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琅琊镇

增加 17,027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琅琊镇'''古称琅琊,秦汉时期曾为琅琊郡、琅琊县治所,地处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南部沿海,东南两面临黄海,西接泊里…”

'''琅琊镇'''古称琅琊,秦汉时期曾为琅琊郡、琅琊县治所,地处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南部沿海,东南两面临黄海,西接[[泊里镇]],北临[[藏南镇]]和张家楼镇,海岸线长50公里,总面积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700亩。辖59个行政村,61个自然村,总人口36089人。2005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0.4亿元,财政收入15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05元,固定资产投资6.7亿元,分别占年计划的118%、135.9%、106%和108%,同比分别增长26%、36.4%、14.4%和47.75%。<ref>[http://tianqi.moji.com/liveview/picture/72228258 琅琊镇] </ref>

==乡镇概况==

琅琊镇位于黄岛区西南沿海,东南面均濒黄海,北倚张家楼镇、西临泊里镇、面积82平方公里,辖59个行政村,61个自然村,有居民10702户,36102人。其中汉族36089人,朝鲜族2人,满族9人,傣族2人,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村),在市政府驻地西南50公里处。2004年完成生产总值8.1亿元,财政收入1127.7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48元。

该镇辖境古属琅琊郡,境内有琅琊台古迹、故名。琅琊镇依山傍海,山海环境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是国内少有的历史文化名城,滨海旅游胜地。该镇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山地、丘陵,库山、黄道山、牛蹄山自西向东形成一天然屏障,向南延伸出四条丘陵带,中部为平原,南部为滨海平原和低地,东南海滨有琅琊台,海拔183米。海中有斋堂岛、鸭岛两岛域,境内有三条季节河,均发源于北部山地,南流入海。

该镇属季风大陆气候,沿海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2℃左右,平均年降水800毫米以下,全年无霜期190至200天。全镇共有耕地47254.43亩。主产小麦、玉米、花生、地瓜、大豆。畜牧业主要有猪、羊、牛、兔、蛋鸡、肉鸡、水貂、大雁等畜禽养殖。有林地面积29000亩,林木蓄积量达到1万立方米。

琅琊镇有50公里海岸线串起沙滩、岩礁和金色港湾,拥有6000亩岩礁、5000亩滩涂、10万亩浅海水面、二座岛屿和十三处渔用码头和六处内水港湾,当年徐福东渡日本起航地的琅琊港为国内五大古港之一,可停靠1000马力渔船和1000吨位货船;有机动渔船1200余艘,水产育苗企业30家,水产品加工企业12家,海水养殖面积1.8万亩。初步形成了集捕捞、养殖、育苗、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海洋产业化体系。年产海参、鲍鱼、对虾、各种海水鱼及蟹、贝、藻类水产品50多种7万多吨,渔业收入8亿元以上。该镇连续10年创青岛市水产强镇。

琅琊镇充分利用山区资源,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园区建设,现已建成青岛地区最大的竹苗繁育基地、玫瑰种植基地、大雁养殖基地,并注册了琅琊鸡品牌,成立了由52家会员单位组成的琅琊鸡养殖协会,为下步生态旅游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琅琊历史文化灿烂、名胜古迹众多,尤以千古名胜琅琊台而闻名中外。琅琊台位于镇驻地东南5公里处的琅琊山上,因山形如台,故名琅琊台。春秋时期,越灭吴,越王勾践于勾践二十五年徙都琅琊,在琅琊山立观台以望东海。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三次登临,重修琅琊台,立刻石,建祠庙,又遣琅琊方士徐福率三千童男女渡海求仙药。琅琊台由此名垂青史,流传至今。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琅琊台三面环海,景色宜人,望越楼、刻石、群雕、御路、云梯、徐福殿、观龙阁、琅琊文化陈列馆等景观、景点星罗棋布,每年到此游览观光的中外游客达30多万人次。 2004年该镇以琅琊台景区为依托,成立了“青岛旅游度假服务中心”,大力发展以家庭宾馆、渔家乐为主的民俗旅游。<ref>[https://www.sohu.com/a/442898897_120054246 乡镇概况] </ref>

==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为“齐东境上邑”琅琊邑治所。战国初为越国都。秦代为琅琊郡、县治所。汉代为琅琊县治所。隋代为丰泉县、琅琊县治所。唐、宋、金、元,境域属诸城县。明代在此设立兵寨,称夏河寨备御千户所,隶属灵山卫。雍正十二年(1734年),裁撤灵山卫,镇域归诸城。1945年属藏马县琅琊区,1956年藏马县并入胶南县仍称琅琊区,后改称夏河城区,1958改乡、公社,1984年改琅琊乡,1986年设镇。1997年,面积82平方千米,海岸线长45千米,人口3.8万,镇府驻夏河城,辖夏河城北、夏河城东、夏河城前、夏河城西、前羊栏沟、翟家屯、刘家屯、逄家屯、北山、山樊家、黄道山、岳宅、五龙沟、长阡地、周家河、甸王家、砚台地、刘前、刘北、安子营后、小东岭、库山沟、北皂户、窝龙村、西桥子、东桥子、东港头、瓮沟、西港头、毕家村、大南庄、营前、大皂户、东皂户、夏家村、丁石洼、王家洼、陈家台后、王家台后、陈家贡、蒲湾、刘家崖下、湖崖、朱家村、东杨家洼、北桃园、前桃园、台西头、台东头、西杨家洼、石家村、胡家山、斋堂岛、中桃园、滩头、尹家山、季家岭、吴家村59个行政村。2001年,原寨里镇5个村并入琅琊镇;同年,将琅琊镇部分村庄和原寨里镇的部分村庄划归琅琊台旅游度假区管理。2004年底,琅琊镇面积82平方千米,辖59个行政村,人口3.6万人;琅琊台省级旅游度假区面积9.8平方千米,人口3897人,辖车轮山前、丁官庄、东桥子、周家河、东港头、陈家台后、王家台后7个行政村。

'''水产养殖'''

琅琊镇是青岛市水产强镇,海洋资源丰富,有50公里海岸线、3000亩暗礁、6000亩滩涂和10万亩宜养水域,有两座岛屿、6个内水港湾和13处大小渔用码头,有13个沿海渔业村、1100艘机动渔船,从事海洋捕捞、水产养殖的渔民8400人。近年来,琅琊镇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按照“稳捕、促养、抓加工”的发展思路,积极调整优化渔业结构,加快推进由捕捞为主转变,有浅海养殖向深海养殖转变,由传统渔业向生态型、集约型优质化高产高效渔业转变,提升壮大海洋经济。在适宜海域规划建设了2个总面积2000多亩的深水网箱养殖基地,发展深水抗风浪网箱80个。着力抓好工厂化养殖、水产育苗和虾池综合开发利用。大力实施科技兴渔,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化养殖结构,提高产出水平。积极培植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水产品加工基地村,搞好经济鱼类的深加工和低值鱼类的广泛加工,实现促销增值。逐步建成了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知名度较高的海珍品养殖基地、海水鱼养殖基地、水产育苗基地和水产品加工养殖基地。

'''社会事业'''

全镇有初中1所、小学4所,在校学生4100名;幼儿园9所,入园幼儿196名。卫生院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22所,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0%。百户拥有电话80部,有线电视入户率为58%。计划生育率为10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3%。镇政府用于社会优抚、社会救助的资金达70万元。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初中学科优秀率及升学率在全市乡镇中学中名列第一。加强农民教育,提升农民素质。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和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优化了人气环境,提升了文明水平。扎实做好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的排查调处工作,深入开展普法依法治理,不断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社会持续稳定。

'''地域特产'''

琅琊鸡原产于胶南南部沿海的琅琊、寨里(现属张家楼镇)、泊里、信阳等镇,分布于胶南、日照、诸城、五莲等市县,以黄岛区为集中产区,因这一带历史上属琅琊郡,故称琅琊鸡。它是一个历史悠久、遗传性能稳定的优良地方品种,具有体型小、产蛋多,觅食力高,抗病力强,适应性好等突出优点,1978年被列为山东地方家禽良种,是一个十分宝贵的地方良种资源。2004年存养量达到20万只左右,以琅琊、泊里等镇为中心,呈散养形式。<ref>[http://hld.wenming.cn/syjj/dfcz/zq/201512/t20151218_3031234.shtml 历史沿革] </ref>

==历史遗址==

琅琊古城位于琅琊镇驻地,背依青山,前临古港,东濒黄海,西通内陆。春秋时期,琅琊已是齐国大邑和海港及军事重镇。公元前485年,吴国从海路攻齐,在琅琊海面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海战。《吴越春秋》记载,越王勾践二十五年徙都琅琊。《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春秋时期琅琊曾为越国都。《括地志》记:“密州诸城东南百七十里有琅琊台,越王勾践观台也。台西北十里有琅琊故城(今夏河城)。”《诸城县志》载,秦琅琊郡治,汉琅琊县治,隋丰泉县治,皆于此。明初,此地为兵寨,称夏河寨备御千户所,隶属灵山卫。近年曾出土秦砖、釉陶器、“千秋万岁”瓦当、黑陶器、古币等文物。

琅琊故城占地约数10万平方米,西汉后期因地震等原因失去中心地位,古城渐被湮没。明初,在遗址处建夏河寨备御千户所,今已倾圮,仅余部分城墙和护城河遗迹。古城东部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皂户商代文化遗址,曾出土大量商代遗物。西北1.5公里处,有村名“甸王家”,当地有“先有甸王家,后有琅琊台”之说,是琅琊台周围仅存的先秦村邑。

琅琊台位于黄岛区中心西南30公里处,三面环海,西面接陆,海拔183.4米。其东南为斋堂岛(相传为秦始皇登台时斋戒之所),北为龙湾,西南为沐官岛(传说秦始皇的从官曾在此沐浴),西北为琅琊城故址,东北望大珠山和灵山岛。台顶平敞,周长150余米,台基面积5.88平方公里,南坡稍缓,北坡陡立。

琅琊台一名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东经》,“琅琊台在渤海间,琅琊之东”。《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盖海畔有山,形如台,在琅琊,故曰琅琊台”。

春秋战国时期,琅琊是齐国的重要城邑,齐桓公、齐景公尝游此,数月不归。有载,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北上称霸,由会稽徙都琅琊,起观台,以望东海。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三巡其地,迁民3万户于琅琊台下;大兴土木,修筑琅琊台,以观海望日;于台下修成“阔三四丈”的御路三条;刻石立碑,颂秦功业;祭祀“四时主”;在琅琊台两度遣徐福等方士携童男童女入海求仙。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秦二世登琅琊台,刻诏书于始皇所立石旁。汉武帝亦曾多次涉履琅琊。

西汉末年,琅琊台建筑毁于地震。后李白、白居易、李商隐、熊曜、苏轼、颜悦道、王无竟、丁耀亢、刘翼明、高凤翰、李澄中等文人学士,皆曾登临其地,留有《登琅琊台观日赋》(熊曜)、《书琅琊篆后》(苏轼)、《琅琊为秦碑布告游人诗》(刘翼明)、《太古园集》(王无竟)、《艮斋笔记》(李澄中)等。明万历二十六年(598年),诸城知县颜悦道重修琅琊台,在台上建海神庙、礼日亭,并立碑石,刻记他登琅琊台的奇遇。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为颜悦道建生祠于台上。

琅琊台自然风光秀丽,古台观日、海市蜃楼为琅琊台胜景,唐开元进士熊曜、清诸城文人李澄中分别在其《登琅琊台观日赋》《艮斋笔记》中有记载,当地人亦有此说。1982年,琅琊台被国务院公布列入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5年12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琅琊台省级旅游度假区。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级景区。期间,胶南市人民政府投巨资修建和修复了徐

福殿、云梯、御路、琅琊刻石、始皇群雕、望越楼、琅琊刻石亭、亭子兰炮台、青岛琅琊文化陈列馆等名胜古迹和旅游景观,还树立了“徐福东渡启航处”和“古造船遗址”等纪念性标志。

琅琊刻石位于琅琊台顶西部,为秦琅琊刻石的复制品。刻石通高4.8米,上宽0.76米,下宽2米,东、南、西三面环刻,分秦始皇《颂诗》和二世《诏书》两部分,共计447字。1993年底始复制,翌年9月立。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筑就琅琊台后,在台顶立石刻,颂秦功业。始皇三十八年(前209年),秦二世巡至琅琊台,在始皇所立刻石旁刻其诏书和大臣从者名。历经风雨剥蚀,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苏轼作《书琅琊篆后》,记其登琅琊台所见:“今颂诗亡矣,其从臣姓名仅有存者,而二世诏书具在。”清顺治年间,诸城知县于琅琊刻石南面刻“长天一色”四字,著名而隐其姓。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诸城知县宫懋让见刻石裂,熔铁束之。道光年间,铁束散,刻石碎,后诸城知县毛澄筑亭覆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4月间,一次大雷雨过后,碑石散失。1921~1922年,诸城视学王培祜先后两次登琅琊台搜寻,将散碎碑石凑合。后残石被移置诸城县署,1950年后移置山东省博物馆,1959年移置中国历史博物馆。残石高129厘米,宽67.5厘米,厚37厘米;现存碑文13行,86字,李斯书,是秦刻石存字最多者,中国现存最古刻石之一,堪称国宝。

东皂户商代文化遗址位于琅琊镇东皂户村东南角,中心为一高埠子,当地群众称为“金堌墩”。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10米,文化层厚1.1米。地面暴露大量陶片、蚌片,曾出土石铲、石斧、

石凿、石镰、灰陶罐、铜镞、铜削等文物。遗址保护良好,1977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亭子兰炮台位于琅琊台前的琅琊港北岸,建于清代雍正年间。它是今胶南市境内三个古炮台之一,是古代重要的海防军事设施。古人在这里设炮台,足见琅琊台和琅琊港古时军事地亭子兰古炮台位的重要。

'''生态环境'''

琅琊镇依山傍海,环境优美,植被保护良好,是国内少有的最适宜休闲度假和生活居住区之一。按照大青岛整体发展规划,该镇确定了建设滨海生态旅游真的目标,把生态林业建设作为打造生态品牌、增强发展优势、实现富民强镇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战略举措,以“山青、岸绿、景美”为目标,突出重点,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大搞生态绿化。计划用5年时间,基本消除“四荒”,实现山、岭、坡、沟森林化,镇村园林化,沿海岸线和景区周边高标准绿化,形成鲜明的滨海绿化特色。规划实施了25度以上坡地退耕还林、荒山绿化、沿海防护林、生态镇村、竹苗繁育等五大林业建设工程。2005年底,完成造林面积14211亩,林地总面积48000亩,林木蓄积量达到1.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48.7%,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ref>[https://cq.focus.cn/zixun/800efd86f9304361.html 历史遗址] </ref>

==旅游发展==

琅琊镇山海荟萃,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旅游资源丰富,境内的琅琊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省级旅游度假区,众多的景观景点形成了鲜明的滨海旅游特色,吸引了大量旅游观光的中外游客。琅琊镇围绕完善琅琊台景区旅游配套服务,把发展以家庭宾馆为主的民俗旅游作为引导渔民弃船上岸、促进渔民转产增收的重要举措,按照“抓点带面”的工作思路,着力抓好台西头、斋堂岛等景区周边村庄的民俗旅游开发。采取组织外出考察学习,请进来传授经验,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等措施,调动干部群众发展民俗旅游的积极性。争取市旅游局的指导,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家庭宾馆,搞好从业人员食品卫生、消防安全、旅游接待等知识的系统培训,在 台西头村成立了“青岛琅琊旅游度假服务中心”,积极开展宣传推介活动,与多家旅行社签订了合作(联营)协议,使民俗旅游迅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家庭宾馆达到15家300个床位,实现旅游接待服务收入50多万元,户均增收2万多元。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60 中國地理總志]]
29,61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