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杨起

增加 12,17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杨起(煤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 圖像 =[[File:起.jpg|缩略图]] [[File:杨起2018.jpg|缩略图|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70_500_/t01fca5607dac688acf.jpg?size=268x310 原图链接]]]
| 圖像說明 = 煤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
| 出生日期 =1919年5月17日
| 國籍 = 中國
| 别名 =
| 職業 = 煤 [[ 地质学家 ]] 、地质教育家| 知名原因 = 煤地质学的 [[ 奠基人 ]] 和开拓者| 知名作品 = 《 [[ 煤田地质学 ]] 》</br>《 [[ 中国煤田地质学 ]] 》</br>。
}}
'''杨起''' (yangqi) 煤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ref>[http://www.93.gov.cn/html/93gov/syfc/lyys/zgkxyys/yq/130111125611006468.html 杨起]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2018-08-23</ref>
杨起(1919.5.17-2010.11 .21),山东 [[ 蓬莱 ]] 人,煤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煤地质学教育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1946年5月北京大学理科研究所地质学部研究生毕业,1946年6月至1952年7月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1991年当选为 [[ 中国科学院院士 ]][http://www.cas.cn/zt/rwzt/gwcyz/dsb_4/tp/201103/t20110331_3105590.shtml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祝贺杨起院士90华诞]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宣传研究部,2011-03-31</ref>
杨起长期致力于中国地质基础学科和煤田地质学、煤岩学、煤地球化学、煤层气地质学等教学和科研工作,在煤地质学多个领域取得开创性的成果,培养了大批品学兼优的地质骨干,为新中国煤田地质教育和科研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从多方面总结了中国煤田地质特点,对形成和发展中国煤田地质学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物生平==
1919年(民国八年)5月17日,杨起出生于山东蓬菜人, 杨起的父亲[[杨振声]]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白话文的大力倡导者,杨起的中小学是在青岛和北平完成的。
== 1938年(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南京失守,临时大学只好迁往昆明,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杨起参加湘、黔、滇旅行团,跋山涉水步行3000多里到达昆明,经考试后正式成为西南联大的学生,但此时已不可能学造船,在父亲挚友[[李四光]]的影响下,改学地质。 1943年6月(民国三十二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 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理科研究所地质学部研究生。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在读研究生时,参加新疆地质调查所的筹建,成为中国早期涉足[[准噶尔盆地]]的地质研究者之一。经过艰苦的工作,他获得的八道湾矿区煤系地层、构造和含煤性等有价值的地质资料及地质分析,为新中国成立后乌鲁木齐煤田的进一步开发起了重 成就 ==作用。 1946年5月(民国三十五年)杨起研究生毕业,留北京大学地质系任助教,后晋升为讲师。 1952年,参加北京地质学院建院并任教,创建了中国高校第一个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 1979年,他在加拿大国际长远能源会议上即席发言,纠正了联合国一位能源专家关于中国煤炭储量、产量等的错误提法。该专家还搞两个中国,杨起发现在他的文字报告中把台湾称为国家,经抗议后,大会秘书长为此道了歉。 1980年,他在捷克斯洛伐克召开的第33届国际煤岩学年会上宣读的煤变质论文,受到与会者的重视。 1983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1991年当选为中国 科学 研究院院士。
2010年11月21日20时4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ref>[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87393/13356212.html 杨起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光明日报,2010年11月30</ref>
== 主要成就 ==
*科学研究
杨起从事煤地质和煤层气地质研究,1952年在北京地质学院负责创建中国第一个煤田地质专业,对中国华北晚古生代聚煤作用与富煤带形成的地质因素,对闽、粤、湘、赣4省的聚煤条件和煤资源勘查研究方向,煤中有害物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煤层气成藏机理,与课题组对以禹县为代表的南华北晚古生代煤系的沉积体系、聚煤模式和聚煤规律等提出新的见解。提出"中国煤的多阶段变质演化与多热源叠加变质作用",解决了"中国煤级偏高"的难题,并阐明了中国赋存多煤类的成因与煤级的分布规律其指导在经受叠加区域岩浆热变质煤田中寻找煤层气富集高渗区,已在几个煤田得到验证。
90年代,杨起又主持完成了重点项目"中国煤变质作用研究",深刻论述了中国煤变质控制因素及其变化规律,对煤盆地构造-热演化、热源-介质-热场-煤变质作用时空变化模式、煤变质地球化学反应机理、煤变质热动力学机制等前沿课题和研究热点做出探讨并取得重要进展,提出了"中国煤的多阶段变质演化与多热源叠加变质作用"观点,并做了理论总结,研究成果集中代表了当前这一领域的新水平。
*教学成果
杨起于北京地质学院建院之始负责创建中国第一个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与中青年教师一起培养出包括博士、硕士在内的近千名煤田地质专业人才,他们大多已成为教学、科研、生产方面的骨干,为煤田地质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带领年轻的教师培养出上千名煤田地质专业人才,指导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数十人。许多学生成为煤田地质战线上的学术带头人或领导,有些学生已成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院士。
==获奖记录==
{| class="wikitable"
|-
! 年份 !! 奖项 !! 备注
|-
| 2001 || 何梁何利奖 || (获奖)
|-
|1997 || 地矿部成果奖一等奖 《中国煤变质作用》(第一作者) || (获奖)
|-
| 1988 || 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 || (获奖)
|-
| 1988 ||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二等奖主编的《河南禹县晚古生代煤系沉积环境与聚煤特征》 || (获奖)
|-
| 1988 ||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二等奖《华北石炭二叠纪煤变质特征与地质因素探讨》(第一作者) ||(获奖)
|-
| 1987 || 煤炭部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 (获奖)
|-
| 1982 || 第一届 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 || (获奖)
|}
== 社会任职 ==
[[杨起]]他先后任过地质学院教研室主任、研究室主任、系副主任;中国煤炭学会理事和名誉理事;中国地质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和名誉主任;中国煤岩学组副组长、组长;第10届、第11届国际石炭纪地层与地质大会和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经济地质学科组和化石燃料地质-煤学科组的执行主席;国际地质合作计划(IGCP)166项国内组长。
1952-1978年任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副教授。
1978年至2010年11月,任武汉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教授。
==杨起让中国扬“煤”吐气==
2001年12月,[[温家宝]]给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杨起院士颁奖<ref>[http://finance.591hx.com/article/2011-12-27/0000107908s.shtml 杨起让中国扬“煤”吐气]华讯财经频道,2011年12月27</ref>
 
杨起,著名煤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煤地质学和煤地质学教育事业奠基人和开拓者。1919年5月出生于山东蓬莱,1943年6月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1946年5月北京大学理科研究所地质学部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
[[File:杨起3.jpg|缩略图|右|450px|[http://img.kongfz.cn/20111220/1105762/1105762YHKvp4_b.jpg 原图链接]
[http://www.kongfz.cn/7556144/pic/ 来自孔夫子拍卖网原圖鏈接]]]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杨起由北京大学调到正在创建的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前身),选择了煤田地质研究与教学工作,并主持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煤田地质教研室。
 
由于煤田地质及勘探专业的初办,筹建和招生同时进行,为了能及时开设课程,杨起勇挑重担,亲自主持编写专业教材、领导筹建实验室,同时主讲两门课程并赶写出相应的教材和讲义。杨起在完成自己担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同时,助人为乐,凡国内的同事同行索取讲稿、教学标本,他从不保守,总是一一提供。他历来重视专业队伍建设,甘为人梯,热心扶持中青年教师,对一些初上讲台的教师,从讲课内容到表达方式都给予具体指导。
 
在煤田地质教学中,杨起不仅在国内率先开出“煤田地质学”和“中国煤田”等专业课程,还先后4次主编或参加编著《煤田地质学》、《中国煤田地质学》。这些专著及时吸取了国内外不同时期最新研究成果和资料,总结了中国煤田地质特点和规律,成为指导中国煤田地质教学、科研和生产的宝贵文献。他参与主编的《中国煤田地质学》上、下册于1982年荣获中国第一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随后他又获得“煤炭部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和“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
教学 20世纪50年代,杨起着重研究大区域的煤田 因类型、煤系分布规律,探求我国煤炭资源的前景。60年代至70年代,杨起结合找煤,从古地理类型和大地构造控煤角度,研究我国各时代聚煤作用有利地区时空上的迁移规律。尤其重点针对南方缺煤省份探讨构造活动性、坳陷继承性等对聚煤作用的影响;讨论构造体系对华北晚古生代巨型波状坳陷的聚煤作用与后期分布的控制作用。他主编的《试论闽粤湘赣四省煤田分布规律》、领衔撰写的《中国东部主要含煤建造与构造体系的关系》等专著,对开展第二次全国煤田预测工作起到了理论上的先导作用。70年代,杨起首次提出区域岩浆热变质类型和多热源叠加变质观点,指出多数中国煤经历过3个演化阶段,开拓性地解决了困惑已久的我国部分“煤级偏高”难题,初步阐明了中国煤种分带规律,不仅为寻找急需煤种提供了依据,还指导了寻找隐伏岩体及伴生内生矿床的研究。如对河东煤田南部的预测,经山西地矿局213地质队钻探证实,获得了包括炼焦煤在内的煤总储量高达126亿余吨。
20世纪80年代, 杨起 领导科研组通过沉积环境、聚煤模式及生物地层的系统研究,提出了以河南禹县为代表的华 南部太原组和山西组下段分别为陆表海碳酸盐岩———碎屑海岸与三角洲潮坪和浅水三角洲聚煤模式。这是我国将沉积学引进煤 地质学 院建院之始负责创建 领域,开展聚煤规律研究的成功范例,被作为科研转化成生产力的典型得到推广。杨起一直潜心研究中国煤变质理论,根据 中国 第一个 煤田地质 与勘探专业 特点,总结了中国煤的变质类型、变质演化、变质规律、变质特点等,提出“中国煤的多阶段变质演化和多热源叠加变质”新理论 为形成具有 国特色的煤地质学理论做出卓越贡献。 1989 ,杨起身患[[直肠癌]],急需手术治疗,学校领导和 一起培养出包括博士、硕士 生为此十分焦虑,他自己却十分镇静,坚持工作。 生与死的抗争中,以坚强 近千名煤田 毅力不断实现生命的价值。被送往手术室时,他若无其事 质专业人才 一再叮嘱大家不要耽搁正常工作,手术后 ,他 仍与 家共同努力,完成了包括“鄂尔 斯盆地侏罗纪煤聚集规律及其油气 为教学 因联系” “鄂尔多斯盆地含煤岩系生气潜力研究”等项国家级和部级 科研 、生产方面的骨干, 项目。 了深入研究中国 田地 事业 出了 用类型及煤化作用机理,他不顾年高体弱, 新背上地质包,头顶炎日,冒着酷暑,深入京西煤田进行煤变质带与岩体接触关系 贡献 野外实地调查 他带领 [[File:杨起2.jpg|缩略图|左|450px|[http://p2.so.qhmsg.com/bdr/816__/t01408a82b6d0e6b547.jpg 原图链接] [http://www.kongfz.cn/7556144/pic/ 来自孔夫子拍卖网圖鏈接]]]20世纪90 代以来,杨起高度关注并投入大量精力开展能源洁净化及其环境效应研究,提倡煤炭资源 教师培养出上千名 合理开发和综合洁净利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他认为有效预防和综合治理燃煤污染工作十分紧迫,应该加强 田地 专业人才 研究 指导硕士 开展煤中有害物质的 研究 ,走提高煤质、合理用煤 博士 综合用煤的道路。 进入21世纪后,一向低调的杨起屡次出现在报刊等媒体上。在这些公众信息的平台上,他大声疾呼应从多方面发展洁净煤技术,包括增加煤的入洗量,重视燃煤过程中的脱硫技术 研究 ,开发简易实用的烟道气净化技术等,真正做到发展经济、保护环境 博士后数十人 提高煤的综合利用率等多措并举。 煤层气是产自煤层并主要储存于煤层中的一种可燃气体。煤矿中的煤层气俗称“煤矿瓦斯”或“[[瓦斯]]”,是造成煤矿井下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很长时间以来,在煤炭生产企业中,发生了 学生 起“瓦斯”爆炸的特大安全事故,造 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很有必要加强对煤层气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杨起特别关注并且精心扶植中国煤层气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对煤层气的研究工作,认 开发 田地质战线上 层气可以变废为宝,防止矿难。“煤层气属于非常规天然气。如果在采煤之前先采出煤层气回收利用,不仅增加新的能源,而且煤矿生产中的瓦斯将大大降低,减少瓦斯爆炸事故 学术带头人或领导 发生 ,有 些学生已 效地改善煤矿安全,改善环境,降低采煤的 本。”他认 ,若按埋深2000米以浅估算,我国煤层气资源总量为30万亿~35万亿立方米,大体与我国的天然气资源总量相当,位居世界第3位。在当前我 家级有突出贡献 一次性液态能源不足,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煤层气资源 专家、教授 开发 利用,对缓解我 科学院院士 能源供应紧张状况,意义重大
== 社会任职 ==杨起教书育人、治学严谨,强调学术上兼容并包,打好基础,并重视教学质量,以求实进取,严格要求等来启迪师生,指导学科建设。他倡导“在传统地质科学向现代地质科学发展的转变过程中,必须加强和拓宽煤地质学研究,保证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的连续性”,以应对能源需求、能源结构、能源安全等严峻的挑战。
2001年, 杨起 他先后任过地质学院教研室主任、研究室主任、系副主任; 在获得[[何梁何利奖]],从 国煤炭 拿出10万元捐给 会理事和名誉理事;中国地质 校,设立[[基金]]以奖励德才兼备的 会煤田 地质 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和名誉主任;中国煤岩 组副组长、组长;第10届、第11届国际石炭纪地层与地质 生。2006年冬天,考虑到银行利息下降,还在北 会和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经济地质学科组和化石燃料地质-煤学科组 医院住院的杨起再次把当年的政府津贴全部捐了出去。他的心愿就是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可以帮助更多的年轻人实现自己 执行主席;国际地质合作计划(IGCP)166项国内组长 理想
1952-1978年任北京 杨起所开创的煤田 地质 学院、武汉 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几千名煤田 地质 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大多已成为专家、教授、高工等等,都是教 院副 、科研、生产战线的骨干。杨起在90岁华诞庆祝会的答谢致辞中表示,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雄心犹存,定把大家的鼓励当作鞭策,尽自己的所能,为振兴中华、为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为培养更多的优秀科技人才而继续尽绵薄之力,并衷心希望我国能有一大批既有开拓、创新能力,又有务实、奉献精神,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迅速成长起来,为早日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事业,在科 兴国的广阔天地大显身手
1978 至2010年11月 任武汉地质学院 杨起不顾高龄和病痛的折磨,多方奔走,还数次致文 致电 地质 家有关高层。正是在他和一 学教授。批专家的共同努力下,2006年至2008年期间,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鼓励煤层气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从而推开了我国煤层气产业繁荣发展的大门==参考资料==
5,75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