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王詩琅

移除 46 位元組, 5 年前
生平
== 生平 ==
王詩琅16歲(1924年)時組織「勵學會」,因此受到當時日治政府警方的注意,且因受到當時台灣民族社會運動影響及接觸左翼思想方面書籍,1926年時參加由日本人[[小澤一]]所組織的台灣黑色青年聯盟,在1927年至1935年間共入獄3次,前後被判刑1年6個月。23歲又因「台灣勞動互助社事件」,再被判刑10個月,此後以寫作為志業。1937年時王詩琅曾代[[楊逵]]主編《台灣新文學》,並策劃編輯〈漢文學創作詩集〉。
 王詩琅16歲(1924年)時組織「勵學會」,因此受到當時[[日治]]政府警方的注意,且因受到當時台灣[[民族]]社會運動影響及接觸[[左翼]]思想方面書籍,1926年時參加由[[日本]]人[[小澤一]]所組織的[[台灣黑色青年聯盟]],在1927年至1935年間共入獄3次,前後被判刑1年6個月。23歲又因「台灣勞動互助社事件」,再被判刑10個月,此後以寫作為志業。1937年時王詩琅曾代[[楊逵]]主編《台灣新文學》,並策劃編輯〈漢文學創作詩集〉。 在[[ 中日戰爭]] 期間,王詩琅也曾受徵召前往[[上海]]和[[廣州]]從事戰爭任務,戰後曾任[[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 廣州行營]] 台灣籍官兵總隊政治教官。[[ 二次大戰]] 結束後,王詩琅曾先後擔任《民報》編輯以及《和平日報》主筆等職位。1948年時王詩琅任職[[ 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開始從事臺灣歷史及民俗文化編纂的工作。1961年時再轉任[[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編纂組長,纂修《臺灣省通誌》。
自公職退休後,王詩琅又擔任《臺灣風物》雜誌社編輯,從事鄉土文獻之整理與研究。晚年時則開始註譯《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此書王氏的註譯只有一本出版,為沿革誌第二編中卷之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由稻鄉出版社印行)。1982年獲[[國家文藝獎]]特別獎。並任《學友》雜誌社主編,推廣兒童文藝創作。1984年王詩琅獲得第二屆[[臺美基金會]]人文科學成就獎,1984年11月6日卒於[[台北市]][[馬偕醫院]]。
21,45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