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乔治·巴兰钦

增加 40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人物简介 ==
<p style="text-indent:2em;"> ''' 乔治•巴兰钦 (George '''('''George Balanchine ''' ,1904—1983年), [[ 美国 ]] 舞蹈家、编导。一生编排了包括《堂吉诃德》(1965年)等芭蕾舞全剧在内的200多部芭蕾舞,执导多部歌剧、音乐剧、电影的芭蕾布景。在为音乐剧《保持警惕》(On Your Toes)(1936年)创作的《十号大街上的杀戮》中,舞蹈首次成为音乐剧叙事的一部分。</p><p style="text-indent:2em;">巴兰钦生于 [[ 俄罗斯 ]] 圣彼得堡,原名乔治•巴兰奇瓦泽,在当地的帝国芭蕾舞学校和帝国芭蕾舞团学习。1924年随苏联国家舞蹈团(Soviet State Dancers)到 [[ 欧洲 ]] 巡回演出。后来拒绝回国,前往 [[ 巴黎 ]] ,加入佳吉列夫创办的俄罗斯芭蕾舞团。1932年协助筹办蒙特卡罗俄罗斯芭蕾舞团。1933年前往纽约,次年参与美国芭蕾学校的创办。1935—38年供职于大都会歌剧院。1948年协助创办了纽约芭蕾舞团,任舞团艺术指导,直至逝世前夕。</p>
== 人物经历 ==
<p style="text-indent:2em;"> 1904年1月22日生于俄国圣彼得堡(Saint Petersburg),一个音乐之家。其父是一位 [[ 祖籍 ]] 格鲁吉亚的 [[ 作曲家 ]] ,同时也是乔治亚共和国歌剧院的创办人,擅长根据祖居地格鲁吉亚的民歌曲调,汲取灵感创作新的乐曲。其母也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弹得一手好 [[ 钢琴 ]] 。巴兰钦从小就受到音乐艺术的熏陶,5岁就跟随母亲学钢琴。巴兰钦和弟弟两人长大後,都从事与音乐相关的事业,不同的是弟弟继承父志,成为一位作曲家,而巴兰钦却一生深耕於芭蕾舞的领域。1914年母亲带他和姐姐塔玛娜(Tamara)分别投考海军学校和帝国芭蕾舞蹈学校(Imperial Ballet School),那知海军学校不收他,塔玛娜又没考上帝国芭蕾舞蹈学校。在友人的劝告下,巴兰钦的母亲让他试试看投考帝国芭蕾舞蹈学,那知又真的给他考上了!就这样,没想到巴兰钦就阴差阳错地进入了这所闻名世界的芭蕾学校,开始了他的舞蹈生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帝国芭蕾舞学校度过了战争岁月。1917年学校一度关闭数月。1918年,帝国芭蕾舞学校更名苏联国家芭蕾舞学校而重新开办,他不得不靠做粗活或在影院里为无声电影演奏钢琴维持生计。尽管在校期间他不是那麼愉快,经3年多的学习, 1921年,他还是从芭蕾舞蹈学校毕了业,由於对音乐的热爱,1921-1924年,他又考进了圣彼得堡国立音乐学校(State's Conservatory of Music),修读音乐理论和钢琴,也修习作曲、和声和对位法等。这一切正统的音乐训练,令巴兰钦成为众多编舞家中最懂音乐的一个。</p>
<p style="text-indent:2em;"> 学生时代的巴兰钦已尝试编舞。早在1920年,他就根据安东•鲁宾斯坦(Anton Rubinstein)的《夜》(Nuit)创作了一个短小的作品。他还为帝国芭蕾舞学校的实验芭蕾舞晚会自编自导,与同道一起演出过一些作品,但学校当局阻拦此项活动。17岁时,加入彼得格勒的米哈依洛夫斯基剧院芭蕾舞团(Mikhailovsky Theatre Ballet)(即列宁格勒国家模范歌剧院芭蕾舞团),除了在古典芭蕾舞剧演出外,巴兰钦为上演若干新编的实验性芭蕾舞剧,其中有让•科克托(Jean Cocteau)和达赖厄斯•米勒尤德(Darius Milhaud)合写的《屋顶上的牛》(Le Boeuf sur le toit,1920)。1921年,毕业后任米哈依洛夫斯基剧院芭蕾舞团独舞演员,同时他和一批年轻的舞蹈者们组建了“青年芭蕾舞团”(The Young Ballet)进行创新探索,从事编导工作。1924年,他率领青年芭蕾舞团到欧美各国巡回演出,受到当时著名的俄国芭蕾舞团的经理人谢尔盖•佳吉列夫(Sergey Diaghilev)的赏识。对芭蕾艺术改革和创新的追求,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新颖别致的风格和特点。除了在古典芭蕾舞剧中演出外,也为该团编排了《迷》(Enigma)(1923)、乔治•伯纳德•肖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的《凯撒和克丽奥佩脱拉》(Caesar and Cleopatra,1923),但他主要的创作活动都围绕在团外和一邦好朋友兼玛丽娅剧院的舞者,如:塔玛拉•盖沃盖娃(Tamara Gevergeva,后改为名盖娃(Geva)(成为他的第一任妻子),苏拉•达妮洛娃(Shura Danilova)(後来成了亚历桑德拉•达妮洛娃(Alexandra Danilova))和尼古拉斯•埃菲莫夫(Nicolas Efimov)。</p>
<p style="text-indent:2em;"> 1924年的夏天,由於革命後新成立的蘇联给予舞蹈的资助减少了,年轻的巴兰钦以演出的名义离开了蘇联,巴兰钦是第一批离开苏联的芭蕾舞蹈家之一,起初是随一个小型的苏联国家舞蹈团出国作巡回演出,与巴兰钦一起离团的舞蹈家还有达妮洛娃、盖娃和埃菲莫夫。1925年6月该团在德国、伦敦、巴黎访问。在巴黎,巴兰钦加入了佳吉列夫的俄罗斯芭蕾舞团(就是这位佳吉列夫将巴兰钦的原名巴兰奇瓦泽(Balanchivadze)简化为巴兰钦(Balanchine)),并担任该团的舞剧编导,佳吉列夫看中巴兰钦的正因为他是一位舞蹈编导。不久前,布罗尼斯拉娃•尼金斯卡(Bronishawa Nijinska)和佳吉列夫的关系不融洽离开了。巴兰钦与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有着特殊的艺术关系。在巴兰钦采用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为俄罗斯芭蕾舞团排演了他为该团编的第一个作品《夜莺之歌》(Le Chant de Rossignol)後便和斯特拉文斯基-巴兰钦的长期合作;一些舞蹈和乐曲还是共同编写的。在编导出《夜莺之歌》之后,佳吉列夫便聘请他,取代尼金斯卡为驻团编舞家。于是巴兰钦接过了她的职务。1926年,巴兰钦在采排他的新作品《海神的凯旋》(The Triump of Neptune)时严重地弄伤了膝盖,并需要动手术,可是由於手术的不完善,虽然他还能跳一些角色,但他的舞蹈生涯就此提早画上了句号,从此以后亦因此他就更专心於创作了。1926年,俄罗斯芭蕾舞团演出了巴兰钦的《巴拉包》(Barabau)。这是巴兰钦为佳吉列夫创作的10部芭蕾舞蹈中的第一个。在俄罗斯芭蕾舞团的时期,他创作了无数的歌剧芭蕾,这些舞蹈中留存至今,而列入世界性节目的有两个,《阿波罗》(Apollo,1928)和《浪子回头》(Le Fils prodigue,1929)。《阿波罗》只使用了一男三女四名演员,它是对学院派芭蕾传统表达了敬意—而且它是当代古典风格的第一部作品,尽管它有无数偶然的创新,它在最后使人感到灵敏、开放、轻松而又清澈的宏伟气势。《阿波罗》是他的第一部“白色芭蕾”,也是他一生的一个转捩点,从这开始,他逐渐走上了新古典主义的创作道路,即改革和丰富古典芭蕾舞,并进行了大胆的实验与革新,使其成为揭示音乐形象的主要表现手段。他非凡的才华和鲜明的个性很快便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欧洲舞蹈圈里奠定创作者的基础和地位。《浪子》是巴兰钦为佳吉列夫也是俄罗斯芭蕾舞团再获声誉的一部作品,在艺术走向宗教化和规范化的潮流中,《浪子》又成为潮流的先锋。《浪子》改编自路加的寓言。但有些情节选自别处。例如《驿站长》中的一些细节。以永恒的主题,用俄国人的目光,审视俄国人的心灵。《浪子》没有囿于古典芭蕾的语言范围内,而追随浪子四处游荡。舞蹈中揉进了体操、马戏、杂技动作种种,使得舞蹈编排十分精彩。例如,一群狂欢者把女主角赛伦抛到他们堕落的肩上。让她站在高处,傲慢地看着追求她的爱人—浪子。然后,狂欢者翻掉栅栏,仿佛乘着坐骑而去,赛伦一个大难度地后下腰,长长的红斗蓬在身后延伸下去……整体形象仿佛若一只张着红帆的船。在《浪子回头》中,他多么机智地运用了唯一的布景细节——第一场中一座小屋的围墙,后来变成了桌子、长凳、柱子,最后受到抢劫和扒去衣服的浪子被绑在这柱子上,在受迷惑的一场中许多巧妙的场面调度都是靠这布景细节构成的。这表明,巴兰钦能够排演出这种充满放肆的胡闹行为的场面,以及象浪子回头那样出色的哑剧场面:浪子起先用膝盖,然后用腹部爬了一长段痛苦的路程,在绝望中拼命地一步一步匍匐着向父亲小屋的围墙扑去;结尾处:父亲缄默地扶起儿子,抱在自己手上,用外套的下摆,象对婴孩似的,覆盖在浪子身上……</p>
99,33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