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9,708
次編輯
變更
内侍省
,無編輯摘要
'''内侍省'''内侍省,官署名,皇帝之近侍机构,管理宫廷内部事务。[[北齐]]初置中侍中省和长秋寺; ; 隋初改称内侍省,后称长秋监,参用宦官和士人,掌侍皇帝,管理宫室之事。
唐代或称内侍省,或称内侍监、司宫台,专用宦官,由内侍监、内侍、内常侍等为首官,掌传达诏旨,守御宫门,洒扫内廷,内库出纳和照料[[皇帝]]的饮食起居等事务。宋代增置入内内侍省。元代有侍正府。明代分设内官12监,4司、8局、共24衙门,不设相当于内侍省的统辖机构。凡前代宫内各官署之职务,几乎全归宦官,权力甚至超过外廷正规机构。清代将宦官统归内务府管辖,遂无[[宦官]]专掌之官署。
==机构==
内侍省是宋代宦官的总机构,另设入内内侍省以统辖亲信宦官。《宋史? ? 职官六》说:“入内内侍省与内侍省号为前后省,而入内省尤为亲近。通侍禁中,役服亵近者,隶入内省。拱侍殿中,备洒扫之职,役使杂品者,隶内侍省。”入内内侍省的宦官职衔有都都知、都知、副都知、押班、内东头供奉官、内西头供奉官、内侍殿头、内侍高品、内侍高班、内侍黄门等。内侍省宦官职名有左班都知、副都知;右班都知、副都知;押班,内东头供奉官、内西头供奉官;内侍殿头,内侍高品、内侍高班、内侍黄门等。自供奉官至黄门,以180人为定员。凡内侍初补者,称为小黄门,经恩迁补者,则为内侍黄门。宦官的高级官称另有内客典使、延福官使、宣政使、宣庆使、昭宣使等。
[[元丰改制]]后改为通侍大夫、正侍大夫、中侍大夫、中亮大夫、中卫大夫、拱卫大夫等。[[宋朝]]不准宦官参预政事,故专设官阶,使不与士人混淆。授官最高不过“留后”,平日只“供洒扫”。不过,从神宗朝起,又重用宦官,[[宋徽宗]]时,宦官竟握兵权。南宋时,重申禁令,不许宦官干预朝政,不准兼兵职,不准申请提领外朝官职。如违反规定者,要受到流放二千里或除名的惩处。与此同时,又规定外戚只准“奉朝请”,坐享富贵,不准预政,不准管军,不许通宫禁,不许接宾客,不得任文官或“二府”(中书和[[枢密院]])的职务。对于女后,宋代统治者也认识到“贼根本,起皇后阁前”,因此宫禁严密,几乎把她们与外廷隔绝;在舆论上,宣传“女后不可使预事”,“勿专政于女后”的[[政策]]。这些做法都是接受汉唐以来外戚宦官擅权,扰乱朝政的经验教训。
==升迁秩序==
入内供奉官供奉作为职官形式在唐初以侍御史内供奉和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出现。到了[[唐玄宗]]时期,又有翰林供奉。但 是即使是在[[唐朝]]内供奉官已然有所区分。其一为向中央负责,履行职责。其二则 较晚于前一种出现,往往任职于地方,虽有内供奉之名,但一般不履行其实际[[职责]]。到了宋代,入内供奉官在一定意义上较内侍省供奉官更多地继承了唐内供奉官制度。
大中祥符二年二月之后,入内供奉官即为入内东头供奉官和入内西头供 奉官简称,从八品。实际为内廷阶官, 除去内廷事务,无实权。皇帝有需要时则可临时差遣其担任某种监管类的职责。除此之外,还有入内殿头、入内高品、入内高班、入内黄门。入内高品、入 内高班和入内黄门皆为入内内侍省内侍殿头、入内内侍省内侍高品、入内内侍省内侍高班以及入内内侍省内侍黄门的简称。其中,入内黄门为入内内侍官中的最 低一级,由小黄门迁。入内高品则位于入内高班之上,政和年间两者分别改称为 左班殿直和右班殿直。入内高品之上为入内殿头,正九品官。四者都为入内内侍省中低级别的[[官员]],履行的也都是相对远离[[权力]]中心的内廷事务,其重要程度也 无法和供奉官以上的入内内侍省官员想比拟。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