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增加 42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指作者与友人分手之际,对友人的嘱托。洛阳,指的是今河南省洛阳市,唐朝时是政治、经济、文化的著名城市,那里有作者的亲朋好友。相问,如同说“问你”,冰心是形容人的心地清明,如同冰块儿;玉壶,玉石制成的壶。六朝时期,诗人[[鲍照]]曾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诗),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此处的玉壶也是用来比喻纯正的品格。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你到达洛阳以后,那里的亲友如果问起你我的情况,你就这样告诉他们王昌龄的一颗心,仍然像一块纯洁清明的冰盛在玉壶中。作者托辛渐给洛阳友人,带去这样一句话,是有背景的。当时作者因不拘小节,遭到一般平庸人物的议论,几次收到贬谪。这里,显然是作者在对那些污蔑之词作出回击,也是对最了解自己的友人们做出的告慰。表现了不肯妥协的精神。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 [[ 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File:王昌龄000.jpg|缩略图|左|300px|[https://song.gushiwen.cn/authorImg/wangchangling.jpg 原图链接][https://so.gushiwen.cn/authorv_d9343fa5dac7.aspx 图片来源古诗文网]]]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 [[ 汉族 ]] [[ 山西 ]][[ 太原 ]] 。盛唐著名边塞 [[ 诗人 ]] ,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 [[ 进士 ]]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 [[ 长安 ]] ,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 [[ 刺史 ]][[ 闾丘晓 ]] 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高。边塞诗可并高适、岑参而三,四杰以后,诗坛几乎没有边塞诗作。[[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后人依次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99,98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