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6
次編輯
變更
凡尔赛条约
,無編輯摘要
== 内容 ==
1919年6月,协约国宣称若德国不签署条约,战争将继续进行。[[菲利普·谢德曼]]领导的政府无法在内部达成一致,而其本人亦不愿接受条约,故宣布辞职。新政府领袖[[古斯塔夫·鲍尔]]发出电报,表示愿意签署,但希望去除第227、230和231条章节。协约国方回应德国必须接受条约,否则其军队将于24小时内自莱茵河发动入侵。6月23日,鲍尔最终让步,发出第二封电报表示德国将很快派出代表团签署条约。1919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五周年纪念日,和约正式签署 《凡尔赛条约》第227–230条</ref>,禁止[[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奥地利]]和德国在未经国联批准下合并<ref>《凡尔赛条约》第80条</ref>,欧洲主要河流自由通航权<ref name="TOVPartXII">《凡尔赛条约》第12部</ref>,小至将一本古兰经归还予[[汉志王国|汉志]]国王<ref>《凡尔赛条约》第246条</ref> 。
== 领土变更 ==
根据条约规定,德国失去了25000平方英里的领土和近7,000,000的人口,并被要求放弃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中获得的领土及允许其保护国独立<ref name=Truitt114>Truitt, p. 114.</ref> 。在西欧,德国承认比利时对[[莫里斯尼特]]拥有主权,并割让奥伊彭-马尔默迪地区控制权。在转交控制权六个月内,比利时将举行公民投票以决定这一地区将归属比利时或回归德国,并将结果上报国联,接受国联裁定<ref>《凡尔赛条约》第33及34条</ref> 。为补偿被毁的法国煤矿,德国将把[[萨尔河|萨尔]]煤矿的产出交予法国,并将[[萨尔 (国际联盟)|萨尔的控制权]]交予国联;十五年后将举行公民投票以决定其主权归属<ref>《凡尔赛条约》第45及49条</ref> 。条约还废除了1871年的凡尔赛条约和《[[法兰克福条约]]》,由此[[阿尔萨斯-洛林]]亦回归法国<ref>《凡尔赛条约》第5部前言及第51条</ref>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主权归属亦将由未来的公民投票决定<ref name=Peckham107>Peckham, p. 107</ref> 。
在东欧,德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独立,并将[[上西里西亚]]部分领土移交<ref>《凡尔赛条约》第81及83条</ref> 。德国亦承认波兰独立,并放弃“该领土所有权利及头衔”。上西里西亚部分领土被割让给波兰,而其余领土归属则将由公民投票决定。国境的具体规划将根据每个区域的投票结果及地理和经济因素考量决定<ref>《凡尔赛条约》第88条及附录</ref> 。波森省(今波兹南)在大波兰起义时已归波兰控制,今将正式归属波兰<ref name=Frucht24/><ref>Martin, p. lii</ref> 。根据历史和民族因素考量,[[东波美拉尼亚]]将移交予波兰,由此波兰将获得入海权,称[[波兰走廊]]<ref>Boemeke, p. 325</ref> 。[[东普鲁士]]南部地区的主权将由公民投票决定,而位于华沙和但泽铁路线中间的[[索尔陶地区]]则不经投票直接交予波兰<ref>《凡尔赛条约》第94条</ref><ref>Ingrao, p. 261</ref> 。根据这一安排,波兰共由德国处获取51800平方公里的领土<ref name=Brezina34>Brezina, p. 34</ref> 。[[克莱佩达区|梅梅尔]]将移交协约国及其盟国,由其处置<ref>《凡尔赛条约》第99条</ref> 。[[波罗的海]]沿岸的但泽及其内陆地区(包括[[维斯瓦河]]三角洲)将归予国联,由其建立[[但泽自由市]]<ref>《凡尔赛条约》第100-104条</ref> 。
==托管地==
条约第119条要求德国放弃其前殖民地主权,第22条则将这些领土转变为由协约国控制的[[国际联盟托管地]]<ref>《凡尔赛条约》第22及119条</ref> 。[[多哥兰]]及[[德属喀麦隆]]被移交予法国;[[卢旺达-乌隆地|卢旺达及乌隆地]]被移交予比利时;[[德属西南非洲]]被移交予南非;[[德属东非]]被移交予英国<ref>Tucker (2005a), p. 437</ref><ref name=Benians658>Benians, p. 658</ref><ref name=Tucker2005a1224>Tucker (2005a), p. 1224</ref> 。作为对德国入侵葡属非洲的补偿,葡萄牙获得位于前德属东非[[莫桑比克]]北端的{{le| 基翁加三角|Kionga Triangle}} 地区<ref>Roberts, p. 496</ref> 。第156条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交予日本而非[[中华民国 (大陆时期)|中国]]。日本亦获得了赤道以北太平洋的所有德国领土,而赤道以南的领土则归予澳大利亚(除[[德属萨摩亚]]归予新西兰)<ref name=Benians658/><ref>《凡尔赛条约》第156条</ref>。
=== 軍事限制 ===
条约对战后德国军队([[国家防卫军]])的发展状况做出了详细和复杂的限制。这些条款旨在使国家防卫军无法发动攻势,并推动国际武装解除<ref>Shuster, p. 74</ref><ref name=":1">《凡尔赛条约》第5部前言</ref> 。德国将在1920年3月31日前充分解除动员,其总军人数量不得超过100,000人,至多允许有7个步兵师和3个骑兵师。条约还对师及其支援单位的构成做出了规定,并撤销了总参谋部的设置<ref>《凡尔赛条约》第159、160和163条及1表]]</ref> 。军官学校被限制至3个,三军各有一个,征兵体系被废除。列兵及士官队伍将至少维持十二年,[[军官]]队伍至少25年,前军官不得参与军事演习。为避免德国产出大量培训士兵,准许提前退伍的人数将受限制<ref>《凡尔赛条约》第173、174、175及176条</ref> 。
支持陆军的平民官员队伍被裁減,而警察力量亦被裁減至战前规模,其增长水平同人口挂钩;[[准军事部队]]被禁止存在<ref>《凡尔赛条约》第161、162及176条</ref> 。莱茵兰地区将被去军事化,全区及莱茵河东 侧{{convert|50|km|mi|abbr=off}} 侧50公里 内所有防御工事均将拆除且不得新建<ref name=":2">《凡尔赛条约》第42、43及180条</ref> 。[[黑尔戈兰岛|黑尔戈兰群岛]]的所有军事设施和防御工事亦当拆除<ref>《凡尔赛条约》第115条</ref> 。德国不得参与[[国防工业|军事贸易]],所有武器的类别和数量受到限制,并不得生产或贮存[[化学武器]]、[[装甲车]]、[[坦克]]及军用飞机<ref>《凡尔赛条约》第165、170、171、172和198条及表II和III</ref> 。德国海军只允许拥有六艘[[前无畏舰]]、六艘[[轻巡洋舰]](吨位不 超{{convert|6000|lt|t|adj=off}} 超6000噸 )、十二艘[[驱逐舰]](吨位不 超{{convert|800|lt|t|adj=off}} 超800噸 )及十二艘鱼雷艇(吨位不 超{{convert|200|lt|t|adj=off}} 超200噸 ),并不允许拥有潜艇<ref>《凡尔赛条约》第181及190条</ref> 。海军总人数不得超过15,000人,这一数额包括舰上、海防、信号站、行政、其他陆上队伍、军官及所有级别军人。军官和军士长数量不得超过1,500人<ref name=":0">《凡尔赛条约》第80条</ref> 。八艘[[战列舰]]、八艘轻巡洋舰、四十二艘驱逐舰和五十艘鱼雷艇将被解除武装。三十二艘武装商船亦将被解除武装并转为民用<ref>《凡尔赛条约》第185及187条</ref> 。第198条禁止德国组织空军(包括海军航空队),并要求德国移交所有与空军有关材料物资;而在条约签署六个月内,德国亦被禁止生产或进口飞行器及相关材料<ref>《凡尔赛条约》第198、201及202条</ref> 。
==担保==
为保证条约得到执行,莱茵兰及莱茵河以东桥头堡将由协约国军队占领,为期十五年<ref>《凡尔赛条约》第428条</ref> 。若德国未进行攻击性行动,军队将分阶段撤出;五年后将撤出[[科隆]]桥头堡及鲁尔河以北领土;十年后将撤出[[科布伦茨]]桥头堡以北领土;十五年后剩余军队将全部撤出<ref>《凡尔赛条约》第429条</ref> 。若德国未履行条款规定,桥头堡将立即被重新占领<ref>《凡尔赛条约》第430条</ref> 。
== 战胜国的反应 ==
== 德国对条约的破坏 ==
战后的德国经济非常脆弱,只支付了条约规定的赔偿金额中的一小部分,但即使这一小部分也给德国经济造成了极大负担并导致了近1/3的[[通货膨胀]](德國記者兼作家[[賽巴斯提安·哈夫納]]的著作《從俾斯麥到希特勒》筆下則描述當政的布呂寧政府實際上是刻意放任經濟失控來達成擺脫賠款的目的<ref>Von Bismarck zu Hitler. Ein Rückblick 中譯本第七章<興登堡時代>,p194, ISBN 978-986-6723-27-8</ref>) 。条约规定德国以矿产资源和工业设备赔偿未能以现金支付的部分更激起了德国民众的不满。
以下是对条约比较明显的违反:
*1939年9月德军[[波蘭戰役|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