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莫瑞·普莱亚

增加 30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职业 = 钢琴家
}}
'''莫瑞·普莱亚''' 1947年出生于[[纽约]],在四岁时就开始接 [[ 钢琴 ]] 课程。他一直在[[海恩]]的教导下学琴,到了1964年,也就是他17岁的时候,进入[[曼尼斯音乐大学]]研读作曲、指挥,而向与[[霍绍夫斯基]]学钢琴。他在此时和一些颇富盛名的团体(例如瓜奈里四重奏团)有许多室内乐演出,也有许多独奏机会。后来他在1972年拿到了利兹国际钢琴大赛的首奖,次年则在伊丽莎白厅作 [[ 伦敦 ]] 的首演。
==个人简介==
<p style="text-indent:2em;"> 1972年的秋天,普莱亚刚在第四届「利兹国际钢琴大赛」里脱颖而出,随后的巡回[[英国]]音乐会,对这位年仅25岁的美国人来说,也是个极大的成功,当时身为领导美国古典音乐厂牌之一的CBS,也迅速地与他签下独家合约,并称他为“继[[霍洛维兹]]、[[塞尔金]]、[[顾尔德]]等人之后的第一人”。
因此当普莱亚在之后几个月,到欧洲大陆的各个音乐城市展现自己的才华时,大家对他期雍很高,而他也没让他的听众失望。实际上,他的言行举止根本无法和印象中的比赛胜者相连。举例来说,普莱亚在1974年[[维也纳]]的音乐节期间举行首演之后,渥夫根.许莱伯如此写着:“看到他的外表,不禁要打个折扣,小小个头,像个16岁的大孩子,而且还有16岁的怠惰模样。”但在钢琴前的这位年轻 [[ 美国 ]] 人,有如神助地将整齐而圆润的音色与醒目的敏捷性一泄而出,我们只得摒除之前的刻板印象,静下心来看他掌握音乐的专注和强烈,《南德时报》的卡尔·舒曼曾开玩笑地描述普莱亚在演奏时的两个小时“如此要命地认真表达”来耗损自己的精力,好像他刚刚被通知即将丧失调整音色的能力似的。” 
事实上,普莱亚早就有独奏音乐家的身份。在那时候,他的音乐表现与一般20来岁的夫轻被描绘的活泼热情、爱现截然不同,取代的是尽可能用最纯粹与专注的态度,表现出位受好评的音乐作品。他的听众,赫伯特在那时引用自《时代》的话:“聆听时不应注意演奏家及作曲家,只应该了解音乐、声音的组织与作品的结构,如此才能体会什么是音乐。”
继承自老传统的[[西班牙]][[犹太人]]家庭,这位钢琴家在演绎的性格上保持全然的真实,而这个特质无疑是受到他的老师塞尔金,以及与他一同在马尔波罗演奏室内乐的伙伴们所影响。当我在八零年伐他见面而做短暂交谈的时候,从闲聊音乐到演绎的根本要素,他以一句话总结其美学观:“每位音乐家的第一个诫命,应该是对他所演出的作品保持忠实。”
普莱亚一直积极地拓展他的演奏曲目,从古典领域直跨至[[舒伯特]]、[[布拉姆斯]]与[[舒曼]]。这些录音(如舒伯特的《降B大调即兴曲》与布拉姆斯的《b小调叙事曲》都忠实地展现出传达音乐讯息的角色:在他的演奏里听不到些许飘浮,或是扭捏作态,表现出比以往录音更为坚实与更具威信的演奏。
这些特质至少可在他的音乐会里听到,因而现场录音(例如与[[祖宾·梅塔]]和[[以色列]]爱乐合作的肖邦两首钢琴协奏曲)就更能提供亮丽音色与高完成度的极致典范。相似的例子地出现在他与[[柯林·戴维斯]]和[[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在1988年于[[慕尼黑]]所合作的葛利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里。
霍洛维兹在生命的最后3年间给予普莱亚的指点,使得普莱亚在诠释上获益良多:霍氏不仅引领他进入李斯特直至[[拉赫曼尼诺夫]]的浪漫世界,也鼓励他应用Z由的弹性速度与表情记号、我们可以在普莱亚演奏的 [[ 肖邦 ]] 《第1号叙事曲》里发觉到这转变的关键,旋律线在严谨的弹性变换里灵勤起来,而且充满宽广的活力。在他的保留曲目里继续往李斯特领域进展,《降D大调慰藉曲》就是他的成果之一。 九零年代的普莱亚,朝向新曲目大步地迈进,他对 [[ 巴洛克 ]] 大师的键盘音乐渐感兴趣,包括 [[ 韩德尔 ]] 、史卡拉第、 [[ 巴哈 ]] 等人。私下他研究古钢琴的表现力,准备好长一段时间,但最后他还是跟随往昔伟大的钢琴巨匠们,以现代钢琴进行录音工作。也许和50岁时米开兰杰里的录音心态一样,他在阅读史卡拉第的《b小调奏鸣曲》的乐谱时,不免为音乐里的浪漫性格增添些许新的生命力,而《A大调奏鸣曲》则让绝佳的大师风范潺流不息。
==个人评价==
98,92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