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碧岩

增加 1,534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碧岩寺.jpg|缩略图|[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021/f71531f201944560a263e458b8276d97.jpeg '''碧岩寺'''原图连接][https://pic.sogou.com/pics?p=77040501&query=%E7%A2%A7%E5%B2%A9 图片来自搜狐网]]]
[[File:碧岩寺.jpg|缩略图]]
'''碧岩'''位于[[罗源湾]]内碧里村双贵山(亦称弥陀山)上<ref>[https://www.sogou.com/tx?query=%E7%A2%A7%E5%B2%A9%E4%BD%8D%E4%BA%8E%E7%BD%97%E6%BA%90%E6%B9%BE%E5%86%85%E7%A2%A7%E9%87%8C%E6%9D%91%E5%8F%8C%E8%B4%B5%E5%B1%B1%EF%BC%88%E4%BA%A6%E7%A7%B0%E5%BC%A5%E9%99%80%E5%B1%B1%EF%BC%89%E4%B8%8A&hdq=sogou-site-706608cfdbcc1886&ekv=3&ie=utf8& 碧岩位于罗源湾内碧里村双贵山(亦称弥陀山)上 ],穷游网 - biu.qyer.com/p/ixBS...- 2021-2-19</ref> 。据记载,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开始辟为景点,在岩洞中修建碧岩庵,明、清两代都对其修缮和改造过 <ref>[https://www.sogou.com/tx?query=%E6%8D%AE%E8%AE%B0%E8%BD%BD%EF%BC%8C%E5%AE%8B%E6%99%AF%E5%BE%B7%E5%B9%B4%E9%97%B4(1004%EF%BD%9E1007%E5%B9%B4)%E5%BC%80%E5%A7%8B%E8%BE%9F%E4%B8%BA%E6%99%AF%E7%82%B9%EF%BC%8C%E5%9C%A8%E5%B2%A9%E6%B4%9E%E4%B8%AD%E4%BF%AE%E5%BB%BA%E7%A2%A7%E5%B2%A9%E5%BA%B5%EF%BC%8C%E6%98%8E%E3%80%81%E6%B8%85%E4%B8%A4%E4%BB%A3%E9%83%BD%E5%AF%B9%E5%85%B6%E4%BF%AE%E7%BC%AE%E5%92%8C%E6%94%B9%E9%80%A0%E8%BF%87&hdq=sogou-site-706608cfdbcc1886&ekv=3&ie=utf8& 据记载,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开始辟为景点,在岩洞中修建碧岩庵,明、清两代都对其修缮和改造过],穷游网 - biu.qyer.com/p/ixBS...- 2021-2-19</ref> 。1979年后,在洞顶及周围山体植树造林,保护水土,绿化环境 <ref>[https://www.sogou.com/tx?query=1979%E5%B9%B4%E5%90%8E%EF%BC%8C%E5%9C%A8%E6%B4%9E%E9%A1%B6%E5%8F%8A%E5%91%A8%E5%9B%B4%E5%B1%B1%E4%BD%93%E6%A4%8D%E6%A0%91%E9%80%A0%E6%9E%97%EF%BC%8C%E4%BF%9D%E6%8A%A4%E6%B0%B4%E5%9C%9F%EF%BC%8C%E7%BB%BF%E5%8C%96%E7%8E%AF%E5%A2%83&hdq=sogou-site-706608cfdbcc1886&ekv=3&ie=utf8& 1979年后,在洞顶及周围山体植树造林,保护水土,绿化环境],穷游旅行问答 - ask.qyer.com/questi...- 2020-3-27</ref> 。 中文名称 岩 门票价格 免费  地理位置 罗源湾内碧里村双贵山 著名景点 留米石1简介2碧岩镇碧岩镇 - 地理概况碧岩镇 - 自然资源碧岩镇 - 历史文化1 == 简介 编辑==碧岩位于罗源湾内碧里村双贵山(亦称弥陀山)上。沿山而上,山腰迎面挡一巨石,形似青蛙,游人必须侧身而入。再穿过另一洞口,岩巨石   突兀而起,高近百米,势欲撑天,其中天然洞室,宏敞幽藏,洞高30米,宽650平方米。与碧岩相峙者为卧虎山,状似卧虎观潮。两山对   立,俨如巨兽镇海疆。登卧虎山颠,俯瞰碧岩,酷似巨狮奋鬣张口怒吼;周围岗峦起伏,怪石嶙峋,绿树峥嵘,流水潺潺。洞中有留米石、   金鸡笼、“回仙岩”石纹以及倒生的悬藤等“六奇”。清泉从洞顶滴沥而下,昼夜不绝,迎风飘坠,抛洒似珠,如同雪花纷飞,古谓“碧岩   飞雪”,列邑内八景之一。洞顶正中石缝一藤倒悬,卷枝垂干,已历500多载四季不凋,生机勃勃,九月间开白花,迄今种属未明,俗   称“千叶宝莲花”。  据记载,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开始辟为景点,先后在岩洞中建碧岩庵,铺设上山石级,在青蛙石洞口设置石桌、石凳。明代重修碧岩 庵。清道光后仿明式修缮,改称碧岩寺。清同治二年(1863年)重建,系土木结构,单檐硬山顶,面积164平方米,风格古朴,造型大方。岩 洞壁中嵌佛象,左上方建1座7层佛塔。1979年后陆续修复“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破坏的佛像,整修登山石径,并在洞顶及周围山体植树造 林,保护水土,绿化环境。 ==碧岩镇==碧岩镇[1]属甘肃省陇西县南部二阴山区,全镇气候湿润、生态环境良好,水草资源丰富。镇政府驻地距县城25公里。全镇辖11村59社4372 户20248人,其中(农业人口19997人),耕地面积51202亩(其中梯田面积28508.9亩、旱川地面积3757亩),人均占有耕地2.56亩,2006年 全镇粮食总产量4402.9吨,人均占有粮220公斤,人均纯收入1615元。年全镇夏秋比、粮经比分别为36∶64和54∶46,农业结构基本趋于合
据记载 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开始辟 洋芋(玉米)、中药材、劳务、畜牧 景点,先后 全镇四大支柱产业。 岩洞 人均纯收入构成 建碧岩庵 铺设上山石级,在青蛙石洞口设置石桌 洋芋占16%为258元 石凳。明代重修碧岩庵。清道光后仿明式修缮,改称碧岩寺。清同治二年(1863年)重建,系土木结构,单檐硬山顶,面积164平方米,风格古朴,造型大方。岩洞壁 嵌佛象,左上方建1座7层佛塔。1979年后陆续修复“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破坏的佛像,整修登山石径,并在洞顶及周围山体植树造林,保护水土,绿化环境。药材占25%为386元、劳务占
2碧岩镇编辑碧岩镇[1]属甘肃省陇西县南部二阴山区,全镇气候湿润、生态环境良好,水草资源丰富。镇政府驻地距县城25公里。全镇辖11村59社4372户20248人,其中(农业人口19997人),耕地面积51202亩(其中梯田面积28508.9亩、旱川地面积3757亩),人均占有耕地2.56亩,2006年全镇粮食总产量4402.9吨,人均占有粮220公斤,人均纯收入1615元。年全镇夏秋比、粮经比分别为36∶64和54∶46,农业结构基本趋于合理,洋芋(玉米)、中药材、劳务、畜牧为全镇四大支柱产业。在人均纯收入构成中,洋芋占16%为258元、中药材占25%为386元、劳务占2929%为468元、畜牧占20%为308元、其他12%为195元。
碧岩镇属甘肃省陇西县南部二阴山区,全镇气候湿润、生态环境良好,水草资源丰富。镇政府驻地距县城25公里。全镇辖11村5
=== 碧岩镇===
9社4372户20248人,其中(农业人口19997人),耕地面积51202亩(其中梯田面积28508.9亩、旱川地面积3757亩),人均占有耕地2.56亩,2006年全镇粮食总产量4402.9吨,人均占有粮220公斤,人均纯收入1615元。年全镇夏秋比、粮经比分别为36∶64和54∶46,农业结构基本趋于合理,洋芋(玉米)、中药材、劳务、畜牧为全镇四大支柱产业。在人均纯收入构成中,洋芋占16%为258元、中药材占25%为386元、劳务占29%为468元、畜牧占20%为308元、其他12%为195元。
=== 碧岩镇 - 地理概况===
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地区中部,渭河上游,东接通渭县,南连武山、漳县,西邻渭源县,北靠定西市,东西宽52公里,南北长46公里,总面积2408平方公里。辖10个镇,15个乡,280个村,24个居委会,167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8.7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99万人,农业人口42.76万人,人口密度203人/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回等12个民族。全县已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农村贫困面下降到2.8%,3个村达到小康标准。陇西县辖9个镇、8个乡:巩昌镇、文峰镇、首阳镇、菜子镇、福星镇、通安驿镇、云田镇、碧岩镇、马河镇、渭阳乡、宏伟乡、和平乡、柯寨乡、双泉乡、德兴乡、永吉乡、权家湾乡。
地处中纬内陆,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气候温和 。年平均降水量445.8毫米,蒸发量144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292小时。城区年平均气温7.7,年平均无霜期146天,绝对无霜期仅有97天。由于受东亚大气环流和青藏高原外围特殊地形的影响,降水量年际差异大。为农牧气候过渡地带,宜农宜牧,以农业为主。川区、北山为温和干旱区,适宜小麦生长,为全县主要产粮区。南山为温寒半湿润区,发展牧业有一定条件。
=== 碧岩镇 - 自然资源===
1、矿产资源
碧岩镇 - 历史文化
陇西又是古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路桥的必经之地,面积2408平方公里,人口49.8万人。她以悠久的历史彪炳于华夏文明史册,一直为历代郡、州、府治所在地,一度成为陇右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和甘肃省最早的省会。这里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古建筑威远楼雄居县城中心,声闻四达;省级 [[ 森林 ]] 公园仁寿山亭台楼榭,风景秀丽。天下李氏源于陇西,“陇西堂”闻名海内外。这里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东达古都西安,西临省会兰州,陇海铁路纵贯东西,宝兰二线横跨境内,定陇公路建成使用,连霍高速穿境而过,多条国、省公路与铁路在“旱码头”文峰镇交汇,成为连结周边数十个市州县的交通枢纽。
秦置陇西郡,汉设襄武县,在两千多年的 [[ 历史 ]] 长河中,陇西一直为历代郡、州、府治所在,还一度成为甘肃省最早的省会,是陇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下下李氏源于陇西,历代英才辈出,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方兴未艾,分别于1994年、1997和2000年成功举办了“陇西李氏文化全国研讨会”、“陇西李氏文化旅游观光节”和“陇西李氏文化第二次全国研讨会暨西部大开发陇西经贸洽谈会”。陇西将成为凝聚中华文化的重点县之一。
=== 陇西李氏文化===
位于陇山以西、渭水河畔的古陇郡是华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李氏的发祥地。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巍巍陇山,泱泱渭水,孕育了内涵丰富、源远流长的陇西李氏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陇西是李氏宗族的发源地,或是出于忌吊,唐朝废陇西郡,但“陇西”二字已作为大唐李姓的标志为世人所铭记。
=== 仰韶文化、齐家文化===
仰韶文化是 [[ 黄河 ]] 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的代表,在渭河流域,尤其在甘谷、武山、陇西、渭源的渭河上游两岸,散布很广,比较集中。在陇西地区,沿渭河南岸的黄土台地保存了许多仰韶文化遗址。这些遗址的分布从西到东,包括首阳镇的龙头山文化遗址、昌谷乡的梁家坪文化遗址、巩昌镇的张家坪文化遗址、文峰镇的暖泉山文化遗址等十多处。
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遗物丰富。有石器如石刀、石斧.石镞、石杵等;骨器有骨刀、骨针等。出土的陶器最多,如陶刀、陶环、陶纺轮、陶器皿等。陶器多属粗陶,其中彩陶表面红色,表里磨光,并有彩绘,如弧线三角纹、口沿单线纹等。尤其是尖底瓶的彩陶更为光彩夺目,造型独特优美,纹饰严谨,具有流畅感,充分体现了仰韶文化的风格和特征,它是彩陶中的瑰宝。齐家文化是新石器晚期的另一类型的文化,因最初发现于甘肃和政齐家坪而得名。齐家文化在甘肃境内的渭河流域分布较广。陇西地区发同有二十几处遗址,分布在渭河南北两岸的黄土台地上,包括首阳乡韩家坪、梅家咀,菜子乡沙家庄、牟家台子,巩昌镇周家庄,南安乡唐家坪,云田乡红上沟,文峰镇营盘坪,堡子坪等文化遗址。
碧岩镇 - 经济发展
=== 碧岩镇特产党参===
陇西是全国地道药材的重要产区之一, [[ 中药材 ]] 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优良,素有“千年药乡”之称。全县共有各类中药材资源313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连续5年稳定在26万亩以上,其中党参、黄牗红牍芪、柴胡等地道中药材面积占中药材种植面积的90%左右,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集散地,文峰、首阳两大药材市场年交易达10万吨以上,交易额超过5亿元。上海考察团在认真考察了当地的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后,将 [[ 陇西县 ]] 作为上海的中药材种植基地。
全县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612-2778米,构成南山、城川、北山三块条状狭长地带,北山为黄土梁峁沟壑区,城川为渭河河谷平原,南山为中低丘陵,耕地119.78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2.8亩。全县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属温和半干旱区,适种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洋芋等10多种,经济作物主要有胡麻、油菜、药材、大麻等,中药材党参、当归、红黄芪等素以质优量大走俏国内外市场,已形成地方拳头产品,土特产品金钱肉、口条、火腿被誉为“陇原三绝”,腊羊肉、荞粉、腌驴肉、烧鸡粉被列为全省“名特小吃”。
30,7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