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格雷戈爾·約翰·孟德爾

增加 6,50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scientist| name = 遺傳學 格雷戈尔·孟德尔<br>{{small|Gregor Mendel}}| birth_name = 约翰·孟德尔<br>Johann Mendel| image = [[File:格雷戈爾·約翰·孟德爾.jpg|200px|center|缩略图]]| caption =[https://i1.kknews.cc/SIG=dspvk1/ctp-vzntr/qrpr610451r347o79s2862434poqqn28.jpg 原圖連結] [https://kknews.cc/zh-my/news/zabnj33.html 圖片來源每日頭條]| birth_date = {{birth date|df=yes|1822|7|20}}| birth_place = {{flag|奥地利帝国}}[[捷克西里西亚|西里西亚]]{{le|亨奇采|Hynčice (Vražné)|海因岑多夫}}(今[[捷克]][[亨奇采 (維拉舒米)|亨奇采]])| death_date = {{death date and age|df=yes|1884|1|6|1822|7|20}}| death_place = [[布尔诺]](今捷克)| nationality = [[奥地利帝国]]| field = [[遗传学]]| work_institutions = [[圣多默隐修院]]| alma_mater = [[帕拉茨基大学|奥洛穆茨大学]]<br>[[维也纳大学]]}} '''孟德尔'''('''格雷戈尔·约翰·门德尔'''{{NoteTag|该人物通译孟德尔,是中國译名规则中“门德尔”的特例。}},{{lang-de|'''Gregor Johann Mendel'''}},1822年7月20日-1884年1月6日)是一位[[奥地利]][[遗传学家]],[[天主教]][[圣职人员]],[[遗传学]] 的奠基人  孟德尔在1856年至1863年间进行了着名的豌豆实验并 建立了 遗传法则,並提出[[孟德尔定律]]。孟德尔研究了豌豆植物的七大特徵:植物高度,豆荚的形状及颜色,种子的形状及颜色,以及花的位置和颜色。以种子颜色为例,孟德尔发现,当纯品系的黄色豌豆和纯品系的绿色豌豆交配时,他们的后代总是产生黄色豌豆。 然而,在下一代,绿色豌豆重新出现,绿黄比例为1:3。为了解释这一现象,孟德尔提出了一些「[[显性]]」和「[[隐性]]」这个术语。孟德尔在1866年出版了他的论文,说明某种看不见的因素(也就是[[基因]] )可预测、确定生物体的性状。 孟德尔也从事过植物[[嫁接]]和养蜂等方面的研究,此外,他还进行了长期的[[气象]]观测。他生前是维也纳动植物学会会员,并且是布吕恩自然科学研究协会和奥地利气象学会的创始人之一。 ==生平==1822年7月20日孟德尔生于奥地利的[[海因岑多夫]](今[[捷克]]的亨奇采)一個德語家庭<ref name="books.google.com">[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mViRAAAAQBAJ&pg=PA92&lpg=PA92&dq=gregor+mendel+ancestry&source=bl&ots=S1LozTbUOE&sig=aCg4xp_nx0yVXlK80KDem1EL3sU&hl=en&sa=X&ved=0ahUKEwij1oTJ5pfQAhXDy1QKHVviAd8Q6AEIRzAG#v=onepage&q=gregor%20mendel%20ancestry&f=false Solitude of a Humble Genius - Gregor Johann Mendel: Volume 1: Formative Years], Jan Klein and Norman Klein, pp 91-103</ref>。他于1840年毕业于[[特罗保]]的预科学校,进入[[奥尔米茨哲学院]][[学习]]。1843年因家贫而辍学,同年10月到[[圣奥斯定隐修院]]做[[修士]]。1847年被任命为[[神父]]。1849年受委派到[[茨纳伊姆中学]]任[[希腊文]]和[[数学]]代课教师。1851年-1853年在[[维也纳大学]]学习[[物理]]、[[化学]]、[[数学]]、[[动物学]]和[[植物学]]{{sfn|Henig|2000|pp=47–62}}。1853年,他从维也纳大学毕业回[[修道院]]。1854年被委派到[[布吕恩技术学校]]任物理学和植物学的代理教师。并在那里工作了14年。1884年1月6日卒于[[布吕恩]](今捷克的[[布尔诺]])。 ==研究===== 遺傳 法則 研究===约从1856年到1863年,他进行了8年的豌豆[[混種|杂交]]实验。豌豆通常是[[自花受精]]的,但是孟德尔人工地将一个高的同一个矮的品种进行[[混種|杂交]],获得了只产生高植株的[[种子]]。当这种种子自花受精时,它产生的高植株和矮植株是3:1。这样产生的矮植株总是繁育同样的后代,但是三个高植株中只有一个如此,其他两个仍是以三与一的比例生出高和矮的植株来。 孟德尔把他的实验结果解释为每一植株都具有两个决定高度性状的因子,每一亲体赋予一个因子。高的因子是显性,而矮的因子是隐性,因此杂交后第一代的植株全都是高的。当这一代自花[[受精]]后,这些因子在子代中排列可以是两个高因子在一起,或者两个矮因子在一起,或者一高一矮,一矮一高。前两种组合将会繁育出同样的后代,各自生出全是高的或全是矮的植物,而后面的两种组合则将以三与一之比生出高的或矮的植物来。 孟德尔的研究支持了遗传的颗粒说,他并且把研究结果送给提出颗粒说的[[卡尔·威廉·冯·内格里|耐格里]]。但是耐格里对孟德尔的发现不予重视 因为他认为这些发现是“依靠经验的而不是依靠理智的”。 孟德尔于1865年在布吕恩自然科学研究协会上报告了他的研究结果。1866年又在该会会刊上发表了题为《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他在这篇论文中 提出 了遗传因子(现称基因)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等重要概念,并阐明其遗传规律,后人称之为孟德尔定律(包括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但是他的这些发现当时并未受到学术界的重视<ref name=pb>{{cite book |author=Bowler, Peter J. |title=Evolution: the history of an idea |publishe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ocation=Berkeley |year=2003 |pages= |isbn=0-520-23693-9 |oclc= |doi= |accessdate=}}</ref> 。直到1900年, 孟德 定律 才由3位植物学家[[荷兰]]的[[许霍·德弗里斯|德弗-{里}-斯]]、[[德国]]的[[卡尔·科伦斯|科伦斯]]和[[奥地利]]的[[切尔马克]]通过各自的工作分别予以证实,成为近代遗传学的基础。从此孟德尔也被公认为科学遗传学的奠基人。<ref name="history.nih.gov">{{cite web|url=https://history.nih.gov/exhibits/nirenberg/HS1_mendel.htm|title=Nirenberg: History Section: Gregor Mendel|publisher=}}</ref> ==重大影響==這位生前默默無聞的先驅又重新獲得了高度評價,他的論文也被公認為開闢了現代遺傳學 。 ==注释=={{NoteFoot}} ==参考文献=={{Reflist}} == 外部链接 ==* [http://www.mendelweb.org/ 孟德尔网站]{{en}}*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57250 孟德尔:孤独的天才(下)][[Category:奥地利天主教神父]][[Category:奥地利遗传学家]][[Category:奥地利植物学家]][[Category:維也納大學校友|M]][[Category:帕拉茨基大学校友|M]][[Category:1822年出生|M]][[Category:1884年逝世|M]]
34,62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