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司马文森

增加 14,635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司马文森 | 图像 = File:司马文森222.jpg|缩略图|center|[http://www.casad.cas.cn/wcm/sourcedb_ad_cas/zw2/json/sxwlxb/…”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司马文森
| 图像 = [[File:司马文森222.jpg|缩略图|center|[http://www.casad.cas.cn/wcm/sourcedb_ad_cas/zw2/json/sxwlxb/200912/W020100511619435425469.jpg 原图链接]]]|
| 出生日期 = 1916年
|逝世日期 = 1968年
| 国籍 = 中国
| 籍贯 = 泉州东街
| 职业 = 中国著名作家
| 母校 =
}}
'''司马文森'''(1916~1968年),原名何应泉,泉州东街人,中国著名作家。193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申报》、《作家》等报刊发表多部揭露现实的短篇小说。

抗战时期,司马文森先后在上海、广州从事救亡宣传工作。内战时期,投入反对内战的斗争,把港澳和南洋的爱好文艺进步青年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并为解放区输送新生力量。其间,司马文森撰写发表了大量评论文章和小说。

1955年夏,司马文森奉派出任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文化参赞,1962年底回国后,担任国家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西亚、非洲司司长。1964年,司马文森出任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参赞。
== 生平 ==
1916出生在小贩家庭。8岁进衮绣小学(今东门小学)读书,9岁辍学.

1928年到菲律宾做工,1931年回国,在泉州黎明中学学习,参加共产党的外围群众组织"互济会"。

1932年,文森受学校进步教师张庚的影响,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任共青团泉州特支委员,中共泉州特区委员,编辑地下党刊物《赤色群众报》(油印版)。

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文化宣传工作。他主编《农民报》,经常以林娜等笔名在泉州一些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和评论文章,传播革命思想。

1934年冬中共泉州地下组织遭破坏,司马文森转往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任组织干事,负责暨南大学及江湾农民文艺学习小组。经常以耶戈笔名在《申报》、《作家》等报刊发表抨击时政的犀利短文和揭露现实的短篇小说。

1935年参加上海文化界救国会,负责新生读书会(又名职业青年救国会)。

1936年参加中国文艺家协会。1937年在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宣传部,从事抗战宣传,募捐,为坚守在四行仓库的爱国军士送医药和给养等。后随救亡日报社转广州,兼《救亡日报》记者并大力推动战时文艺通讯员运动。

1938年奉派到四战区政治部三组,从事抗战动员、宣传,挂少校军衔。

1939年到桂林,由中共南方局、周恩来通过李亚群联络工作。

1939年-40年在桂林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任指导员,协助杨东莼工作,培训华侨机工,编辑校刊。

1940年起连任历届桂林文协理事、常务理事,1941年创办《文艺生活》月刊。

1944年任中共桂北工委委员,领导抗日武装。

1946年-50年,先后在广州、香港复刊《文艺生活》,发起文艺生活社社员运动,在香港、泰国、菲律宾、新加坡等地设分会。任文协港粤分会理事,香港文协常务理事,香港达德学院教授,中共香港文委委员,民促会(小民革)中央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为共同纲领草案整理委员会委员。新中国成立,出席开国大典。解放后,续任中共港澳工委委员,香港文汇报总主笔,民革中央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华南文联常委,华南电影工作者联谊会理事,中南文联常务理事,中国新闻社理事。

1949年1月31日北平解放。司马文森随流寓香港的著名诗人柳亚子、文学家茅盾等人北上,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共同纲领》的起草工作,并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为此连续创作《新中国的十月》、《会师记》等反映新中国成立的报告文学集。

1950年前后,司马文森和香港文化界人士创作《火凤凰》、《南海渔歌》、《血海仇》、《娘惹》、《海外寻夫》等5部电影剧本,先后拍成电影,在香港及东南亚一些国家上映。

1952年被港英政府非法递解出境,我外交部及各社会团体发表严正抗议。回到广州,任香港大公报、文汇报、中国新闻社联合办事处主任,广州作家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广州作家协会会刊《作品》主编,广州市人大代表,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委员会广东分会委员,珠江电影制片厂筹委会副主任,中南作协常委,中共华南分局文委委员。

1955年夏,司马文森奉派出任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文化参赞。他在繁忙的外事工作之余,撰写许多反映华侨在海外的生活、中印(尼)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以及揭露帝国主义殖民政策的文章。印尼当局掀起反华、排华逆流时,司马文森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基层解决难侨的困难,并根据所见所闻撰写报告文学。

1962年底,司马文森离任回国,担任国家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西亚、非洲司司长。兼中国-阿富汗友协理事。在此期间,他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参加在印度尼西亚峇厘召开的亚非作家执行委员会议,参加中国政府文化代表团赴北非与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等3国签订文化协定;同时完成反映30年代泉州革命斗争的长篇小说《风雨桐江》以及国际题材的儿童文学集《我们的新朋友》。

1963年出席亚非作家常设局会议,及执行委员会会议。

1964年出任中国驻法兰西共和国文化参赞、党委委员。历任全国第一、二、三届文代会代表。

1966年,司马文森奉召回国参加"文化大革命"。由于30年代他在上海了解江青、张春桥等人的一些底细,江青反革命集团先发制人,给他的《风雨桐江》扣上三条莫须有的罪名,并进行人身摧残。

1968年5月,司马文森负屈含冤离世,享年53岁。

1970年8月平反,骨灰移葬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 作品 ==
司马文森的第一篇文章发表于菲律宾马尼拉的全闽日报。在黎明中学学习时,曾以"燕子"为笔名,在《泉州日报》发表小说"小白兔"而闻名泉州。1935年在上海文坛崭露头角。

主要著作:长篇小说《雨季》《南洋淘金记》《风雨桐江》,中篇小说《尚仲衣教授》《折翼鸟》《成长》《汪汉国的故事》,短篇小说《大时代中的小人物》《人间》,散文、报告文学《粤北散记》《新中国的十月》《上水四童军》,儿童文学《菲菲岛梦游记》《我们的新朋友》,电影剧本《海外寻夫》《南海渔歌》《火凤凰》等。

=== 长篇小说 ===
《雨季》 1943年9月初版,44年3月再版,46年三版

《人的希望》 1945年初版,47年再版,50年改电影剧本

《南洋淘金记》1949年12月初版,50年再版,86年三版

《风雨桐江》 1964年8月初版,83年再版,2008年三版

〈阻街的人〉 香港〈华商报〉1948年连载

〈海外寻夫记〉〈华商报〉1949年连载,后改电影剧本

〈香港淘金记〉 香港〈大公报〉1950年连载

=== 中篇小说 ===
《尚仲衣教授》(又名《天才的悲剧》)1940年初版,

1943年再版,47年三版

《转形》 1942年4月初版

《希望》 1942年12月初版,43年再版

《挣脱了枷锁》 1946年5月初版

《成长》 1947年2月初版

《折翼鸟》 1951年初版,1958年再版

《汪汉国的故事》 1955年7月初版学

〈海外游侠传〉1963年发表

=== 短篇小说 ===
《一个英雄的故事》 1940年7月初版

《蠢货》 1942年1月初版,43年再版,48年三版

《奇遇》 1942年3月初版,43年再版

《人间》 1943年3月初版,44年再版

《孤独》 1943年5月初版

《小城生活》 1943年月9曰初版

《大时代中的小人物》1945年再版(初版缺)

《危城记》1946年9月初版

=== 散文集 ===
《岛上》 1937年初版

《粤北散记》 1940年3月初版,同年5月再版

《过客》 1941年9月初版,1942年3月再版

《新中国的十月》 1950年1月初版,1951年再版

《少男少女》 1952年初版

=== 报告文学 ===
《上水四童军》1948年7月初版

《新社会下的新人物、新作风》1950年初版

〈会师记〉1949年12月发表

=== 儿童文学 ===
《砍不断的头》1941年6月

《保家乡》1941年6月

《戚继光斩子》1941年6月

《菲菲岛梦游记》1941年10月初版,42年再版

《渔父和鱼》(剧本)1942年5月初版,42年再版,

44年三版,47年四版

《黑带》1949年初版

《我们的新朋友》 1964年10月初版

=== 理论 ===
《战时文艺通俗化运动》1937年12月初版,38年1月再版

《怎样办壁报》 1938年2月

《文艺通讯员的组织与活动》1938年5月初版

《通讯速写和报告》1947年

《新少年写作讲话》1949年8月初版

=== 电影剧本 ===
〈海外寻夫〉香港南国公司制片,1950年11月上映。

导演:谭有六 主演:王丹凤,李清,兰青,冯琳等。 〈南海渔歌〉香港万年影业公司制片,1950年上映。

导演:秦剑主演:吴楚帆,黄楚山,红冰,马孟平等。

〈火凤凰〉合作制片,1951年在香港和东南亚上映。

导演:王为一主演:刘琼,李丽华。

〈血海仇〉香港长城电影公司制片,1951年上映。

导演:顾而已 主演:李丽华,陶金。

〈娘惹〉香港长城公司制片,1952年在香港上映。

导演:岳枫主演:夏梦,严峻。

〈海角亡魂〉(〈人海万花筒〉之一,由十个编剧、十个导演联合编导的十个独立的短片。六大制片公司摄制粤语片,演出、编导均系义务,上映收入用于建华南电影工作者联谊会址。)1950年在香港上映。

〈故乡〉纪录片,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54年制片上映。未拍摄成电影的剧本〈翻身乐〉〈海国相思〉〈千万人站起来〉。

== 合作作品 ==
〈黄花岗〉四幕六场历史剧,1938年黄花岗纪念日在广州上演。《二十九人自选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编,收入散文"磨"。

〈人民万岁〉大型活报剧,1949年底由香港影剧界联合演出。〈胜利公债〉新歌剧,百名电影演员为响应购买胜利公债大公演。

《出路》话剧,署名:司马文森、周围、曾炜、黄向青,华南人民出版社1955年初版。1954年公演。

《中国印度尼西亚友谊之歌》北京音乐出版社1964年出版。作词:司马文森 作曲:马可

《中国非洲友好歌》北京音乐出版社1964年出版。作词:司马文森 作曲:马思聪编辑刊物

《赤色群众报》(油印版)1933-34年,中共泉州地下党刊物。(该刊物采用闽南方言,通过民间小调、讲古方式介绍时局,宣泄农民的痛苦,鼓励他们起来斗争。)

《泉州日报》副刊"文学评论"1932年(-33年)与丽尼、何天松、吕骥共同撰稿,出二期。

《文艺生活》月刊 1941、9----1943、7 于桂林,总1-18期。

文艺生活副刊:《寂寞》《祝福》

文艺生活丛书: 《流星》(荆有麟)

《萧》(伍禾) 《黄昏》(艾芜)

《乔英》(梅林) 《转形》(司马文森)

《骷髅集》(孟超)《回忆鲁迅断片》(荆有麟)

《珍珠》(冼群)《寒伧之歌》(伍禾)

《海的遥望》(华加)《愁城记》(夏衍)

《塞巴斯托波尔之国》(孙用译)

光复版 1946、1----1946、6 于广州,总19-24期。

(主编:司马文森、陈残云,合作主编总19-40期.

46年出总24期后被国民党查封,转香港续出光复版。)

光复版 1946、8----1948、2 于香港,总25-36期。

海外版 1948、2----1949、12于香港,总37-53期。

文艺生活选集:《独幕剧选》《秧歌剧于花灯戏》

《人民作家印象记》《创作经验》

《文艺学习讲话》《报告文学选》

穗新版 1950、2----1950、7 于广州,总54-59期。

《建设干部》《干部生活》广西地方建设干校校刊,1939-40年。

主编:周钢鸣、司马文森

《少年文库》1942年桂林文化供应社出版。

《喜酒》《菲菲岛梦游记》《渔夫和鱼》《地球和宇宙》

《速算故事》《星星故事》《小铁匠》《苏联儿童诗集》

《小蛮牛》

《文艺新闻》周刊 主编:司马文森、陈残云

1946、2--46、5 于广州,总1-7期,被国民党查封。

《文艺修养》 主编:周钢鸣、司马文森、洪遒

1846、6出1期,于广州。

《联合增刊》1946年5-6月共出3期,广州29家杂志联谊会,抗议国

民党当局查封民主刊物。

《学生小文库》1949年香港学生书店出版。

《黑带》《奇异的乡土》《读书的故事》《森林的故事》

《读书的故事续集》《龙须岛历险记》《上水四童军》

《给少年们》《歌墟》《孩子们》(四幕剧)

《新中国儿童文库》1949年香港智源书局出版。

《怎样做个新少年》《新少年的写作讲话》《带灯的人》

《俄罗斯童话》《画家的故事》《中国五十年》《蜘蛛王

国》《手和脑》《电影的秘密》《大笨象旅行记》

由郭沫若作序。

《文汇报》(香港)1951年,任总主笔。

《作品》月刊(广州作家协会会刊)1953-1955。

创办文生出版社1946-49年于香港,出版一批进步书籍:

《危城记》《风砂的城》《复员图》《反刍集》《民主短简》

《抒情小品》《同志,攻进城来了》《尚仲衣教授》《春寒》

《成长》《人的希望》《南洋伯还乡》《时代的动感》《雨季》

《桂林的撤退》

== 司马文森抗战纪实 ==
在1931年"九·一八"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抵抗80周年的当天,由司马文森的三个女儿司马小萌、司马小莘、司马小芹共同选编的司马文森抗战纪实文学选《南线》,由团结出版社在北京出版。

此书收录了司马文森在他21岁至29岁期间,写于1937年至1946年的40篇纪实文学作品,是从他400多万字的抗战文学作品中节选出来的,共计有30多万字。由于司马文森保存在家中的所有作品,已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抄家掠走,片纸无存,司马小莘花了十几年时间,跑遍了国内各大图书馆,甚至海外的图书馆,才搜集到父亲的大部分作品。

词条标签: 中国作家 人物 作家 共产党员 文革 电影艺术家
28,1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