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4
次編輯
變更
何干之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何干之
| 圖像 = [[File:T01187f7812ed2b8211何干之.pngjpg|缩略图|center|[https://p1timgsa.ssl.qhmsgbaidu.com/dr/270_500_/t01187f7812ed2b8211.pngtimg?image&quality=80&size=268x376 b9999_10000&sec=1547229523761&di=75c50ea3197da3f5719a3c66e5c303b2&imgtype=0&src=http%3A%2F%2F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2Fimages%2F20171119%2F9805f497054640728510fcb4f56d4b5c.jpeg 原图链接] [http://www.sohu.com/a/205157041_372411 來自搜狐网]]]
| 圖像說明 = 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
| 出生日期 = 1906年4月
| 職業 = 历史学家、教育家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 [[ 中国现代革命史 ]] 》</br>《 [[ 毛泽东 ]] 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几个问题》</br>《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
}}
'''[[何干之]]''',中国历史学家。原名谭毓均,学名谭秀峰。广东台山县人。 <ref>[https://www.diyifanwen.com/tool/zhongguomingren/1051114144354437451.htm 何干之简介], 第一范文网, </ref> 先后写了《[[中国现代革命史]]》、《[[毛泽东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几个问题]]》、《[[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等著作;主编的《[[中国现代革命史]]》(1954),被高等教育部规定为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并译成俄、英、越等国文字,在国外发行。《[[中国现代革命史]]》一书的特点,是史论结合得当,一方面系统地介绍[[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另一方面科学地总结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实践。1969年11月16日逝世于[[北京]]。
== 生平 ==
何干之(1906-1969),广东台山县人,原名谭毓君,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和[[教育家]],其研究涉及政治、经济、文学、历史等领域。作为中共历史学科领域的开拓者,他对[[中共历史学科]]的确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编写的《[[中国现代革命史]]》和《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开创了中共历史研究[[通史]]与[[专史]]撰写体系。他长期担任教学工作,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中共历史研究者。 一、编纂《[[中国现代革命史]]》,确立中国现代革命史的研究和教学体系
1950年,高教部政治教育司请何干之出任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编审委员,负责编写《[[中国现代革命史讲义]]》。何干之等人历时四年于1954年编写出教材初稿。此后,《[[中国现代革命史]]》教材不断再版,累计印数160余万册,并先后被译成英、俄、越等文字在国外发行,影响广泛深远。<ref>[http://www.docin.com/p-788521467.html 何干之与中共历史研究], 豆丁网, </ref>
首先,何干之等人编纂的《[[中国现代革命史]]》确立了中共党史研究的范围。从历史学角度看,中国革命史主要是围绕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壮大和获取政权展开的。党史学界一般把中国革命史研究视为中共历史研究的范围。从这个意义上讲,何干之研究编写中国现代革命史教材的过程也是在研究编写中共党史的过程。当时,中共历史教材多从1921年或鸦片战争讲起,何干之编写的《[[中国现代革命史]]》则从1919年"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讲起,把旧民主主义革命及其失败作为背景,而且明确以"中国现代革命史",即"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革命史"命名,目的是"为了将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相区别"。这一论断反映了何干之早年的理论探索。1936年他在《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明确提出中国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观点,中国现阶段革命"不是普通的民主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而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的民主革命",进而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先来第一着,再来第二着","在第一着中就准备着解决第二着的前提,在第二着未来之前,必先通过第一着"。这一研究"对[[毛泽东]]产生过直接的影响"。[[毛泽东]]将"半殖民地半封建"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加以表述,是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报告里,时间是1938年11月。1939年10月,毛泽东在撰写《〈共产党人〉发刊词》时才明确称"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而更为具体的阐述则是到了1939年12月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和1940年1月的《新民主主义论》。可见,何干之"在中国共产党形成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起着有益的探索作用。"
[[File:何干之3.jpg|缩略图|左|center|[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7232134944&di=de65677a9d01320e0598a1c42d54afb6&imgtype=0&src=http%3A%2F%2Fimg3.doubanio.com%2Fview%2Fsubject%2Fl%2Fpublic%2Fs29715554.jpg 原图链接] [https://book.douban.com/people/42060047/ 來自豆瓣读书网]]]
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范围不断延续,这也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鲜明特点。该书1954年版将历史写到1952年,1958年修订时又延续至1956年公私合营完成。"除去印刷周期,可见截稿日期与所写史实之间的距离是何等接近","何干之率先根据党的方针政策研究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写出了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历史经验的[[教科书]]。"
何干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史研究阵地上耕耘三十余载, 直接和间接培育了两代(即"文革"前一代和"文革"后一代)中共历史教学和研究工作者,为推进中共党史学科发展增添了主力军。 [[1956]]年高教部评定[[一级教授]]时,历史学共有六位一级教授,而何干之是其中唯一的一位党史学者。[[中国人民大学]]组建后,他先后担任历史系、中共党史系主任,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备受学生欢迎。他还应高教部之邀在[[京]]、[[津]]、[[唐]]地区开设大课。据统计,1957年全国中国革命史的教师约1300多人,其中大部分人直接或间接听过何干之的课。从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毕业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曾授业于何干之,后来他们都为中共党史学科建设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