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蒙克

增加 63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Ter.jpg|缩略图|右|center|
[http://p5.so.qhimgs1.com/bdr/_240_/t01c4010651ce0e0e6b.jpg 原图链接]
[https://www.guancha.cn/art/2013_11_12_185155.shtml图来自]《太阳》]]
1863年12月12日,爱德华·蒙克出生于挪威雷登在奥斯陆长大。爱德华·蒙克的父亲患有精神病,他向他的孩子们灌输了对地狱的根深蒂固的恐惧,他一再告诉他们, 如果他们在任何情况下、以任何方式犯有罪孽,他们就会注定被投入地狱,没有任何宽恕的机会。
[[File:Bhai.jpg|缩略图|右|center|
[http://p0.so.qhmsg.com/bdr/_240_/t01935f6851da89841f.jpg 原图链接]
[https://www.guancha.cn/art/2013_11_12_185155.shtml图来自]《病中的孩子》]]
1889年改用传统的画法创作《病孩》变体画《春》,从而获得奖学金去法国留学,从师[[L.博纳]]。在法国,他在研究[[印象主义]]画法的基础上,转而对后印象主义和[[纳比派]]发生兴趣。他发现线条和色彩有强烈的表现力,试图用它们画出活生生的人们,他们的呼吸、感觉、受苦受难并彼此的相爱。
[[File:Taowu.jpg|缩略图|右|center|
[http://p2.so.qhimgs1.com/bdr/_240_/t015c3f5148e6212632.jpg 原图链接]
[https://www.guancha.cn/art/2013_11_12_185155.shtml图来自]《生命之舞》]]
1908年秋,他的焦虑变得深刻并在[[丹尼尔·贾可布逊]]博士的诊所住院接受治疗。医院里施行的休克疗法改变了他的个性。
'''历史发展'''
 
[[File:Shaonv2.jpg|缩略图|右|center|
[http://p1.so.qhimgs1.com/bdr/_240_/t015a6bcc514cd3f2d1.jpg 原图链接]
[https://www.guancha.cn/art/2013_11_12_185155.shtml 图来自]《坐在爿木上的的少女》]]
在当时哲学和美学思潮影响下,他努力发掘人类心灵中的各种状况,表现疾病、死亡、绝望、情爱等主题。因此,他的创作有"心灵的现实主义"的称号。由于受到保守势力的攻击,很快被封闭,但对德国青年画家以很大的刺激,推动了表现主义运动的产生。[1]
== '''风格特点''' ==
 
[[File:Nahan.jpg|缩略图|右|center|
[http://p2.so.qhmsg.com/bdr/_240_/t01dc3a54d3bcb10337.jpg 原图链接]
[https://www.guancha.cn/art/2013_11_12_185155.shtml 图来自]《呐喊》]]
'''爱德华·蒙克'''多以生命、死亡、恋爱、恐怖和寂寞等为题材,用对比强烈的 线条、色块、简洁概括夸张的造型,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他的画风是德国和中欧的表现主义形成的前奏。
== '''人物评价''' ==
 
[[File:Tba.jpg|缩略图|右|center|
[http://p1.so.qhimgs1.com/bdr/_240_/t01d42ecdfddae08d51.jpg 原图链接]
[https://www.guancha.cn/art/2013_11_12_185155.shtml 图来自]《桥上的少女》]]
爱德华·蒙克的作品笔触大胆奔放、色彩艳丽丰富,但却给人强烈的刺激感,充满着紧张不安、压郁悲伤的情绪。爱德华·蒙克所描绘的世界是人类复杂的精神世界,他刻意表现死亡、忧郁和孤独,描写上世纪末的艺术家在充满矛盾与痛苦的现实中,其孤独的心灵对人生产生的怀疑和焦虑。
12,77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