儿童慈善活动”中,由陈丹青领衔的中日韩三国80余位艺术家捐赠98件作品,以低于艺术家作品市场价的定价进行爱心义卖。作品包括油画、版画、装置、影像等。陈丹青表示,“主办方说哪怕捐张素描也好,但我觉得不好意思拿素描作品,就捐了一幅油画”。陈丹青捐出一幅创作于2009年的油画《红脸的民工》义卖定价为25万元,义卖所得善款将拨付日本受灾儿童。<br> '''《文学回忆录》''' 1989年,在纽约的陈丹青和朋友商量请木心正式开课讲文艺,听课的大都是当时在美的一些艺术家。他们定下规矩: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春秋上课;每次讲四小时,每课间隔两周。历时五年,近90堂课。2012年,陈丹青找出自己的五大本笔记,经过近一年的整理,最终完成近50万字的录入,将木心讲稿成书——《文学回忆录》,分为上下两册,2013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文学特点 == '''俊逸卓然''' <br>陈丹青是画画的;又在国外待了那么多年,有西式背景。但他的行文、遣词造句,包括他的态度,好像是一个相当典型的中国文人。不是说他首先是画画的,我们就觉得他的文字好,并不是这样。就从文字角度看,都是非常好的。(孙甘露作家)<br> 陈丹青的文字非常有特色,读过以后会有大口吸氧的快感。就文字来说,他绝对是一流的。清新,没有框框,完全是一种没有模式打造的痕迹。令一些作家汗颜。(刘瑞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 陈丹青的《退步集》纵横捭阖,言辞放达,痛而后快。他说,他喜爱五四时期的文体。所以陈丹青的文字里有说不出的飞扬和俊逸。(桑果) <br>'''诗意艺术''' <br> 陈丹青的《纽约琐记》,根本不打算一本正经谈绘画,这是他的一贯作风:以日常经验谈艺术,以艺术谈日常经验。就像他拒绝任何“正式”的话语和话题,他甚至不以“艺术家”的身份谈艺。他只做他自己他让艺术这个职业在今天仍富有诗意。(兀鹏辉中央美院“自由交流”书店创始人) <br>陈丹青虽是个画家,但很多散文家也写不出他这样的文字。另外,读者们虽不是他本人,但这个海龟派笔下文化与语境的“隔膜”与“无助”,乃至“欲拒还迎”的心态每个人都不难感同身受。(黄集伟书评人)== 丹青语录 == '''艺术'''<br> ·艺术家是最狂的,最自得其乐的一种动物。<br> ·真的美术史是什么,是一声不响的大规模淘汰。<br> ·文凭是为了混饭,跟艺术没什么关系。单位用人要文凭,因为单位的第一要义是平庸。文凭是平庸的保证,他们决不会要梵·高。<br> ·世界上的重要艺术家都不是研究生学历,也不是本科、美院附中,有的连高中都没上。梵·高就是个病人,毕加索也没有大学文凭。当今中国,需要文凭,为了就业,得到社会的认可,你就得拿个文凭。<br> ·你一定要肯定自己的感受,感受是很可贵的东西。画出动人的画,凭的是感受,而不是技巧。我画的那个朝圣的小姑娘,那么苦、那么好看,但她自己却不知道——艺术就是这样,凭这一点点就打动人了。<br> ·偏爱、未知、骚动、半自觉、半生不熟,恐怕是绘画被带向突破的最佳状态。<br> ·常识健全就是基础,素描不是基础,素描教学是反常识的。什么都很重要,但你要说素描最重要,那就不对。一棵树,你能说哪根树枝,哪片树叶最重要吗?<br> ·我没有素描基础,不是照样画创作?中国传统绘画从来就不画素描,难道就是没基础了?想当年,我们一起画画的同学中,那些把大卫石膏像画得好得无与伦比的人,不知道哪里去了。<br> ·艺术家是天生的,学者也天生。“天生”的意思,不是指所谓“天才”,而是指他实在非要做这件事情,什么也拦他不住,于是一路做下来,成为他想要成为的那种人。<br> '''社会'''<br> ·中国连真正的公共空间还没出现,哪里来的“公共知识分子”?进入公共事务时,偶尔有像我这样的傻子出来说几句真话大家就很愿意听,这是一件很可怜的事情。<br> ·我从来没有传回任何关于成功的消息。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出国本身就是一种失败。<br> ·我从小受的教育就是“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然,那三分之一就是指活在神州大地上的中国人。我实在不忍享受“水浅”而“火不热”的生活,遂毅然出国,“受苦”去了——真不好意思。我一回来,还在美国的不少中国同行就忧心忡忡诚心诚意追问我:适应么?习惯么?后悔么?那意思,就是怕我回来又“受苦”。<br> ·中国人大抵是惯于取巧而敷衍的,我自己也是如此。而我所见美国艺术家,一个个憨不可及,做事情极度投入、认真、死心眼儿、有韧性,即所谓持之以恒,精益求精是也。同人家比,中国人的大病、通病,是做事不踏实,做人不老实,要说踏实老实的憨人,中国不是没有,只是少,例外,吃亏,混不开。<br> ·放松政治钳制、美学观略略放宽、创作格局稍许多元,是做文化起码的前提。八十年代用过一个词,叫做“松绑”——不少语言真形象,一不留神,实情给说出来。<br> ·您对中国的大学教育很满意吗?您对野蛮拆迁很满意吗?您对医疗系统很满意吗?假如您诚实地告诉我:是的,很满意!很开心!我立即向你低头认罪:我错了,我改,我脑子进水了,我对不起人民,我要重新做人,封我的嘴,然后向你们好好学习——这样行吧?<br> ·真正介入社会,无孔不入的人,是商家与政客,数钱,弄权,社会的所有缝隙早被他们占有了。<br> '''人生'''<br> ·我真正的身份就是知青,我真正的文化程度就是高小毕业,中学都没上过。<br> ·受过小学教育而能做成一些事情的人,太多了;受了大学教育而一事无成的人,也太多了。 “学历”与“成就”应是正比,不是这样的。<br> ·真率是很高的要求。真率也是品德。<br> ·“丹青:你怎么也叫陈丹青?”接着签了我的名。但随即我就后悔了:凭什么人家不能也叫“陈丹青”?我该这样写:“丹青:我也名叫陈丹青。”<br> ·无论绘画还是写作,我尽量不说假话。我这个人口无遮拦,不知道哪天又会说什么。<br> ·“科以人传科尤重,人以科传人可知。”解释起来,好比你是钱学森,又是博士,这博士学位因为你就分量很重;可要是你没啥名堂,却拿个博士学位混一辈子,你这家伙是个什么料,可想而知——我向来讨厌名校学生自视高人一等的那张脸。<br> ·我为什么喜欢鲁迅?他骂人、斗争,不买账,一辈子叫板,但是孝顺、善良、心软。西方一些知识分子、艺术家也是,很惊世骇俗,但私下很纯朴、真实。中国这样的人不多,要么惊世骇俗,人不可爱;要么人可爱,却没有骨头、锋芒。“好”必须牺牲很多东西,如果反抗,就得把“好”作为代价。中国人的人格不丰富,太单面。<br> ·我不知道自己懂不懂矿工或农民,但我一定弄不懂当官的、谈生意的、玩儿金融的,还有毫无表情的科学家,不,一点都不懂——这就是我和现实的关系,这就是为什么我总是难以和现实理顺关系,而且不想理顺。<br> '''教育'''<br> ·将当今教育体制种种表面文章与严格措施删繁就简,不过四句话:将小孩当大人管,将大人当小孩管;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复杂的事情简单化。<br> ·我一点不关心中国学生的英语如何。我看见大家的中文一塌糊涂。我们千千万万的“好萝卜”如今是英语也不好,中文也不好。<br> ·真正有效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根本就怀疑“培养”这句话。凡·高谁培养他?齐白石谁培养他?<br> ·严格地说,我与每位学生不是师生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不是有知与无知的关系,而是尽可能真实面对艺术的双方。这“双方”以无休止的追问精神,探讨画布上、观念上、感觉上,以至心理上的种种问题。那是一种共同实践,彼此辩难的互动过程,它体现为不断的交谈,寻求启示,提出问题,不求定论,有如禅家的公案,修行的细节。<br> ·人文艺术学院还要考政治,然后艺术的在考外语。所以我四年找不到研究生,就是仅仅因为他的政治差一分,他的英语差一分。就算他画的和梵·高、毕加索一样好也没用。艺术学院应该招一些疯子,而不是那些成绩优秀的好孩子。<br> ·你能活着目击如此畸形的教育现状,也是千载难逢的福分。我有时瞧着一幅糟糕透顶的图画,不由得好生佩服:画到这么差,也是本事啊!<br>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胡适任中国公学校长,徐悲鸿任北平艺专校长。第一条入党,第二条凑够行政级别,然后呢,领导看顺眼了或把领导捋顺了。于是一层层报批、讨论、谈话、任命,转成副部级、部级之类……这样的“入世”,有利益、没担当。今日大大小小教育官员除了一层层向上负责,对青年、对学问、对教育、对社会,谁有大担当?== 荣誉称号 == ·“影响中国的五十位公共知识分子”(2004年)<br> ·“中国十大精英男士”(2005年)<br> ·“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2008年)<br> ·“大时代锐仕”(2011年)<br> ·“最受读者关注作家”(2011年)<br>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荣誉教授(2011年)<br> ·“中国理想主义者”(2013年)<br>== 参考资料 ==
22,75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