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906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司马光著资治通鉴.jpg|350px|缩略图|右|<big>司马光(著资治通鉴)</big> [http://p0.itc.cn/q_70/images03/20201202/76e955d2572e4e10b3d345eb2…”
[[File:司马光著资治通鉴.jpg|350px|缩略图|右|<big>司马光(著资治通鉴)</big>
[http://p0.itc.cn/q_70/images03/20201202/76e955d2572e4e10b3d345eb2035317b.jpeg 原图链接]
[https://www.sohu.com/a/435858774_100008611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和运使舍人北园饯别行憩三闪僧舍冒雪宿百井'''》是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的作品之一。
司马光的博学来自多方面,一方面他好学强识,另一方面他的父亲也着意培养。他既诚实聪明,又十分懂事,深得父亲喜爱。同时,每逢出游或和同僚密友交谈,司马池总好把他带在身边。耳濡目染,使司马光不论在[[知识]]方面,还是见识方面,都"凛然如成人"。好多当时的大臣、名士,都很赏识司马光。
<center>和运使舍人北园饯别行憩三闪僧舍冒雪宿百井</center>
{{Cquote|
骊驹北上雪孱颜,{左革右阑}矢前驱度汉关。
僧室松杉清照眼,驿亭烟火迥依山。
马衔边草枯犹瘦,雁怯胡云冷未远。
贱子不须回首问,鬓毛萧飒簿书间。
|[北宋]司马光}}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 ,世称涑水先生 。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ref>[https://www.lishichelun.com/official/detail/6kAlu214iFes 尚书左仆射],历史车轮,2021-03-30</ref>兼门下侍郎。元佑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佑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家族成员==
司马家族累世聚居,和睦相处,祖辈诗礼传家,家考严正。
远祖:[[西晋]]皇族安平献王司马孚。到[[北魏]]时传至司马阳,曾为征东大将军。隋唐五代以后家族[[政治]]地位日渐下降。
四世祖:司马林,布衣。
曾祖父:司马政,布衣。
伯祖父:司马炳,布衣。
祖父:司马炫考中[[进士]],官至耀州富平县令。虽然官职不大,但政绩显著,而且以气节著于乡里。
父亲:司马池,曾为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属[[翰林]][[学士院]])<ref>[http://www.qulishi.com/huati/hlxs 翰林学士],趣历史</ref>,官居四品,为人清直仁厚,号称一代名臣。
叔父:司马沂、司马浩
==后世纪念==
司马光墓在山西夏县城北15公里鸣冈,坟园占地近3万平方米,东倚太岳余脉,西临[[同蒲铁路]],司马光祖族多人群厝于此。该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地分为茔地、碑楼、碑亭、余庆禅寺等几个部分。墓侧翁仲<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FFPL38SJ0520PK8P.html “石翁仲”是谁?唯一能和神兽獬豸、天禄并列帝陵,齐名的“人”],网易,2020-06-23</ref>分列。[[宋哲宗]]御篆"忠清粹德之碑"额;碑文为[[苏轼]]撰并书,曾没于土中,后于杏树下掘出,遂名杏花埤,惜已剥蚀难辨。金代摹刻四石嵌壁,今仍完好。明[[嘉靖]]间,特选巨石,依宋碑复制,并建碑亭。东有守坟祠,再东为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敕牒建香火寺余庆禅院,牒文刻石仍在寺后。寺内有大殿五间, 殿内现存大佛三尊,西壁罗汉八尊,为宋塑风格。历代碑古二十通,记载坟园沿革。
==史料记载==
《[[宋史]]·卷三百三十六·列传第九十五》<ref>[http://www.wenxue360.com/sikuquanshu/770.html 宋史],文学360</ref>
==视频==
===<center> 和运使舍人北园饯别行憩三闪僧舍冒雪宿百井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司马光与王安石的碰撞</center>
<center>{{#iDisplay:b05343ibav7|560|390|qq}}</center>
<center>百家讲坛:司马光第三部,永恒的经典史学巨著</center>
<center>{{#iDisplay:c0870pcjqu3|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850 各地方文學;各民族文學;各體文學]]
[http://p0.itc.cn/q_70/images03/20201202/76e955d2572e4e10b3d345eb2035317b.jpeg 原图链接]
[https://www.sohu.com/a/435858774_100008611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和运使舍人北园饯别行憩三闪僧舍冒雪宿百井'''》是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的作品之一。
司马光的博学来自多方面,一方面他好学强识,另一方面他的父亲也着意培养。他既诚实聪明,又十分懂事,深得父亲喜爱。同时,每逢出游或和同僚密友交谈,司马池总好把他带在身边。耳濡目染,使司马光不论在[[知识]]方面,还是见识方面,都"凛然如成人"。好多当时的大臣、名士,都很赏识司马光。
<center>和运使舍人北园饯别行憩三闪僧舍冒雪宿百井</center>
{{Cquote|
骊驹北上雪孱颜,{左革右阑}矢前驱度汉关。
僧室松杉清照眼,驿亭烟火迥依山。
马衔边草枯犹瘦,雁怯胡云冷未远。
贱子不须回首问,鬓毛萧飒簿书间。
|[北宋]司马光}}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 ,世称涑水先生 。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ref>[https://www.lishichelun.com/official/detail/6kAlu214iFes 尚书左仆射],历史车轮,2021-03-30</ref>兼门下侍郎。元佑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佑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家族成员==
司马家族累世聚居,和睦相处,祖辈诗礼传家,家考严正。
远祖:[[西晋]]皇族安平献王司马孚。到[[北魏]]时传至司马阳,曾为征东大将军。隋唐五代以后家族[[政治]]地位日渐下降。
四世祖:司马林,布衣。
曾祖父:司马政,布衣。
伯祖父:司马炳,布衣。
祖父:司马炫考中[[进士]],官至耀州富平县令。虽然官职不大,但政绩显著,而且以气节著于乡里。
父亲:司马池,曾为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属[[翰林]][[学士院]])<ref>[http://www.qulishi.com/huati/hlxs 翰林学士],趣历史</ref>,官居四品,为人清直仁厚,号称一代名臣。
叔父:司马沂、司马浩
==后世纪念==
司马光墓在山西夏县城北15公里鸣冈,坟园占地近3万平方米,东倚太岳余脉,西临[[同蒲铁路]],司马光祖族多人群厝于此。该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地分为茔地、碑楼、碑亭、余庆禅寺等几个部分。墓侧翁仲<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FFPL38SJ0520PK8P.html “石翁仲”是谁?唯一能和神兽獬豸、天禄并列帝陵,齐名的“人”],网易,2020-06-23</ref>分列。[[宋哲宗]]御篆"忠清粹德之碑"额;碑文为[[苏轼]]撰并书,曾没于土中,后于杏树下掘出,遂名杏花埤,惜已剥蚀难辨。金代摹刻四石嵌壁,今仍完好。明[[嘉靖]]间,特选巨石,依宋碑复制,并建碑亭。东有守坟祠,再东为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敕牒建香火寺余庆禅院,牒文刻石仍在寺后。寺内有大殿五间, 殿内现存大佛三尊,西壁罗汉八尊,为宋塑风格。历代碑古二十通,记载坟园沿革。
==史料记载==
《[[宋史]]·卷三百三十六·列传第九十五》<ref>[http://www.wenxue360.com/sikuquanshu/770.html 宋史],文学360</ref>
==视频==
===<center> 和运使舍人北园饯别行憩三闪僧舍冒雪宿百井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司马光与王安石的碰撞</center>
<center>{{#iDisplay:b05343ibav7|560|390|qq}}</center>
<center>百家讲坛:司马光第三部,永恒的经典史学巨著</center>
<center>{{#iDisplay:c0870pcjqu3|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850 各地方文學;各民族文學;各體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