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增加 29,205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name = <h4 style="background:#0088dd; color:#ffffff; margin-top:0em; padding:10px 0;">西格蒙德·佛洛伊德<br/><small>{{lang|de|Sigmund Freud}}</small></h4>|birth_name = 西格蒙德 ·施洛莫 ·佛洛伊德 (德語:Sigmund Freud,出生名:Sigismund <br />{{lang|de|Sigismund Schlomo Freud ,1856年5月6 }}|image = [[File:西格蒙德·弗洛伊德.jpg|200px|center|缩略图]]|image_size = |alt =|caption = [https://i1.kknews.cc/SIG=1vm85f8/3739/6547217790.jpg 原圖連結] [https://kknews.cc/zh-mo/culture/qeyxy6g.html 圖片來源每 -1939年9月23日),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哲學家,猶太人。生於奧 頭條]|birth_date = {{Birth date|df=yes|1856|5|6}}|birth_place = [[奥 地利 帝国]][[摩拉維亞]][[普日博尔| 弗萊堡 ]] (今 [[ 捷克 ]]普日博尔 ,後因躲避納粹,遷居 |death_date = {{Death date and age|df=yes|1939|9|23|1856|5|6}}|death_place = [[ 英國 ]][[伦 ]]|citizenship =|nationality = [[奧地利]]|fields = [[神經學]]<br />[[心理治療]]<br />[[ 精神分析 ]]|workplaces = [[维也纳大学]]|alma_mater = 维也纳大学([[醫 的創始人,被稱為「維也納第一 博士]],1881年)|doctoral_advisor =|academic_advisors = [[弗朗兹·布伦塔诺]]<br />恩斯特·布吕克<br />卡尔·克劳斯|doctoral_students =|notable_students =|known_for = [[ 精神分析 學派」 ]]|author_abbrev_bot =|author_abbrev_zoo =|influences = [[亚里士多德]]、[[弗朗兹·布伦塔诺|布伦塔诺]]、[[约瑟夫·布罗伊尔|布罗伊尔]]、[[让-马丁·沙可|沙可]]、[[查尔斯·达尔文|达尔文]]、[[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恩培多克勒]]、[[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歌德]]、[[恩斯特·海克尔|海克尔]]、[[伊曼努尔·康德|康德]]、[[尤利乌斯·罗伯特·冯·迈尔|迈尔]]、[[弗里德里希·尼采|尼采]]、[[柏拉图]]、[[亚瑟·叔本华|叔本华]]、[[威廉·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索福克勒斯]]|influenced = <!-- Please include only people mentioned in this article as having been influenced by Freud or working within the Freudian tradition --> [[狄奥多·阿多诺|阿多诺]]、[[路易·皮埃尔·阿尔都塞|阿尔都塞]]、[[哈罗德·布鲁姆|布鲁姆]]、[[安德烈·布勒东|布勒东]]、[[萨尔瓦多·达利|达利]]、[[吉尔·德勒兹|德勒兹]]、[[雅克·德里达|德里达]]、[[安娜·弗洛伊德]]、[[埃里希·弗罗姆|弗罗姆]]、[[卡罗尔·吉利根|吉利根]]、[[尤尔根·哈贝马斯|哈贝马斯]]、[[卡伦·霍妮|霍妮]]、[[卡尔·荣格|荣格]]、[[埃里克·坎德尔|坎德尔]]、[[梅兰妮·克莱因|克莱因]]、[[茱莉亚·克莉斯蒂娃|克莉斯蒂娃]]、[[雅各·拉冈|拉冈]]、[[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利奥塔]]、[[赫伯特·马尔库塞|马尔库塞]]、[[莫里斯·梅洛-庞蒂|梅洛-庞蒂]]、[[威廉·赖希|赖希]]、[[让-保罗·萨特|萨特]]、[[哈里·斯塔克·沙利文|沙利文]]、[[莱昂内尔·特里林|特里林]]、[[贾克梅蒂]] |awards = {{nowrap|[[歌德奖]](1930)}}<br />[[皇家学会|皇家学会外籍成员]]<ref name="frs">{{cite doi|10.1098/rsbm.1941.0002|noedit}}</ref>|spouse = 玛莎·贝奈斯 以別於後來發展出的第二及第三學派 婚姻1886–1939,至他逝世 |signature = |signature_alt =|footnotes =}}
1881年,佛洛伊德獲取了維也納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後,進入一家維也納醫院工作,期間仍未放棄在腦性麻痹,失語症以及微觀精神解剖學方面的研究。這些臨床經驗為他將來對潛意識以及精神抑制機制的深刻理解和精神分析學(一種提倡通過精神分析學家與病人的溝通來治療精神病例的學說)的提出奠定了基礎。 儘管他提出的精神分析學後來有部份人認為並非有效的臨床治療方法,但激發了後人提出各式各樣的精神病理學理論,在臨床心理學的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lang-de|'''Sigmund Freud'''}},出生名:'''{{lang|de|Sigismund Schlomo Freud}}''',{{b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犹太人]]。生於[[奥地利]][[普日博尔|弗萊堡]](今屬[[捷克]]),後因躲避[[納粹]],遷居[[英國]][[倫敦]]。[[精神分析学]]的創始人,被稱為「維也納第一精神分析學派」(以別於後來发展出的第二及第三學派)。 1881年,弗洛伊德获取了[[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进入一家维也纳医院工作,期间仍未放弃在[[脑性麻痹]],[[失语症]]以及微观精神解剖学方面的研究。这些临床经验为他将来对[[潜意识]]以及精神抑制机制的深刻理解和精神分析学(一种提倡通过精神分析学家与病人的沟通来治疗精神病例的学说)的提出奠定了基础。<ref name="Systems of Psychotherapy">Ford & Urban 1965, p. 109</ref> 尽管他提出的精神分析学后来被认为并非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但激发了后人提出各式各样的精神病理学理论,在[[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著有《 [[ 夢的解析 ]] 》、《 [[ 精神分析引 论]] 》、《 [[ 圖騰與禁忌 ]] 》等。提出 “[[ 潛意識 ]]” 自我 本我 超我 “[[恋母情结| 伊底帕斯情 結」 结]]” “[[性冲动| 利比多 ]]” (Libido)、 “[[ 心理防衛機制 ]]” 等概念, 認為 认为 男性天生具有 父娶母的欲望和 [[恋 母情 结]] (即 [[恋母情结| 伊底帕斯情 结]],参見:[[俄狄浦斯]] ),女性天生具有 母嫁父的欲望和 [[恋 父情 结]] (又叫 [[戀父情結| 厄勒克特拉情 结]],参见:[[厄勒克特拉]] ),以及 [[儿 童性行 为]] 等理 。如今其理 的大部分 細節 细节 被心理 拋棄 抛弃 ,但理 的框架和研究方式深深影 後來 后来 的心理 學發 学发 展,而且 对[[ 学]] [[ 学]] [[ 會學 会学]] [[ 文學 ]] 、流行文化等都有深刻的影 ,被世人譽為「精神分析之父」,二十 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 == 生平 ==1856年5月6日,弗洛伊德出生在[[奥地利帝国]][[摩拉维亚]][[普日博尔|弗萊堡]](今[[捷克共和國]][[普日博尔]])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母亲共生了三个儿子和五个女儿,他是长子;还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他的家庭經濟狀況紧迫,住宅拥挤,但他的父母尽力抚养他们,尤其是弗洛伊德。从幼年起,父母就着重培养他的智力,投入的精力往往超过他的兄弟姐妹。 弗洛伊德在他的幼年起已经表现才智过人,9岁时便以优异的成绩提前一年升入中学,在八年制的学习过程中连续六年是班级第一名,特别在[[体育]]这项科目上面名列前茅有七年已久。虽然当时社会上有[[反犹]]的组织,但是他依然于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医学]]。大学时,弗洛伊德对生物学和生理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先后在动物实验室和生理实验室实习,发表了多篇论文。1881年5月,弗洛伊德通过医学院毕业考试,获得医学博士学位。<ref>HOPKINS, P. (1939), SIGMUND FREU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8: 163–169. doi: 10.1111/j.1467-6494.1939.tb02171.x</ref>  毕业后,弗洛伊德继续在{{Link-en|恩斯特·布吕克|Ernst Brucke}}的生理实验室工作。与玛莎订婚后,为了增加收入,接受布吕克的建议放弃理论研究,改行做专职医生。1882年7月31日,弗洛伊德开始在[[维也纳综合医院]]工作,直到1885年8月底。 佛洛伊德的早年生活鲜为人知,因为他至少两次销毁他的个人纪录,一次是1885年,第二次是1907年。 [[德奧合併|納粹德國佔領奧地利]]後,弗洛伊德因為是猶太人的關係,必須逃出[[奥地利]]。佛洛伊德得到他的病人和朋友,[[拿破崙家族]]的[[玛丽·波拿巴公主]]的资助,公主花了一大筆錢,把佛洛伊德一家老小從[[纳粹黨]]手上贖出來。1938年6月4日,佛洛伊德经过[[法国]][[巴黎]]到[[英国]][[伦敦]]的[[汉普特斯]],住在20 Maresfield Gardens,今[[弗洛伊德博物馆]]。当他离国时,弗洛伊德被要求,签署一份他曾被[[纳粹黨]]敬重、善待的声明。 弗洛伊德每天抽一盒[[雪茄]];直到1939年9月23日因[[下颚癌]]而[[安乐死]]。 == 家族 ==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也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特别擅長在[[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 弗洛伊德的孫子,包括[[画家]][[卢西安·弗洛伊德]]和[[喜剧演员]]、[[政治家]]、[[作家]][[克莱门特·佛洛伊德]]。 弗洛伊德的曾孫,包括[[旅行家]][[艾玛·弗洛伊德]]和[[时装设计师]][[贝拉·佛洛伊德]]與传媒巨头[[马修·佛洛伊德]]。 佛洛伊德是[[公共关系]]与宣传学的先驱者[[爱德华·伯尼斯]]的亲舅舅。爱德华的母亲,[[安娜·弗洛伊德·伯尼斯|安娜]]是佛洛伊德的妹妹。他們兩家聯姻,爱德华的父亲,伊里·伯尼斯的妹妹玛莎·伯尼斯,是弗洛伊德之妻。 == 人格基本結構 ==佛洛伊德認為人格或人的精神主要分成三個部分,即[[本我、自我与超我]]。弗洛伊德把人的動機歸納為餓、渴、睡、性等,其中性慾佔主導地位(本我)。但本我往往受到道德、社會法規等現實條件的制約(超我),受到壓抑的衝動透過夢、失語等形式來尋求滿足。弗洛伊德相信一個人如果以前曾經有一些[[創傷]]性的事件而導致心理問題,只要他能夠知覺地再重演一次,並將本我、自我和超我作回平衡的處理,那麼問題就會解決。 === 夢 ===佛洛伊德認為「夢是一種在現實中實現不了和受壓抑的願望的滿足」。他更大膽地認為這些實現不了和受壓抑的願望多半是和「性」有關的。夢是一種[[潛意識]]的活動,由於人的[[心理防卫机制]]壓抑人的本我願望,被[[壓抑]]的願望在潛意識的活動中並不會直接表達於夢中,而是通過扭曲變作為[[象徵]]的形式出現,故夢都是象徵的。佛洛伊德認為夢是由「顯夢」(manifest dream-content)及「隱夢」(latent dream-thought)所組成的。前者乃夢的表面形式,像經過扭曲與偽裝的「密碼」,以表現隱夢。弗洛伊德認為夢可以使睡者的內心渴望滿足;另一個是睡者的求生機制,藉著在夢中重新經歷生命的創痛來保護自己。 == 创新 == === 观点 ===弗洛伊德对两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原理有很大的影响:他同时发展了人类心理构成和内部运作的原理以及心理的组织状况是如何决定了人的行为。这使得他赞成尝试用一些临床技术来帮助治愈[[精神病|精神疾病]]。他在理论上阐述了[[人格]]的发展是基于个人的童年经验。在他的哲学著作中,他主张一种[[无神论]]的世界观;他被颂扬为“二十世纪无神论者的[[试金石]]。” === 早期著作 ===佛洛伊德一个较少为人所知的兴趣是[[神經學|神经学]]。他是大脑性麻痹([[腦麻痺|脑瘫]])论题的早期研究者。 === 潛意識 ===佛洛伊德對當代思潮貢獻最著者,為其[[潛意識心智|動態潛意識]]之概念。19 世紀 [[西方世界|西方]]主流思潮為[[实证主义|實證論]],相信人可取得關於自身及其所處環境之真實認知,並以明智判斷予以掌握。弗洛伊德則認為自由意志本為幻念,人無法全然意識到自我,且行為之因與意識層次所思,關係極微。潛意識之概念可推翻以前理論的原因,在於弗洛伊德提出意識的層次之說,「在表層之下」另有思緒運作。弗洛伊德稱[[夢]]為「通往潛意識之王道」,提供參與潛意識生活的最佳入徑,是說明潛意識「邏輯」之佳例,此邏輯與意識層次思緒之邏輯迥异。弗洛伊德在其[[夢的解析]]一書,發展最初的心理[[拓扑学|拓樸學]],論證潛意識之存在,並描述如何參與潛意識之法。[[前意識]](the preconscious)則被視為存於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思緒層,欲探求之不難。弗洛伊德認為[[啟蒙時代|啟蒙]]理念、實證論、與理性論之完備,可藉由理解、轉化、與掌控潛意識而得,而非給以否認或壓抑。 === 性心理發展 ===弗洛伊德相信個體[[原慾]]的發展,如[[昇華 (心理學)|昇華]](sublimation)概念所示,為不斷轉換客體。人生來即屬「多相變態」(polymorphously perverse),任何客體都可能成為快感之源。隨不同發展階段,人會固著於特定慾望客體——初為[[口慾期]](oral stage)(如嬰兒因哺乳產生的快感),繼之以[[肛慾期]](anal stage)(如小兒控制腸道產生之快感),隨之為[[性器期]](phallic stage),隨後是潜伏期(latency stage),而最後性器官成熟后就會達到生殖期(genital stage)。孩童接著經歷固著性慾於母親之時期,即所謂[[恋母情结|戀母情結]],但因此慾望有著[[禁忌]]的本質,必須予以壓抑——較不為人知的[[戀父情結]](Electra complex)則是性慾固著於父親。 弗洛伊德希冀此模型能放諸四海皆準,故轉求古典[[神话|神話]]和當代民族誌為比較素材。弗洛伊德戀母情結一詞,原名[[恋母情结|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 complex),即取自著名[[悲劇|希臘悲劇]]作家[[索福克勒斯|索福克里斯]]之名作《[[伊底帕斯王]]》(Oedipus Rex)。弗洛伊德說:「我從自己身上發現對我母親的愛,對我父親的妒。如今我認為此乃孩童遍存之現象。」弗洛伊德嘗試於心理動態層面落實此發展模式。每一階段均為邁向成人的性成熟期之進程,該成熟期將產生堅實自我,並發展出延遲慾望滿足之能力。(參見《[[性學三論]]》(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弗洛伊德視伊底帕斯衝突為性心理發展與啟蒙之型態,藉此指出他所確信人性對[[近親性交|亂倫]]的渴求,與壓抑此慾望的必要。他轉求[[文化人类学|文化人類學]]對[[圖騰崇拜]]的研究,主張此崇拜以儀式性演繹,正反映出部落型態之伊底帕斯衝突。 任何對弗洛伊德思想的討論,其影響力深遠又爭議不斷,關於[[性別社會學|女性角色與心理層面之議題]],便無法稱之完備。雖弗洛伊德為早期提倡女性自由與教育之健將(參見其〈[[開化性道德與當代神經失衡]]〉(Civilized Sexual Morality and Modern Nervousness)),一些[[女權主義|女性主義人士]]辯言,不過弗洛伊德對女性性發展的看法,讓[[西方文化]]中女性的進步倒退數十年,向[[第二性|男尊女卑]]的意識型態靠攏。弗洛伊德相信女人為殘缺之男,必須學習接受自身的毀傷(缺了陰莖),謹記想像的生理誡命。他據此提出[[陰莖欽羨]]與[[閹割恐懼]]等術語,描述欲於家庭以外場域,展其才學的女性心理,不僅「豐富」了[[厌女症|歧視女性]]的辭藻,更造成1970年代以前,女性教育權的傷害,增加女性進入傳統以來由男性主導之社會場域的障礙。 雖弗洛伊德的論點受到關心[[女性平權]]人士質疑,然而[[朱立葉·米契爾]](Juliet Mitchell)、[[南西·查德羅]](Nancy Chodorow)、[[潔西卡·班哲明]](Jessica Benjamin)、[[珍·蓋洛普]](Jane Gallop)、[[珍·弗萊斯]](Jane Flax)等[[女性主義理論|女性主義理論家]],認為精神分析理論與女性主義所謀者並不分馳,可面對如其他理論傳統,將其納為己用,去除其中性別歧視成分。另一女性主義者舒拉米斯·費爾史東(Shulamith Firestone),也認同弗洛伊德理論對女性主義運動仍有所用。在其〈佛洛伊德主義:誤導之女性主義〉(Freudianism: The Misguided Feminism)一文中,認為弗洛伊德的論點基本上可謂正確,除一重要細節須作修正:即弗洛伊德寫道「陰莖」處,都可換為「權力」一詞。 此外值得注意處,為弗洛伊德早先認為[[歇斯底里|歇斯底-{里}-症]](hysteria),源自孩童時期之[[性踰矩]](sexual abuse),但之後捨棄此稱為[[誘姦理論]](seduction theory)的說法(參見其《[[性踰矩索引]]》(The Index of Sexual Abuse)),直言許多案例中均發現,孩童時期性踰矩之記憶,並非出自事實,多源自於想像。轉而重視伊底帕斯理論,認為人潛意識均希望與雙親發生性關係。 === 本我、自我與超我 ===在其晚年作品中,弗洛伊德提出心理可分為三部分:[[本我、自我与超我]](id, ego, and superego)。 潛意識的'''本我'''([[拉丁文]]字彙為「it」,原[[德文]]字彙則為「Es」)代表思緒的原始程序—我們 為原始,屬滿足需求的思緒;此字為弗洛伊德根據[[果代克|喬治·果代克]](Georg Groddeck)的作品所建。同屬潛意識的'''超我'''(德文字彙為「Über-Ich」)代表社會引發生成的良心,以道德及倫理思想反制本我。 部分屬於意識層次的'''自我'''(Ich)則存於原始需求與道德/倫理信念之間,以此平衡。健康的自我具適應現實的能力,以涵納本我與超我的方式,與外在世界互動。認為心智並非具單一與同質性之物的立論,仍深遠的影響著心理學領域以外的人們。弗洛伊德極為關注心智這三部分之間的動態關係,特別是三者間產生衝突的方式。 这三个系统错综复杂,交互作用,从而产生各种行为和思想。本我要求自我满足其欲望,超我则要求自我将欲望压抑下去,自我则调和两方面,依照现实环境,采取适当措施。 === 心理防衛機制 ===弗洛伊德認為自我為解決超我與本我之間產生的衝突,會使用[[心理防卫机制]]。使用這個機制需要[[愛慾]](Eros)——[[厄洛斯]],此為[[希腊神话|希臘]][[厄洛斯|愛神]]之名;[[罗马神话|羅馬神話]]則名為[[邱比特|丘比特]](Cupid)。若適當使用,防禦機制可減緩超我與本我間之衝突,但過度或過當使用,而不正視面對衝突,則會造成焦慮或產生[[罪疚]](guilt),最終將導致如抑鬱沮喪的精神失衡。弗洛伊德之女安娜·弗洛伊德,在防禦機制領域的研究相當傑出,但她將首開防禦機制先河的榮耀歸於其父。防禦機制有以下數種:[[否認]](denial),[[反應結構]](reaction formation),[[轉移 (心理學)|轉移]](displacement),[[精神壓抑|壓抑]]/[[审查制度|抑制]](repression/suppression),[[心理投射|投射]](projection),[[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合理化 (心理學)|合理化]](rationalization),[[補償]](compensation),[[昇華 (心理學)|昇華]](sublimation),及[[退化情感]](regressive emotionality)。 * 「否認」為避免去意識到對自我產生威脅的不快事實或現實。例如學生接到表現不佳的成績單,而對自己說成績並不重要——有早期研究者辯稱,弗洛伊德的「否認」,與[[弗里德里希·尼采|尼采]]歸為奴隸或畜群道德的「憤懣」(ressentiment )和「價值的再價值化」(revaluation of values)等概念,相似性極高。* 「反應結構」為意識性的採取某種與潛意識的欲望完全相反的進向。例如某人強烈仇視某一種族,宣稱其理由為該種族低下卑微,但潛意識而言,是其人感覺自身低下卑微才有此說。* 「轉移」為情緒從危險物轉向安全物。例如擊打枕頭,以避免攻擊某人。* 「壓抑」為下意識的將極度痛苦的經驗(如戰爭創傷),強制驅離意識層次;「抑制」則為有意識的進行同樣工作。* 「投射」是將基本上本屬自身一部份某種不快的思緒、動機、慾望、或情感,投射到他人或他物身上。例如一個吝嗇的人會說別人愛斤斤計較,而一個不願承認自己滿腦子想著性的人可能愈容易對別人成天想著性的樣子感到憤怒。* 「合理化」為在情感上讓自我脫離壓力事件。合理化通常不透過接受現實,而經由合理化解釋來進行自我脫離。* 「理智化」為透過建構邏輯的正當性來作出某個決定,而此決定最初的形成原因,來自完全不同於合理化的其他精神狀態。例如甲為了聽[[心靈成長]]課程而購買[[隨身聽]],但卻怕真正的理由無法被人苟同,而告訴友人是為了聽[[搖滾樂]]才購買隨身聽。* 「補償」乃因無法達成某種行為,而代之以另一種行為。例如長子很會讀書,次子可能常逗父母開心來取得注意。* 「昇華」是將衝動導引至社會認同的行為上。如以黑暗陰沉之詩描寫人生的女詩人[[艾米莉·迪金森|愛蜜莉·狄金森]],其創作活動即為一例。* 「退化情感」 指行為回溯到較幼年期(較早發展階段)中的愉悅及滿足 行為,借此平衡 心理 衝突。其常見的例子包括咬指甲、吸姆指、過度進食、易怒與小孩腔調。 === 生死驅力 ===弗洛伊德相信人类由互相衝突的兩種慾望所驅動:原慾能量[[愛慾]]與死亡驅力[[塔納托斯|死慾]]。弗洛伊德所說的愛/原慾,包含所有創造性、及產生生命的驅力。[[死亡驅力]](Death Drive)(或死亡本能)代表一切有生之物內在的衝動,欲回歸至平靜狀態,甚至最終回到不再存在。弗洛伊德直到晚年才認知到死亡驅力,而這兩種驅力的對照,代表了弗洛伊德思想風格的一大革命。 === 宗教心理学 ===佛洛伊德於不同作品中解釋宗教起源。《[[圖騰與禁忌]]》(Totem and Taboo)一書,提出人類起始以「原初部落」方式群聚,此[[多配偶制]](polygamy)組合,包含了一男、多女、及其子嗣。依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男孩生命早期對母親抱有性慾,此[[恋母情结|戀母情結]]為普遍存在的現象。父親有保護部落的能力,因此男性愛慕他,但也同時因父親與眾母親的關係而嫉妒他。兒子們瞭解獨力無法擊敗領導者父親,故合力予以殺害,之後以祭儀宴饗形式啖之,藉此將父親的力量納入己身。然而眾子之後背負的罪惡感,也使其強化對父親的回憶,並予以祭拜。[[本我、自我与超我|超我]]便如此取代父親,形成內化的威權之源。部落內也由此產生[[近親性交|亂倫]]與[[婚姻]]的禁忌,並以象徵性的動物[[犧牲(獻祭)]](sacrifice)取代儀式性的活人宰殺。 《[[摩西與一神論]]》(Moses and Monotheism)一書,則根據弗洛伊德理论重建[[猶太教]]歷史,認為[[摩西]]是埃及人,為[[阿肯那頓]]一神教的信徒,阿肯那頓一神教失敗後,摩西率領埃及邊境地區的少數族群猶太人出走埃及,前往迦南之地,維持一神教的信仰,沿途並與夸底斯部落結合。但摩西嚴格的一神教信仰使百姓們無法忍受,因此殺死摩西。此後,摩西的追隨者(利未人)一方面堅持一神教的傳統與埃及習俗(如割禮),一方面與夸底斯部族妥協,使夸底斯人崇拜的火山神耶和華成為新一神教的神祇。然而聖經學者與歷史 ,因其說法與現存可信史料不符,不予接受。弗洛伊德思想在《[[幻象之未來]]》(The Future of an Illusion)一書另有發揚。論及宗教為一種[[幻象]](illusion),弗洛伊德強調其為一[[幻奇]]結構,人若要進入[[成熟期]],必須脫離此結構。弗洛伊德對潛意識的處理,則偏向[[无神论|無神論]]。 == 弗洛伊德的遗产 ===== 心理疗法 ===弗洛伊德身受[[医生|醫師]]訓練,因此深信其研究與成果為科學產物。然而他的同僚及晚後的心理學者與學院人士,對他的研究與實踐多所批判。如朱立葉特‧米契爾(Juliet Mitchell)等人,提出其中緣由在於弗洛伊德基本立論──即潛意識的懼怕與慾望,啟動我們意識層次的思想及行為──挑戰了關於世界本身,屬於普遍性與客觀性的看法。某些擁護科學人士,認為此說讓弗洛伊德理論失效,使其成為詮解人類行為的一種方式。另擁護弗洛伊德人士,則認為此說同讓科學失效,也使其成為詮解人類行為的一種方式。今日的精神分析,仍與弗洛伊德生前所經歷的醫學與學院,維持相同的曖昧關係。 當今嘗試治療心理疾病的精神治療師,以不同方式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產生關連。某些治療師修改弗洛伊德取向,發展各種[[精神動態]](psychodynamic)的模式與療程。有些則拒斥弗洛伊德的心理模型,但將其療法的某些部分,特別是其中仰賴患者言談以治療形式者,加以改編再使用。[[精神病学|精神醫師]](psychiatrists)身受醫學訓練,但如同弗洛伊德時代的醫師,多排斥弗洛伊德的心理理論,療程中不重視言談,而多仰賴[[激活心理藥物]](psychoactive drugs)。 弗洛伊德的心理理論至今爭議仍大,{{who|許多重要的學院與研究領域之精神醫師|2014-09-11}},認為他不過是個[[郎中]];但也有{{who|其他這方面的重量級人士|2014-09-11}},認同弗洛伊德的理論核心。精神失序常{{who|視為|2014-09-11}}純然的[[脑|腦]]疾,基本上屬[[遗传学|遺傳性]]病源。此觀點強調心理疾病的生理構成。佛洛伊德則相信大部分的精神失序,源自生理構成與環境因素之共成,何者較為重要,則因人而異。 === 哲学 ===不論精神分析作為哲學的形式其價值為何,弗洛伊德引介下列三個概念,與西方以前的[[哲學]]產生斷裂。 * 他創建心理程序的模型,破除了[[勒奈·笛卡爾|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我思]](cogito)。對弗洛伊德而言,思緒產生的程序,非主體直接反思所能探知。自歷史角度觀之,[[卡尔·马克思|馬克思]]意識型態的分析早於弗洛伊德,但後者更將主體性之不明視為根本。二者之後,人實踐的目標,及用來合理化其目標的想法,其構成核心不外乎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史,和馬克思的社會階級角色。 * 在夢、口誤、神經病徵、和精神病患的文字構建等,這些看起來全然難解、無理、和無意義的素材中,弗洛伊德檢視了其中找到的「合理性」。相對言之,在工作活動、政治哲學、制式社會行為這些清楚明白具「合理性」的素材中,他發現了其中的「不合理性」(如純然專斷和怪異的元素)。 * 佛洛伊德從[[言談治療]]引進創新的言說技術,藉此讓人透過間接洩漏潛意識內容的方式以消減沮喪。精神分析療程的逆向程序,顯示了個人如何依據符號壓縮與情緒轉嫁的邏輯,以潛意識的方式形成所遭遇的諸種問題。 == 重要著作 ==* 《[[歇斯底里症研究|歇斯底-{里}-症研究]]》,與[[約瑟夫·布羅伊爾|約瑟夫·布魯爾]](Josef Breuer)合著。(Studies on Hysteria / Studien über Hysterie,1895)* 《[[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 Die Traumdeutung,1899)* 《[[日常生活的精神病學]]》/《[[日常生活 精神病學]]》(The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 / Zur Psychopathologie des Alltagslebens,1901)* 《[[性學三論]]》(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 / Drei Abhandlungen zur Sexualtheorie,1905)* 《[[圖騰與禁忌]]》(Totem and Taboo / Totem und Tabu,1913)* 《[[論自戀]]》(On Narcissism / Zur Einführung der Narzißmus,1914)* 《[[超越快樂原則]]》(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 / Jenseits des Lustprinzips,1920)* 《[[自我與本我]]》(The Ego and the Id / Das Ich und das Es,1923)* 《[[幻象之未來]]》(The Future of an Illusion / Die Zukunft einer Illusion,1927)* 《[[文明及其不滿]]》(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 Das Unbehagen in der Kultur,1929)* 《[[摩西與一神論]]》(Moses and Monotheism / Der Mann Moses und die Monotheistische Religion,1939)* 《[[精神分析概要]]/[[精神分析引論]]》(An Outline of Psycho-Analysis / Abriß der Psychoanalyse,1940)* 《[[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Jokes and Their Relation to the Unconscious,1905) == 关于佛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的书 == === 精神分析:理论与实践 ===* Philip Rieff, 佛洛伊德:道德家的Mind'', 3d ed.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1979)* Anthony Bateman 和 Jeremy Holmes, ''精神分析导论:Contemporary 理论与实践'' (伦敦: Routledge, 1995) === 传记 ===第一本佛洛伊德传记是他自己写的:''精神分析运动的历史'' (1914)和''An Autobiographical 研究'' (1924) provided much of the basis for discussions by later biographers,包括"debunkers" (as they contain a number of prominent omissions and potential misrepresentations)。20世纪以来弗洛伊德少数的主要传记如下:* Helen Walker Puner, ''弗洛伊德:他的生活和思想'' (1947年) —* [[Ernest Jones]], ''弗洛伊德的生活和著作'', 3 vols. (1953-1958) — * Henri Ellenberger, ''Unconscious的发现'' (1970) —* Frank Sulloway,''弗洛伊德: Biologist of the Mind'' (1979) — Sulloway,第 位写弗洛伊德传记的专业历史学家,positioned 弗洛伊德 within the larger context of [[科学的历史]], arguing specifically that Freud was, in fact, a biologist in disguise (a "crypto-biologist", in Sulloway's terms), and sought to actively hide this.* [[Peter Gay]], ''弗洛伊德: 我们时代的生活'' (纽约: W. W. Norton & 公司, 1988) —该书的出版是对反弗洛伊德文学和1980年代的"弗洛伊德战争"的回应。 The creation of 弗洛伊德 biographies has itself even been written about at some length — see, for example, Elisabeth Young-Bruehl, "弗洛伊德 Biographies的历史," in ''Discovering the History of Psychiatry'', edited by Mark S. Micale and [[Roy Porter]] (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 == 影響 ==弗洛伊德的學說造就了[[超现实主义|超現實主義]]、[[存在主义|存在主義]]的出現 。 == 相關概念 ==* [[戀母情結]]* [[戀父情結]]* [[心理防衛機制]]* [[冰山理論]]* [[弗洛伊德式錯誤]]* [[海洋感覺]] == 参考文献 =={{Reflist}} == 参见 ==*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卡尔·荣格|荣格]]* [[安娜·弗洛伊德]], 女儿* [[克莱门特·弗洛伊德]] (孙子)* [[卡伦·霍妮|霍妮]]* [[斯文·約蘭·艾歷臣|埃里克森]]* [[佛洛伊德博物馆]]* [[宗教心理学]]* [[阳具崇拜]][[Category:捷克猶太人|F]][[Category:奧地利猶太人|F]][[Category:LGBT猶太人]][[Category:維也納大學校友]][[Category:思想家|F]][[Category:奧地利心理學家|F]][[Category:奥地利人类学家|F]][[Category:20世纪哲学家|F]][[Category:共濟會會員]]
34,62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