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世说新语·伤逝

增加 5,055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世说新语·伤逝'''》选自《世说新语》卷二。《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内容大多记载[…”
《'''世说新语·伤逝'''》选自《[[世说新语]]》卷二。《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内容大多记载[[东汉]]至[[东晋]]间的高士名流的言行风貌和轶闻趣事,由南朝宋[[刘义庆]](403~约444年)召集门下食客共同编撰。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依内容分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等等,共三十六类(门),每类收有若干则,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志人小说随手而记的特性。

==原文==

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

王浚冲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亦预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

孙子荆以有才,少所推服,唯雅敬王武子。武子丧时,名士无不至者。子荆后来,临尸恸哭,宾客莫不垂涕。哭毕,向灵床曰:“卿常好我作驴鸣,今我为卿作。”体似真声,宾客皆笑。孙举头曰:“使君辈存,令此人死!”

[[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

有人哭和长舆曰:“峨峨若千丈松崩。”

[[卫玠|卫洗马]]以永嘉六年丧,谢鲲哭之,感动路人。咸和中,[[丞相]]王公教曰:“卫洗马当改葬。此君风流名士,海内所瞻,可脩薄祭,以敦旧好。”

顾彦先平生好琴,及丧,家人常以琴置灵床上。张季鹰往哭之,不胜其恸,遂径上床,鼓琴,作数曲竟,抚琴曰:“顾彦先颇复赏此不?”因又大恸,遂不执孝子手而出。

庾亮儿遭苏峻难遇害。诸葛道明女为庾儿妇,既寡,将改适,与亮书及之。亮答曰:“贤女尚少,故其宜也。感念亡儿,若在初没。”

[[庾文康]]亡,何[[扬州]]临葬云:“埋玉树箸土中,使人情何能已已!”

王长史病笃,寝卧镫下,转麈尾视之,叹曰:“如此人,曾不得四十!”及亡,刘尹临殡,以犀柄麈尾箸柩中,因恸绝。

支道林丧法虔之后,精神霣丧,风味转坠。常谓人曰:“昔匠石废斤于郢人,牙生辍弦于钟子,推己外求,良不虚也!冥契既逝,发言莫赏,中心蕴结,余其亡矣!”却后一年,支遂殒。

郗嘉宾丧,左右白郗公“郎丧”,既闻,不悲,因语左右:“殡时可道。”公往临殡,一恸几绝。

戴公见林法师墓,曰:“德音未远,而拱木已积。冀神理绵绵常,不与气运俱尽耳!”

[[王子敬]]与羊绥善。绥清淳简贵,为中书郎,少亡。王深相痛悼,语东亭云:“是国家可惜人!”

王东亭与谢公交恶。王在东闻谢丧,便出都诣子敬道:“欲哭谢公。”子敬始卧,闻其言,便惊起曰:“所望于法护。”王于是往哭。督帅刁约不听前,曰:“官平生在时,不见此客。”王亦不与语,直前,哭甚恸,不执末婢手而退。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孝武山陵夕,王孝伯入临,告其诸弟曰:“虽榱桷惟新,便自有[[黍离]]之哀!”

羊孚年三十一卒,桓玄与羊欣书曰:“贤从情所信寄,暴疾而殒,祝予之叹,如何可言!”

[[桓玄]]当篡位,语卞鞠云:“昔羊子道恒禁吾此意。今腹心丧羊孚,爪牙失索元,而匆匆作此诋突,讵允天心?”

==特点==

《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的小说发展影响尤其大。《唐语林》、《[[续世说]]》、《[[何氏语林]]》、《今世说》、《明语林》等都是仿《世说新语》之作,称之“世说体”。一说[[晏殊]]删并《世说新语》。

==视频==
===<center>世说新语·伤逝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世说新语:看杀卫玠</center>
<center>{{#iDisplay:q3220xoe6pa|560|390|qq}}</center>

<center>复旦大学:世说新语 教育</center>
<center>{{#iDisplay:9sqOemIFkbM|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850 各地方文學;各民族文學;各體文學]]
276,89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