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约翰·凯奇

增加 33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约翰·凯奇''' ==
'''约翰·米尔顿·凯奇'''( [[ 英语 ]] :'''John Milton Cage Jr.''',1912年9月5日-1992年8月12日),[[美国]]先锋派古典音乐 [[ 作曲家 ]] ,[[勋伯格]]的学生,著名实验音乐作曲家、作家、视觉艺术家。1912年9月5日出生于 [[ 洛杉矶 ]] 。从1950年起,他的名声和影响波及全世界。1961年,他的演讲、论文集以一个意味深长的书名[[《无言》]]出版问世;从此确立了他作为当代一位主要的音乐理论家和美学思考家的地位。作为“机遇”(chance)音乐的代表性人物
== 视频 ==
==生平==
[[约翰·凯奇]]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作曲家、 [[ 哲学家 ]] [[ 音乐 ]][[ 作家 ]] ,他在[[美国]]现代音乐发展史中,处于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约翰·凯奇]]在先锋艺术领域里的地位几乎就是一位领袖或先知。 在[[美国]]高度自由的艺术氛围里,他穷其毕生精力,以严肃的思考、独特的行为方式去探求音乐的新发展,获得人们的普遍关注与理解。
早年学习绘画,但并不得志,曾在Pamona大学和UCLA ( [[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 )学习,但未卒业。后辗转至著名作曲家勋伯格门下学习作曲。凯奇交不起学费,但勋伯格被凯奇欲献身音乐的精神所感动,同意免费为他授课。但凯奇毕竟缺乏一般意义上的专业作曲家所必需的对和声的感觉,两年后勋伯格劝他不要再致力于作曲。40年代,凯奇在北卡罗来纳的黑山学院听到了日本人铃木大拙关于佛教和禅学的讲课,深受其影响,很快成为禅宗的追随者。他开始把禅学思想运用在对作曲的新尝试中,把音乐想象成“无目的的游戏”,认为生活只是生活本身,一切都要顺其自然,而无须刻意从混沌和偶然中寻找出什么秩序,由此成为了“偶然音乐”作曲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他可以打破所有传统作曲技法、所有标准乐器及其标准演奏法为“音乐”所做的既成限定,用一系列连他本人都没有预料也根本不可能预料得出来的音响效果作为他的作品,给听众营造意境并昭示哲理。例如在 [[ 钢琴 ]] 的弦之间夹上异物来创造新的音色,在乐谱中写明各个演奏员要根据自己当时的感觉来随意打开或关上收音机,请钢琴家在台上泼水等等。毫无疑问,这些做法使得凯奇从成名时直到今天,一直都是备受争议的人。但以他的作品影响之大,也已无愧于被载入20世纪的音乐史。
[[约翰·凯奇]]一生中最为石破天惊当然也是最著名的音乐作品当属[[《4分33秒》]](首演于1952年)<ref>{{cite web | url =http://www.sohu.com/a/158243467_718430 | title =在4分33秒的时间里,我们可以听到什么丨约翰·凯奇“音乐游戏说”与后现代艺术美学思潮 | date =2017-07-18 | publisher =www.sohu.com | accessdate =2020-02-01}}</ref>,该作品为任何种类的乐器以及任何数量的演奏员而作,共三个乐章,总长度4分33秒,乐谱上没有任何音符,唯一标明的要求就是“Tacet”(沉默)。作品的含义是请观众认真聆听当时的寂静,体会在寂静之中由偶然所带来的一切声音。这也代表了凯奇一个重要的音乐哲学观点:音乐的最基本元素不是演奏,而是聆听。约翰·凯奇[[《4分33秒》]]的一个纪录片,现场纪录了他那次静寂无声的演出。他走上指挥台,拿起指挥棒,然后像木头一样静止地停在那里,整个音乐厅的人都有点莫名其妙。过了一会,他装模作样地把乐谱翻过一页,还掏出手帕擦了擦汗水,惹来人们的会心微笑,最后,4’33过去,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没看表有多少秒;约翰·凯奇绅士般地致意。有点好笑,好像发生了什么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实验,先锋,像变戏法的魔术一样暂时俘获了有点疲劳而又眼神不大好使的现代人。
 
约翰·凯奇的其他作品还有《方塔纳混合曲》《玩具钢琴组曲》《空洞的话语》等。并出版了[[《关于无的演讲》]][[《从星期一开始的一年》]]等很多专著和谈话录。
98,99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