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約翰尼斯·布拉姆斯

增加 20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官方网站 =
}}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lang-de|'''Johannes Brahms'''}},{{bd|1833年|5月7日|1897年|4月3日|catIdx=Brahms, Johannes}})是[[浪漫主义音乐|浪漫主义]]中期[[德国]][[作曲家]]。生于汉堡,逝于 [[ 维也纳 ]]
他是维也纳的音乐领袖人物,大部分的创作时期也是在维也纳度过的。汉斯·冯·彪罗将其与[[巴赫]]、[[贝多芬]]排列在一起称为[[「三B」]]<ref>{{cite book
}}</ref>。他對[[標題音樂]]與[[華格納]]的樂劇形式不認同,而是走純粹音樂路線。
勃拉姆斯創作許多鋼琴曲、[[室內樂]]、[[交響樂]]及合唱曲。勃拉姆斯本身是炫技 [[ 鋼琴家 ]] ,首演過許多自己的作品。勃拉姆斯也和當時不少傑出的音樂家一起合作,包括鋼琴演奏家[[克拉拉·舒曼]]以及 [[ 小提琴 ]] 演奏家[[约瑟夫·约阿希姆]]。勃拉姆斯的很多作品已成為現代音樂會的主要曲目之一。勃拉姆斯是不妥協的[[完美主義]]者,曾毀掉他的部份作品.也有一些未發表的作品<ref>Alex Needham (2012), [http://www.guardian.co.uk/music/2012/jan/13/brahms-piano-piece-premiere?INTCMP=SRCH Brahms piano piece to get its premiere 159 years after its creation] ''The Guardian''</ref>。
== 生平 ==
 
 
=== 早年 ===
勃拉姆斯的父亲,约翰·雅各布·勃拉姆斯(1806-1872)从Dithmarschen来到汉堡寻求音乐演奏的工作。他擅长多门乐器,但主要工作是演奏[[小號]]和[[低音提琴]]。1830年,他娶长他十七岁的裁缝约翰娜·亨丽卡·克丽斯蒂安·尼森(1789-1865)为妻。约翰内斯上有一姊,下有一弟。他出生后,全家先是在汉堡的Gangeviertel地区住了六个月,然后搬到Inner Alster小城Dammtorwall。
 
勃拉姆斯的父亲是他的第一个音乐教师。从七岁起,他师从奥托·弗雷德里希·威利巴尔德·柯赛尔学习彈钢琴。家境贫寒的青年勃拉姆斯曾在低俗的舞厅和妓院中弹钢琴挣钱。早期的传记作家对此十分惊诧,对他的这段经历一笔带过;现代作家指出勃拉姆斯有可能因此对女性有扭曲的认识,以致后来感情坎坷。<ref name="ReferenceA">Richard A. Leonard, abridged from ''The Stream of Music''; Doubleday & Co., 1943</ref>也有学者认为这个故事是假的<ref>{{cite journal |last= Avins|first= Styra |year=2001|title= The Young Brahms: Biographical Data Reexamined|journal=19th-century Music |volume= 24|issue= 3|pages= 276–289|id= |jstor= 746931 |doi= 10.1525/ncm.2001.24.3.276}}</ref>,证据包括勃拉姆斯年轻时朋友的书信,以及汉堡对这类场所的严格管制<ref>Kurt Hoffman, ''Johannes Brahms und Hamburg'' (Reinbek, 1986)</ref>。
勃拉姆斯也短暂地学習过 [[ 大提琴]]<ref>Hoffmann (1999) Kurt. "Brahms the Hamburg musician 1833–1863" Cambridge. Musgrave (editor) Michael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Brahm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nbsp;9</ref>。在柯赛尔之后,勃拉姆斯又师从{{link-en|爱德华·马克森|Eduard Marxsen}}。马克森在维也纳的老师{{link-en|伊格纳斯·冯·西弗里德|Ignaz von Seyfried}}既是[[莫扎特]]的学生,又是[[舒伯特]]的好友。年轻的勃拉姆斯在汉堡开过几场公开演奏会,但直到十九岁进行巡演之后才名声大噪。成年后的勃拉姆斯也经常参与自己嘔心瀝血作品的演出,无论是作为独奏、伴奏,还是重奏组合的一员。他从十几岁起也开始指挥合唱团,后来也成为了精湛的指挥。 
勃拉姆斯少年时就开始创作,但之后毁掉了大多数早期作品的手稿。同为马克森学生的{{link-de|露易丝·加法|Louise Japha}}称,勃拉姆斯在11岁就演奏过自己即兴创作的一首钢琴奏鸣曲,但后来被可惡的作曲家丢弃。
1853年四月到五月,勃拉姆斯作为 [[ 匈牙利 ]] 小提琴家{{link-en|爱德华·拉门伊|Ede Reményi}}的钢琴伴奏,一同巡回演出。途中他在[[汉诺威]]遇到了同为小提琴家和作曲家的[[约瑟夫·约阿希姆]],在[[魏玛]]宫廷又遇到了[[李斯特]]。二人见面时,李斯特亲自视奏了勃拉姆斯的《谐谑曲》。在此之前,勃拉姆斯的許多作品都默默无闻。后来拉门伊与勃拉姆斯分道扬镳,原因据说是勃拉姆斯在李斯特《[[钢琴奏鸣曲_(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會中竟然大打瞌睡。勃拉姆斯对此的解释是自己在旅途中过于劳累。
=== 杜塞尔多夫 ===
勃拉姆斯经常旅行,无论是为了公事、演出还是休闲。1878年起,他经常在春季到意大利的乡村,并在夏天作曲。他喜爱散步,尤其喜欢在户外思考音乐,因为他觉得新鲜空气让他头脑清晰。
1889年,美国 [[ 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的代表西奥·旺格曼(Theo Wangemann)来到维也纳,与勃拉姆斯合作录制了一张试验性的[[LP]]录音。勃拉姆斯在钢琴上演奏了一小段他的第一首匈牙利舞曲。尽管录音开头的语音简介清晰可辨,音乐本身却被噪音淹没。[[斯坦福大学]]曾试图改进过录音质量<ref>[https://ccrma.stanford.edu/groups/edison/brahms/brahms.html "Brahms at the Piano"] by Jonathan Berger ([[CCRMA]], Stanford University)</ref>。这是最早的一张知名作曲家本人的录音。然而对于开头简介的声音是旺格曼还是勃拉姆斯的,还有争议<ref>{{YouTube|BZXL3I7GPCY|J. Brahms plays excerpt of Hungarian Dance No. 1 (2:10)}}</ref>。
1889年,勃拉姆斯获得“汉堡荣誉市民”的称号<ref>[http://fhh.hamburg.de/stadt/Aktuell/senat/service/ehrenbuerger/start.html Stadt Hamburg Ehrenbürger] {{de icon}} Retrieved 17 June 2008</ref>。
98,48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