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58
次編輯
變更
杨起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杨起(煤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 圖像 =[[File:起.jpg|缩略图]] [[File:杨起2018.jpg|缩略图|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70_500_/t01fca5607dac688acf.jpg?size=268x310 原图链接]]]
| 圖像說明 = 煤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
| 出生日期 =1919年5月17日
| 國籍 = 中國
| 别名 =
| 職業 = 煤 [[ 地质学家 ]] 、地质教育家| 知名原因 = 煤地质学的 [[ 奠基人 ]] 和开拓者| 知名作品 = 《 [[ 煤田地质学 ]] 》</br>《 [[ 中国煤田地质学 ]] 》</br>。
}}
'''杨起''' (yangqi) 煤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ref>[http://www.93.gov.cn/html/93gov/syfc/lyys/zgkxyys/yq/130111125611006468.html 杨起]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2018-08-23</ref>
杨起(1919.5.17-2010.11 .21),山东 [[ 蓬莱 ]] 人,煤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煤地质学教育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1946年5月北京大学理科研究所地质学部研究生毕业,1946年6月至1952年7月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1991年当选为 [[ 中国科学院院士 ]][http://www.cas.cn/zt/rwzt/gwcyz/dsb_4/tp/201103/t20110331_3105590.shtml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祝贺杨起院士90华诞]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宣传研究部,2011-03-31</ref> 。
杨起长期致力于中国地质基础学科和煤田地质学、煤岩学、煤地球化学、煤层气地质学等教学和科研工作,在煤地质学多个领域取得开创性的成果,培养了大批品学兼优的地质骨干,为新中国煤田地质教育和科研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从多方面总结了中国煤田地质特点,对形成和发展中国煤田地质学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物生平==
1919年(民国八年)5月17日,杨起出生于山东蓬菜人, 杨起的父亲[[杨振声]]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白话文的大力倡导者,杨起的中小学是在青岛和北平完成的。
2010年11月21日20时4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ref>[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87393/13356212.html 杨起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光明日报,2010年11月30</ref>
== 主要成就 ==
*科学研究
杨起从事煤地质和煤层气地质研究,1952年在北京地质学院负责创建中国第一个煤田地质专业,对中国华北晚古生代聚煤作用与富煤带形成的地质因素,对闽、粤、湘、赣4省的聚煤条件和煤资源勘查研究方向,煤中有害物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煤层气成藏机理,与课题组对以禹县为代表的南华北晚古生代煤系的沉积体系、聚煤模式和聚煤规律等提出新的见解。提出"中国煤的多阶段变质演化与多热源叠加变质作用",解决了"中国煤级偏高"的难题,并阐明了中国赋存多煤类的成因与煤级的分布规律其指导在经受叠加区域岩浆热变质煤田中寻找煤层气富集高渗区,已在几个煤田得到验证。
90年代,杨起又主持完成了重点项目"中国煤变质作用研究",深刻论述了中国煤变质控制因素及其变化规律,对煤盆地构造-热演化、热源-介质-热场-煤变质作用时空变化模式、煤变质地球化学反应机理、煤变质热动力学机制等前沿课题和研究热点做出探讨并取得重要进展,提出了"中国煤的多阶段变质演化与多热源叠加变质作用"观点,并做了理论总结,研究成果集中代表了当前这一领域的新水平。
*教学成果
杨起于北京地质学院建院之始负责创建中国第一个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与中青年教师一起培养出包括博士、硕士在内的近千名煤田地质专业人才,他们大多已成为教学、科研、生产方面的骨干,为煤田地质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带领年轻的教师培养出上千名煤田地质专业人才,指导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数十人。许多学生成为煤田地质战线上的学术带头人或领导,有些学生已成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院士。
==获奖记录==
{| class="wikitable"
|-
! 年份 !! 奖项 !! 备注
|-
| 2001 || 何梁何利奖 || (获奖)
|-
|1997 || 地矿部成果奖一等奖 《中国煤变质作用》(第一作者) || (获奖)
|-
| 1988 || 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 || (获奖)
|-
| 1988 ||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二等奖主编的《河南禹县晚古生代煤系沉积环境与聚煤特征》 || (获奖)
|-
| 1988 ||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二等奖《华北石炭二叠纪煤变质特征与地质因素探讨》(第一作者) ||(获奖)
|-
| 1987 || 煤炭部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 (获奖)
|-
| 1982 || 第一届 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 || (获奖)
|}
== 社会任职 ==
[[杨起]]他先后任过地质学院教研室主任、研究室主任、系副主任;中国煤炭学会理事和名誉理事;中国地质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和名誉主任;中国煤岩学组副组长、组长;第10届、第11届国际石炭纪地层与地质大会和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经济地质学科组和化石燃料地质-煤学科组的执行主席;国际地质合作计划(IGCP)166项国内组长。
1952-1978年任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副教授。
1978年至2010年11月,任武汉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教授。
==杨起让中国扬“煤”吐气==
2001年12月,[[温家宝]]给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杨起院士颁奖<ref>[http://finance.591hx.com/article/2011-12-27/0000107908s.shtml 杨起让中国扬“煤”吐气]华讯财经频道,2011年12月27</ref>
杨起,著名煤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煤地质学和煤地质学教育事业奠基人和开拓者。1919年5月出生于山东蓬莱,1943年6月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1946年5月北京大学理科研究所地质学部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
[[File:杨起3.jpg|缩略图|右|450px|[http://img.kongfz.cn/20111220/1105762/1105762YHKvp4_b.jpg 原图链接]
[http://www.kongfz.cn/7556144/pic/ 来自孔夫子拍卖网原圖鏈接]]]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杨起由北京大学调到正在创建的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前身),选择了煤田地质研究与教学工作,并主持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煤田地质教研室。
由于煤田地质及勘探专业的初办,筹建和招生同时进行,为了能及时开设课程,杨起勇挑重担,亲自主持编写专业教材、领导筹建实验室,同时主讲两门课程并赶写出相应的教材和讲义。杨起在完成自己担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同时,助人为乐,凡国内的同事同行索取讲稿、教学标本,他从不保守,总是一一提供。他历来重视专业队伍建设,甘为人梯,热心扶持中青年教师,对一些初上讲台的教师,从讲课内容到表达方式都给予具体指导。
在煤田地质教学中,杨起不仅在国内率先开出“煤田地质学”和“中国煤田”等专业课程,还先后4次主编或参加编著《煤田地质学》、《中国煤田地质学》。这些专著及时吸取了国内外不同时期最新研究成果和资料,总结了中国煤田地质特点和规律,成为指导中国煤田地质教学、科研和生产的宝贵文献。他参与主编的《中国煤田地质学》上、下册于1982年荣获中国第一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随后他又获得“煤炭部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和“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