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谭元寿

增加 26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谭元寿.jpg|缩略图|谭元寿[http://a0.att.hudong.com/52/16/01300000222260121942168860404.jpg 原图链接][http://image.so.com/v?src=360pic_normal&z=1&i=0&cmg=e584c932c39d97c485faf712edf362e0&q=%E8%B0%AD%E5%85%83%E5%AF%BF&correct=%E8%B0%AD%E5%85%83%E5%AF%BF&cmsid=bf638c6c43ecfb62efcf529bf865bf55&cmran=0&cmras=0&cn=0&gn=0&kn=0#multiple=0&gsrc=3&dataindex=6&id=68cda5de5c78d4a4567eb46f040164ee&currsn=0&jdx=6&fsn=60&adsimgsn=0 原图地址]]]
''' 谭元寿 ''' ,男,[[汉族]],出生于1928年,[[北京]]人,[[祖籍]][[武汉]]江夏。[[京剧]][[武生]]、老生,民盟盟员。著名京剧武生、老生表演艺术家,谭门第五代嫡传人 ,著名京剧大师[[谭富英]]的长子,[[谭小培]]之孙,[[谭鑫培]]的曾孙,曾祖父谭鑫培为京剧老生谭派创始人。谭元寿是当今谭门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传统京剧代表作品有《沙家浜》、《红鬃烈马》、《定军山》、《南阳关》《定军山》、《桑园寄子》、《问樵闹府》等,其在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中饰演的郭建光这一角色被全国广大观众所熟知。<ref>[http://history.xikao.com/person/%E8%B0%AD%E5%85%83%E5%AF%BF 梨园百年琐记- 人物:谭元寿]</ref>
==人物简历==
1938年谭元寿入富连成科班元字科,从雷喜福、王喜秀、张连福、刘盛通、宋继亭等学老生;师从王连平、沈富贵、茹富兰、钱富川等学武生,受到严格的基本功训练。
1945年结束科班生活,曾为 [[ 荀慧生]]"挎刀"、参加裘盛戎的班社,出科后拜李少春为师。
1947年谭元寿和杜近芳在 [[ 北京 ]] 合演《红鬃烈马》,获得好评。
1949年曾自行挑班。1954年参加北京京剧团。
1984年受邀参加 [[ 中央电视台 ]] 春节联欢晚会表演京剧《定军山》
1990年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再度表演京剧《定军山》
'''扮演郭建光“感觉非常累”'''
谭元寿扮演的 [[ 郭建光 ]] 果然很成功。当时无人能替,谭元寿一直是一个人扮演。1965年,谭元寿在上海剧院连演了40场。后来,他虽然不能再演《沙家浜》了,但作为谭派第五代掌门人,仍坚守在舞台上。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谭元寿作为京剧界老艺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传统戏复出不久,他便出演《黑水国》、《龙凤呈祥》和《群英会》等剧目,功力不减当年。此后,谭元寿一直是北京京剧院的主力。为了进一步传扬国粹艺术,他先后为近20部老戏录音进行了配像,为发展京剧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独一无二的七代梨园世家==
《沙家浜》最初并不是样板戏,它是从沪剧逐渐演变并传唱全国的。1953年成立的上海人民沪剧团,在当时沪剧界中力量最雄厚。1959年,现代革命题材的《星星之火》演出获得成功后,剧团打算再上一部新作。后来,听说有一部纪实文学作品《血染着的姓名》写得很好,剧团同志找来阅读,深深为36位新四军伤病员艰苦斗争的事迹所感动,认为是很好的题材,而且适合沪剧。剧本初稿完成,取名《碧水红旗》,后又改名《芦荡火种》。1960年11月27日,上海人民沪剧团首演《芦荡火种》,获得成功。从此,《芦荡火种》成了保留剧目,"文革"前演了370场,观众达56万人次之多。谭元寿回忆说:"刘少奇同志观看《芦荡火种》后也给予好评,这就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刘少奇曾任新四军政委,他的肯定意味着这个剧目在政治上站得住。
1964年初,《芦荡火种》去北京公演,被北京京剧团一眼看中,由著名作家 [[ 汪曾祺 ]] 等人执笔,改编为京剧。赵燕侠演阿庆嫂,高宝贤演郭建光。后来,演员又做了变更。阿庆嫂用A、B角,赵燕侠、刘秀荣轮流演出,郭建光则由谭元寿饰演。
当京剧《芦荡火种》修改得比较成熟时,请毛主席观看。毛主席提了3点意见:一是鲜明地突出战士的英勇形象;二是原结尾利用胡传魁结婚,战士们化妆成鼓手、轿夫袭击,风格近乎闹剧,应该"要突出武装斗争的作用,打进去";三是故事发生在沙家浜,中国许多戏用地方为戏名,这出戏名字可改叫《沙家浜》。
100,00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