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杨力舟

增加 1,779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copyedit|time=2019-09-15T08:44:43+00:00}}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杨力舟
}}
'''[[杨力舟]]'''(Yang Li Zhou) 杨力舟,1942年生于[[ 山西临猗]] 。[[画家]]。兼擅[[油画、中国画、书法、]]美术评论。先后毕业于[[ 西安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 。曾参与筹建中国画研究院。中国美协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国家画院顾问、院委、研究员。历任中国美协常务理事、副主席。文化部艺术局美术处处长,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2018年12月,当选中国美协第九届顾问。<ref>[https://www.thepapersogou.cncom/newsDetail_forward_2771749 tx?query=1942%E5%B9%B4%E5%87%BA%E7%94%9F%E4%BA%8E%E5%B1%B1%E8%A5%BF%E7%9C%81%E4%B8%B4%E7%8C%97%E5%8E%BF%E3%80%821957%E5%B9%B4%E5%85%A5%E8%A5%BF%E5%AE%89%E7%BE%8E%E6%9C%AF%E5%AD%A6%E9%99%A2%E9%99%84%E4%B8%AD%E5%AD%A6%E4%B9%A0%E7%BB%98%E7%94%BB%E3%80%81%E9%9B%95%E5%A1%91&hdq=sogou-site-706608cfdbcc1886&ekv=3&ie=utf8& 中国美协第九届名誉主席、顾问名单公布], 澎湃新闻,2018-12-25</ref>.
== 人物概述 ==
杨力舟,又名[[王海林]]。1942年出生于山西省临猗县 。1957年入西安美术学院附中学习绘画、雕塑1942年出生于山西省临猗县<ref>[https://www.sogou.com/tx?query=1942%E5%B9%B4%E5%87%BA%E7%94%9F%E4%BA%8E%E5%B1%B1%E8%A5%BF%E7%9C%81%E4%B8%B4%E7%8C%97%E5%8E%BF%E3%80%821957%E5%B9%B4%E5%85%A5%E8%A5%BF%E5%AE%89%E7%BE%8E%E6%9C%AF%E5%AD%A6%E9%99%A2%E9%99%84%E4%B8%AD%E5%AD%A6%E4%B9%A0%E7%BB%98%E7%94%BB%E3%80%81%E9%9B%95%E5%A1%911942%E5%B9%B4%E5%87%BA%E7%94%9F%E4%BA%8E%E5%B1%B1%E8%A5%BF%E7%9C%81%E4%B8%B4%E7%8C%97%E5%8E%BF&hdq=sogou-site-706608cfdbcc1886&ekv=3&ie=utf8& 1942年出生于山西省临猗县。1957年入西安美术学院附中学习绘画、雕塑1942年出生于山西省临猗县],华夏收藏网 - www.mycollect.net/t... - 2009-10-26</ref> 。1957年入西安美术学院附中学习绘画、雕塑 , 。1959年与王迎春首次合作工笔四条屏《[[ 四女图]] 》,并发表。1961入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1968年在山西太原印刷厂从事印刷设计。1972年调进山西省美术创作组专事油画、国画创作。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画研究班。1980年与爱人王迎春合作三联画《黄河在咆哮》《农乐图》,获叶浅予奖学金。毕业后到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工作,参加筹建中国画研究院 <ref>[https://www.sogou.com/tx?query=1980%E5%B9%B4%E4%B8%8E%E7%88%B1%E4%BA%BA%E7%8E%8B%E8%BF%8E%E6%98%A5%E5%90%88%E4%BD%9C%E4%B8%89%E8%81%94%E7%94%BB%E3%80%8A%E9%BB%84%E6%B2%B3%E5%9C%A8%E5%92%86%E5%93%AE%E3%80%8B%E3%80%8A%E5%86%9C%E4%B9%90%E5%9B%BE%E3%80%8B%EF%BC%8C%E8%8E%B7%E5%8F%B6%E6%B5%85%E4%BA%88%E5%A5%96%E5%AD%A6%E9%87%91%E3%80%82%E6%AF%95%E4%B8%9A%E5%90%8E%E5%88%B0%E6%96%87%E5%8C%96%E9%83%A8%E4%B8%AD%E5%9B%BD%E7%94%BB%E5%88%9B%E4%BD%9C%E7%BB%84%E5%B7%A5%E4%BD%9C%EF%BC%8C%E5%8F%82%E5%8A%A0%E7%AD%B9%E5%BB%BA%E4%B8%AD%E5%9B%BD%E7%94%BB%E7%A0%94%E7%A9%B6%E9%99%A2&hdq=sogou-site-706608cfdbcc1886&ekv=3&ie=utf8& 1980年与爱人王迎春合作三联画《黄河在咆哮》《农乐图》,获叶浅予奖学金。毕业后到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工作,参加筹建中国画研究院],孔夫子旧书网 - book.kongfz.com/233...- 2020-3-11</ref>
杨力舟兼擅油画、中国画、书法、美术评论。中国美协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国家画院顾问、院委、研究员。历任中国美协常务理事、副主席。文化部艺术局美术处处长,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究馆馆员,中国国家画院顾问、院委、研究员。历任中国美协常务理事、副主席。文化部艺术局美术处处长,[[ 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 ,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
== 艺术生涯 ==
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画研究班深造。得到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诸多名家指点,并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1980年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班毕业,与王迎春合作三联画《[[ 黄河在咆哮]] 》及《[[ 农乐图]] 》获叶浅予奖学金,同年赴杭州展出,后又到沈阳、重庆、广州展出。在香港参加“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作品展览”。分配到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工作,参加筹建中国画研究院。
1982年在河南开封举办《杨力舟、王迎春国画联展》,展出作品70幅。
1985年《太行铁壁》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届文艺评奖大奖。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1986年《[[ 小二黑结婚]] 》获全国第二届连环画二等奖。曾参加香港《当代中国画展》,苏联莫斯科、明斯克《中国现代绘画展览》,印度新德里《中国当代绘画展》,东方美术交流学会画展,赴日本、澳大利亚等地展览。
1987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办《杨力舟、王迎春国画新作展》。1988年在台湾台北举办画展。
1989年调任中国美术馆常务副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出版有:《[[ 杨力舟画集]] 》《[[ 杨力舟画选]] 》《[[ 杨力舟速写集]] 》《[[ 杨力舟·王迎春画集]] 》《当[[ 代画史经典作品集·杨力舟卷]]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入选画家作品集·王迎春杨力舟卷》《艺苑摭言》(文集)等。
== 艺术之旅 ==
''' 艰辛起步'''
1942年,杨力舟生于山西临猗县一个农民家庭,因为贫病交加,一岁时母亲被盲肠炎夺走了年轻的生命。
据后来大人们告诉他,母亲在临行之前,还把他抱在怀里最后一次喝下她的乳汁。5岁时,[[ 杨力舟过继给姑父母]] ,由山西老家投奔兰州。养父母曾希望杨力舟学医,哪怕兵荒马乱,也能有碗饭吃。没想到他却爱上了绘画,跟着高年级的画友写写画画。又偶然遇到一位来自山西老家的文化人,教他练习书法。后来,[[汪希曾]]由南艺毕业后支援大西北,在回民中学任教,杨力舟跟他学画,画静物、画油画,自此接触到西方绘画。高年级的[[ 杨国光、潘兹培]] 等画友率先考上西安美院附中,把杨力舟也带上了这条路。
''' 同学少年'''
1957年,15岁的杨力舟独自背个铺盖卷到西安应考。同时考取的还有一位山西女同乡叫[[王迎春]]。40人的班级里,他们是年纪最小的学生,也是学习最用功的学生。第三学年学校分专业,他与王迎春商定各学一套,分头攻关。杨选择油画和雕塑专业,王选择国画和雕塑专业。为了齐心协力画大画而努力多学一些本领。
《[[四女图]]》是反映劳动妇女离开锅台、炕头,走向田间地头、生产一线的情景,作品的主人公均有生活原型。王迎春擅长捕捉灵感,胆识过人,充满创作激情。《四女图》由她起稿,却因准备不足而显得力不从心,杨力舟自告奋勇,帮助她完成了此作,被《陕西画报》刊用,时间是1959年。这是他们两人第一次合作、第一次发表作品,并由此走到一起,成就了一生姻缘。
''' 艺术伉俪'''
[[File:杨力舟与王迎春.jpg|缩略图|右|250px|[https://gss3.bdstatic.com/7P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s%3D220/sign=7fb418d9720e0cf3a4f749f93a44f23d/a044ad345982b2b73f448c0f31adcbef77099b26.jpg 原图链接]]]
1966年他们毕业分配到北京,却又因故离职,双双回到山西太原,到一家印刷厂上班。1970年,杨力舟与王迎春联手创作了油画《平型关大捷》,是他们从西安美院毕业之后的第一幅主题性创作,当时曾专门到某部体验生活,沿晋北长城一带收集素材,直到作品出炉,历时达一年之久。《[[ 平型关大捷]] 》以写实手法刻画了典型环境下的英雄群像。到了1972年,这对从未放下过画笔的“[[ 黄金搭档]] ”创作了油画《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随后创作了国画《[[ 挖山不止]] 》。他们同陈永贵很熟,早在多年前就曾给他画过像,画罢了请他签名,老陈笑说,我这两天刚学会写“陈永贵”这三个字,这会儿就用上了。他们曾多次到大寨体验生活,协助大寨展览馆开展工作,与陈永贵一同参加劳动,耳濡目染,作画时的心情迫不及待,白天下地干活,收工之后连夜画出素描稿。
如果说[[ 《文武之道》《挖山不止》《给毛主席写信》]] 等作品还只是开局,是其成名作,那么,[[ 《黄河在咆哮》《火线上的姐妹》《太行铁壁》《小二黑结婚》]] 等则是其代表作,标志杨力舟、王迎春的创作迎来巅峰期。
== 艺术特色 ==
经过20世纪后期的剧烈震荡后,无论是回归传统,还是追赶现代,中国画家全都来到新的起点。但每个人都是沿着自己的路径走过来,并继续朝着自己理想中最值得去的地方往前走。与过去一百年相同,中国画何去何从仍然是今天许多画家试图解决的问题。我不了解杨力舟对此持何种意见,从他的艺术实践看来,他不是取极端立场的人。他不是首先提出某种理想模式,然后以自己的作品验证这一模式的画家。这一类画家往往追求艺术观念和形式上的纯粹性,往往排斥与自己心仪的前贤不同的主张与手法。这种态度与方式容易引起艺坛关注,并使观众牢记其艺术样式。而杨力舟之治艺一如其为人,他总是以一贯的大度和开朗,沿着自己的路步步前行。我们从他不同时期的不同追求中,可以感知一个艺术家心灵的深度和丰富性。(水中天)
''' 融会贯通'''
杨力舟是中西兼学的典范。观念上认准中西融合;治学上广泛涉猎吸收;能力上具备了[[中西兼长]],以及工写兼长。水墨以外,亦作重彩;人物画以外,亦工山水、花鸟。杨力舟对于中国画的深入理解及其绘画实践,发生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背景下,发生在“文革”干扰在前、社会转型于后的特定时期,中国画的发展进程起伏跌宕,莫衷一是。他认为中国画需要具象写实,又要以意象美为核心,强调精神性,并在实践中予以贯彻。同时融入浪漫主义、立体主义以及表现性与象征性,最终形成他的绘画格。[[追求气势雄浑,富有激情,深沉悲壮,俯仰吟哦]],以其内心独白式的情感渲泄,求得艺术真诚,以笔墨的书写性与色彩的灵动性相结合,创造了不拘成法、充满活力的画面语言。<ref>[http://collection.sina.com.cn/famous/yanglizhou/index.shtml 杨力舟],新浪收藏,2013-01-18</ref> <ref>[http://arts.cntv.cn/art/special/hl/20120905/105123.shtml 水中天:历史环境与艺术创造],中国网络电视台,2013-01-18</ref>
30,7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