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628
次編輯
變更
亞歷山大·弗萊明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scientist| name = <h4 style="background:#0088dd; color:#ffffff; margin-top:0em; padding:10px 0;">亞歷山大•佛萊明<br />Alexander Fleming</h4>| image = [[File:亞歷山大·弗萊明.jpg|200px|center|缩略图]]| image_size = | caption = [https://i2.kknews.cc/SIG=349dt5p/2n420001705o9877rsn7.jpg 原圖連結] [https://kknews.cc/culture/3jrmoaa.html 圖片來源每日頭條]| birth_date = {{birth date|1881|08|06|df=yes}}| birth_place = 蘇格蘭[[洛克菲爾德]]| death_date = {{Death date and age|1955|03|11|1881|08|6|df=yes}}| death_place = 英格蘭[[倫敦]]| citizenship = [[英國]]| field = [[細菌學]]{{-}}[[免疫學]]| alma_mater = [[威斯敏斯特大學]]{{-}}[[倫敦聖馬利亞醫院]]醫科學校| doctoral_advisor = | doctoral_students = | known_for = [[青黴素|-{zh-hans:青黴素; zh-hant:盤尼西林;}-]]| influences = | influenced = | prizes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45)| footnotes = }} ''' 亞歷山大 · • 弗萊明 '''[[ 爵士 ,FRS(Sir ]],[[皇家學會院士|FRS]]({{lang|en|Sir Alexander Fleming ,1881年8 }},{{bd|1881年|8 月6日 -1955年3 |1955年|3 月11日 |catIdx=F}} ), [[ 蘇格蘭 ]] 生物學家、藥學家、植物學家。1923年發現 [[ 溶菌酶 ]] ,1928年發現 [[青黴素|-{zh-hans:青黴素; zh-hant: 盤尼西林 ;}-]] (又名 -{zh-hans:盤尼西林; zh-hant: 青黴素 ;}- ),這一發現開創了 [[ 抗生素 ]] 領域,使他聞名於世。1945年,他與 [[ 弗洛 里 裏]] 和 [[ 錢恩 ]] 因為對青黴素的研究活動 獲[[諾貝爾醫學獎]]。 ==簡歷==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1881.8.6 - 1955.3.11),英國微生物學家。1881年8月6日出生於[[蘇格蘭]][[基馬爾]]諾克附近的洛克菲爾德。 13歲時隨其兄(開業醫師)去[[倫敦]]做工,由於意外地得到姑父的一筆遺產,進入[[倫敦大學]]聖瑪麗醫學院學習,1906年畢業後留在母校的研究室,幫助其師賴特博士進行免疫學研究。 1918年弗萊明返回聖瑪麗醫學院,加緊進行細菌的研究工作。1922年他發現了一種叫“溶菌酶”的物質,發表了《皮膚組織和分泌物中所發現的奇特細菌》的報告。 1929年弗萊明在《不列顛實驗病理學雜誌》上,發表了《關於黴菌培養的殺菌作用》的研究論文,但未被人們引起注意。弗萊明指出,青黴素將會有重要的用途,但他自己無法發明一種提純青黴素的技術,致使此藥十幾年一直未得以使用。 1939年,在英國的澳大利亞人瓦爾特•弗洛裏(1898—1968)和德國出生的鮑利斯•錢恩(1906—1979),重複了弗萊明的工作,證實了他的結果,然後提純了[[青黴素]],1941年給病人使用成功。在英美政府的鼓勵下,很快找到大規模生產青黴素的方法,1944年英美公開在醫療中使用,1945年以後,青黴素遍及全世界。 1945年,弗萊明、弗洛裏和錢恩共 獲諾貝爾 生理學及 醫學獎。 1943年弗萊明成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1944年被賜于爵士。1945年弗萊明結婚,兒子是個普通的醫生,夫人于1949年去世。1953年再次結婚。1955年3月11日與世長逝,安葬在聖保羅大教堂。[[匈牙利]]1981年發行了弗萊明誕生100周年的紀念郵票。 ==科學研究====== 盤尼西林 ====1928年弗萊明在倫敦大學講解細菌學,那時弗萊明正為了撰寫一篇有關[[葡萄球菌]]的回顧論文,在實驗室裡培養大量的金黃色葡萄球菌(S. aureus),七月下旬黴菌孢子掉進這個培養皿之中,8月份弗萊明本人在鄉下度假,9月3日返回實驗室。這時弗萊明發現長滿細菌的培養皿有個角落長了一塊[[青黴菌]],周圍卻沒有細菌滋長,弗萊明馬上意識到黴菌可能有殺菌作用,並將這個現象發表在1929年的英國實驗病理學期刊。 後來他又作了許多相關的實驗,隨即遇到一個問題,如何提煉單純的[[盤尼西林]],缺乏這個技術,使他無法繼續觀察研究,隨著[[磺胺類藥物]]的出現,人們普遍對青黴素的報告不感興趣。 1935年英國牛津大學病理學系主任[[弗洛裏]]和旅英的德國生物化學家[[錢恩]]合作,研究青黴素的性質、分離和化學結構,解決了青黴素的純煉問題。後來以弗洛裏為首的研發團隊從青黴菌中提取出了[[抗生素]][[青黴素|-{zh-hans:青黴素; zh-hant:盤尼西林;}-]](又名-{zh-hans:盤尼西林; zh-hant:青黴素;}-),牛津病理學系主任的哈裏斯(Henry Harris)曾說過:「沒有弗萊明,不會有錢恩;沒有錢恩,不會有弗洛裏;沒有弗洛裏,不會有希特利;沒有希特利,則不會有盤尼西林。」 1941年首次於人類測試青黴素;青黴素的發現,完全改變了人類與傳染病之間生死搏鬥的歷史,人類的平均壽命也得以延長。弗萊明因此與錢恩和弗洛裏共同獲得了1945年[[諾貝爾醫學獎]]。 == 註解 =={{reflist}}[[Category: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Category:蘇格蘭諾貝爾獎獲得者]][[Category:英國皇家學會院士]][[Category:下級勳位爵士]][[Category:英國生物化學家]][[Category:蘇格蘭生物學家]][[Category:蘇格蘭發明家]][[Category:細菌學家]][[Category:藥理學家]][[Category:英國微生物學家]][[Category:外科醫生]][[Category:倫敦大學教師]][[Category:倫敦帝國學院教師]][[Category:英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人物]][[分類:倫敦帝國學院校友]][[Category:威斯敏斯特大學校友]][[Category:東艾爾郡人]][[分類:死於心肌梗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