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二郎神庙

增加 1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宋史·高宗本纪》载:绍兴十二年(1142)八月,“秦桧以秦商之半畀金”;绍兴十六年(1146)二月,再“诏以商地予金”。清康熙《续修商志》亦载:“和议成割商畀金”。俗传棣花东之小河,即南宋和金之分界线,为了立标志界,金人于金大安三年(1211)按照喇嘛寺造型,融合汉人建筑艺术,设计建成棣花街二郎庙,为金、汉建筑工艺之合璧。
唐为棣花驿,无稹、白居易等诗人多次唱和于此。历代所筑楼台亭阁、水榭栏干、烟柳画桥、荷花鱼池以及丹江南岸丹崖之上排排悬空古洞,为其地增添了不少泽国风韵和神秘色彩。因风景优美、文人凑趣成十,日“棣花十观”:昙花胜迹、古塔钻天、松云藏月、怪石志异、南山飞瀑、甘泉自美、二龙拱桥、蝎尾接塬、圣庙神修、魁楼映瑞。由于历经兵燹,胜地古迹损坏几尽。而今值得一顾的唯飞檐斗拱、上复五彩琉璃瓦之法性寺佛殿,特别是二郎庙、由于二郎庙的奇特造型和历史典故,各方游人纷至沓来,争睹其神奇风彩。[1] 
==历史==
二郎庙修建于金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距今已有790多年的历史。相传金国侵略南宋到龙驹寨后,遇到这里的南宋将士奋力抵抗,久战不分胜负,当朝宰相秦桧力主求和,便割商给金,金国为了立标志界,按照喇嘛寺的造型,融合汉人建筑艺术,建成棣花街二郎庙。
二郎庙,初祀曾在灌口“斩蛟”(治水)为民除害的李冰次子——“二郎神”李二郎。到明、清,受《封神演义》、《西游记》、《劈山救母》等文艺作品的影响,改李二郎为杨二郎——杨戬(二神均住灌口,称真君,排行第二。故一些学者谓“杨戬系从李冰次子故事转化而来”。因之以后修葺神庙时,改塑为小说或舞台上扬戬扮象)。
二郎庙是商洛地区最古的建筑,历代曾经五次修葺,至.今古风犹存。[2] 二郎庙外墙壁上留有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书写的革命标语 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实物资料。二郎庙历经几百年兵荒战祸,年久失修,几尽倒塌。该庙旧时曾有牌楼、乐楼。乐偻设计别致,与两侧过凤式菩萨庙及魁星楼相连接,旧日乡绅权贵看戏,设座东、西侧楼,于“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85年9月陕西省文物事业管理局拨专款重修,现列入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现共有面积3663.63平方米。 二郎庙既属文物古迹且属革命圣迹。1934年至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司令部和政治部,曾在此驻扎,分别在二郎庙和关帝庙山墙上书写两幅斗大黑字标语。“为创建陕西苏维埃而战!”“建立陕西苏维埃政府!”红军走后,国民党地方当局多次勒令铲除,但当地人民每次只用白土刷遮,终将标语保护下来,然至“文化大革命”中被毁。[4]
二郎庙既属文物古迹且属革命圣迹。1934年至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司令部和政治部,曾在此驻扎,分别在二郎庙和关帝庙山墙上书写两幅斗大黑字标语。“为创建陕西苏维埃而战!”“建立陕西苏维埃政府!”红军走后,国民党地方当局多次勒令铲除,但当地人民每次只用白土刷遮,终将标语保护下来,然至“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构造==
二郎庙其建筑因是金人所建,所以按照喇嘛庙造型,又融合汉人建筑艺术风格修建而成,为金汉艺术之合璧。
===山西交城===
该庙始建年代不详,据传该庙在清末是功能最完善的一所祭祀祠庙,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山门雄壮,庙貌巍峨,大殿坐北面阔五楹,旁有辅院,乐楼坐南,位置在交城县义东都(今交城义望村东北),义望村南带汾河支流,汾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也是山西省内最大的河流,该村地理位置仅靠太原,建庙的时代背景:从顺治元年到宣统三年(1644——1911年),是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时期。在这260多年的时间里,清代经济大致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即清代前期经济、中期经济和晚期经济三个历史阶段。其间,清代经济经历了由破坏到恢复,由繁荣到恢复,由繁荣到衰落的发展变化。顺治元年到康熙六十一年(1644—1722年) [[ 清朝 ]] 皇帝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国民经济的政策和改革措施,抓住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这个关键环节,使清代经济从明末清初的长期战乱和经济崩溃中得到恢复和调整。从雍正元年到道光二十年(1723—1840年),清代经济进入他的中期阶段。这个阶段是清代社会的繁荣时期,这种繁荣局面的重要原因是清政府在赋税制度方面的改革,“摊丁入亩”赋税制度的改革,是康熙时期“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的直接延续,它简化了税收的手续,按照土地多少征税,减轻了贫苦人民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税不均的严重状况。有记载,1739年,已未,清乾隆四年,山西大规模地推行“摊丁入亩”,百姓称便。而蒲州府之万泉、解州之安邑反对,声称;当地富民无田,多贸易,苦摊丁于地,是让贫民大富户输粮纳银。知府便允许两县暗中使用旧法,但名义上是摊丁入亩了。 清晚期经济从道光二十年(1840年)起,至宣统三年(1911年)止。这个时期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过程。在这百姓称便的时候,天灾也不断,1736年—1767年间为太原县的一个水患高峰。在此期间,太原县水患频率最高达到1。从灾情方面看,这一时期较轻,如1746年山西巡抚阿里衮的奏折“五六月以来,陆续得雨稍多,汾河消纳不及,致太原县西寨等庄,阳曲县老军营等庄,临河地亩被水淹浸,民房亦间有坍塌。”1821—1851年间太原阳曲水患频率又有所上升,灾情较以前也有所加重,如1835年鄂顺安奏“又堪得阳曲县属之前北屯等二十九村,被水成灾六分,西流等二村成灾五分。该村被水浸淹全塌瓦房八十七间、土房六百三十九间,半塌土房五十七间,又堪得……浸淹全塌土房一千一百一十七间,半塌土房三百二十四间。”但在1852—1911间太原、阳曲二县水患频率达到了本文研究时段的最大值,从灾情看,清末达到了空前严重的后果,如1886年山西巡抚刚毅奏“省城自本年六月二十三日(7月24日)起,连日大雨如注,昼夜不停,汾河水势渐涨……河水异常汹涌,冲决北沙河之金刚堰并大坝护城两堰,夺溜而来……水旱西门及大南门同时冲开,势莫能御,共淹万余间,倒塌甚多,城垣亦有陷裂……灾民三千余名,……其淹毙男妇三十名……”秦汉以来,汾河上游时农时牧,土地利用方式交替变化,并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地垦殖率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不断减少。唐宋之际,该区域成为京畿,大兴土木修建宫室庙宇的木材供应之地。特别是从明初年修筑长城开始,山西、大同二镇驻扎近20万人,实行大规模民屯、军屯、商屯,致使汾河上游水土流失加剧。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陆续推行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等鼓励政策,人口、耕地进一步增长,大量坡地被开垦,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发展为强度级别,而清以前河道的情况,明代成化九年(1473年)《山西通志·津梁》有“汾河渡,夏秋置舡济之,冬春置土桥”。又有“米阳渡,在清源县东五里米阳村。汾水南流,阔约八十步,路通徐沟县”。按,米阳渡应在夏秋也为渡船,河面宽合公制128米,与唐中城汾桥长度近似。
上述事实表明;自唐初至 [[ 明代 ]] 中期历时783年之久,汾河太原段水面宽在116—128米之间。当时泄洪能力接近二百年一遇。至少明代太原汾河有三处渡口,即汾河渡、米阳渡、南屯渡,分别在今小王村、长头村、及南屯村。当时“晋阳八景”之一为“汾阳古渡”。诗人刘孔明有诗《汾河晚渡》云:“汾江一水浩无涯,傍晚江边笑语谐,待渡马厩堤畔柳,唤舡人立岸头沙,橹声远逐中流急,帆影轻随落日斜”。同样描写的诗还有祝颢 、张颐以及元人小仓月、姜彧等的题咏,都是南方一派水乡的景象。据《山西志辑要》,到乾隆末除以上三处渡口之外,又增加东草寨渡,在今太原市小店区草寨村,路通徐沟县。上述资料表明,当时汾河径流量的年内分配较为均匀,洪枯比值较小。乾隆二年1737夏,交城一带大雨,平地水深尺余,禾尽漂没。玄月地震。乾隆十九年1754筑静滥堤于磁窑河西岸,乾隆三十一年1766编审各都甲人丁,全县共21 752人丁。乾隆三十二年1767汾河东徙,文峪河西徙汾河故道。
乾隆三十三年1768暴雨冲倒卦山古柏20余株。清 [[ 乾隆 ]] 初年就开始太原水患的程度逐步加重了,势必会造成民众的伤亡,民间百姓为祭祀李冰父子保佑该地平安避祸,在清代乾隆年间,义望村水患不断,据村中濬突尾古渠并修桥碑记“吾乡为山水漂泊,贻范最深,将农田数十顷尽灭…由是乡人宋囗囗、囗囗枝等起义…”中知该村防汛之事,此庙应为祈神避水而建,以抚民心,聚地主富绅乡邑之资,在太汾官道南,村东北位置修建二郎庙,该庙为单檐歇山式卷棚顶,甚为壮观,内列有鲁班神、财神、二郎神。乡人以二郎为水神,神像硕大,身披金甲,手执利刃,白面三目,英武威严。作为本村乡土保护神,以祈求消除水患,合境平安。配祀有鲁班神、财神,还作为狐爷神回村时的巡处,可见其重要性。二郎庙是一座巍巍古庙,清光绪年间重修,七八十年代曾用作加工厂,后废弃,有众人争相取料,改建成房屋,今已荡然无存,成一憾事。
===长泰县===
8,60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