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世 间 的 流 浪 者

增加 1,977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在树或波涛上? <br>
<ref>[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0424/6104115201002155.shtm  古诗大全]</ref>
==赏析==
雪莱的诗歌节奏明快,音调和谐,含蓄委婉,体现了诗人追求自由,追求光明的抱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这首诗虽然不如《西风颂》《阿波罗之歌》等作品那样具有宏大的气势和澎湃的激情,但是却胜在形式精致小巧,语言优美和谐,在短短的一首小诗中同样蕴含着诗人的丰富情感。
在这首诗中,大量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把诗中出现的意象变形加工,显现出一种非常态的审美效果。星星如飞鸟般具有了翅膀——“光明之翼”,月亮“苍白而疲弱”具有人性化病态美,而“疲倦的风”则被比喻为“被世界驱逐的客人”。这三个意象是以排比的方式出现的,而它们也经历了一个由内隐到外显的叙述过程。首先出现的星星,它初步摆脱了物化特征,具有了生命的动戚,它在火焰中飞行,寻找着光明。第二节诗中出现的月亮开始具有人的特性,苍白而疲弱的月光正如人的脸庞,显示流浪旅程的困顿和疲倦。最后出现的风,则明白地被比喻为“被世界驱逐的客人”,孤独地在世间流浪。星星的昼伏夜显,月亮的东井西落,以及风儿的漂流无定,它们都是永不停歇,永无休止的。它们都是在世间流浪,重复、疲倦却又无法停止。这样,叙述者就把三个各不相关的意象巧妙地纳入到同一范畴,使它们具有了相同的特质——孤独、疲倦、寻找一个可以栖息的港湾。
 
这首诗全诗都没有在写人,但是所指的却都是人——追求自由和光明,不知疲倦,永不停止的流浪者。诗人歌颂了流浪者坚持的勇气,坚定的信仰,同时又展现了他们旅程的孤独,心灵的疲惫。这首小诗告诉人们:追求自由和幸福之路是艰苦和孤独的,尽管光明并非近在眼前,但是人们却应该努力地坚持下去。
==作者简介==
珀西·比希·雪莱(英文原名:Percy Bysshe Shelley,公元1792年8月4日—公元1822年7月8日),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作家,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 ,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 。
19,35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