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拉狄克

增加 178 位元組, 6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卡尔·伯恩哈多维奇·拉狄克 (政治家,宣传家)
| 圖像 = [[File:Ladi.jpg|缩略图]]|缩略图|center|[http://imagep3.so.qhmsg.com/v?q bdr/_240_/t01f2f71b93cb681388.jpg 原图链接] [https://communismblog.wordpress.com/2014/12/11/list-of-communist-jews/ 外语网]]]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1885年10月31日
}}
'''卡尔·伯恩哈多维奇·拉狄克'''(Karl Berngardovich Radek) 政治家,宣传家  卡尔·伯恩哈多维奇·拉狄克(Радек Карл Бернгардович,1885年10月31日-1939年5月19日) ,苏联政治活动家, [[ 共产主义 ]] 宣传家。生于利沃夫。曾在 [[ 克拉科夫大学 ]] [[ 伯尔尼大学 ]] 学习。20 世纪初参加加里西亚波兰和德国的社会 [[ 民主主义 ]] 运动。1917年加入 [[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持国际主义立场。 [[ 十月革命 ]] 后,曾在外交人民委员会中工作。1920年-1924年担任 [[ 共产国际 ]] 执行委员会书记、委员和主席团委员。 1919年当选为党中央委员至1923年。是[[托洛茨基]]反对派的重要成员,1927年因此被开除出党。1929年恢复党籍。1936年再次被开除出党。1937年以"间谍罪"被判10年徒刑。死于1939年。1988年恢复名誉。
== 目录 ==
1波兰革命家
 
2为世界革命而战
 
3在苏联的余波
1885年出生于奥匈帝国加利西亚伦贝格(今乌克兰利沃夫城)一个犹太人家庭。5岁丧父,靠在西加里西亚塔尔诺夫城当教师的母亲抚养成人,在那里读完中学。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波兰先后成立了 [[ 波兰社会党 ]] 和波兰王国 [[ 社会民主党 ]] 。还在上中学时,拉狄克就读到了这两个党的出版物,同工人团体建立起秘密联系,在当地工人和农民的集会上发表演说,因而被校方开除。
1902年秋,拉狄克进入 [[ 克拉科夫大学 ]] 学习法学。翌年,拉狄克到瑞士,加入了波兰-立陶宛社会民主党的国外支部,继续学习 [[ 社会主义 ]] 理论,研讨工人运动问题,为党的著名政论家[[阿道夫·瓦尔斯基]]领导的《呼声》周刊撰稿。1904年,拉狄克第一次发表了关于加里西亚农民运动的文章,以后还写了不少有关国际工人运动的文章和书评。
俄国1905年革命爆发不久,拉狄克从瑞士回到沙皇统治下的波兰,在 [[ 党中央机关报 ]] 编辑部工作。他在华沙,经常出席群众大会,发表演说,号召同俄国工人联合起来,共同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在卢森堡、[[梯什卡]](利奥·约吉希斯)被捕后,拉狄克同党的另一领导人[[马赫列夫斯基]]等继续坚持出版党报。第二年春,拉狄克被捕入狱。半年后出狱,被派到工会中央委员会工作,编辑机关报,参与领导罢工斗争。1907年春,他再次坐牢数月,在狱中研读了《资本论》和[[亚当·斯密]]及[[李嘉图]]的著作。同年冬,他被驱逐到奥地利。
从1908年起,拉狄克同时参加波兰社会民主党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活动。这年春天,他同梯什卡来到柏林,筹备出版党的理论杂志《 [[ 社会民主党评论 ]] 》。他先后在柏林、莱比锡、不来梅等地活动,同著名左派代表人物[[卢森堡]]、[[潘涅库克]]等人密切接触。他致力于研究国际政治问题,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前进报》、《新时代》杂志、《莱比锡人民报》、《不来梅市民报》和波兰的理论刊物《评论》上发表评论文章,呼吁群众反对 [[ 帝国主义 ]] 和日益迫近的战争危险。
1910年,他作为波兰代表出席了第二国际哥本哈根代表大会。在战争问题委员会中,他反对把设立仲裁法庭、普遍裁军、废除秘密外交等 [[ 和平主义 ]] 要求列在首位。他在发言中指出,期望帝国主义国家实行裁军是不现实的.同年,他同卢森堡、 [[ 潘涅库克 ]] 一起,领导了争取在普鲁士实行普选权而举行的罢工运动。1912年,他支持 [[ 潘涅库克 ]] [[ 考茨基 ]] 在《新时代》杂志上展开激烈争论,认为不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无产阶级就不能夺取政权,同时批评考茨基转向中派立场。拉狄克成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左派的一名代表。
1911年-1912年间,波兰社会民主党发生分裂。设在国外的领导机构--总委员会限制党内的民主讨论和地方组织的自主性,并企图调和俄国布尔什维克与取消派的分歧,因而遭到华沙等地组织的反对。总委员会改组了华沙组织,并将它所支持的拉狄克等人开除出党。此后,逐渐形成为总委员会和由各地方组织结成的边疆区委员会两个派系组织,拉狄克是后一派的领导人之一。
1912年,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开姆尼茨代表大会上,右派势力为打击左派,声称拉狄克既已被波兰党开除,就不应当留在德国党内。但是不来梅的党组织顶住了压力,拉狄克仍然领导左翼报纸《不来梅市民报》,任政治问题撰稿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社会民主党右派首领公开投靠垄断资产阶级,支持帝国主义战争。第二国际宣告破产。拉狄克站在国际主义立场,积极参加了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宣传和对社会沙文主义的批判。1914年8月战幕刚揭开,他就同[[卡尔·李卜克内西]]和梅林进行联系,并到不来梅联合当地革命派力量。在柏林通过左派代表博尔夏特主持的一所学校和《光线》杂志,进行反战宣传。不久,拉狄克转赴瑞士,商定在《伯尔尼哨兵报》上发表德国左派的反战文件。他于同年12月短期回柏林时,对李卜克内西在国会投票反对军事拨款案的英勇行动直接给予支持。拉狄克在伯尔尼的党校开设关于帝国主义的讲座,为伯尔尼和苏黎世的党机关报撰文。他同当时在瑞士的 [[ 列宁 ]] 频繁接触,日益接近俄国 [[ 布尔什维克党 ]] 的正确立场,同意他对大战和第二国际的评价。列宁当时指出:"在大战爆发之后,波兰社会民主党人 [[ 卡尔·拉狄克 ]] 由于在德国社会民主党中为国际主义进行坚决的斗争,取得了极大的功绩。"
在列宁指导下,拉狄克为团结国际左派力量做出了努力。1915年9月在瑞士齐美尔瓦尔得举行国际社会主义代表会议。拉狄克出席了会议,起草了左派集团的提纲,并在会上作报告批评中派集团对社会沙文主义采取调和主义立场。会议通过笼统指责社会沙文主义而并不准备实行决裂的宣言后,左派立即召开了自己的代表会议,建立了齐美尔瓦尔得左派的常设组织,拉狄克被选为书记。书记处多次分发了由拉狄克起草、经列宁审查修改的通告信,联合各国左派,开展反对中派分子的斗争。拉狄克随后于1916年4月出席了齐美尔瓦尔得派昆塔尔会议。在1917年1、2月举行的齐美尔瓦尔得派的两次委员会会议上,他同一些左派代表批评了多数派对社会沙文主义的妥协。拉狄克还为不来梅左派刊物《工人政治》写作大量稿件,并在瑞士参加左派杂志《先驱》的出版,扩大布尔什维克党对各国左派的思想影响。
拉狄克这时在民族问题上犯有错误。他同 [[ 卢森堡 ]] 一样,低估帝国主义时代民族独立斗争的意义,否定民族自决权。他在1915年著文,称赞成自决就会同波兰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划不清界限,"好像社会民主党的责任就是拥护争取独立的任何斗争"。而在1916年,他在《歌儿唱完了》一书中把同年爱尔兰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贬为十足的"盲动"。列宁对他的错误观点作了严厉批评,说这是"教条式和书呆子式的奇怪评价"。
俄国1917年 [[ 二月革命 ]] 发生不久,拉狄克随列宁离开瑞士。他虽表示不同孟什维克采取任何联合行动,却不愿与中派决裂,不想退出完全由中派控制的齐美尔瓦尔得联盟。拉狄克到达斯德哥尔摩后,作为布尔什维克党中央的代表同国外联系,在这里先后出版了《真理通讯》、《俄国革命通报》。
== 为世界革命而战 ==
拉狄克获得 [[ 十月革命 ]] 胜利的消息后,立即前往彼得格勒。这时,他正式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不久,他被派回斯德哥尔摩,同德国政府代表举行预备性谈判。随后,作为苏俄代表团团员,他同[[托洛茨基]]等参加布列斯特和约谈判。谈判于1918年1月破裂后,拉狄克被任命为彼得格勒防卫委员会委员。他同 [[ 布哈林 ]] 等人结成"左派共产主义者"集团,任这一派别的刊物《共产主义者》的编辑之一。他们激烈攻击列宁的正确策略,反对签订和约,不顾年轻的苏维埃俄国还没有建立起军队的事实,主张以革命战争对付德国帝国主义,推动欧洲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
在布列斯特和约签订以后,拉狄克等人停止了"左派共产主义者"集团的派别活动。拉狄克领导外交人民委员部的中欧司和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对外关系司。他在德、奥、匈等国战俘中开展宣传工作,出版了《各国人民和平》杂志,越过战壕,把杂志散发到德、奥士兵中去。他还领导组织大约1万德、奥战俘加入俄国革命军队。在西伯利亚战俘营的德国人中发起成立了李卜克内西旅,号召战俘保卫苏俄,回国后效法俄国十月革命的榜样。
1923年,德国革命再度高涨,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季诺维也夫等人要求立即发动工人起义,夺取政权。德共领导布兰德勒等人不得不勉强同意,但鉴于政府增调军队,起义准备不足,不久就取消了起义计划。拉狄克曾受派领导起义。事后,拉狄克与布兰德勒等人在1924年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受到严厉谴责,被斥为"右倾"。从此拉狄克再未进入共产国际执委会。
与此同时,拉狄克参与了联共(布)党内的斗争,加入了1923年形成的托洛茨基反对派,攻击新经济政策,预言不改变中央当时的方针,经济危险不可避免,苏维埃政权必遭灭亡。在 [[ 托洛茨基 ]] 的策动下,反对派于10月发表了[[《四十六人声明》]]。拉狄克几天后就写信给党中央,宣称赞同这个声明。他还同托洛茨基一起,指责联共(布)中央和季诺维也夫对德国1923年起义的失败应负主要责任。由于他积极追随托洛茨基进行派别活动,从1924年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起,拉狄克一直未进入中央委员会。
1925年,拉狄克担任[[莫斯科中山大学]]校长。后来,他还担任过红色教授学院的教授,参加过苏联大百科全书编辑部的工作。他同[[布兰德勒]]等人仍秘密频繁接触,反对共产国际处理德共问题的方针,反对德国共产党以台尔曼为首的新任领导。联共(布)中央监察委员会于1925年4月作出决议,警告拉狄克等人不得继续进行派别活动和干涉德共事务,并决定不让他们再参加共产国际的工作。
== 在苏联的余波 ==
在托洛茨基反对派与[[季诺维也夫]]、 [[ 加米涅夫 ]] 为首的"新反对派"于1926年夏结成联盟后,拉狄克又同季诺维也夫和解,成为这一联盟的重要成员。他参加了一些派别会议,并且在1927年11月初反对派的《呼吁书》上签名,要求工人参加反中央示威。在同年12月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拉狄克同加米涅夫、[[皮达可夫]]等共75名反对派成员被开除出党。
继1928年初托洛茨基被流放之后,拉狄克同许多反对派分子也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不久,他声明反对派应该承认自己的错误,同党团结起来,并表示:"我和托洛茨基的关系已经破裂了,现在我们是政治上敌对的人"。1929年,他恢复党籍,从流放地返回莫斯科。
随着1934年底 [[ 基洛夫 ]] 被暗杀事件发生,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这些原反对派重要成员陆续被宣布为反革命暗杀破坏集团的罪犯,拉狄克也未例外。1936年他又一次被开除出党。1937年1月,苏联最高法院对拉狄克等17人进行审判。他被判处10年徒刑,于1939年去世。
12,77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