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453
次編輯
變更
下川镇
,创建页面,内容为“ 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县辖镇,地处东经112°5′,北纬21°39′。1986年正式称镇。 下川镇东面隔海与上川镇相望,北面隔海与海…”
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县辖镇,地处东经112°5′,北纬21°39′。1986年正式称镇。
下川镇东面隔海与上川镇相望,北面隔海与海宴中镇望头管理区相对,西面和南面是一望无际的南海。距山嘴码头18海哩。山嘴距县城64公里。
镇的四周海面还有茫洲、坪洲、[[水壳洲]]、[[山猪洲]]、[[王府洲]]、[[黄京洲]]、鹰洲、花洲、[[扫杆洲]]、[[琵琶洲]]、黄埕、[[观鱼洲]]、[[笔架洲]]、[[牛特洲]]等14个小岛洲。镇内的地形是两头小,中间大,东西宽10多公里,南北长约20公里,除中部西侧有较大平原外,其余绝大部分是山地。这块平原早在1000多年前是大海,由于地壳的变化,几百年前已变成陆地平原。<ref>[http://tianqi.moji.com/liveview/picture/72228258 下川镇] </ref>
==地理概述==
这块平原在任何地方挖下三五米深,都见到贝壳和海中生长的植物的残体。下川镇,唐代末期(距今约有1000多年)已有人在岛上从事渔业生产,在近山靠海的地方,开辟相当数量的盐田,出现制业。
宋朝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新会、台山、开平、中山、江门、南雄、博罗、惠阳、淡水等地部分人民因政治所迫和生活所迫先后逃来岛上居住。初时,人们从大陆遥望两岛,犹如上下两条川水把两面三刀岛分开,后来人们称东为上川岛。西为下川岛。下川岛属亚热带,长期受海洋季风影响,阳光充足,气候温和,四季如春。
年最高气温343℃,最低气温4.1℃,平均气温22.2℃。年最大雨2415毫米,最小雨量1158毫米,平均雨量2200毫米。全镇总面积98.6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267亩,其中土地肥沃的水田8130亩,水利条件较好,水稻年亩产650公斤。
旱地2137亩。该镇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与上川合并为第五区,下川辖川中、川西、川东、联南4个乡。
'''发展现状'''
1958年上川、下川合称上川公社。1968年将原上川公社按地理环境划为上川、下川两个公社。下川公社辖水平、塔边、独湾、芙湾、荔枝湾、川东、茅湾、牛塘、南澳、东湾、家寮、茫洲13个大队。1983年改制为区。下川公社称下川区。1986年,撤区为镇,称下川镇。
辖略尾(圩)、水洋、川东、茅湾、年溏、南澳、东湾、家寮、茫洲等18个管理区,有43个村民小组,56个自然村,渔民小组1个,镇办林场2个,捕捞队形个。总户数3880户,劳动力10687人,其中产业2803人。农业以水稻为主,渔农并举。农业主产稻谷、和水产品加工等工厂。
随着农业发展,1989年有小型拖拉机104台,碾米机52台、机动渔船301艘、非机动渔船160艘。因此,下川镇发展总方针:以渔为主,渔农并举,综合经营,全面发展。已发展有远航深水捕捞船17艘,前往东沙、南沙、中沙、西沙的“四沙”生产,每艘船造价平均约80万元,每艘船年生产总产值约100万元。已发展海水养殖,有蚬场2个约300亩,又养青口螺1000亩,养对虾300亩,网箱养殖渔排40多个。这些使下川镇发展经济具有很大的潜力。畜禽业以猪为主。
镇设有中学1间,学生800人;小学16间,学生1271人;教职员工148人。有卫生院1间、电影院1间、文化站1间、文化室18个、信用社5间、老人协会18个、文明村31个(单位)。全镇18个管理区中有17管区即占人口总数90%以上的村民已用上自来水。<ref>[https://www.sohu.com/a/442898897_120054246 地理概述] </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60 中國地理總志]]