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馬蘭部落

大小無變化,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部落歷史 ==
1850年左右,馬蘭阿美族人從[[卑南]][[頂岩灣]](Liyafu)遷入[[臺東市]]一帶的平原,隨後又因水患與外敵侵犯等原因而三度遷徙,1887年-1892年間,[[谷拉斯·馬亨亨]]擔任「卡基達安」({{lang-ami|kakitaan}阿美語:kakitaan},意指頭目),率族人由[[鯉魚山 (臺東縣)|鯉魚山]]東南山麓遷至現址,建立馬蘭社(今稱馬蘭部落),其[[阿美語]]Falangaw為當地山麓的名稱。馬亨亨與族人開闢水圳、[[灌溉]]農田,並積極與其他部族建立友好關係,確立了該社的發展基礎與[[勢力範圍]]{,設有阿米賽(Amisay)、依哇里艾(Iwaliay)、依笛姆賴(Itimulay)、達法古按(Tafakuan)、拉辣(Lala)、比那依利(Pinaili)、當瓜旦(Tankuatan)等七個集會所,其中阿米賽位於部落中心,中有不熄的火堆,四周有上下兩層的竹床供青年夜宿,為部落長老召開會議的會場,亦為[[豐年祭]]時舉辦祭典的場所,另外六個會所則位於部落的出入口,有青年(pakalongay)與未婚男子夜宿以防衛,另外部落也在貓山與[[利嘉溪]]岸間建有瞭望台與壕溝,以防備[[呂家社]]卑南族的入侵。後馬亨亨率族人於利嘉溪北岸的吉羅安擊敗呂家社,並與周邊卑南族各部召開會議議和。
1896年6月,馬蘭社197名男子在馬亨亨率領下,與[[卑南族]]的[[卑南社]]與阿美族的[[雷公火社]]在[[雷公火之役]]中,協助[[日本]]軍於雷公火(位於今[[關山鎮 (台灣)|關山鎮]])擊敗清軍將領[[劉德杓]]的殘部。[[明治]]30年(1987年),馬蘭分教場(今[[臺東縣臺東市新生國民小學|新生國小]])成立,有約50名學生。日本政府設置[[蕃社役場]],以[[臺灣總督府警察|警察]]監督部落事務,並給予馬蘭社的原住民土地所有權,禁止卑南族人前來徵收納貢,使防禦需求大為減少。[[大正]]8年(1919年)馬蘭部落因[[霍亂]]而人口大減,集會所由七所簡併為四所,達法古按、比那依利與依哇里艾被裁撤。[[昭和]]10年(1935年),馬蘭部落另於馬蘭派出所旁建立青年團集會所,為部落召開會議之用,亦為日警傳達政令之處。[[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青年因外出征戰而減少,且防禦需求降低,馬蘭部落再次將會所簡併為一所,只留下部落中心的阿米賽集會所。昭和17年(1942年),馬蘭部落總計有2915人,其中男性1474人,女性1441人,因人口增加,部分族人向外移居,形成新的聚落,包括豐谷(Matang)、豐里(Alapanay)、康樂('Ining)、新馬蘭(Fukid)、大橋(Pungudan)、寶桑(Pusung)與豐年(Asiluay)等。
9,0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