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刘渡舟

增加 10,531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 ''' 刘渡舟 ''' 中医学家。着力于《伤寒论》的研究。强调六经的实质是经络,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提出《伤寒论》398条条文之间的组织排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临床辨证善抓主证,并擅长用经方治病。从事中医教育30多年,为培养中医人才作出了贡献。 == 简介 == 刘渡舟(1917年10月9日-2001年2月3日),原名 [[ 刘荣先 ]] ,1917年10月9日出生于 [[ 辽宁省营口 ]] 市。幼年时,因体弱多病,常年请 中医大夫治疗,亲身感受到了中医药的疗效,逐渐对中医药产生了兴趣。由于他体质虚弱的原因,他的父亲在择业时给他选择了中医这条道路。16岁时在营口正式拜当地名医 [[ 王志远 ]] 先生为师,矢志学习中医,从而迈出了此后漫长中医生涯的第一步。 <ref>[http://www.zysj.com.cn/zaji/2/23609.html 刘渡舟 ],中医世家,2004-11-22</ref>。 == 求学 == 1931—1932年,在营口德育堂随王志远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系统地学习中医经典著作,以及《药性赋》、《方歌括》等基础知识。1933—1936年,在 [[ 大连 ]] 市志远药房跟随老师学习临床知识及临床技能。<ref>[http://www.zysj.com.cn/zaji/2/23609.html 刘渡舟] 中医世家[2013-01-11]</ref>  六年的学习结束后,他又在大连寿民药房跟随谢泗泉学习中医临床一年。谢先生曾告诉他:“学中医临床,莫过于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学外感病必须读 [[ 张仲景 ]] 的《伤寒论》,而学内伤杂病则应该读《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因而,这一年他主要在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与《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二书上下了功夫。这对于他此后的治学道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1938年,刘渡舟在大连志远药房坐堂行医。为了让他铭记行医的职业道德,努力救治患者,使患者从疾病的苦海中得以解脱,他的父亲正式给 取字为渡舟。 1945年5月,刘渡舟随家迁居 [[ 北京 ]] 。1946年冬在北京参加并通过了“中医师特种考试”。1947年5月至1950年底,在北京东四钱粮胡同挂牌行医。期间,曾受华北国医学院之聘担任教授,讲授中医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参加了卫生部组织举办的“中医进修学校”学习西医基础知识,学期一年,于1951年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北京天坛华北人民医院中医内科工作。此后又先后任北京永定门联合诊所中医科主任,北京南苑区大红门联合诊所 主任。 ==成就== 1956年,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了振兴中医事业,决定在[[北京、广州、成都、上海]]四市建立中医学院。这是医疗卫生系统的一件大事,各级部门对筹建北京中医学院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千方百计为中医学院的教师队伍寻找人才。经人推荐,刘渡舟来到北京中医学院参加中医教学工作。先后任伤寒教研组副主任、主任,兼任金匮教研组主任。  千方百计为中医学院的教师队伍寻找人才。经人推荐,刘渡舟来到北京中医学院参加中医教学工作。先后任伤寒教研组副主任、主任,兼任金匮教研组 主任。
== 成就 ==
1956年,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了振兴中医事业,决定在北京、广州、成都、上海四市建立中
刘渡舟为杏园金方国医医院题字
刘渡舟为杏园金方国医医院题字
医学院。这是医疗卫生系统的一件大事,各级部门对筹建北京中医学院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千方百计为中医学院的教师队伍寻找人才。经人推荐,刘渡舟来到北京中医学院参加中医教学工作。先后任伤寒教研组副主任、主任,兼任金匮教研组主任。
1978年任北京中医学院教授,并开始培养中医硕士研究生。
 1985年又成为全国第一批招收中医博士研究生的指导老师。他还任北京中医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教材编写委员会委员以及《[[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总编等职。在教学中,他辛勤工作,获得群众的拥戴。 
1983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985年又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
 1986年,响应祝谌予教授号召,协助 [[ 薛钜夫 ]] 院长,参与筹建全国第一个中西医结合门诊部——顺义国刘渡舟教授与国医院薛钜夫院长刘渡舟教授与国医院薛钜夫院长医院 (现名北京杏园金方国医医院)。  从1978年至今,他历任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85年2001年,任国务院学位评议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医学)成员,1987年以来任[[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 (1991年更名为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 
刘渡舟于1956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1984年以来任中国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參考來 学术== 刘渡舟注重对中医经典著作的研究,特别是对《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研究。刘渡舟认为,研习《伤寒论》,一定要结合《内经》、《神农本草经》和《金匮要略》诸书,这不但有利于全面地正确理解六经辨证理论体系,而且,在学习后世医家论著时,也就有 可寻,有本可依。他潜心研究数十年,撷古采今,旁涉诸家,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著有《伤寒论通俗讲话》、《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诠解》、《伤寒契要》、《新编伤寒论类方》等书,有理论、有临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伤寒论》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尤其是《伤寒论通俗讲话》与《伤寒论十四讲》二书,在国内多次重印,并被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发行。同时,他还任主编,组织编写了自研究《伤寒论》以来的第一部专门工具书——《伤寒论辞典》。 《伤寒论》的核心是六经辨证。但长期以来,对于“六经”实质的理解,却见仁见智,莫衷一是。针对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特别是针对有人提出的“六经非经络”的观点,刘渡舟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强调了六经的实质是经络。他认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思想是在《内经·热论》六经分证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六经辨证是以三阴三阳的六经经络及其相互络属的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作为物质基础的。离开六经经络及其相互络属的脏腑组织,则六经辨证就成了空中楼阁。六经辨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辨阴与阳,以三阴三阳的阴阳两纲统摄六经,然后进一步探求病位之表里,病情之寒热,病势之虚实。但是,如果辨证只辨到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那还是很不够的。因为它还没有具体地与人体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联系起来,仍然不能明确而深刻地阐明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所以,六经辨证必须要以经络为基础,通过经络而落实到具体的脏腑组织,使辨证言而有物,从而达到辨证以论治的目的。他认为能否正确地理解六经实质,关系到能否正确地运用六经辨证理论以指导临床治疗,这是学习、研究《伤寒论》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六经病== 刘渡舟还十分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伤寒论》六经病证,各有提纲证一条。提纲证是指能够反映出每一经络及其相关脏腑之生理、病理基本特点的证候群,对于某一经的辨证具有比较普遍的意义。例如太阳病提纲证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是邪气客于肌表,人体正气抗邪于外的反映;“头项强痛”,是太阳经脉受邪,而经脉气血不利的反映;因为太阳经脉络脑下项,头项是太阳经脉所主之专位,故头项强痛是太阳经受邪独有的证候;“恶寒”与“脉浮”并见,是卫阳被伤,不能温煦肌表的反映。此一脉二证反映了太阳经病变的基本脉证特点,揭示了太阳主病在表的病变规律,因而,临床辨证只要掌握了提纲证,就能做到纲举目张,心中了然。 此外,刘渡舟还认为六经辨证方法,原为邪气伤人而立论,并非只针对伤寒之一病。应该看到,辨证之法是从六经之体而求证,由于六经之体各异,与六经相互络属的各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各不相同,所以每一经的证候特点也就随之不同。六经病提纲证反映了六经各自证候的共同特点,因此,掌握了六经病提纲证,不仅能够掌握其在伤寒病中的辨证规律,而且还可以将其扩大至杂病的辨证范围。正如清代医学家柯韵伯所说:“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  对于《伤寒论》398条条文排列意义,刘渡舟认为《伤寒论》398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条文之间,或隐或现,或前或后,彼此间都有联系。作者在写法上,充分发挥了虚实反正,含蓄吐纳,对比互明,言简义永的文法与布局,从而把辨证论治方法表达无遗。研究《伤寒论》,首先要领会条文的组织排列意义,要在每一内容中,看出作者的布局和写作目的,能学到条文以外的东西,要与作者的思想共鸣,才能体验出书中的精神实质。例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30条:从第1条到第11条的内容是全书的纲领,具有指导全书,统领辨证的意义;从第12条到第28条,以穿插交叙的方法阐述了桂枝汤方的临床适应证、禁忌证以及加减变化诸证,并引出麻黄桂枝合方的3个小汗法,作为其后论述麻黄汤证之先序;第29条与第30条,以误治救逆的形式具体地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作了示范。可见《伤寒论》之398条有经有纬,发生着纵横的联系,以尽其辨证论治之能事。 著作丰富,推动伤寒学普及与提高 校定原文,其《伤寒论校注》被认为当代最具权威性的校注本。 顺文解释,如《伤寒论诠解》。 归类编注,如以证分类之《伤寒挈要》,以方类证之《新编伤寒论类方》。 专题发挥,如《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临证指要》 普及读本,如《伤寒论通俗讲话》、《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 编撰教材,如《伤寒论选读》、《伤寒论讲义》。 主编辞书,如《伤寒论辞典》。 ==大事记== 1917年9月10日 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 1931—1937年 在营口、大连等地跟随王志远、谢泗泉学习中医。 1938—1945年 在大连挂牌行医。 1947—1950年 在北京挂牌行医。 1948年2月—1948年9月 任[[华北国医]]学院教授。 1951年 在北京毕业于由卫生部举办的“中医进修学校”。 1951—1954年 任北京[[永定]]门联合诊所中医内科主任。 1954—1955年 任北京南苑区大红门联合诊所主任。 1956年—2001年 任北京中医学院伤寒教研组副主任、主任、教授。 ==著作== 1 刘渡舟.伤寒论通俗讲话.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2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3 刘渡舟,[[傅士垣]]等.伤寒论诠解.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4 刘渡舟,[[聂惠民]],[[傅世垣]].伤寒契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5 刘渡舟.中国伤寒论解说.[[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1983第1版;1985年第2版;1988年第3版. 6 刘渡舟,[[苏宝刚]],[[庞鹤]].金匮要略诠解.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7 刘渡舟.新编伤寒论类方.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8 刘渡舟,[[程昭寰]].肝病证治概要.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Reflist}}9 [[李培生]],刘渡舟.伤寒论讲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10 刘渡舟,[[白永波]]等.伤寒论讲解.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11 刘渡舟,[[李宪法]],[[秦克枫]]等.伤寒论辞典.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 12 刘渡舟,[[杨波]],[[侯钦]]丰等.肝病源流论.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13 刘渡舟.我对甘温除大热的体会.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60,(1):59. 14 刘渡舟.我对“战汗”证的一点体会.中医杂志,1961,(5):4. 15 刘渡舟.阴火与阳火的证治.中医杂志,1962,(4):11. 16 刘渡舟.试论水气上冲证治.浙江中医药,1976,(6):209. 17 刘渡舟.阴虚性的肝胃不和证治.新中医,1978,(1):16. 18 刘渡舟.对《伤寒论》一书几个问题探讨.新医药学杂志,1978,(2):18. 19 刘渡舟.谈谈温胆汤证及加减运用的体会.新医药学杂志,1978,(4):17. 20 刘渡舟.试论《伤寒论》条文排列组织的意义.陕西中医,1980,(1):4. 21 刘渡舟.《伤寒论》刍言.新中医,1980,(4):12. 22 刘渡舟.运用经方的关键在于抓主证.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0,(2):17. 23 刘渡舟.谈谈成无己对《伤寒论》的贡献.[[湖北]]中医杂志,1980,(3):23. 24 刘渡舟.谈谈人体的津液链.陕西中医,1980,(4):1. 25 刘渡舟.谈谈《金匮》泽泻汤证.中医杂志,1980,(9):17. 26 刘渡舟.谈温经汤的方义.[[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0,(3):12. 27 刘渡舟.清阳下陷的病机和证治.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1,(1):23. 28 刘渡舟.学习中医的点滴体会.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1,(1):12. 29 刘渡舟.桂枝汤加减方证的应用.[[陕西]]中医,1981,(1):7. 30 刘渡舟.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新中医,1981,(9):11. 31 刘渡舟.《伤寒论》方证概述.[[辽宁]]中医杂志,1981,(9):28. 32 刘渡舟.分析《伤寒论》几种载药上浮的方法.陕西中医,1981,(6):1. 33 刘渡舟.谈谈“水证”的证治.北京中医,1982,(1):18. 34 刘渡舟.怎样正确使用小青龙汤.北京中医,1983,(4):8. 35 刘渡舟.“六经”析疑.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4,(4):9. 36 刘渡舟.小柴胡汤解郁功效例举.中医杂志,1985,(5):12. 37 刘渡舟.试论《伤寒论》之水火痰郁证治.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5,(4):23. 38 刘渡舟.使用“经方”应灵活变通.[[光明]]中医,1989,(2):9. ==参考资料==
82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