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桐城派

增加 3,660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桐城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等,…”

'''桐城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等,皆为[[安徽]]桐城人。它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风靡全国,享誉海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丰碑。

桐城派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及唐宋八大家散文。讲究"义法'',主张"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要求[[语言]]雅洁,文以载道,其作品一般内容贫弱,往往流于空洞。是清代极有影响的散文流派。

正式打出"桐城派"旗号的,是[[道光]]、[[咸丰]]年间的曾国藩,[[曾国藩]]在《欧阳生文集序》中称道方、刘、姚善为古文辞后,说:"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自此,以桐城地域命名的"桐城派"应运而生。

==思想主张==

桐城派的基本理论是从方苞开始建立的。他继承[[归有光]]的"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主张:"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言有物,说文章要有内容;言有序,说文章要有条理跟形式技巧。他对于文章,要求的是"雅洁"。

刘大櫆进一步探求了散文的艺术性,提出了"因声求气"说,是[[姚鼐]]的老师,在桐城派上,是承先启后者。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的古文主张,在提倡"义理(内容合理)、考据(材料确切)、词章(文词精美),三者不可偏废。"又在学习方法上,提出古文八要:"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 、味、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古文辞类纂序》)

桐城派主张[[学习]][[左传]]、[[史记]],讲究义法,提倡义理,要求语言雅洁,反对俚俗。

桐城派以"道统自任",戴均衡《方望溪先生集外文补遗序》说:"平心论之,宇宙间无今汉学家,不过名物、象数、音韵、训诂未能剖析精微,而于诚、正、修、齐、治、平之道无损也;而确守程、朱如先生者,多一人则道看一方,遂以昌明于一代。"[[梁启超]]说:"桐城派又好述[[欧阳修]]'因文见道'之言,以孔、孟、韩、欧、程、朱以来之道统自任,而与当时所谓汉学者互相轻。"

==文章特点==

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他们的许多散文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为"阐道翼教"而作;在文风上,是选取素材,运用语言,只求简明达意、条例清晰,不重罗列材料、堆砌辞藻,不用诗词与骈句,力求"清真雅正",颇有特色。桐城派的文章一般都清顺通畅,尤其是一些记叙文,如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作品。

论点鲜明,[[逻辑]]性强,辞句精练;写景传神,抓住特征,细节盎然,寄世感叹;传状之文,刻画生动辞;纪叙扼要,流畅时晰。平易清新,是整体流派特点。[[散文]]名篇有:方苞《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登泰山记]]》。辞赋大师潘承祥先生评价道:"桐城古文运动,是唐宋古文运动的继续、发展、终结。"

[[Category:820 中國文學總論]]
265,34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