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938
次編輯
變更
陶夔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陶夔 | 圖像 =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 國籍 = 东晋| 别名 = | 職業 =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闽中记》 </br> </br> </br> </br> }} ''' 陶夔 (TaoKui)''' ,生卒年不详,约生活于东晋咸康至 [[ 元熙 ]] 年间(335~420年),是三国吴 [[ 交州刺史 ]] 陶璜后代。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据魏收《魏书·僭晋司马睿》记载,陶夔于晋安帝义熙元年春二月丁酉(二月初五)奉留台刘裕之命,备法器前往江陵迎请安帝回京,于三月甲午(三月十三)在临近建康一个叫做板桥的地方,因江上突起大风,所乘龙舟侧翻沉没,陶夔与同行十余名官员一同遇难。魏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德宗复僭立于江陵,改章义熙。尚书陶夔迎德宗达于板桥,大风暴起,龙舟沉浚,死者十余人。"
== 简介 ==
陶夔,生卒年不详,约生活于东晋咸康至元熙年间(335~420年),是三国吴交州刺史陶璜后代。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生于官宦世家。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九年(394年),任晋安郡太守,廉政爱民,且关心地方文献。郡治自严高建城后,已历113年,文献残缺,久无图志。陶夔探访耆宿,搜罗旧闻,亲自核实,于次年撰成福建首部方志《闽中记》,内容涉及晋安郡所辖原丰、侯官、罗江、晋安、温麻五县的舆地、风俗、人文、旧事。此书至隋代散佚不传,今仅存数则佚文,散见于《[[太平寰宇记]]》和《[[三山志]]》。陶夔笃信佛教,有位僧人名群,戒行出众,蔬食诵经,隐居于罗江(今罗源县)霍山。陶夔慕名渡海寻访,遇风雨而未果。境内因其虔佛,佛寺日增。两年后离职。
== 任职 ==
东晋太元十九年(394年),陶夔任晋安郡太守(治所在今福州)。任内勤政爱民,尤其重视文章典籍。因见闽地日见开发,却久无图志,于是广征文献,博采旧闻,撰成《闽中记》。该书记述晋安郡所辖8县,即原丰(闽县)、新罗(长汀)、宛平(福清)、同安、候官、罗江(罗源)、晋安([[南安]])、温麻(连江)的舆地沿革、人文旧事等,是福建历史上第一部全省性地方志。可惜该书不久散佚,未见流传,亦少为其他著作所引用。
陶夔为东晋大文学家[[陶渊明]]的叔叔。
陶夔的出身应为东晋功臣陶侃之后,其父可能是陶夔第十子(据余嘉锡所注视的《世说新语》)陶胡奴之子。[[陶胡奴]](即陶范)早年曾任乌程令,与王修龄等有过交往,为[[陶侃]]十七子中最著名者,晋孝武帝亲政后太元初曾任太常令。今考《世说新语》所载陶胡奴与王修龄与等交往事迹发生的年间,大致在公元340-350年间。也就是说,陶胡奴作为陶侃之子,并未曾接受到父荫和朝廷封赏,而是靠自己努力获得的一点成就,在其晚年,大概在元兴三年春刘裕刘毅、何无忌等起义兵开始兴复晋室后,作为新兴军阀刘裕须要拉拢的朝廷官员被委任一个并无实权的闲职,即太常令,也就是《魏书》所云的尚书(大体是负责礼部或者皇室祭祀礼仪器物这类的事务吧)。而受到陶侃荫赏并承袭长沙公爵位的[[陶延寿]],却几乎默默无闻。据陶渊明《赠长沙公》诗可知,当年袭封长沙公的[[陶延寿]]是[[陶渊明]]侄孙辈,而且关系也相当疏远了。
据《晋书·陶渊明传》、《宋书·陶渊明传》以及梁昭明太子萧统所撰《陶渊明传》,[[陶渊明]]为陶侃后裔,非陶璜之后。萧统云: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
陶夔为陶渊明从叔,这在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中曾经提及。陶渊明是这样说的:
[[光禄大夫]]南阳刘耽,昔与君同在温府,渊明从父太常夔,尝问耽:"君若在,当已作公否?"答云:"此本是三司人。"为时所重如此。
据学者考证,陶渊明给他外公孟嘉写的这篇东西,大约作于其生母卒后。孟嘉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陶渊明父亲和他叔叔,陶渊明的姨母也就是从弟敬文之母。
==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