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黃汲清

增加 6,67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黃汲清.jpg|thumb|黃汲清院士]]
'''黄汲清'''({{bd|1904年|3月30日|1995年|3月22日|Huang}}),字'''德淦''',[[四川省]][[仁寿县]]青岗场人,中国地质学家,第一届中研院院士,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任地质部石油局总工程师,创立多旋回构造运动学说和[[陆相生油论]],对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事业产生重大影响。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黄汲清 | 外文名 = | 图像 = [[File:黄汲清.jpg|缩略图|center |[http://dangshi.people.com.cn/NMediaFile/2014/0826/MAIN201408261028367302301095574.jpg 原图链接] [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4/0910/c85037-25635447.html 来自人民网]]]|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 |1904|03|30}} | 出生地点 = 四川省仁寿县|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1995|03|22|1904|03|30}} | 国籍 = 中国| 毕业院校 = 瑞士浓霞台大学 | 职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信仰 = 共产主义}} == 基本信息 ==* '''中文姓名:'''黄汲清<br>* '''外文名称:''' Jiping Huang<br>* '''国 籍:''' 中国<br>* '''民 族:''' 汉族<br>* '''出 生 地:'''四川省仁寿县<br>* '''出生日期:'''1904年(甲辰年)3月30日<br>* '''职 业:'''教育科研工作者<br>* '''毕业院校:'''瑞士浓霞台大学<br>* '''信仰 :'''共产主义<br>* '''其它作品:'''《野火集》、《亲爱的安德烈》、《百年思索》<br>== 黄汲清 =='''<big>黄汲清</big>''',({{bd|1904年|3月30日|1995年|3月22日|Huang}}),字'''德淦''',[[四川省]][[仁寿县]]青岗场人,中国地质学家,第一届中研院院士,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任地质部石油局总工程师,创立多旋回构造运动学说和[[陆相生油论]],对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事业产生重大影响。 == 生平==1904年3月30日,黄汲清生于四川省仁寿县。 1921年-1924年,黄汲清在北洋大学预科学习。 1928年,黄汲清在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进入北平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 1928年至1929年,黄汲清先后从辽东到辽西,从西安到宝鸡,越秦岭入四川,由滇进黔,跋山涉水,步行万余里,开展科学研究。 1932年夏,黄汲清由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选派到瑞士留学,先入伯尔尼大学地质系,旋转入浓霞台大学。其间对德、法、意等国进行了考察,1935年写成博士论文《瑞士华莱县素女峰破金峰地区之地质研究》,引起瑞士地质学家瞩目。 1936年,黄汲清回国,被任命中央地质调查所地质主任,率队进入赣、湘、黔、粤等地做了大面积的考察,发现了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湖南资兴煤田,取得重大地质成果。 1937年黄汲清组织西北石油考察队,发现玉门油田。同年7月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第17届国际地质大会,并在苏联进行了广泛的地质考察。1937年12月底,黄汲清被任命为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 1938年2月,黄汲清当选中国地质学会第15届理事会理事长。1938~1940年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布置并亲自参加四川省的石油、天然气及其他矿产资源普查。 1941年至1943年,黄汲清带队调查甘肃、新疆的石油地质。 1940年夏,黄汲清辞去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职务,任《中国地质学会会志》主编。 1942年,黄汲清兼任中央大学教授。 1945年初,黄汲清写成《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一书,采用地槽地台说,第一次系统的划分了中国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科学地阐明其特征,至今仍是研究中国大地构造的经典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他首次提出了多旋回构造运动的观点,该书被国际上公认为对亚洲地质构造的重要贡献。 1945年,黄汲清成立中国地质学会第一个专业委员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李四光任主任,黄汲清任副主任。 1946年,兼任北京大学教授,主编完成了14幅国际分幅1:1000000中国地质图,接着又完成了1:3000000中国地质图,综合了中国地质调查的全部成果。 1948年,黄汲清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2年,黄汲清被任命为西南地质局局长。 1955年初,黄汲清在他和谢家荣一同担任地质部普查委员会技术负责人时,建议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四大重点地区进行石油和天然气普查勘探,经地质部同意,下达了普查钻探任务。 1974年,黄汲清任中国地质科学院顾问,从事国家急需的富铜、富铁矿地质研究。 1979年至1993年,黄汲清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届常务委员。1980年被授予中国石油学会名誉理事称号;并被瑞士联帮理工学院授予荣誉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198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及学术讨论会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举行时,有数百名国内学者及来自9个国家与地区的60多名外国学者出席,黄汲清以理事长身份主持大会,并作了《略论60年来中国地质科学的主要成就及今后努力方向》的长篇报告并公开发表。紧接着,他又在1983-1984年的《中国科技史料》上分4期连载发表了《中国地质科学的主要成就》的数万言长文。 1984年3月15日,黄汲清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5年3月22日21时55分,黄汲清在北京病逝,终年91岁。 
1924年考入北大地质系,大三写出震动业界的论文,首创大地构造理论,让中国人找到了玉门油矿、大庆油矿。1932年夏,黄汲清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选派,赴瑞士留学。先在[[伯尔尼大学]](University of Bern)学习半年,1933年春转入[[纳沙泰尔大学]](University of Neuchâtel)地质系,在著名大地构造学家{{Link-en|E.Argand|Émile Argand
}}教授亲自指导下深造。 1933年和1934年,在[[阿尔卑斯山]]的素女峰一带进行​​地质调查并填制地质图。 1935年,以法文写成博士论文《瑞士华莱县素女峰—破金瓜峰地区之地质研究》,获理学博士学位。 1936年春季回到祖国,任前实业部南京中央地质调查所地质主任。 1937年春,黄汲清任前中央地质调查所代理所长。同年7月,赴莫斯科参加第17届国际地质大会。 12月正式就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1948年榮獲[[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第1屆(數理科學組)院士<ref>[https://academicians.sinica.edu.tw/index.php?func=1-D 黃汲清 逝世院士一覽表] 中央研究院</ref>。
文革中,他先被关入地下室180天,后流放[[五七干校]]。回来时惊发现自己的成果[[大庆油田]]竟被冠于[[李四光]]名下,于是写信要求正名——为那些曾经的付出而正名<ref>《大庆油田发现真相》 四川人民出版社</ref>。2009年建国60年中央电视台《奠基者》即为黄汲清正名。
== 荣誉表彰 ==
985年荣获美国地质学会名誉会员称号。
1988年当选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4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地球科学奖。同年被俄罗斯科学院选为外籍院士。
== 家庭 ==
女:黄洁生
子:黄浩生、[[黄渝生]](儿媳:[[詹敏利]])
孙女:黃婉(渝生之女)
== 社会任职 ==
1954年,他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以后连任三届。
 
1954年后,为九三学社历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58年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0年任第二届常委,1986年被选举为荣誉委员。
 
1959年,他当选全国地层委员会委员。
 
1979年当选中国地质学会第二届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十二届理事会理事长。
 
1979年当选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1980年以来,为中国石油学会会员、名誉理事。他曾任两届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还担任过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委员、科学出版社编委,《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编委,《地质学会志》主编和《地质学报》编委。
 
1984年,黄汲清被选举为美洲地质学会名誉会员,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名誉院长,研究员;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和中国石油学会名誉理事。
== 人物评价 ==
黄汲清一生治学严谨,工作勤奋。他曾语重心长谈对人生的看法:"生活的道路不是平坦笔直的,科学的道路更是如此。一个人一生要想做出点成绩,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不埋怨环境,不叫喊困难,认准目标,一直往前。挫折是暂时的,成就是永存的。在山穷水尽之时,要想到柳暗花明之日。"正因为如此,直到晚年,黄汲清也毫不懈怠,为更高的目标而努力拼搏。生命不息,追求不止,这就是黄汲清科学生活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取得成功的奥秘。 (九三学社评)
== 参见 ==
1,01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