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申昜

增加 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姓名 = '''申昜'''
| 图像 =
[[File:申昜044.jpg|缩略图|center|[http://s3.sinaimg.cn/middle/4c27ff0bxa64405c30a02&690 原图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b82910100sjsw.html 来自新浪网 ]]]
| 图像说明 = '''申昜''' |center
| 出生日期 = 1926年3月
县委副书记分管行政,知青和妇联工作。那时到延川插队的北京知青已经经过了3年多的锻炼,在老书记申昜的领导之下,他们不仅习惯了在延川的生活,还出现了一批出类拔萃的先进人物。申昜是工农干部,朴实,踏实,深入群众,平易近人。他特别关心这一批从北京到延川插队的知识青年,他理解北京知青,支持他们对当地的建设各种想法。老书记常说,这批孩子远离父母,从优越的首都北京到条件艰苦的陕北插队,肯定会有许多困难和矛盾,我们要多了解他们,多倾听他们内心的想法,支持他们的正确做法,让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File:申昜022.jpg |缩略图|right|[http://photo.blog.sina.com.cn/showpic.html#blogid=4acb82910100sjsw&url=http://s3.sinaimg.cn/orignal/4c27ff0bxa6302c0beb22 原图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b82910100sjsw.html 来自新浪网]]]
一. 县委支持下的赤脚医生先进典型
申昜书记领导下的延川县知青工作抓的有声有色,那里出现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北京知青,[[孙立哲]]是全省最著名的北京知青,[[丁爱笛]]是第二号人物。雷增寿上任不久带孙立哲和丁爱笛两人参加省上召开的知青会议,两人都做了发言。从延川到西安,除了开会之外,县上还希望给这两个先进典型更多的一些支持,就问孙立哲,你还需要什么?孙立哲当时是全国著名的赤脚医生,通过自学已经掌握了四门外语,他在农村一边行医,一边继续自学。孙立哲说,他希望得到一些医学专业的外文书籍。于是,雷增寿就让他自己在西安南大街的外文书店选择了他所需要的专业外语书籍,县政府知青办为这600多元的书籍付了款。这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当时县委副书记只有行政22级,每月工资58元,而孙立哲一次购买的专业书相当于县委副书记10个多月的工资,但是为了孙立哲的成长,知青办给予了应有的支持。
孙立哲用针灸治好了老乡的病,成了远在延川贫瘠山庄的"神医"。老乡们纷纷找孙立哲看病,他自学医学,掏钱买药给老乡治病,有求必应,使当时缺医少药的农民得到了及时的治疗。北京知青在农村做赤脚医生,想方设法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中央的肯定。他所在的延川县关庄公社的关家庄建立了一个远近闻名的窑洞合作医疗社,北京支援了知青办的这个农村医疗单位,当地财政帮助他们不断地完善各种医疗设备,从北京来的知青不断加入其中;很快就把关家庄合作医疗社建设得很有规模。那是一个比县医院小,比地段医院大的乡间小型医院,成为了当时农村医疗体系的模范单位,前来求医的农民翻山越岭,数不胜数。
[[File:申昜022.jpg |缩略图|right|[http://photo.blog.sina.com.cn/showpic.html#blogid=4acb82910100sjsw&url=http://s3.sinaimg.cn/orignal/4c27ff0bxa6302c0beb22 原图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b82910100sjsw.html 来自新浪网]]]
对于这样自学成才的赤脚医生是否合乎规范,当时也有很多质疑。延川地属延安地区,延安地区是当年毛主席领导的革命圣地,党中央在此工作生活了13年,不仅培养了大量的革命干部,而且形成了一些特殊的人文景观。共产党的宗旨,共产党的传统和理念深深扎根在人民心间。只要对人民有好处,就会得到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对待前所未有的新生事物,县委领导一贯的原则是实事求是,书记申昜不断地给县委各常委介绍孙立哲的事迹,让他们了解赤脚医生的工作情况。孙立哲走遍山乡为老乡送医送药的事迹感动了县委常委,他和他的医疗组在永平公社做手术时常委们都到了场。看到孙立哲认真周到地为老乡治病,看到他的手术和治疗效果,县委常委们都心服口服。经过专家的鉴定,县委认为他的手术仅次于县医院的水平。
党中央在延安的13年,曾培养了很多陕北干部,形成了延安与北京的特殊人际关系。70年代北京知青在延安的插队,第二次把首都的风气带到了陕北。那些红色后代的家属到延安探亲,周恩来总理对北京知青的关照,是北京与延安思想文化的大交流。在延川插队的还有一批国家级文化精英的后代:他们大多来自精英荟萃的海淀区,以清华大学子弟为代表。与老干部后代的共同特点是爱读书,肯钻研,作风大胆,思路开阔,与拘谨胆怯的关中学生大不相同。雷增寿说,可以预见,这些知青都是非凡的,他们在延安的作为势必极大地促进当地智力的开发,文化的开发,政治的开发,思想的开发,他们将会让未来的延安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File:申昜033.jpg |缩略图|right|[http://s3.sinaimg.cn/middle/4c27ff0bxa62fd49716a2&690 原图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b82910100sjsw.html 来自新浪网]]]
对这样的年轻人,雷增寿担任县委书记之后,像老书记申昜一样,继续和县委的同志给他们大力的支持和扶植。当年返乡青年路遥上学的问题,是他的未婚妻北京知青林达直接向县委反映的。[[路遥]]是个初中毕业生,喜欢读书,曾有许多创作发表在县委油印的小册子《山花》上。在毛主席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影响下,延川的文艺气氛一直很浓。延川曾是著名作家[[杜鹏程]]学习和创作的地方,《保卫延安》等优秀作品就产生在这里,陕西省作协主席[[李若冰]]和夫人[[贺抒玉]]都曾生活工作在这里。所以县委始终对文学青年很关注。
路遥在大学读书时刻苦用功,在创作下狠下功夫,上学期间就被省作协调用。他在宝鸡乡下体验生活,创作出有一定影响的作品《惊心动魄的一幕》,之后没有再回延大。雷增寿和路遥的关系非常好,他说这是一个人才,要放到有利于他发展的地方去,不要保守。路遥接着创作出轰动全国的作品《人生》,留在了省作协工作。为了让路遥有个安定的家庭生活,雷增寿专门找到团省委商量,将林达从延安调到了西安工作,为路遥解决了两地分居问题。林达后来上了省电大,调到西影厂文学部工作,发展得很好。
[[File:申昜033.jpg |缩略图|right|[http://s3.sinaimg.cn/middle/4c27ff0bxa62fd49716a2&690 原图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b82910100sjsw.html 来自新浪网]]]
陕北的土地养育了路遥,陕北的雨露滋润了路遥。尽管路遥已经调到了省城西安的省作协工作,他还是念念不忘陕北。在创作《平凡的世界》的时候,路遥一直住在陕北,他下铜川煤矿体验生活,回到故乡构思作品。他常常躺在延川农村的大地上,仰望着无边的蓝天白云,感受着来自故土的力量,他说这里会给他无尽的创作源泉。《平凡的世界》获得了[[茅盾]]文学奖一等奖的第一名,给路遥带来了空前的名誉,也给他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损伤。生病期间,路遥一直住在陕北,住在延安,直到病重也不肯离开。直到省委向县委下了命令,说路遥不仅属于陕北,也属于陕西省,更属于全国。延安是他的家乡,但不是最好的医疗环境,对于这样一个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作家,陕西省一定要给他最好的治疗。在省委的直接关怀下,路遥从延安转院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此时,重病在身的路遥衰弱得再也不能回延川,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直到他病逝。
辞世的路遥又回到了母校延安大学。他永远躺在故乡的大地上,这里有他的雕像和纪念墓碑,和他永远说不完的故事。
关于北京知青的故事和那个激情岁月的年代,也永远留在了县委书记雷增寿的记忆中。
== 参考资料 ==
3,73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