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剑阁县

增加 23,796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剑阁县1.jpg|250px|缩略图|右| [http://img0.imgtn.bdimg.com/it/u=1819592837,2566398143&fm=26&gp=0.jpg 原图链接][http://image.baidu.com/ 图片来自…”
[[File:剑阁县1.jpg|250px|缩略图|右|
[http://img0.imgtn.bdimg.com/it/u=1819592837,2566398143&fm=26&gp=0.jpg 原图链接][http://image.baidu.com/ 图片来自携程]]]

== 剑阁县 ==

'''剑阁县'''隶属四川省广元市。东晋永和三年(347年),于晋寿县境始置剑阁县。唐先天二年(公元713年)设剑州,民国二年改州为县,因境内有“剑阁道”而称“剑阁”。

剑阁县,位于四川盆地北缘,地处川、陕、甘三省结合部,守剑门天险,“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有“川北金三角”、“蜀道明珠”之美誉。全县幅员面积3204平方公里。剑阁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光照比较适宜,四季分明,大陆性季风明显。

剑阁县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国商品生猪调运大县、国家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实施重点县,1996年文化部授予剑阁“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10.15亿元。

[[File:剑阁县2.jpg|250px|缩略图|右|[http://img4.imgtn.bdimg.com/it/u=3452559344,3778390914&fm=26&gp=0.jpg 原图链接][http://http://image.baidu.com/ 图片来自携程]]]

==历史演变==

夏商时,今剑阁县属梁州。西周时属雍州。春秋战国时(前770-221年)大部分蜀国辖地,东南小部属巴国领域。周慎靓王五年,即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前316年)归秦国版图。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剑境大部属蜀郡葭萌县,东部属巴郡阆中县。

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剑地分属于广汉郡梓潼县、葭萌县和巴郡阆中县;东汉建武十二年(36年),分属于梓潼、葭萌、德阳、阆中四县管辖。

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刘备据蜀,分广汉郡葭萌、梓潼、白水、涪县置梓潼郡时,始在今剑阁境内新立当德县(治地在汉阳镇境内,故城名黄芦城)①,隶属梓潼郡。

三国时,当德县为蜀汉领地。蜀丞相诸葛亮以汉德县有“大剑至小剑隘束之路三十里,连山绝险”②,于此“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又于大剑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峙处,倚崖砌石为门,置阁尉,设戍守,成为军事要隘。

西晋泰始三年(267年),汉德县属梁州梓潼郡。太安二年(303年)至永和三年(347年),汉德为“成汉”领地。

东晋永和三年(347年),于晋寿县境新置剑阁县(治地在下寺镇大仓坝,即小剑故城),与汉德县同属梓潼郡;太元十五年(390年)废剑阁县。

南朝宋元嘉初年,汉德县改属梁州白水郡,继复改梁州晋寿郡。南齐建元初复归梓潼郡,不久即废。

南朝宋元嘉初,于汉德境内侨置南安郡、县,领桓道、中陶2侨置县。元嘉三年(435年),侨置武都郡及武都、下辨县(治今武连南老武功桥处),茂陵县(治地梓潼县上亭铺)属益州。

南朝宋大明中(457-464年),南安郡始改侨置为实郡,领南安(今普安镇为郡治)、白水(今店子乡)、华阳(今王河乡南)、梓潼(今梓潼县城关镇)4县及寄治南秦州桓道、中陶2县。

南朝齐时(479-502年),南安郡领南安、白水、华阳及乐安、桓道2侨置县,梓潼县还隶梓潼郡;新巴郡改为南新巴郡,仍领1县;改武都为扶风郡,领武功(武都、下辨县更名)、茂陵、华阴(今开封镇境)3县及寄治汉阳、略阳、安定3县。

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始在境内立南梁州(州郡县同治今普安),辖南安郡(领县未变),辅剑郡(扶风郡更名),南新巴郡。天监四年(505年)至大同元年(535年)其间30年,南梁州3郡及属县入于北魏。梁末,武陵王据蜀称帝,改南梁州名安州,仍领原郡县。

北朝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因先下安州,始通巴蜀,改安州为始州③、南安名普安,领4郡6县:普安郡辖普安县(南安郡县更名)、永归县(白水更名);黄原郡轄黄安县(华阳县改置)、茂陵县(自辅剑郡改隶,后废);安都郡辖武连县(辅剑、武功更名)④;潼川群(今梓潼县石牛铺)⑤。

北周时,始州隶于利州总管府,仍辖普安、黄原、安都、潼川4郡,除茂陵县废外,安都郡增领胡原县(天监十八年分巴西郡阆中地新置县来属,治今香沉乡群英村)。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始州领普安、永归、黄安、安寿、武连、胡原(开皇七年更名临津)、阴平(由龙州来属,治今江油县小溪坝阴平村)7县。大业三年(607年)改始州为普安郡,领县未变,安寿还名为梓潼(治地移今梓潼县连枝坝)。

唐武德元年(618年),普安郡复称始州,属利州总管(都督)府,贞观六年罢,改属剑南道及东川节度。圣历二年(699年)新置剑门县属始州。先天二年(713年)改始州为剑州⑥,“取剑阁为名也”。至此,剑州之名始见于世。天宝元年(742年)改剑州为普安郡。乾元元年复名剑州,领普安、黄安(唐末更名普成)、武连、梓潼、阴平、临津(迁治今白龙镇),永归、剑门8县。

隋唐时,于剑门关设军事建置,立关令并置大剑镇(治地剑门场),小剑戍(今下寺大仓坝)。

五代时,前蜀、后唐、后蜀,剑州为其领地,辖县未变,属昭武军节度。

宋乾德三年(965年),置剑州普安军,属西川路,仍领原县。乾德五年,省永归县隶属剑门县。开宝六年(973年)属峡西路,太平兴国六年属川峡路,咸平四年(1001年)后,属利州路。景德二年(1005年),剑门县隶属于剑门关都监。景德三年,剑门关直隶京师,以东京兵出戍。剑州只领6县。熙宁五年(1072年),关、县析而为二,皆还隶剑州,并省临津县为镇入普安县。元符中,剑门关下隶于剑门县,“敕县令通管关事”。宋绍兴四年(1134年)后,利州路分为东、西二路,几经分合,剑州均属利州东路。隆兴二年(1164年),因“藩邸”升剑州为普安军节度。绍熙元年(1190年)再升为隆庆府。宝祐三年(1255年)蒙军攻蜀,隆庆府治所移至苦竹寨(今剑门镇朱家寨)。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改隆庆府为剑州,普成、剑门2县并入普安,阴平县因战乱荒废。泰定中(1324年至1328年),省武连县入梓潼县,剑州领普安、梓潼2县,属四川行中书省广元路。元末,剑州为明玉珍夏国辖地,领县未变。

明洪武六年(1373年)省普安县入剑州。九年省州。十三年(1380年)复置剑州,领梓潼、江油(治今江油县武都镇)2县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保宁府(治今阆中)。洪武三十一年,废剑门关,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立剑门关,置百户戍守。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江油县划属龙州。明末,剑州为张献忠大西政权领地。

清顺治三年(1646年),剑州领梓潼1县,雍正五年(1727年),梓潼县划属棉州,剑州始无领县,遂成“单州”。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剑州直隶四川省军政府,下辖剑门、武连2分州。民国2年始将剑州改为剑阁县,下置剑门、武连2分县;民国三年,废剑门、武连分县,剑阁县划属四川省嘉陵道。民国七年至二十三年,四川“防区”时期,剑阁县先后为靖国军吕超、靖川军刘存厚、川北边防军王鸿恩、第二十九军川西北屯殖军田颂尧的防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5年4月(民国24年4月),剑阁属中国工农红军川陕革命根据地,建有普安(治县城)、赤化(治今鹤龄镇)、金仙(治今金仙场)3个县苏维埃政权。

民国二十四年夏,国民政府统一“川政”后,剑阁为四川省第十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暨保安司令部治地。辖剑阁、昭化、广元、苍溪、阆中、江油、彰明、平武、北川9县。民国三十一年,增辖青川、旺苍共11县,至民国38年(1949年)为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49年12月18日剑阁解放,仍为县建置。1950年属川北行政公署剑阁专员公署。1953年,改属绵阳专员公署。1985年5月,剑阁县划属广元市。

==剑阁置县及县名考略==

“剑阁县”之名,始见于《晋书》。何时置剑阁县,历来有三种说法:一说“桓温入蜀置”。《晋书·地理志》载:“桓温入蜀后,┅┅又于晋寿置剑阁县,属梁州,后孝武帝分梓潼北界立晋寿郡,┅┅罢剑阁县”。《舆地广记》、《舆地纪胜》、《剑阁县续志》等书引用此说。二说“三国蜀汉置”。其说最早见于宋末祝穆所撰的《方舆胜览》引顾野王《舆地志》(已失传),明代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沿引,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沿用此说。三说“晋置,后罢,桓温入蜀复置,寻又废”。清乾隆《大清一统志》、嘉庆《四川通志》、光绪《皇朝舆地通考》、民国《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持此说。

据查史籍考证,第一种说法较为正确,第二三种说法依据不足。首先,从史籍记载看,宋以前成书较早的《华阳国志》、《太康地志》、《晋书·地理志》、《舆地广记》、《舆地纪胜》等书,均明确记载东晋置剑阁县,而没有蜀汉置剑阁县的说法。《华阳国志》作者常璩是东晋蜀郡江原县(今四川崇庆县)人,其活动年代距三国蜀汉时期七十余年,该书所载的四川地方史实“肇自开辟,终于永和三年”,若剑阁为蜀汉置县,《华阳国志》必定载入,但查遍此书,无置剑阁县的记载。西晋有蜀十九年,在这期中的太康年间(280年至289年)成书的《太康地志》中,也无置剑阁县的记载。又《三国郡县表补正》一书中,宜都杨守敬考证:“今考《晋志》有剑阁县,《常志》(即《华阳国志》)无。《方舆纪要》引《舆地志》云蜀先主以霍峻为梓潼太守置剑阁县,《通鉴》胡注蜀分广汉置梓潼郡剑阁属焉。疑剑阁县为蜀立,《常志》岂得不载?《沈志》(即沈约《宋书》)云:汉寿改曰晋寿,《舆地广记》云,晋桓温平蜀,分晋寿置剑阁县,殆为近实。”

对《方舆胜览》称剑阁县为“三国蜀汉置”,清人早有异议。乾隆四十七年成书的《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在评介《方舆胜览》时云:“该书详于名胜古迹、诗赋序记,略于建置沿革、疆域道里,唯考订较差”。考订较差之作难免有误。

其次,从历史事实看,西晋太康元年司马炎灭吴之后,到东晋永和三年司马聃派桓温入蜀灭“成汉”,这六十七年间,有四十八年是李氏“成汉”政权统有蜀地,晋不可能在蜀行使权力。可见,“晋置(剑阁县),后罢,桓温入蜀复置,寻又废”之说,亦难成立。

再是,从有着资料看,《水经注·漾水》、《华阳国志校注》、《太平寰宇记》等书所载史料均称,诸葛亮相蜀时,以大剑至小剑戍三十里,连山绝险,有隘束之路,便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于此立剑门,以阁道三十里尤险,置尉守之。故《华阳国志》称“汉德县有剑阁道三十里,至险,有阁尉”。《舆地纪胜》记述这件事时却称:“蜀先主以霍峻为梓潼太守,是时有剑门县,县有阁道至险,乃有阁尉”。《三国郡县表补正》眉批说:“诸葛武侯相蜀于此立剑门,以大剑至此有隘束之路,故曰剑门,然则武侯但立剑门耳,未尝置剑阁县,《舆地志》说,果不足据”,当时更未置“剑门县”。几相对照,可知《华阳国志》、《太平寰宇记》记载的诸葛亮修阁道、立剑门、置阁尉一事,被后人讹传为立“剑门县”或“剑阁县”了。

据此,以《晋书·地理志》的记载接近史实,较为确切。

对于东晋剑阁县治地,据考,不是在剑门关,而是在“小剑故城”。其城在今下寺镇大仓坝,古代于此曾设小剑戍,此县仅置四十八年,后废,不复置。其后,剑阁境内郡、州、府治地多在普安镇等地,直至民国2年(1913年)才将剑州改名为剑阁县,沿用至今。

“剑阁”作为地名,最早见于《三国志·蜀书》:“(姜维)还保剑阁以拒(钟)会”。为何称剑阁?《华阳国志》、《舆地广记》等书说,诸葛亮修阁道、立剑门、置尉戍守的栈、阁道,称为“剑阁道”。《水经注》云:“小剑戍北,西去大剑三十里,连山绝险,飞阁通衢,故谓之剑阁也”。晋张载《剑阁铭》称:“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何谓剑?指大剑山七十二峰如利剑排列。唐刘仪凤《剑门关记》说:“其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嵚,如门斯辟,如剑斯植”。皆言其山势如剑锋,其隘口如“城门”。何谓阁?《蜀水经》云:“飞梁架屋谓之阁”。阁道,就是在“横梁铺板谓之栈”的栈道上加修了屋的栈道,又叫栈阁道。诸葛亮与其兄诸葛瑾的书信中说:“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诸葛亮文集》卷一)”。古时由秦入蜀,必经小剑至大剑关口这条悬崖夹峙、深涧飞瀑的险道。诸葛武侯依山势地形将原有栈道扩建成“剑阁道”后,古人常把“剑阁道”简称为“剑阁”。不仅“剑阁县”由此得名,即使“剑州”之名也源于此。《元和郡县图志》“剑州”条云:“唐先天二年改始州为剑州,取剑阁为名也”。

自隋以后,陕甘入蜀改道由葭萌越牛头山,经达摩戍(民间称大木树),直抵剑门关口,小剑至大剑关口的栈阁道渐废,“剑阁”之名亦由剑阁道的简称成为剑门关的别称。因此,自唐至清的许多史籍中使用的“剑阁”、“剑门”之名均指剑门关一地。民国2年改剑州为县后,“剑阁”才专指县名,沿用至今。[1]


==行政区划==

2000年,剑阁县辖23个镇、34个乡、11个督导室、1个开发区管委会。

2003年12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川府民政〔2003〕34号)同意剑阁县将原城北镇的一、二、三居委会划归普安镇管辖。

2018年8月1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川府民政〔2018〕5号)同意剑阁县撒销张王乡、店子乡、高观乡、涂山乡,设立张王镇、店子镇、高观镇、涂山镇。

调整后,剑阁县辖27个镇(下寺、普安、龙源、开封、鹤龄、东宝、江口、公兴、城北、盐店、元山、汉阳、柳沟、王河、演圣、金仙、香沉、羊岭、白龙、武连、杨村、剑门关、木马、张王、店子、高观、涂山),30个乡(田家、闻溪、姚家、义兴、凉山、北庙、禾丰、摇铃、碑垭、吼狮、上寺、秀钟、碗泉、迎水、高池、毛坝、垂泉、西庙、正兴、圈龙、长岭、锦屏、柘坝、广坪、国光、公店、江石、樵店、柏垭、马灯)。[2]

==自然资源==

[[File:剑阁县3.jpg|250px|缩略图|右|[http://img0.imgtn.bdimg.com/it/u=877248168,1990432098&fm=26&gp=0.jpg 原图链接][http://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剑阁柏木&step_word=&hs=2&pn=7&spn=0&di=123718064691&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2&ie=utf-8&oe=utf-8&in=&cl=2&lm=-1&st=-1&cs=877248168%2C1990432 图片来自携程]]]



==森林资源==

​剑阁县是全省重点林业大县,林业用地16.7万公顷,占幅员面积32万公顷的52.2%,森林覆盖率49.6%。有林地15.3万公顷,占林业用地91.6%,其中用材林5.9万公顷,蓄积150万立方米;防护林8.6万公顷,蓄积330万立方米;薪炭林0.5万公顷,蓄积10万立方米;特用林0.1万公顷,蓄积11万立方米;经济林0.1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627.6万立方米,其中有林地蓄积590万立方米,占总蓄积95.5%。全县有古树名木2万余株,其中驿道古树8007株。

剑阁县森林植被为亚热带森林植被类型,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森林植物资源共173种,其中裸子植物8科21种,被子植物59科142种,单子叶植物2科10种。主要森林树种为柏木、马尾松、桤木、麻栎等,其余树种多为林下植物、“四旁”绿化树种和经济林木。

剑阁县以“柏木之乡”著称,柏木林面积、蓄积均居全省首位。境内有柏木5属10种,以柏木为组成树种的林木覆盖县境的80%以上。现存8000余株的驿道千年古柏以县城为中心向西、南、北延伸,巍峨屹立,似三条绿色长龙横亘剑阁大地,是世界古行道树之最和我国秦汉文化积淀最多、保留最完整的一段;位于其中的松柏长青树——剑阁柏为世界仅有。剑阁县森林面积辽阔,林下生态环境优越,是开展林下种植、养殖的优良场所;有较丰富的青杠和松树资源,盛产优质天然木耳、川贝。除此之外,林下植被丰富,可开发利用的森林植物品种较多,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动物资源==

剑阁县大部份区域内的支物群属次生林灌,农田动物群,经县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和专业科技人员统计,全县现有各类野生动物146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4种,2级保护的29种,属省重点保护的21种。两栖类最普遍的有泽蛙、黑斑蛙、中华大蟾蜍,数量皆在10万只以上,有少量大鲵分布;蛇类中分布和数量较广的是黑眉锦蛇和乌梢蛇、王锦蛇,种群数量分别在3—6万左右,有少量玉斑锦蛇、赤链蛇、翠青蛇、日本腹蛇、烙铁头、竹叶青分布;鸟类中经济价值较大的有绿头鸭、绿翅鸭,种群数量都在500只左右;灰胸竹鸡、雉鸡、红腹锦鸡分布较广,种群数量分别在8千到3千只左右,其余以隼形自鸟类和旅鸟、小型杂食性、食虫性鸟占多数;典型林栖兽类,只保存在少数面积不大的森林中,分布较广的有豹猫、黄麂、草兔等。

剑阁县建立了“野生动物保护领导小组”,实行行政首长任期目标责任制。1992年成立了“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现有会员76人。1994年设立了区、乡镇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野生动物保护领导小组,野保协会等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和进行野生动物保护执法培训。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一是利用每年四月“爱鸟周”作为野生动物宣传月,广泛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有关法律法规等。二是发公告、布告、紧急通知传喻群众,形成全社会保护野生动物的浓厚氛围。三是组织执法队伍,林业、工商等协同作战,对市场、餐饮、旅店、车站等巡回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5]

==风景名胜==

==剑门关风景名胜区==

==剑门蜀道==

剑门蜀道,主要是指广元经剑门关、剑阁到绵阳这一线的风景名胜。剑门蜀道沿线古迹众多,可以观赏到三星堆遗址、德阳文庙、昭化古城、七曲山大庙等。古道雄伟惊险,山顶的玻璃栈道很是刺激,值得体验。

剑门蜀道因诗仙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得以名扬天下,而如今游客可以相对较轻松地游玩蜀道:坐索道或是步行皆可。一路上树木苍翠,旁边是悬崖峭壁,可以体会到“猿揉欲度愁攀岩”的感觉。到达山顶后可以在玻璃观景台欣赏剑门关的壮美风景。

==梁山寺==

梁山寺在剑门关大剑山绝顶,位于海拔1180米的剑门七十二峰的桃花峰与逍遥峰之间的“舍身崖”上,曾是梁武帝萧衍于公元551年出家修行的地方。寺院主要景点有大门对联、观音殿、八角井等。

==剑阁古城==

剑阁古城是剑阁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剑阁古城自南北朝宋大明中(公元457枣464年)置南安郡,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相继有:南齐、梁置安州;北魏、北周置始州普安郡,隋置普安郡;唐、五代置剑州,民国二年(1913年)废州改剑阁县,1935年又置剑阁专署。

四山环绕的剑阁县城,北有涓涓傍城东门过闻溪河,东南有秀丽的鹤鸣山,川陕公路傍城东门过闻溪河,终日车如流,人如潮。那横跨闻溪河上的钢筋混凝土公路桥,原是平板石桥,名武侯桥,是诸葛亮率兵北伐时所造。伫立桥上,扶栏眺望,便可见面城东门残存的古城墙。明正德年间(1515年后)剑州知州李璧主持修筑的城墙,呈桃形状环绕古城,周长1582米,现只存528米。那青石垒砌,中心夯土,高5米。厚3米的城墙,仍能看出当年城墙的雄壮。

古城东门,便是东西走向横穿城池的主街道。古城东门,便是东西走向横穿城池的主街道。从钟古楼东街数百米便可进入著名的二贤祠。从钟古楼东街数百米便可进入著名的二贤祠。从钟鼓楼往西出西门里许,便可见到翠竹环绕的龙泉井,为椭圆形石坑,直径2米,泉水清洌,冬暖夏凉,其味甘美。剑阁城西门外,汉阳山麓宋代始建的南禅寺,城南门外烟街上的圣寿寺,殿宇昂然,古貌尚存,是古城普安镇的又一大特色。

明代的城墙,幽深的古寺,典雅的钟鼓楼,鳞次栉比的瓦舍高楼,古朴的十字街,步履街头,宛若置身明代的古市之中。

==红军血战剑门关遗址==

红军血战剑门关遗址于2009年12月22日落成,包括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碑、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馆、将帅雕塑和石刻标语。1935年4月2日,红四方面军经过激战,一举攻克川北军事要塞剑门关,红军血战剑门关创下了战争史上的奇迹,是红四方面军的著名战列之一。红军血战剑门关遗址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100个红色旅游景点景区之一。

剑门关是我国最著名的天然关隘之一,关隘位于四川省剑阁县城南15公里,大、小剑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峰峦似剑,两壁对峙如门,故称“剑门”,享有“剑门天下险”、“天下第一关”、“蜀之门户”之美誉。

剑门关景区位于剑阁县城南10公里处,原称剑阁,为蜀北屏障、两川咽喉,是古剑门蜀道上的一处重要关隘,也是剑门蜀道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和剑门关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部分。

剑门关地处数百里大剑山中段的一个缺口,七十二峰形若利剑,俨然一道天然屏障。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这里曾发生过一百余次战争、十多位帝王莅临并有无数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近四千幅作品。当年蜀将姜维凭借天险,曾拒魏军十万之师于关外。现存诸葛亮建关的遗址,古老的寺庙,珍贵的碑刻以及著名的剑门四景(剑门细雨、梁山松涛、夕照绝壁、雪染翠云)和剑门四奇(姜维石像、千年紫荆、松柏长青、剑山石笋)。

==历史文化==
40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