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基督教历史

增加 58,970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基督教历史</big> ''' |- |<center><img src=http://photocdn.sohu.…”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基督教历史</big> '''

|-

|<center><img src=http://photocdn.sohu.com/20151016/mp36096371_1444999323234_2.jpeg width="25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36096371_254394 来自 搜狐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基督教历史

定义:基督宗教、[[基督教]]

世界及各宗派教会的历史

时间:从公元一世纪[[耶稣]]

及其门徒的时代开始,直到现代。
|}

'''基督宗教历史''',指[[基督宗教]]、基督教世界及各宗派[[教会]]的历史,从公元一世纪[[耶稣]]及其[[耶稣十二门徒|门徒]]的时代开始,直到现代。

基督宗教于公元一世纪中叶发源于[[罗马帝国]]统治的[[黎凡特]]地区。起先是被压迫的宗教,但很快从[[耶路撒冷]]传播到整个近东,包括[[亚兰]],[[亚述]],[[美索不达米亚]],[[腓尼基]],[[小亚细亚]],[[约旦]]和[[埃及]]等地。在301年成为[[亚美尼亚]]国教,319年成为[[乔治亚]]国教,<ref>{{Cite book|title=The Church Triumphant: A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Up to 1300|last=Hinson|first=E. Glenn|publisher=Mercer University Press|year=1995|pages=223}}</ref><ref>Georgian Reader, George Hewitt, p. xii</ref>325年成为[[阿克苏姆帝国]]国教,<ref>{{Cite book|title=Ethiopia, the Unknown Land: A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Guide|last=Munro-Hay|first=Stuart|publisher=I.B. Tauris|year=2002|pages=234}} </ref><ref>{{Cite book|title=Prayers from the East: Traditions of Eastern Christianity|last=Marsh|first=Richard|year=2004|pages=3}}</ref>380年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公元431年[[以弗所公会议]]后,[[聂斯脱利派]]分离,形成[[东方亚述教会]]。之后451年[[迦克墩公会议]],教会又分裂为[[东方正统教会]]和[[迦克墩教会]]。1054年[[东西教会大分裂]]使得迦克墩教会再分裂为罗马[[天主教会]]和希腊[[东正教会]]。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又从天主教会分离、创造出新的基督教社群-[[新教]],并演变出许多教派。

罗马天主教与希腊东正教在中世纪散佈到全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又进一步散布到全世界,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宗教,<ref>Adherents.com, [http://www.adherents.com/Religions_By_Adherents.html ''Religions by Adherents''] {{WebCite|url=https://www.webcitation.org/6Fjvrt0V1?url=http://www.adherents.com/Religions_By_Adherents.html |date=20130409021759 |dateformat=iso }}</ref>拥有约20亿信徒。<ref>{{Cite episode|series=A History of Christianity|serieslink=基督教文明史|credits={{tsl|en|Diarmaid MacCulloch}}主持|network=[[BBC]]|station=BBC Four|year=2009}}</ref>现今最具规模的三大教派为[[罗马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新教”为泛指称谓。其宗派繁多,如[[信义宗|信义宗]]、[[圣公宗|圣公宗]]、[[归正宗|归正宗]]等。新教至今仍在产生新的教派)。

== 起源 ==

=== 背景 ===

基督教认为耶稣[[基督]](受膏者、救世主)在道成肉身之前参与了创造世界。<ref>见:[[约翰福音]]1:3,[[歌罗西书]]1:16,[[希伯来书]]1:2</ref>信仰这个[[弥赛亚]]的人们组成[[犹太]][[民族]],他们的祖先是[[亚当]]和[[夏娃]]。<ref>见:创世记3:15</ref>耶稣大约于公元前4年在[[伯利恒]]出生,在[[加利利]]地区的[[拿撒勒]]长大。他从三十岁开始传道,又行神迹、医病、[[驱邪]],并招募门徒,最后在公元33年左右,被犹太祭司长、文士及法利赛人诬陷,受[[罗马帝国]][[犹太行省]]的[[总督]][[本丢·彼拉多]]审判,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死前曾预言自己死后三天将会复活,在他被钉死后,以传统犹太丧葬习俗,身涂香料并裹上细麻布,放入坟墓石穴之内,并因先前预言而遭犹太祭司长派兵驻守坟墓,以防遗体被偷。但耶稣复活后人们在坟墓却寻不著耶稣遗体,其后许多耶稣的门徒作见証看到了[[耶稣复活]]和[[耶稣升天|升天]],耶稣被钉死却[[复活]]的消息构成了基督教信仰的基石。耶稣生平及其言行记载于新约圣经四福音中。

耶稣和他最初的跟随者都是[[犹太人]],耶稣的教导也基于[[希伯来圣经|希伯来语圣经]](犹太人的宗教典籍),后来成了基督教的[[旧约]]。但犹太教领袖认为耶稣的教导与犹太教不相符,圣殿[[祭司]]和[[犹太公议会]](当时耶路撒冷最高宗教和民事法庭)合谋借罗马统治者之手把耶稣处死,寻找假见证治死他。<ref>见:[[马太福音]]26:59-61</ref>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之后,犹太领袖一直试图压制耶稣的跟随者。但[[使徒行传]]记载道,在耶稣被钉死又[[复活]]后,[[使徒|使徒们]]组成与当时犹太教和希腊信仰不同的[[教会]],容许未受[[割礼]]但受了[[洗礼|浸]]的外邦人入会。他们被称为[[基督徒]],并公开宣称耶稣为基督。基督教徒一开始采用的是犹太教典籍的[[希腊语圣经|希腊语译本]]作为他们的圣经,之后又加入了新约各卷。

== 早期(31年/33年-325年) ==

公元1世纪,基督教由罗马帝国犹太省(今以色列一带)的一小群[[犹太人]]和[[犹太教]]信徒中(约有120人<ref>参考: [[使徒行传]] 1:15 </ref>)开始发展,到3世纪末,成为[[地中海]]地区最大的宗教,横越了整个希腊-罗马世界。

早期基督教可以分成2个不同的阶段:[[使徒时代]],第一代使徒仍然活著,带领教会;[[后使徒时代]],发展出早期的主教制度,并受到週期性的激烈迫害。罗马帝国对基督徒的迫害直到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下旨认可基督教为止。随后在公元325年召开[[尼西亚公会议]],开启前七次大公会议的时代。

=== 使徒时代(31年/33年-100年) ===

初期教会是从[[耶路撒冷]]开始的,当时的信徒纵使受苦受难也不动摇,奠定当时教会的根基。初期的教会已经颇具规模。<ref>使徒行传 6:1-7</ref>犹太教不能接受耶稣的门徒,而在耶路撒冷发生迫害基督徒的事件,基督徒因著四散逃亡,反而让福音开始传到各地,是教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大转机。 公元四十九年基督徒在耶路撒冷举行会议,决定外邦基督徒可以不受犹太教割礼。 随后因著[[保罗 (使徒)|保罗]]的三次宣教旅程,使基督信仰传至[[加拉太]]、[[马其顿]]、[[亚该亚]]和[[亚细亚]]等各省。使徒社群的信仰来源包括[[福音书]]和新约书信,以及早期的教义和讚美诗等文本,还有关于空坟、复活显现的壁画,其中一些来自公元30-40年的耶路撒冷教会。

==== 组成 ====
耶稣、他的十二使徒、和所有的早期的追随者根本上是犹太人或皈依犹太教的外邦人。因此最早3000个改变信仰者全都是犹太人或原本信奉犹太教的人,他们在[[五旬节]]跟随在十字架上钉死的耶稣的情形被描述在使徒行传。罗马百夫长哥尼流在传统上被认为是第一个外邦人的基督徒。<ref>使徒行传 10章</ref>基督教会那时主要包含希腊文化和非希腊文化的犹太人或使用[[希腊语]]和[[阿拉姆语]]的人。<ref>使徒行传 1:19;6章</ref>新约没有使用用语「外邦人基督徒」或「犹太基督徒」。相反,[[保罗 (使徒)|保罗]]所写的圣经部分,反对那些把自己从外邦人分离出来的犹太人。

==== 组织 ====
使徒时代的教会中,包括[[使徒]]及[[先知]]、[[长老]]或监督、及[[执事]]。而长老和执事们为指派的:长老可能是监督、[[牧师]]、师傅、[[传道人]]等。执事是指僕人或事奉者,工作包括管理教会金钱、饭食、照顾贫困的人等,包括行政及一般事务,好让长老或监督能专心在属灵层次的教导上。<ref>{{Cite book|title=基督教史略|author=累尼克|others=郑华志译|publisher=证道出版社|location=香港|year=1964|pages=22-25}}</ref>

==== 崇拜方式 ====
初期基督徒的聚会方式与现在的不同,当时聚会采用三三两两的形式。<ref>见:[[哥林多前书]] 14:29-31</ref>在313年基督教被公开接纳,不再受逼迫之前基督徒都在家庭中聚会,聚会方式也改变为与现在相同{{Clarify}}。聚会时间选在安息日的早上。在其中主要是研读犹太先知书及使徒著作或书信、教导及领圣餐。<ref>麦可·柯林斯、马修·普瑞斯《基督教的故事》谢青峰、李文茹(台北市:台湾麦可股份有限公司,2005〕,40-1</ref>

=== 后使徒时代(100年-325年) ===

罗马帝国一开始对基督教採取较宽容的宗教政策,让崭新的基督教得以发展。<ref> F.F.brice, the book of the ACTS (Grand Rapids, Michigan: 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1988).</ref>但基督徒对基督效忠,拒绝对罗马皇帝效忠。<ref>滕慕里。《新约综览》 (New Testament Survey) 。香港:宣道出版社。2004。</ref>由于罗马皇帝[[尼禄]]指示将烧燬罗马城的罪名由基督徒顶下,使得许多基督徒死于监狱、斗兽场等地。<ref>{{Cite book|title=Those About to Die|last=Mannix|first=Daniel P.|publisher=Ballantine Books|location=New York|year=1958|pages=135, 137}}</ref>此后的前3个世纪,基督徒受到来自部份犹太教派和罗马帝国政府的迫害(主要由[[尼禄]]、[[图密善]]、[[马可·奥里略]]、[[德西乌斯]]、[[瓦勒良]]、[[戴克里先]]等皇帝发起)。<ref>{{Cite book|title=On the Road to Civilization: A World History|last1=Heckel|first1=Albert K.|last2=Sigman|first2=James G.|publisher=John C. Winston company|location=Philadelphia|year=1937|pages=237-238}}</ref>此外更有地区性的迫害,与社会上的种种误解、歧视、私刑和诬陷。<ref>{{Cite book|title=人类的故事|author=房龙|authorlink=亨德里克·威廉·房龙}}</ref>

==== 作品 ====
在公元二世纪,许多有学问的皈依者开始写的作品主要分两类,分别针对当时普遍受教育的非基督教徒和基督徒,这些作品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基督教的情况。针对非基督教徒的作品一般称为[[护教文]],因为[[护教士]](护教文的作者)是透过演讲向受过教育的听众传教并抨击异教信仰习俗。针对基督教徒的作品一般是为了教育信徒。这段时期有不少作品是被后来天主教会视为异端并加以压制销毁因而隐没,例如1945年发现的多马福音(诺斯底主义著作)便是其中一个例子。
* [[爱任纽]]([[里昂]]主教,去世后封圣),出生于约115-142年间,在示每拿长大,亲眼见过坡旅甲,也听过坡旅甲讲道。以后他搬到高卢(今日的法国)的里昂城,成爲大主教,200年爲主殉道。他为传统的基督教辩护,反对诺斯底主义。他认真研究圣经对[[基督]]的教导,在他的名著《[[驳异端书]]》中,立下了「[[基督论]]」教义的典范。<ref>{{Cite book|title=历史的轨迹-二千年教会史|author=祁伯尔({{lang-en|B.K.Kuiper}})|others=李林静芝译|publisher=校园书房|location=台北|year=2001|pages=21}} </ref><ref>{{Cite book|title=基督教会史|author=[[华尔克]]({{lang-en|Williston Walker}})|others=谢受灵译|publisher=基督教文艺出版社|location=香港|year=2005|pages=107}}</ref>
* [[特土良]],曾加入[[孟他努派]],后来又脱离之。其首先使用「三位一体」等神学名词,对后世多有影响。
* [[居普良]],约200年生于[[迦太基|加大果]],家境富裕,受过高深教育,成爲修辞学的名师。约246年决志崇奉[[基督教]]。他曾奉[[特土良]]爲师,得到特氏的真传。<ref>{{Cite book|title=基督教会史|author=[[华尔克]]({{lang-en|Williston Walker}})|others=谢受灵译|publisher=基督教文艺出版社|location=香港|year=2005|pages=113}}</ref>
* [[马吉安]],是第一个教会改革家,生于小亚细亚的[[锡诺普|西哪坡]]地方。是一位富有的船主。<ref>{{Cite book|title=基督教会史|author=[[华尔克]]({{lang-en|Williston Walker}})|others=谢受灵译|publisher=基督教文艺出版社|location=香港|year=2005|pages=92}}</ref>
* [[亚历山太的革利免]],生于雅典的异教徒家庭。西元180年到亚历山大定居,后来成为圣道学院院长及长老,在教会与学术之间建立了联繫。西元200年他为信仰被放逐到[[该撒利亚]],215年殉道。他是亚历山大一位能干的神学教授,是[[俄利根]]的老师(但俄利根后来的声望远超过他),他们都藉著著作帮助初期教会信徒对基督的位格取得更清楚的认识。革利免精通[[希腊哲学]],将基督教扎根于希腊哲学,是本土神学和西方神学的开山祖。他用哲学解释基督教,说「凡是好东西都是从上帝而来的,但是有些是直接由上帝来的,如新约旧约;有的是间接来的,如哲学。偶然也有例外,如希腊人的哲学也是直接由上帝来的。哲学对于希腊人,好像律法对于犹太人,都是训蒙的师傅,为要引人归向基督。」革利免虽然认为道成肉身,就是道成了完全的人,有完整的人性,<ref>{{Cite web |url=http://www.bostontcc.org/ASS-CH/CH17.htm; |title=http://www.mbcla.org/chinese/publication/doctrine/big5/Chap13.htm |accessdate=2008-01-23 |archive-date=2007-12-24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1224171903/http://www.bostontcc.org/ASS-CH/CH17.htm |dead-url=yes }}</ref>但对于基督的生平,革利免却不能脱出“幻影说”的教训。<ref>{{Cite book|title=基督教会史|author=[[华尔克]]({{lang-en|Williston Walker}})|others=谢受灵译|publisher=基督教文艺出版社|location=香港|year=2005|pages=125-128}}</ref><ref>{{Cite book|title=历史的轨迹-二千年教会史|author=祁伯尔({{lang-en|B.K.Kuiper}})|others=李林静芝译|publisher=校园书房|location=台北|year=2001|pages=21-22}} </ref>

=== 早期人物 ===
* [[教父 (基督教历史)|教父]]:[[罗马的革利免]]、 [[安提阿]]的[[伊格那丢]] 、 [[士每拿]]的[[坡旅甲]] 、 [[罗马的黑马]] 、[[帕皮亚]]
* [[教父时期作品]]:[[巴拿巴书信]]、[[致丢格那妥书]]、[[十二使徒遗训]]
* [[殉教者]]:[[圣司提反]]、[[西庇太]]的儿子[[雅各 (西庇太的儿子)|雅各]]、[[使徒保罗]]、[[圣彼得]]、[[安提阿]]主教[[安提阿的依格那修|依格那修]]、[[士每拿]]的主教[[坡旅甲]]
* 护教者:[[雅里斯底德]]、[[殉道者游斯丁]](约100-165年)、[[他提安]](约160年)、[[雅典那哥拉]]、[[安提阿的提阿非罗|提阿非罗]]、[[米努修]]
* 辩道者:[[里昻]]主教[[爱任纽]]、罗马主教[[革利免]]

=== 早期异端 ===

早期教会所面临的一些异端包括:

* [[尼哥拉党]]<ref>[[启示录]]2:6; 2:15</ref>:[[启示录]]提及的尼哥拉党,是当时已存在了一段的期间。传说尼哥拉是创始人,尼哥拉也是被使徒任命为执事。亚历山太的革利免在“杂记”(Stromata)卷三记载,「尼哥拉有位美丽的妻子。耶稣升天之后,尼哥拉因妒忌被使徒责备。他指使妻子到使徒中间,并允许人娶她。这和他自己所说的一致,每个人都应该虐待肉体。那些接受他异端教训的人,仿效这事,恣意淫乱、不感羞耻。

* [[诺斯底主义]]:诺斯底是[[希腊文]]“知识(gnosis)的意思。<ref>{{Cite book|title=The New Testament: Its Background and Message|last1=Lea|first1=Thomas D.|last2=Black|first2=David Alan|edition=2nd edition|publisher=Broadman & Holman Publishers|location=Nashville, Tennessee|year=2003|pages=51}}</ref>这群比较强调行为。诺斯底主义强调人要靠某种神祕的「知识」才得救、<ref>{{Cite book|title=基督教会史|author=[[华尔克]]({{lang-en|Williston Walker}})|others=谢受灵、赵毅之译|publisher=基督教文艺出版社|location=香港|year=1970|pages=88}}</ref>灵界与物界的永恆。虽旧约的[[耶和华]]是造天地万物的,可是物质既然邪恶,耶和华也就是次等的神罢了。

* 东西方教会[[三一论]]:西方教会受[[特土良]]影响忠于尼西亚会议结果。因而东西方教会产生两种不同的三一论模式:一种是以[[希腊教父]]为代表的社会三一论,另一种是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心理或实体三一论。奥古斯丁三一神的观点著重阐释神圣三一中的「三」,而反对一位一体论,解释父、子、圣灵间平等关係,宣示父、子、与圣灵的同性同体。採用父、子、圣灵三位之间的关係,以人内在的心裡因素解释神圣三一三者之间的关係,是所谓「[[心理学]]类比」,分别以存有、认识、及意愿(记忆、悟性、行动)来说明父、子、及圣灵三者之间关係的区别。对西方神学、哲学发展影响殊深。

* [[聂斯脱里派教会|聂斯脱里派]]:[[聂斯脱里]]精力过人,口才出众,广受人们欢迎及敬重,出身于安提阿修道院,强调基督的人性。<ref>{{Cite book|title=基督教会史|author=[[华尔克]]({{lang-en|Williston Walker}})|others=谢受灵、赵毅之译|publisher=基督教文艺出版社|location=香港|year=1970|pages=234}}</ref> 聂斯脱里在强调基督的二元性的教导上,被控告他主张基督是两个人与「基督一位格」教义违背。聂斯脱里极力反对当时教会敬拜马利亚,认为马利亚只是耶稣的母亲,否认她的神性

* [[亚波里拿留派]]:亚波里拿留派是[[4世纪]][[老底嘉]]主教亚波里拿留创立的异端,否认基督具有人性,而以「道」于耶稣内代替人性。<ref>{{Cite book|title=基督教会史|author=[[华尔克]]({{lang-en|Williston Walker}})|others=谢受灵、赵毅之译|publisher=基督教文艺出版社|location=香港|year=1970|pages=231}}</ref> 亚波里拿留分别在[[罗马会议]](377年)、[[亚历山太会议]](378年)、[[安提阿会议]](379年),及最后的[[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君士坦丁堡会议]](381年)被定罪。 今天[[东方亚述教会]] 、[[科普替教会]]及[[衣索比亚教会]]仍然是基督一性说。

== 古典时代晚期(313年–476年) ==
参见: [[第四世纪基督教]]、[[第五世纪基督教]]
=== 罗马正统的建立 ===

先前主导迫害的[[罗马皇帝]][[伽列里乌斯]],在公元311年发佈结束[[戴克里先]]迫害基督教的诏书。<ref name="PersecutionEnded">Lactantius, [http://www.ucalgary.ca/~vandersp/Courses/texts/lactant/lactpers.html#XXXIV ''De Mortibus Persecutorum''] {{Wayback|url=http://www.ucalgary.ca/~vandersp/Courses/texts/lactant/lactpers.html#XXXIV |date=20090813082852 }} "On the Deaths of the Persecutors" ch. 35–34</ref>暂停对基督徒的迫害后,伽列里乌斯统治了另外2年,接著由立场明显倾向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大帝]]继位。君士坦丁大帝由他的母亲[[圣海伦娜]]接触到基督教。<ref name="H. Moran Cruz 2004 p. 55">R. Gerberding and J. H. Moran Cruz, ''Medieval Worlds''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2004) p. 55</ref>在[[穆尔维大桥战役]]的前夕,据说君士坦丁看到天空上出现十字架形状的火焰,并听到:「这是你克敌的迹象。」(或「靠此得胜」),<ref name=orthodox>{{cite web |url=http://www.orthodox.cn/history/abridged/2_cn.htm |title=大公会议时期的教会(323-843年) |publisher=Orthodox.cn |date= |accessdate=2013-11-24 |archive-date=2015-09-24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924062503/http://www.orthodox.cn/history/abridged/2_cn.htm |dead-url=no }}</ref>君士坦丁并吩咐他的部队在盾牌上画上此记号。赢得战争后,君士坦丁在西方称帝,<ref>R. Gerberding and J. H. Moran Cruz, ''Medieval Worlds''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2004) p. 55; cf. Eusebius, ''Life of Constantine''</ref>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君士坦丁]]和[[李锡尼]]颁佈了《[[米兰敕令 (君士坦丁)|米兰敕令]]》,基督教获得合法地位,从此帝国内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政府并归还先前没收的教产。

公元324至330年间,君士坦丁建造了全新的帝国首都,后来以他之名命名为[[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拥有基督教公共建筑艺术,在城牆内包含教堂,并没有异教的神庙。<ref>R. Gerberding and J. H. Moran Cruz, ''Medieval Worlds''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2004) p. 56</ref> 根据传言,君士坦丁在他临终前受洗。

罗马帝国的传统一向为[[政教合一|政权与神权合一]],[[君士坦丁大帝|君士坦丁]]接纳基督教后,在教会的领导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公元316年,他调解了北非关于[[多纳徒派]]的争论。更重要地,为了平息[[阿里乌派]]的纷争,他在公元325年召开第一次[[大公会议]]——[[第一次尼西亚会议]]。君士坦丁建立了一个先例,皇帝必须为了他子民的信仰状况对上帝负责,因此有责任要维持正统。皇帝因此强制执行教义,剷除异端,并维护教会统一。<ref>Richards, Jeffrey. ''The Popes and the Papacy in the Early Middle Ages 476–752''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79) pp. 14–15</ref>

君士坦丁之子是一位哲学家,被称为[[背教者尤利安]](又译「朱利安」),在成为皇帝后放弃基督教,并接受[[新柏拉图主义]]和神秘异教。尤利安影响基督教的发展,重新开放罗马多神教的神庙,并意图重建古老多神教信仰的威望。他也参考基督教传统改善多神教的组织,例如设立主教制度和公共慈善机构(以前罗马多神教所没有的)。尤利安在东方的战役丧生,结束短命的王朝。

=== 阿里乌派和第一次大公会议(325年) ===

初期基督教的神学家大多认为子的地位低于父,但关于[[基督]]的本性以及基督与[[圣父]]之间的关係,一直没有完整的解释。[[亚历山太学派]]的代表人物[[俄利根]]也认为[[圣子]]在位阶及本质上都低于圣父,即所谓[[从属论]]。但俄利根对于这个问题还提出了「永恆受生」、「与父同永」的概念,《教义史》中记载:「俄利根说「道」(指圣子)有自己的位格,也与父同永,乃是由于父神永恆的旨意而生。」<ref>比尔·奥斯丁,《基督教发展史》,马杰伟、许建人(香港:种子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81。</ref>俄利根的神学思想后来引起极大的辩论。

[[安提阿学派]]创始者[[路迦诺]]门下,曾任[[亚历山大牧首|亚历山大]][[包加里]]教区长老的[[阿里乌]],大约在公元318年提出: 「若说耶稣基督与神有同一的神性,就会于神之尊荣有损。」阿里乌认为圣子是在万有之先被造的,是受造者中的第一位,之后神才藉圣子创造万有。强调基督是圣父与人之间的半神(Semi-god),不同于神,也不同于人,只是被尊称为神,但不真是神。安提阿学派接受阿里乌的理论。而当时的亚历山太学派,以年轻的执事[[亚他那修]]为代表,则认为独一的真神拥有三个位格(persons,圣父、圣子、圣灵)存在于同一的本体(substance)中。亚历山太学派认为圣子与圣父同质(homoousios),即[[同本体论]],另一方面安提阿学派认为圣子与圣父本体相异(heteroousia)。<ref>培克尔(Robert A. Baker),《基督教史略》,萧维元,(香港,浸信会出版社,1989)</ref><ref>祁伯尔(B. K. Kuiper)。《历史的轨迹-二千年教会史》。李林静芝。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6,35。</ref>

在亚历山太学派和安提阿学派双方争执无法平息的情形下,[[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主导了第一次的[[大公会议]]。[[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公元325年)处理了关于[[基督论]]的纠纷,确定圣子与圣父同质,[[阿里乌主义]]被斥为异端,并产生了《[[尼西亚信经]]》。

但纠纷仍未平息,部分东方教会的主教不承认「圣子与圣父同质」而拒绝《尼西亚信经》。[[亚他那修]]接任[[亚历山大牧首|亚历山大主教]]后,则继续主张「若以基督为受造者,就是否认相信他而得救并与神联合」、「基督是从圣父的本质中而生出来的」和「基督与父同质的」。君士坦丁大帝晚年改变了想法,结束阿里乌的流放,反而将[[亚他那修]]流放[[高卢]]。之后继位的[[君士坦提乌斯二世]]更是信仰[[阿里乌派]],使得阿里乌派继续盛行。阿里乌派共有三个支派:⑴极端阿里乌派-「非同质派」(Anomoeans)⑵政治阿里乌派-「类同质派」(Homoeans)⑶半阿里乌派-「像同质派」(Homoiousians)。<ref>Noll A. M.,Turning Points: Decisive Moments in th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Grand Rapids, MI; Baker Book House Company, 1997, 52.</ref>

[[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公元381年),再次确定阿里乌主义为异端,重新修订通过《尼西亚信经》,宣告「圣神(圣灵)具有神性」的信仰,奠定[[三位一体]]的神学教义。之后阿里乌派衰微,只存在于[[日耳曼人]]中,直到七世纪从历史上消失。

==== 对日耳曼的宣教 ====
公元341年,君士坦丁堡教会尼科米底亚主教[[尼科米底亚的优西比乌|优西比乌]]封出生于西哥德的[[乌尔菲拉]]为[[哥德]]主教,使乌尔菲拉回到他的故乡负责对哥德人的宣教。乌尔菲拉为阿里乌派,他在哥德地区近50年的宣教带来极大的成果,并创造了[[哥德文字]],保存许多日耳曼传统文化。<ref name="Padberg 1998, 26">Padberg 1998, 26</ref>公元370年,乌尔菲拉由希伯来文圣经翻译出西哥德文圣经,为第一本以日耳曼文写成的书籍。

基督教在西哥德中的普及,使得罗马教会在公元410年[[西哥德人]]侵入时得以保存。但[[狄奥多西一世]]之后的罗马皇帝极力对抗异教以及阿里乌派,西哥德人与正统相异的信仰也导致了相关的衝突。

=== 成为罗马帝国国教(380年) ===
公元380年2月27日,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东部皇帝)与[[格拉提安]](西部皇帝)共同颁佈了《[[帖撒罗尼迦敕令]]》,宣佈三位一体的基督教为正统,并为罗马帝国[[国教]]。在此之前的罗马皇帝[[君士坦提乌斯二世]](337-361)和[[瓦伦斯]](364-378),倾向[[阿里乌派]]或半阿里乌派的基督教,但瓦伦斯的继任者狄奥多西一世支持《尼西亚信经》所阐述的三位一体的教义。

[[Image:Spread of Christianity to AD 600 (1).png|thumb|450px| {{legend|#1F63A7|公元325年基督教的分佈}} {{legend|#6AB4FF|公元600年基督教的分佈}}]]

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以后,[[教区]]的划分与帝国的行政区域相同。[[主教]]按照之前的传统设于主要城市,负责监督每一个教区。其中[[五大牧首|五个主要主教]]具有优越地位,即[[罗马教宗|罗马]],[[君士坦丁堡牧首|君士坦丁堡]],[[耶路撒冷牧首|耶路撒冷]],[[安提阿牧首|安提阿]],和[[亚历山大牧首|亚历山大]]。他们的权威来自创始的使徒,因此主教是他们信仰的继承者。儘管名列第二的君士坦丁堡是帝国的新首都,罗马主教仍然被视为首位。

基督教所能影响的范围,也逐渐扩及帝国全境,包括巴勒斯坦、敍利亚、小亚细亚、波斯、马其顿、希腊、义大利、西西里、高卢、埃及、北非、比利时、荷兰、不列颠等地。整个帝的疆界南边以撒哈拉沙漠为界,西边是大西洋,北边是莱茵河与多瑙河,东边是幼发拉底河。<ref>[[祁伯尔]]著。李林静芝译。《历史的轨迹--二千年教史》。台北,校园出版社,2003)57</ref>

==== 异端裁判与百基拉派 ====
狄奥多西一世也下令,人们若不相信所留存的“忠实传统”,将被视为是非法的[[异端]]。<ref>It is our desire that all the various nations... should continue to profess that religion which... has been preserved by faithful tradition, and which is now professed by the Pontiff Damasus and by Peter, Bishop of Alexandria, a man of apostolic holiness. According to the apostolic teaching... let us believe in the one deity of the Father, the Son and the Holy Spirit, in equal majesty and in a holy Trinity. ...others... shall be branded... heretics, and shall not presume to give to their conventicles the name of churches. --Henry Bettenson, ed., ''Documents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3), p. 31</ref>公元380年,以最早[[弟兄会]]形式在[[西班牙]]兴起的「[[百基拉派]]」(Priscillian),因其他主教的排斥而遭到诬告,在384年被判为异端,[[天主教阿维拉教区|阿维勒]](Avila)主教[[百基拉(主教)|百基拉]]与其他6位信徒遭到斩首,后来才得到平反,为基督教历史首次教会公开迫害信徒的事件。<ref name="TheodosiusDecree">{{cite web |title=Theodosian Code XVI.i.2 |url=http://www.fordham.edu/halsall/source/theodcodeXVI.html |work=Medieval Sourcebook: Banning of Other Religions |first=Paul |last=Halsall |date=June 1997 |publisher=Fordham University |accessdate=23 November 2006 |archive-date=2007-02-2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227120555/http://www.fordham.edu/halsall/source/theodcodeXVI.html |dead-url=no }}</ref><ref name = "HereticsExecuted">{{cite web | year = 2009 | url = http://www.historyguide.org/ancient/lecture27b.html | title = Lecture 27: Heretics, Heresies and the Church | accessdate = 24 April 2010 | archive-date = 2019-05-02 |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502120508/http://www.historyguide.org/ancient/lecture27b.html | dead-url = no }} Review of Church policies towards heresy, including capital punishment (see Synod at Saragossa).</ref>

==== 外族入侵罗马帝国 ====
日耳曼民族威胁罗马帝国的北境已有几个世纪,然而日耳曼民族常被其[[斯基泰]]系民族的匈人所困扰,公元376年因[[匈人]]自西部中亚细亚侵入欧洲,于是日耳曼人中的[[哥特人]]为势所逼,就越过多瑙河,侵入罗马帝国,罗马皇帝[[瓦伦斯]]阵亡;其继承人[[狄奥多西一世|提阿多修]]能干的军事铁腕,阻止了哥特族的入侵,使东罗马帝国(拜占庭)维持到中世纪结束。而之后的一百年西罗马帝国充满痛苦混乱;这期间的;哥特族大肆破坏,宗教人士及妇女都被残暴对待,教堂及祭坛都遭毁损。西元410年西哥特人在[[亚拉里克一世|亚拉里克]]的领导下攻入罗马城,首善之都竟遭蛮族蹂躏。当时的人都大受震撼,[[耶柔米]]震惊地写下「谁能相信立在得胜基石上的罗马城竟会毁灭,而她这个国度之母,竟成坟墓?」奥古斯丁在震惊中,完成他伟大的著作《上帝之城》,向异教徒发出控诉。继哥特族之后,[[汪达尔人]]在455年也越过地中海掠夺罗马城,[[教宗良一世]]出面求情,得以免于浩劫。

蛮族攻陷了罗马帝国的西部各省,包括义大利、西班牙、北非、荷兰、高卢、不列颠等地。[[西罗马帝国]]亡于476年,然而教会仍得保全,许多蛮族接受了基督教,[[东哥特人|东哥特族]]、[[西哥特人|西哥特族]]、[[汪达尔人|汪达尔族]]、[[伦巴特族]]、[[法兰克人|法兰克族]],都加入基督教。法兰克王[[克洛维]]因受其妻的感召,也归入基督教。<ref>[[祁伯尔]]著。李林静芝译。《历史的轨迹--二千年教史》。台北,校园出版社,2003)58-61</ref><ref>[[唐纳德.特雷戈德]]著。孙慧民、王星译。《基督教史》。台北,桂冠股份有限公司,1992)71</ref>到了500年时,绝大多数罗马帝国的人,都已经自称是基督徒。基督教因著不同的神学立场,先后出现了孟他努派、诺瓦天派、多纳徒派、神格唯一派、亚流派、湼斯多留派、优提克斯派等流派,帝国政府只在四世纪末确认尼西亚正统派,以维持教会正统。<ref>[[沉介山]]著。《今日教会的渊源》。台北:橄榄文教基金会,1984)437-9</ref>

=== 聂斯脱里派和东方教会的分离(428年-498年) ===

公元五世纪初,[[埃德萨学院]]对于[[基督论]]的教导,认为基督的神性与人性为不同的位格(「基督二性连接说」)。这导致[[马利亚 (耶稣的母亲)|玛利亚]]无法被称为是神之母(the mother of God),只能算是基督之母(the mother of Christ)。这种观点最著名的倡导者是[[聂斯脱里]],公元428年聂斯脱里出任[[君士坦丁堡牧首]],引起[[亚历山大宗主教]][[亚历山大的区利罗|区利罗]]的反弹。因为当时许多教会已经理所当然地将玛利亚视为神之母,聂斯脱里的基督论引发了争论。

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在公元431年召开[[以弗所公会议]]试图处理此问题。以弗所公会议最终驳回聂斯脱里的观点,聂斯脱里被革除牧首职务,最终死于埃及。许多被迫害的聂斯脱里派信徒逃往接纳他们的[[波斯帝国]]。

波斯帝国[[萨珊王朝]]中有许多基督徒在当时与教会的叙利亚分支紧密联结在一起。萨珊王朝的国教为[[祆教]],并严守此信仰与罗马帝国的宗教(原来为罗马异教,然后是基督教)区别。不过公元四世纪至六世纪,萨珊王朝容许基督徒的迁入与传教,使得波斯的基督徒群体快速增长。<ref name=culture-61>''Culture and customs of Iran'', p. 61</ref> 公元498年,[[聂斯脱里派教会]]正式脱离罗马教会,更名为「迦尔底教会」,又称「亚述教会」,以中亚地区为中心进行宣教,持续发展成为唐朝的[[景教]]。

=== 第四次大公会议和东方正统教会(451年) ===

=== 一性论 ===
* [[基督一性论]]:[[基督]]的神性和人性协调有两派主张:道肉的基督论(Logos-flesh)以[[亚历山太学派]]为中心,祂的身体本身就是神的形像。道人的基督论(Logos-man Christology)以[[安提阿学派]]为中心,强调人性部分。区利罗宣告说基督只有一(That Christ is One),道成肉身只有一性,我们当作一个身体来敬拜。[[阿道夫·哈纳克|哈纳克]]说区利罗是基督一性说,他却没说清楚定义,而是反对聂斯脱里的[[欧迪奇]]。<ref>唐纳德、特雷德戈德《基督教史》。孙苇民、王星。台北:挂冠出版公司,1992,60。</ref>

=== 修道主义 ===

在公元三世纪,许多人过著罪恶的生活,就算是受浸的基督徒中也有许多在追逐世界,为了和他们划清界限以示区别,又可每天过著圣洁的生活,于是270年从[[埃及]]兴起了一种新的主义:[[修道主义]]。<ref> 祁伯尔,《历史的轨迹——二千年教会史》,李林静芝译 (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6),53-54。>。</ref>

=== 近古人物 ===
* [[该撒利亚的优西比乌]](260年/275年-339年)
* [[亚他那修|亚历山大的亚他那修]](296年-373年)
* [[该撒利亚的巴西流]](约330年-379年)
* [[耶柔米]](约340年-420年)
* [[希波的奥古斯丁]]是中世纪中对西方教会有很大影响者,354年生于努米底亚(现今之阿尔及利亚),其双亲是非洲罗马化了的[[柏柏尔人]]。自幼由敬虔的母亲[[希波的莫尼加|摩尼加]]引导入教,但直到387年才受洗。他极富文学素养,曾在迦太基教修辞学。373年由[[西塞罗]]的著作中仰慕上帝的智慧,但对圣经旧约中的“野蛮行为”感到厌恶,故转向[[摩尼教]](其鼓励苦修和对基督教绝对虔诚),共有九年之久,然而心中仍有疑问。失望之馀前往罗马,与柏拉图学院派哲学家Academics一样找不到答案而深感痛苦,也放纵情慾于享乐主义之中。他于384年出任皇室修辞学教师,受到安波罗修主教和新柏拉图主义观念影响,得以归回正统,在理性上有了解答,却脱不去情慾的綑绑。一日他在[[米兰]]的花园,得著指引阅读手中圣经的[[罗马书]]十三章13-14节「行事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昼。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慾。」,顿时豁然开朗且得著力量,挣脱捆锁。388年母亲离世,他回到非洲成立苦修社团,391年出任希坡教会的圣职,396年出任公教主教,自此事奉繁多:讲道、教牧、主持圣礼、主持慈善事业、代祷、护教、佈道、写作、研究神学。《[[忏悔录 (奥古斯丁)|忏悔录]]》是他早期之作,《[[上帝之城]]》是成熟期的作品。他对中世纪与宗教改革的领导人物,有著极大的影响。<ref>[[陶理]]著。《基督教二千年史》。香港:海天书楼,2001)206-7</ref>奥古斯丁的思想其一,重新强调信心的位置:信仰的真正基础不在乎理性,而在乎信心。理性虽然重要,但要降服在圣经的权威之下。名言「我们没办法找到生命的满足,只有当我们来到父面前,在父的裡面才能够找到真正的满足。」其二,对教会的定义:是外表看得见的聚会组织,也是信徒内在生命的连结体;是有形于外的,也是无形内在的。教会也是指上帝所命定及拣选者。其三,关于罪及恩典的问题:自从始祖亚当犯罪后,人就失去行善的能力,结果就是落在罪的捆绑之中,人若要得救,必须倚靠上帝的恩典,而谁能得救?就在乎上帝的拣选了。这些看法仍是教会现今的正统。<ref>[[李振群]]著。《透视二千年》,卷四。马来西亚,协传培训中心,1999)25-9</ref><ref>[[穆格斯]]著。《像一粒芥菜种--教会史略》。香港,道声出版社,1988)29-31</ref>

== 中世纪早期(476年–799年) ==
=== 六世纪 ===
[[基督教的进展]]进入第六世纪之时,基督教有许多标准化的产生:教阶式的主教制、圣职人员与平信徒的区分、圣礼、关键性的神学辩论大多已有结论、伟大教父提出信仰的教义与实践的权威诠释。<ref>[[沉介山]]著。《今日教会的渊源》。台北:橄榄文教基金会,1984)466</ref>

=== 七世纪 ===
==== 基督教传到中国 ====

据[[明朝]]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所载,[[唐朝]][[贞观 (唐朝)|贞观]]九年(635年),[[大秦|大秦国]][[景教]](即基督教[[东方亚述教会]])教徒[[阿罗本]]带经书到[[长安]],获[[唐太宗]]李世民接见,曾批准教徒兴建庙寺,使景教得以广泛流传。最后[[唐武宗]]推行灭佛时,连同景教亦予取缔,逐渐衰落。

=== 八世纪 ===
717年,出现一位出身低下未受过教育却深得军心的皇帝[[利欧三世 (拜占庭)|利欧三世]]。他是骁勇善战的[[东罗马帝国]]皇帝,在他在位的头十年作了许多为新的改革行动,包括将宫廷裡所使用的[[拉丁语]]改为[[希腊文]]、废除赋税的预征、解放农民为自由佃户,并因著他在军事上的优势成功阻隔了[[伊斯兰教]]对西方基督教国家的传播。<ref>罗金声,(东方教会史),(香港:香港圣书公会),11-2。</ref>他有军事及政治才能,并想以专制的手段来统治教会,遂发动一项名为洁淨教会的运动,禁止崇拜宗教偶像,袪除迷信。他在726年下令将教会的基督像换成十字架,并在许多公共场合除去相关的偶像。<ref>陶理,《基督教二千年史》,李伯明、林牧野(香港:海天书楼,1997),256。</ref>这就是著名的[[图像之争]]运动的起点。其实反对在礼拜中用偶像的做法并非其首倡,在他之前阿拉伯帝国的[[耶齐德二世]][[哈里发]]就曾下令销毁境内基督教堂中的圣像,而利欧却藉此达成统一帝国以及控制教会的目的,结果引起教会的叛变。修道士与民众均拒绝遵守命令,一方面因为尊敬图像,另一方面则因为主张教会自由,不能受政权辖制。教宗[[额我略三世]](731年-741年)在731年开罗马会议,将一切反对图像者[[革除教籍]],皇帝为了报复,把全[[西西里]]及[[义大利]]排除出教宗的管辖权外。这事的结果把东方与西方教会推向真实的决裂。

== 中世纪时期(800年–1299年) ==
=== 主教的任务 ===
从十至十二世纪,[[主教]]在[[中古教会]]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当时的主教大多是僧侣或是高僧来担任。 但在十三世纪后主教由僧侣来担任的则逐渐减少。可能的原因是因为王室常以主教的职位来赏赐给那些对皇室有功的人,以报答他们杰出的表现。以致主教的人数越来越多,但都非出自[[修道院]],致使主教的灵性越来越低落。主教虽然位高权重,但说起来任务繁重,需要每三年巡视教区一次。在出发前会昭告当时的教堂或是寺院预备款待,身边会有一大批的侍从跟随,听候差遣。他们起初在教堂内检讨教士的操守或是徵询平信徒的意向、经验。然而因著[[主教]]越来越多的把时间花于政治利益上,以致后来没办法抽时间作三年一次的巡视。除了巡视教区外,尚有主持教区的法庭,以及为信徒施行[[坚振圣事|坚振礼]]与按立的圣礼,当时的坚振礼是为年轻人而设的,因为坚振礼并不是很隆重,所以主教常常随便为之,有时候就只是坐在马上巡察时,顺便为青年做坚振礼,类似我们现在所说的成年礼。<ref>李兆强著,《初期教会与中古教会史》(香港:基督教辅侨出版社,1988),286。</ref>

=== 中世纪组织 ===
* 教宗[[额我略七世]]
* [[异端裁判所]] 及 [[中世纪异端裁判所]]
* [[猎巫|女巫审判]]
* [[中世纪的特徵]]:基督教的活动限于西方:义大利、西班牙、高卢、大不列颠、日耳曼,条顿拉丁民族成为西方文化的主流。基督教[[拜占庭帝国]]的东方诸省被[[穆斯林]]势力佔领、取代;第七世纪时,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世界|阿拉伯]]穆斯林兴起自阿拉伯半岛,由其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领导的穆斯林势力在统一半岛势力后横扫[[敍利亚]]、[[巴勒斯坦]]、[[埃及]]、[[波斯]]等大部分中东地区。[[阿拉伯帝国]]时期,穆斯林曾二次围政君士坦丁堡(669-676及717-718),但均未攻下。707年征服[[北非]],711年拿下西班牙。所幸法国[[墨洛温王朝]]的宫相[[铁鎚查理]]在[[都尔]]大战击退穆斯林势力,保住日后西方基督教文化,限制穆斯林势力于西班牙之中。<ref>[[古勒本]]著。李少兰译。《教会历史》。香港:道声出版社,2000)181-3</ref><ref>[[比尔.奥斯汀]]著。马杰伟、许建人译。《基督教发展史》。香港:种籽出版社,2002)140-3</ref>
* [[本笃会]]的发展与没落
* [[熙笃会|西笃会]]的发展与没落
* [[道明会]]的发展与没落
* [[方济会]]的发展与没落
* [[经院哲学]]的兴起

=== 教会权势从巅峯到衰微 ===
教会权势进入巅峯时期是在1198年至1216年,此时教宗是[[依诺森三世]]。教宗依诺森三世对教宗制度具有崇高理想,希望能管理好教会,并能得到当权皇帝的尊重,成为有影响力的教宗。他的崇高理想来源有五项因素:一是教宗额我略七世争取教宗权势至高无上的榜样;二是伪文件「[[君士坦丁献土|君士坦丁御赐教产谕]]」,使依诺森三世更有文件基础来争取教宗的权势;三是[[十字军]]东征,皇帝听从教宗的命令出去东征,使教宗成为世界之首的姿态;四是「借著罪名」的原则,如果皇帝犯了不道德的罪,教宗可以依此项原则来制裁皇帝,使教宗地位巩固;五是当时欧洲各国势力不强,无法挑战教宗依诺森三世的势力。依诺森三世在位期间,整个基督教世界中,大部分的君王都是罗马教会的封侯,因此教会的权势就达到巅峯。<ref>祁伯尔著。《历史的轨迹-二千年教会史》。李林静芝译。(台北:校园书房,2001,)147-51。</ref>

整个13世纪从依诺森三世到[[教宗波尼法爵八世|尼法修八世]],教宗都能保持教会的属世权威,有掌控基督教各国的权势。但到了尼法修八世时代(1294至1303年),教宗的权势却开始快速衰败,主因是尼法修八世为了圣职人员缴税的问题,与法国国王[[腓力四世 (法兰西)|腓力四世]]衝突,法王向国内的圣职人员课徵重税。教宗禁止圣职人员缴税,法王也禁止金、银、宝石出口作为报复。使教宗来自法国的岁入受到影响,教宗就发佈几道谕令,开除法王的教籍。但此时社会型态已大不同,因为十字军东征影响,消耗贵族的权势和财富,贵族失去权势,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特别是在法国。因此法国百姓支持国王,更加团结,使法王腓力更加有力量起来与教宗抗衡。1303年法王派遣两位代表,带著一支军队前往义大利的[[阿纳尼|阿南宜]],想要捉拿教宗,但百姓起来保护教宗,当时尼法修八世已是八十七岁的老人了,却受到兵丁的拳打脚踢的侮辱,虽没有被拘捕,但却象徵教宗权势的衰败。尼法修八世带著肉体和心灵的伤痛,回到罗马不久之后就过世了。<ref>祁伯尔著。《历史的轨迹-二千年教会史》。李林静芝译。(台北:校园书房,2001,)159-61。</ref>

=== 东西教会大分裂 ===

=== 十字军东征 ===

== 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早期(1300年-1520年)==
=== 拜占庭帝国灭亡 ===

== 新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 ==
=== 新教改革(1521年-1610年)===
* [[威克里夫]]改教先驱
* [[胡司]]改教先驱
* [[萨佛纳罗拉]]的宗教改革
* [[马丁·路德]]和[[菲利普·梅兰希通]]
* [[约翰·加尔文]]和[[加尔文宗]]
* [[钦定版圣经]]
* [[异端裁判所]]
* [[阿民念主义]]
* [[激进宗教改革]]和[[重浸派]]
**[[阿米什人]]、[[胡特尔派|胡特尔弟兄会]]、[[门诺会]]

=== 反宗教改革(1545年-1610年)===
* [[天特会议|特利腾会议]]
* [[三十年战争]]

=== 三十年战争 ===

== 近代早期(1610年-1800年) ==

=== 启蒙运动 ===
=== 新教和宗派的兴起 ===
* [[浸信会]]
* [[长老会]]
* [[安立甘宗]]
* [[约翰·卫斯理]]和[[循道宗]]
* [[法兰西斯·亚斯理]]、[[汤玛士·库克]]和[[联合卫理公会]]
* [[摩拉维亚弟兄会]]
* [[第一次大觉醒]]
* [[五旬节派]]
* [[路德宗]]
* [[普利茅斯弟兄会]]
* [[清教徒]]
* [[贵格会]]或公谊会
* [[不从国教派]]
* [[英格兰内战]]
* [[Welsh Methodist revival]]

===帝俄东正教改革===

== 近代晚期(19世纪) ==
* Catholic Resurgence in Romantic Europe
* [[英国圣公会]]内的高教会派(Anglo-Catholic)或[[牛津运动]]
* [[传教士]]和[[殖民主义]]
* [[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士来马赫]]和[[自由派基督教]]
* [[宣教运动]]

=== 大觉醒 ===

=== 复原主义 ===

=== 反对教权和共产主义无神论 ===
很多[[革命运动]]都将教会视作是与压迫性旧政权相关连的,例如自从[[法国大革命]]和[[墨西哥革命]]之后,[[法国]]和[[墨西哥]]一直存在明显的反对教权的观念。[[卡尔·马克思]]更进一步认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ref>{{cite web|url=http://www.baylor.edu/~Scott_Moore/texts/Marx_Opium.html|title=Marx Opium|accessdate=2005-09-21|archive-date=2005-12-3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51231052704/http://www3.baylor.edu/%7EScott_Moore/texts/Marx_Opium.html|dead-url=no}}</ref>,二十世纪[[马列主义]]政府几乎都是[[无神论]]的,不过只有[[阿尔巴尼亚]]正式声明其为无神论政府。这些革命政府和马克思政府对宗教或多或少进行压制。

== 现代(20世纪) ==
基督教在[[20世纪]]加速分化,形成了自由的和保守的团体,同时西方社会还兴起了政教分离的运动。罗马天主教会也相应的进行了改革以适应现代形势的发展。传教活动发展到“远东”地区,在中国大陆地区、台湾和日本发展了很多教徒,同时,[[共产党]]对基督教及其他宗教的压制使很多东正教徒从[[苏联]]迁移到[[西欧]],使得东西基督教派(即天主教和东正教)更加频繁的接触。另外,自1900年[[爱丁堡传教大会]]之后,[[泛基督教主义]]开始发展。

=== 天主教改革 ===
* [[第二次梵谛冈大公会议]]
* [[泛基督教主义]]
** 天主教[[教宗]]和东正教[[东正教主教|主教]]收回[[基督教东西分裂|大分裂]]时期相互[[革出教门]]的声明
**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

=== 其他教派的发展 ===
二十世纪基督教另一个发展是[[五旬节]]运动的兴起,其最初开始于二十世纪初美国[[洛杉矶]][[亚苏撒]]街卫理公会的教徒中。他们声称经历了他们信仰的上帝不可思议的行动,这些“不可思议”,其实并不新鲜,其他教派也早有体会,例如看到美国发生的两次[[大觉醒]]等。但是亚苏撒街被广泛认为是“五旬节运动”的起源地,五旬节派作为[[灵恩派]]的前身成为西方基督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 现代派和基要主义 ====
[[19世纪]],基督教新教受[[启蒙运动]]带来的科学的和文化激进的影响,[[自由主义神学|自由主义基督教]]将教会也带入到[[现代主义]]的广泛变革中,包括用新的批判方法研究圣经,对宗教的社会角色的重新认识,以及对几乎公认的基督教教条提出怀疑。而对于这些发展,[[基督教基要主义]]拒绝哲学人文主义所带来的激进影响,因为这些观念会动摇基督教信仰。特别是对于[[圣经批判|圣经的批判]]和[[科学]][[无神论]]阻碍宗教的传播,基要主义者开始在许多独立运动中出现,以阻止人们渐渐远离教会。基要福音运动渐渐分化为基要派和福音派。虽然这两个基督教派别都起源于[[英语国家]],但多数信徒却在世界其他地方。

==== 新正统派的兴起 ====
==== 福音派的兴起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时期,自由派教会是[[美洲]]发展最快的教会,很多自由主义的神学院也在当时成立。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种趋势开始改变,新建的神学院和教会趋向保守,新教福音教会开始快速发展,而相应的自由派教钦的影响则相对缩小。福音派基督教在1940年代和1950年代大发展,其影响也一直持续。

福音派的构成并不单一,其中绝大多数教会和教徒都不是以前意义上的基要派,尽管很多人还以此为名。新的福音派比起原来狭隘的基要派更开明,能更多听取不同方面的观点,他们同其他教会合作,也认为应该限制教会对政治决策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影响,甚至并不强调[[圣经无错谬|圣经是完美的]]。

现代的福音派主义,使视为一个跨教派、宗派的运动,全世界第一个不分宗派不分教派的合作性组织就是「[[全国福音派协会]]」是在1942年4月7日于美国举行。近几十年来有另一个关键性的福音派组织「葛培理佈道会(The Billy Graham Evanglelistic Association)」,葛理培将福音派有效率地联结起来,于1949年在美国洛杉矶所办的一场佈道会中一举成名,时至今日他虽然年纪大了,但有他的儿子葛福临接棒传递传福音的棒子。葛理培的讲道中至少有三分之一会提到如何将耶稣的教导应用在个人生活及社会中。幸好兴起像[[葛培理]]这样的佈道家,否则基督教在1950年代恐怕就要式微了。<ref>张慕暟,《近代福音信仰运动》(香港:宣道出版社,1981),22-25。</ref>

==== 福音派向世界各地传教 ====
福音派认为二十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初最应该传播福音的地区是大致位于北纬10度和南纬40度之间的国家,他们把传教的主要精力放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上。在这个地区多数是穆斯林国家,其中很多不允许其他宗教的传教。

=== 世俗化 ===
欧美社会的趋在势是向世俗主义方向发展。这种自[[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社会的世俗化”的原因主要是[[世俗主义]]的广泛传播,例如2005年[[盖洛普国际千年调查]]表明,只有六分之一的欧洲人按时去礼拜,不到一半的人认为上帝“非常重要”,大约40%的人相信存在一个“人格化的上帝”,但是绝大多数人承认自己有宗教信仰。同时,数据表明“去基督教化”的秋千在欧洲已经慢慢的向相反的方向摆动,很多英国教会重新建立,在欧洲大陆新教也开始有更多的经费,这些都表明了欧洲世俗化开始减弱。

在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北美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亚]]三块大陆,宗教的影响比欧洲高得多。[[美国]]是一个信奉基督教为主的国家,美国的很多社会风俗反映出她的保守和英国特色(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特色)。总的来说,相对于欧洲国家,美国倾向于基督教保守派,这是因为基督教主要是在美国中西部和[[美国南部|南部]]建立和发展的。

南美洲历史上以天主教为主,但是最近很多国外基督教传教士使她经历了一次深刻的[[福音派]]和[[五旬节派]]的影响。例如,[[巴西]]是南美洲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天主教和信仰福音派的国家,一些世界性的基督教集会在巴西举行。

澳大利亚经历了英国式教会的复兴以及福音派的发展壮大。澳大利亚教会的根基是圣公会,但其教会的发展并不受此限制,有很多宗教节目甚至通过卫星向世界传播。

=== 灵恩运动 ===
目前灵恩运动已经历第一、二、三波,迈向第四波,在公元二千年人数将达二亿五千万人。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找得到灵恩派的教会和信徒,由其是在南美洲和拉丁美洲,但是在苏俄及北欧也如火如荼地展开来了。此名称一开始是由韦拿所提出的。第一波于1901年所开始的『五旬节运动』,流行于中下阶层,强调神医;第二波:1950~1960年代的『灵恩运动(又称新五旬节运动)』,流行于中上阶层,强调灵浸、说预言及方言等;第三波:于1980年代开始盛行的『葡萄园运动(又称神蹟奇事运动或权能佈道运动)』,强调圣灵充满、内在医治、赶鬼、说预言及启示。而第四波:于1990年代,强调将福音派及灵恩派做整合,当这些高潮过了之后,灵恩派的独特性消失了,教会生活也就变成了和其它福音派没什麽不同了。<ref name="近代灵恩运动">{{cite book |title=近代灵恩运动 |publisher=浸道神学院 |author=张慕暟 |year=1999 |location=香港 |pages=159}}</ref>

== 研究和编纂 ==
* [[优西比乌]]
* [[爱德华·吉本]]
*[[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le|基督教的本质|The Essence of Christianity}}》
*[[大卫·施特劳斯]]
*[[恩格斯]]:《[[论原始基督教的历史]]》
== 参考文献 ==
{{Reflist|2}}

== 外部链接 ==
* [http://www.chi-nanchurch.tw/济南长老教会]{{dead link|date=2017年12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50418074709/http://godoor.myrice.com/text/history/cqjhs.htm 初代教会史]
* [http://zh.wikibooks.org/wiki/%E5%9F%BA%E7%9D%A3%E6%95%99%E6%9C%83%E6%AD%B7%E5%8F%B2 维基教科书:基督教会历史] http://zh.wikibooks.org/wiki/%E5%9F%BA%E7%9D%A3%E6%95%99%E6%9C%83%E6%AD%B7%E5%8F%B2 |date=20050829212636
* [http://cclw.net/other/jhgrpx/8/index.html 基督教发展简史] http://cclw.net/other/jhgrpx/8/index.html |date=20050829064753
* [http://lib-nt2.hkbu.edu.hk/sca_fb/index.html 香港浸会大学图书馆 华人基督宗教文献保存计划] http://lib-nt2.hkbu.edu.hk/sca_fb/index.html |date=20191017081254

以下的链接是基督教历史的概况: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909175126/http://etext.lib.virginia.edu/cgi-local/DHI/dhi.cgi?id=dv1-49 ''Dictionary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历史上的基督教(英文)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1024081839/http://etext.lib.virginia.edu/cgi-local/DHI/dhi.cgi?id=dv1-50 ''Dictionary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教堂作为教育机构(英文)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111131143/http://www.christiantruthanditsdefense.org/Evidence Christian Evidences] 圣经、基督和早期基督教的真实性证据(英文)

以下链接提供基督教和其他主要宗教详细的情况,特别是不同时期它们之间的联系:
* [http://www.thearda.com 美国宗教数据存档(英文:American Religion Data Archive)] {{Wayback|url=http://www.thearda.com/ |date=20110306000753 }}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924085906/http://www.religiousbook.net/Books/Online_books/Sh/Heart_20.html 基督教早期的发展(英文:Early Stage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Christianity)]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724191531/http://www.theandros.com/ Theandros] 关于东正教神学和哲学的杂志,其中包括早期基督教的研究and patristic studies.

== 参见 ==
* [[基督教大分裂]]
* [[基督教传播年表]]
* [[基督教]]
* [[基督教和犹太教]]
* [[宗教复兴]]
* [[基督教时间线]]
* [[基督教神秘主义]]
* [[异端裁判所]]

{{-}}
{{基督教页脚}}
{{天主教会史}}
{{中国基督教史}}

[[Category:200 宗教总论]]
135,01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