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威士拿

移除 218 位元組, 3 年前
歷史
== 歷史 ==
威士拿 惠斯勒 一帶原是{{tsl|en|Squamish First Nation| 士魁米希族}} {{tsl|en|Lil'wat First Nation| 利魯艾特族}} 原住民的聚居地。到了1860年代,[[英國皇家海軍]]於這一帶進行勘測,並將威士拿所在的山峰命名為倫敦山(London Mountain)。連接彭伯頓谷和現今[[北溫哥華區]]的彭伯頓山徑於1877年貫穿,而捕獸者和淘金者則從1900年代起陸續抵達這一帶,並以於該帶聚居的[[旱獺]]所發出的哨音為該處取了「Whistler」這個非正式名稱。來自[[ 美國]][[ 緬因州]] 的Myrtle和Alex Philip 於1914年在{{tsl|en|Alta Lake, British Columbia| 阿爾他湖}} 沿岸購入一塊面積10英畝的土地,並建立{{tsl|en|Rainbow Lodge| 彩虹旅館}} ,而太平洋大東方鐵路亦於同年抵達該處,該帶發展漸現雛形。<ref name="TourismWhistler">{{cite web |url = http://www.mediaroom.tourismwhistler.com/media/all-about-whistler/history/ |title = Tourism Whistler's Media Room: Whistler's History |date = |accessdate = 2010-03-02 }}{{dead link|date=2017年12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
一批溫哥華商人於1960年成立了加拉博迪奧林匹克發展協會(Garibaldi Olympic Development Association,GODA),意圖將該處發展成滑雪區並爭奪[[1968年冬季奧運會]]的主辦權。<ref name="TourismWhistler"/>由於其基礎設施貧乏(包括缺乏通往溫哥華的行車道路),該處最終不敵[[卡加利]],未能成為代表加拿大的候選城市。<ref name="IOCVote">{{cite web |url = http://www.aldaver.com/votes.html |title = IOC Vote History |date = |accessdate = 2010-03-02 |archive-date = 2008-05-25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525070757/http://www.aldaver.com/votes.html |dead-url = no }}</ref>([[法國]][[格勒諾布爾]]最終獲得該屆冬奧主辦權。)
雖然申奧失敗,但滑雪區一帶的房地產發展仍進行得如火如荼。然而,區内仍然缺乏污水處理系統、消防隊和警隊等基本設備。省政府因此於1974年喊停區内的發展項目,好讓居民、區域局成員和省政府官員決定下一步去向。威士拿遂於1975年9月6日正式設為度假城鎮(resort municipality);此地區政府模式為國内首創。<ref name="WhistlerHistory"/>
威士拿構成溫哥華申辦2010年冬季奧運會計劃中的重要一環,而隨著溫哥華於2003年成功申奧,威士拿地區的準備工作也相繼展開。冬奧的[[2010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冬季兩項比賽|冬季兩項]]、[[2010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越野滑雪比賽|越野滑雪]]、[[2010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北歐兩項比賽|北歐兩項]]和[[2010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跳台滑雪比賽|跳台滑雪]]比賽於[[威士拿奧林匹克公園]]舉行;[[2010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有舵雪橇比賽|有舵雪橇]]、[[2010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俯式冰撬比賽|俯式冰橇]]和[[2010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無舵雪橇比賽|無舵雪橇]]比賽於[[威士拿滑行中心]]舉行;而[[2010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高山滑雪比賽|高山滑雪]]比賽則於{{tsl|en|Whistler Blackcomb|威士拿溪畔}}舉行。此外,[[2010年冬季殘奧會]]的[[2010年冬季殘奧會冬季兩項比賽|冬季兩項]]、[[2010年冬季殘奧會越野滑雪比賽|越野滑雪]]、[[2010年冬季殘奧會高山滑雪比賽|高山滑雪]]賽事和[[2010年冬季殘奧會閉幕式|閉幕式]]均於威士拿舉行。{{tsl|en|Whistler Olympic and Paralympic Village|威士拿奧運和殘奧村}}於 賽事期間有約2400名運動員、教練、訓練人員和職員入住;設施於賽事過後改建成住宅區。
== 交通 ==
9,0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