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哈

增加 9,26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就业成名
1702年他从圣·米歇尔毕业,翌年在一家室内乐队当一名小提琴手。在随后的二十年中,他干过许多行当。巴赫在一生中主要是以一位卓越的风琴家而闻名,虽然他还是一位作曲家、教师以及乐队指挥。1723年,巴赫三十八岁时,开始在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任歌咏班领唱,他在余生的二十七年中一直担任此角。
签名签名
魏玛时代(1708-1717)
巴赫演奏了其清唱剧《上帝是我的国王,BWV71》,同年辞职去接受一个报酬更为丰厚的职位:任魏玛公爵威廉.恩斯特的宫廷管弦乐师;1714年成为乐长。在威玛巴赫创作了大部分管风琴作品,也首次发现了维瓦尔第的音乐,开始了协奏曲的创作。1717年接受柯登的安哈尔特利奥波德亲王的乐正职位;但其辞职被威廉.恩斯特所阻挠,在免除其义务之前甚至还把其关押在狱中。
主要作品编辑
巴赫的作品的目录中,使用的BWV,是德文“Bach Werke Verzeichnis”的缩写,意译即“巴赫作品目录”。这个分类体系由[[沃尔夫冈-史密德]](Wolfgang Schmieder)完成于1950年。此分类法依据是体裁,而非作品的创作年代。<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A%A6%E7%BF%B0%C2%B7%E5%A1%9E%E5%B7%B4%E6%96%AF%E8%92%82%E5%AE%89%C2%B7%E5%B7%B4%E8%B5%AB/974813?fromtitle=%E5%B7%B4%E8%B5%AB&fromid=69782]</ref>
 
 
 
7月28日,是西方音樂之父、偉大的音樂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逝世259周年紀念日。
 
音樂成為巴赫靈魂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跟巴赫遺傳基因和生長環境密不可分,日後他將一生奉獻給音樂和宗教。
 
當樂聖貝多芬看到巴赫作品時直呼:「他不是小溪,是大海!」現存巴赫1000首作品,曾啟發後世無數的音樂家創作的思惟與靈感,邁入二十世紀後更贏得廣大音樂愛好者的知音與推崇!
 
「巴赫家」 就是「音樂家」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年3月21日生於德國圖林根森林區的艾森納赫,艾森納赫是德國典型的鄉下小城,城邊的瓦托堡是中世紀吟遊詩人歌唱的地方,這裏也是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將聖經譯為德文的地方,巴赫從小就在充滿虔誠仰和浪漫生活的氛圍裡長大,日後他將一生奉獻給音樂和宗教,他說他的音樂無非是榮耀「主」。
 
17-18世紀,音樂和其他技藝行業一樣,子襲父職、世代相傳,但沒有一個家族能像巴赫家族一樣,是一個真正的音樂世家。在他家鄉附近,一提「巴赫家」就是指「音樂家」的意思。
 
巴赫出世的圖林根地區的人民勤勞、和平、誠實、嚴肅,這種特質正是巴赫家族發展音樂理想的地方。對巴赫一家來說,音樂是與生俱來的天賦,幾代家族都是職業樂師,歌手、小提琴師、小號手、管風琴師、合唱指揮,從16世紀至19世紀中葉有75位巴赫家族以音樂維生,但只有巴赫成為具有原創性、舉世崇仰的偉大作曲家。
 
月光下抄譜 如百川納海
 
巴赫最初音樂的啟蒙和訓練是在家庭,他從小跟隨父親學習小提琴和大提琴,並向伯父學習他一生熱愛又擅長的管風琴。
 
1694年巴赫的父母親相繼過世,不滿10歲的小巴赫只好投靠在教堂當風琴師的大哥克里斯多夫,巴赫開始學習作曲並彈奏管風琴,據說大哥藏有當時最著名的德國管風琴暨作曲家佛洛貝格(Jakob Froberger)、克爾(Kerll).等的樂譜,巴赫幾次想看都遭拒絕,在強烈的求知慾驅使下,每當夜深人靜,巴赫悄悄的在月光下抄譜,大師優美的弦律深烙在巴赫幼小的心靈。
 
在德國宗教歌唱音樂中心的呂奈堡,巴赫擔任唱詩班的男高音,巴赫此時專注在小提琴、古鋼琴與管風琴的練習,呂奈堡圖書館中收藏不少古代意大利、德國音樂家的作品,巴赫一頭扎進去日夜鑽研,同時他為了研究法國音樂,巴赫到且勒宮廷充當臨時樂師,聆賞了許多法國音樂,這些迥然不同於德國的法國音樂,巴赫深為感動與著迷。
 
年少的巴赫刻苦勤學,他像海綿一般的盡力吸收,融合當時歐洲各國各流派音樂的精華,下過比一般音樂家既深且廣的音樂苦功。
巴赫說:「如果任何人都像我這樣下一番苦功的話,同樣也會達到同樣的境地。」
 
不是小溪 是音樂大海
 
當樂聖貝多芬第一次看到了巴赫的作品時,直呼:「他不是小溪,巴赫是大海!」
 
原來德文巴赫「Bach」是小溪的意思,貝多芬第一次看到巴赫作品後,一語道盡他對巴赫音樂才華的賞識和讚嘆!
 
巴赫一生音樂的形式相當多樣化,涉及當時所有音樂的風格與形式,其中以聲樂作品最多,有 300多首宗教大合唱、三部受難曲⋯⋯,巴赫的作品浩如瀚海,可惜大部分散佚不見,1850年歐洲才成立巴赫學會,開始搜集巴赫的手稿。五十年後,1900年巴赫作品全集初版,目前巴赫的作品皆以BWV來編號標示,BWV為曲種的順序、非年代順序,共有500多部、1000首作品。
 
魏瑪青春 科登成熟 萊比錫深刻
 
巴赫一生除幼年較為不詳外,依創作生活可分為:魏瑪、科藤、萊比錫三個時代。
第一期魏瑪時代,巴赫23歲起在魏瑪領主威廉安斯特公爵的宮庭中擔任樂師,此時巴赫兼任教堂管風琴手,正值青壯年的巴赫,音樂風格洋溢著青春的熱情,此時著名的作品有《d小調管風琴觸技取與賦格》、《帕薩卡利亞》,「清唱劇」、四十六首聖詠前奏曲等。
 
第二期科藤時代,巴赫擔任雷奧博王子的宮庭樂長,科藤這六年巴赫邁入成熟的創作高峰期,轉向室內樂和管弦樂的創作,著名的:《布蘭登堡協奏曲》、《法國組曲》、《英國組曲》,1722年完成《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卷和獨步寰宇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等,都是科藤時期的作品。
 
1720年為巴赫生下七個子女的愛妻瑪麗亞去世,次年巴赫和比他小十六歲的女高音歌手安娜‧瑪格達蓮娜結婚,新娘安娜非常了解巴赫的工作,認真地幫他謄寫樂譜,後來安娜為巴赫生了十三個子女。
 
第三期萊比錫時代,巴赫從38歲起至65歲去世為止,均擔任聖托瑪斯教會合唱長之職,虔誠的巴赫向來認為自己的音樂天賦是上帝賦予的,因此晚年的巴赫全心致力於將最美、最崇高的音樂奉獻給上帝!
 
《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曲》、《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二卷、《意大利協奏曲》、《哥德堡變奏曲》⋯⋯以及登峰造極的《音樂的奉獻》和《賦格的藝術》,都是晚年萊比錫完成的經典作品。
 
最後十天 迴光反照
 
巴赫晚年對社會上活動興趣大減,由於長年的辛勤勞累,巴赫的健康亮起了紅燈,視力嚴重減弱、心臟也出問題,就在完全失明的前夕,巴赫靠著模糊的視力,全力創作《賦格的藝術》(BWV1080)。
 
1750年7月,就在家人虔誠祈禱下,一絲光線竄進了巴赫的眼睛,短短的十天巴赫奇蹟似的復明,但卻是迴光反照…是上蒼有意讓他多寫一點賦格、還是再看愛妻最後一眼呢? 不幸隨之高燒不退,巴赫與死神掙扎十天,因心臟病突發而與世長辭!
 
音樂如織綿 既古典又現代
 
綜觀一代曠世音樂偉人巴赫,其音樂為後世推崇與喜愛,並列為經典來讚頌,不外乎巴赫的音樂:既深具古典音樂內涵又兼具現代感。
 
「古典」非指古典樂派、是「經典」之意,巴赫音樂絕大多數具有百聽不厭的特性,其結構嚴謹、表達內斂、音樂的內涵既豐富又深刻,而且作品擁有多樣性與創意性。
 
那「現代感」是指巴赫音樂節奏感很好,即興意味高,大多數的作品具有新鮮、活潑、靈動的特質,既高貴、幽雅、靈妙,又處處充滿生命力,其音樂語彙如織錦般縱橫交錯,嚴密、龐大、複雜,具有數學的精確、邏輯的嚴謹、絕對的美感,更達到了音樂的和諧與至高的純度。
 
以巴赫《無伴奏小提琴曲》為例,此曲仍是小提琴空前絕後的獨奏經典作品,巴赫在這部曲子裡大量使用和弦與對位法,要求同一件樂器演奏出一切的和弦,同時照應多條旋律線的進行,琴曲除了耐人尋味的和弦、對位深度之外,整曲充滿了高貴與靈性的光輝。
 
巴赫最後傳世之作《賦格的藝術》,是巴洛克複調音樂的合集與頂峰之作,也可視為巴赫遺留給後世,總結他自己音樂語法與內涵的作品。
 
以《賦格的藝術》最後一首8分鐘未完成的曲子為例,但見樂音綿延無盡的不斷向上攀昇,多條弦律交織又輕盈的對位、和弦,極其遙遠、崇高的一種精神性、純粹性音樂的探索,在親手譜裡巴赫並沒有指定樂器,有些音樂家認為,這部賦格作品已然超出實際演奏的範疇了!
 
著名的荷蘭史學家房龍博士(Hendrik Van Loon),在巴赫新形象一書中最後一段寫著:巴赫是能給予你投資最大回報的音樂家,他所需不多,你的點滴努力就是他的全部要求。在此之後,大師將親自告訴你如何管理自己的財富(不只音樂),…你會意外發現,你已經擁有了一個世界上任何人都無法奪走的寶藏,這就是對巴赫音樂的理解和熱愛。
 
十九世紀首演 巴赫音樂復甦
 
巴赫在世時是出名的演奏家、樂器鑑定家,而非作曲家,一生沒有顯赫的地位,沒有贏得應有的尊重,大部分作品也沒被出版,更不為人們所理解。
 
1802年德國史學家弗爾凱爾出版了巴赫第一本傳記,1828年浪漫樂派的門德爾松,從一堆陳舊的卷宗發現巴赫《馬太受難曲》,巴赫音樂從此復甦,孟德爾頌特別選擇巴赫當年任職的萊比錫聖托馬斯教堂,將此偉大的宗教作品重見天日。
 
除了門德爾松,舒曼和蕭邦都推崇巴赫,李斯特、勃拉姆斯、布魯克納等音樂家的作品,都曾資借巴赫的音樂,十九世紀巴赫逐漸在音樂家與人們心目中發酵以至於札根,邁入二十世紀後更贏得廣大音樂愛好者的知音與推崇!<ref>[http://www.epochtimes.com/b5/9/7/28/n2605015.htm]</ref>
 
 
==視頻==
5,37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