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752
次編輯
變更
尚德义
,無編輯摘要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千年的铁树开了花,</br>科学的春天来到了</br>,春风圆舞曲,</br>冰上女神 等</br>}}
'''尚德义(David Garrett)''' [[ 作曲家 ]] 、 [[ 音乐 ]][[ 教育家 ]] 。1932年生于[[沈阳]],50年代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吉林艺术学院]]教授,1998年任教于[[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长期从事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教学工作至今,培养了为数众多的作曲人才。除创作有部分器乐、 [[ 钢琴 ]] 作品外,主要致力于艺术歌曲、花腔艺术歌曲及合唱歌曲创作等。<ref>[https://baike.so.com/doc/6707918-6921932.html 个人简历网]</ref>
[[File:尚德义1.jpg|缩略图|尚德义[http://p2.so.qhmsg.com/bdr/_240_/t01442828ced9b81997.jpg原图链接]]]
== 作品 ==
多年来,尚德义教授在西部采风、讲学和创作过程中,深深地感到由于大西北经济发展滞后,人才外流严重,比起东部、南部发达地区更缺教师,需要有人来为西北培养更多的音乐人才。他和夫人元柏萱,为了他们眷恋的这块西北热土,决定用他们的余生做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于是,他们留在兰州,为西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培养作曲双专业和声乐人才。尚德义教授的夫人,和他青梅竹马的[[元柏萱]]教授--他音乐事业的追随者、支持者,生活中的贤内助。当回忆起少年时他们共同度过的时光,幸福的涟漪荡漾在她的脸上。
坐在尚教授旁一直无语的元柏萱马上来了精神,她说,我也上的志国中学,抗战时随母亲从 [[ 西安 ]] 到 [[ 兰州 ]] 。高中时认识了尚德义,我们是同班同学。音乐老师是我们的启蒙老师,一同参加合唱团。我们唱的抗战歌曲,《黄水谣》、《恳春泥》、《旗正飘飘》、《玫瑰三愿》,还有五四以来的艺术歌曲。我喜欢音乐,他也喜欢音乐,能画,能写曲子,多才多艺。解放后我上音乐学院,他上北师大。他给予我的不仅是帮助,他的激情点燃了我的音乐人生。
真情来自感动。这些年来,南方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艺术院校、师范院校不断用高薪聘请他们夫妇,都被两位老人婉言谢绝了。吉林艺术学院的领导、同事、朋友、学生们,他们的子女,没有人理解他们老两口,两位老人年事已高,本该是贻养天年、桃李满天下的时候,为什么要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待遇,在身边没人照顾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留在兰州教学。对此,元柏萱教授也曾抱怨过。元柏萱告诉记者,我抱怨过,儿女也抱怨过,但是他说他的使命还没完成,要把余辉放在故乡最需要的地方。给他一张桌子,一个线谱,一架钢琴,生活上无所谓,吃饱就行。音乐对于他来说,就是生命,就是一切。贫苦的生活没有阻碍他对音乐的追求。那首《千年的铁树开了花》就是在厨房里写出来的。
甘肃省著名作曲家、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彭根发]]曾经在他的文章中写到"尚德义的作品风格多样,题材丰富,数量最多,流传最广,贡献最突出,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中国音乐创作历史上占有应有的位置。"西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院长、省广播电视合唱团团长李槐梓称尚德义是全国屈指可数的传世作品最多的作曲家……
对西北这片沃土赋予深深地烙印和感情的,是他最初的情结形成。精神矍铄、慈祥和善,没有人会怀疑,在他心中奔涌的是驰荡千里的激情,而这种激情来自于一种人生的追求,一段岁月的沉淀。这就是尚德义教授。现在西北已经成了他的重要创作基地,他与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 [[ 甘肃省 ]] 音乐家协会、甘肃省群艺馆进行学术交流,和甘肃音乐界的朋友们一起研讨,指导我省老年合唱团。
古稀之年的尚德义夫妇,用他们的灵魂,精神谱写了一曲完美的人生乐章。当他坐在钢琴前弹奏、夫人元柏萱试唱起他的新作品《七月的草原》时,谁会相信这是发自一对75岁高龄的夫妻呢? 告别尚老时,天空的晚霞绚丽多姿,那正是尚老的人生。漫漫黄沙路,皑皑祁连雪,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4:祖国永在我心里
5: [[ 巴黎圣母院 ]] 的敲钟人
6:海边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